前言:在撰写防洪风险评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作者:黄钢作者单位:西安铁路局
建设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铁路基本法律法规、安全政策和技术规章、管理制度为基础,遵循铁路安全发展的基本规律。安全风险评估要有科学的程序,在安全风险评估过程、环节中要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依、有据可依,对每一种可能出现的风险都要制定严密、可靠的控制措施,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有说服力的量化评价,达到流程化管理、闭环化控制、数量化评价。(2)系统性原则。一是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平台,即政策平台和系统平台。以政策平台明确组织与个人在处理风险中的原则、角色和责任,以系统平台规范日常管理工作流程与业务活动实践。二是在危险源辨识中,通过主动对铁路系统硬件、软件、人员、环境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行系统和持续分析,梳理铁路系统组织结构、运行环境、运行过程、程序、人员、设备及设施资源等状况,为准确识别铁路系统和工作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及潜在不安全因素提供全面、科学的依据。三是安全风险评估坚持发生概率与损失程度相结合的系统评价原则。一种危险源(点)导致的事故、问题发生概率虽然较低,如果损失后果较严重,也一定要重点予以评估和控制。在对风险发生概率的判断上,既要重视历史经验、数据分析,还要重视技术进步、规章变化、环境突变等带来的潜在威胁,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损失程度变化,做到系统研判、准确评价。(3)公平性原则。保证风险评估从过程到结果的公平公正性,坚持统一、公正的分析和评判标准,保证评估过程、结果的权威性,保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公信力不被人为降低或减弱。(4)透明性原则。坚持广泛参与、主动接受监督的透明性原则,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热情,体现现代安全风险管理更加信任和尊重员工的基本思想。
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构成及其运行体系
铁路安全风险评估应基本遵循“制定风险政策→系统和工作分析→风险源(点)辨识→风险评估→原因分析→控制选择→风险沟通→采取行动→监督进度→控制与报告”的科学流程。从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构成来看,主要包括3个部分:安全风险政策评估机制、安全风险源(点)辨识与研判评估机制、安全风险考核评估机制。各构成部分及其运行体系如下。
1建立安全风险政策评估机制
1项目工程风险评估情况
1.1梅花山隧道
隧道全长13780m,为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最长的隧道,本标段施工出口端4869m(DK224+881~DK229+750),最大埋深688.21m。根据梅花山隧道的地质条件和现场实际,初步拟定了该隧道的风险清单16项,其中,有5个严重影响施工安全的风险事件,即:突水涌泥、围岩坍塌、岩爆、大变形、高地温。通过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估,全隧初始风险等级为极高度风险,施工过程通过一系列相应的对策措施,加强风险防范,残余风险为高度风险,预警等级分为Ⅱ级(严重,橙色)。2011年8月,建设单位组织参建四方初步评审为高风险隧道。
1.2石笋山隧道
隧道全长4812m,进口里程DK229+945,出口里程DK234+757,最大埋深564.3m。根据石笋山隧道的地质条件和现场实际,初步拟定了该隧道的风险清单13项,其中,进口端DK229+945-DK230+090为梯田,地层松软,地下水发育且水位高,洞顶地表有当地村民房屋20多户,开挖后易产生开裂,甚至倒塌,因此,突水涌泥、第三方损失为“极高度”风险;围岩坍塌、岩爆、大变形、高地温为“高度”风险。通过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估,全隧初始风险等级为极高度风险,施工过程通过一系列相应的对策措施,加强风险防范,残余风险为高度风险,预警等级分为Ⅱ级(严重,橙色)。2011年8月,建设单位组织评审时确定残留风险等级为中度,2012年8月14日后,要求按高风险隧道管理。
1.3将金山特大桥
为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突破创新跨越科学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
一、现状和形势
我县常见的气象灾害以干旱、冰雹、暴雨、雷电、大风、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为主。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发生频率高、局地性强,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为防御气象灾害,我县不断加大气象现代化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升。目前,共建成6处固定炮点和一部流动火箭发射架,安装了一个大气自动监测站、4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和一个土壤墒情自动观测站,实现了与齐河、沧州多谱勒雷达资料共享使用,气象观测系统初具规模,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防御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手段不断拓展。建成了基于移动“农信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平台,在县电视台设立了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建立了与广播、通信、报纸、政府网站等媒体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实现了预警信息电视实时插播和手机短信全网。三是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初见成效,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著。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气象灾害频发易发的趋势,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气象灾害防御的形势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推进,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如何科学防灾、依法防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程度地减轻防灾的经济成本和社会负担,成为气象灾害防御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大。暴雨、洪涝、严重干旱、高温热浪、极端低温、特大雪灾和冰冻等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增大。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摘要]通过开展适合于保险与安全监管工作的风险评估体系的研究,充分发挥保险在安全监管工作中的作用,从而为降低职工、企业乃至全社会的风险水平,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必要的保证条件。
[关键词]保险;风险评估;安全监督管理
1引言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以致造成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在人类生息繁衍的世界上,无论科学技术多么发达,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多么强大,因自然、社会、机械故障、人为操作等因素造成的各种灾害事故损失总还不能完全避免。纵观古今中外,地震、洪水、山崩、海啸、台风、雷击、火灾、轮船倾覆、飞机坠毁、火车相撞、石油井喷、煤矿塌方、机械故障、交通事故以至人们的工作失误、产品质量缺陷等,导致物毁人亡造成经济损失的实例,举不胜举。人们为了避免各种原因造成的灾害事故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许多预测预防的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事故造成的巨大损失,企业、家庭或个人渴望获得经济补偿以便恢复生产和生活。由于是人们不断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保险的经济活动手段。同期在企业的安全投入方面逐渐出现了有关保险方面的内容,迄今,除了工伤保险之外,还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许多方面的投入,这些保险内容的增加以及险种的变化都是为了实现在损失以及伤害事故发生以后受害方能够得到一定的补偿,同时也是为全社会提供一种安全的心理保障。
2风险与保险
在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对风险的定义中,采用了事故概率函数(或频率)和后果的概念,有时采用术语“期望的损失”。对于风险的认识,除了简单的在工业技术上的评判之外,它还受到心理学、人类工程学等多学科的影响,例如,公众对大公司的安全期望比小公司的期望大,要求大公司采用更高的标准。对于企业来说,存在事故的风险即意味着可能会导致财产损失或者人员伤亡,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因此,企业总是期望自身的风险水平相对较低,这样既可以避免生产不受影响,同时可以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社会信用度和产品竞争力。但是事实上,一旦企业的生产装置开始运转,其设施设备的固有风险便随之而来,如何保证即使在事故发生以后,企业生产也不致受到严重阻碍,除了企业自身在建设初期加强设备选型,选用安全度高的设备,在运行期间加强管理之外,还必须考虑一旦发生事故如何弥补损失,恢复生产。
*年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按照党的十七大、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和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与处置相结合,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强化社会参与,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提高全市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推进和谐肇庆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一)加快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继续推进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应急办)建设,充实专业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各县(市、区)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要在*年3月底前全部完善组建工作并开展运作。
(二)健全市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全面完成22个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建设或调整充实。
(三)加强市应急管理专家组的管理工作。3月底前召开专家组成立大会,组织专家组开展学习、研讨、交流活动,切实发挥专家组在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
二、深化和推进“一案三制”、“一网五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