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发展战略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2002年12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启动,标志着我们在实践上开始摆脱多年来以跟踪模仿为主的科技发展战略,向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跨越式发展模式转变。2003年以来,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根据适度超前原则,科技部着手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进一步国家意志化。对这一转变过程的基本动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若干争论有一清醒的判断。有助于增强政策设计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始发生转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与科技部随后制订的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要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在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逐步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新的比较优势。2002年12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启动,标志着我们在实践上开始摆脱多年来以跟踪模仿为主的科技发展战略,向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跨越式发展模式转变。2003年以来,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根据适度超前原则,科技部着手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进一步国家意志化。对这一转变过程的基本动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若干争论有一清醒的判断。
一、国际政治动因:技术威慑成为斗争焦点
民族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既决定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也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与制约。20世纪末以来,现代高科技广泛运用于战争使得技术优势成为各种威慑力量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国际关系的强权背后是技术强势的支撑,科学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的体现。今天的高科技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主要因素,技术上的领先是主权国家参与国际政治较量、扩大国际影响力的物质基础之一,技术威慑是比直接使用武力更为有效的威慑手段。一个国家只有拥有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的现代科技工业体系,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追求实力和影响,获得国际政治中的战略主动权。在当代世界上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对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竞争力问题的那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央政府必须从整个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通过科技发展战略的制订来引导其发展。
从科技发展史来看,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与国家技术进步的两种主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自主创新和“科技追赶”成为我们政策设计的基本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世界安全观念的变化,各国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政治和军事因素不再是国家间关系的唯一主导者,、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向国外转移导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发生了某些变化。“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实施,使得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忽视了自身的科技积累和自主创新,将外资导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引进作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应该说,这种战略部署是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相一致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必须看到,高新技术和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其发展已经不单纯是一项经济范畴的活动。作为国家政治战略意图的一种表现形式,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把真正的高新技术转让给中国。由于一些国家将中国崛起视为是对既定国际格局的挑战,正在试图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压制,因此经常把技术特别是高端技术问题政治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把技术合作和引进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我们必须分清科技发展的国家目标和企业目标。在企业运行的微观层次,可以继续坚持比较优势的技术引进,但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必须坚持把技术的赶超和跨越作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产业。
在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世界,维护生存权和发展权不受侵害是一国政府的两项基本职能,也是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目前我国的科技能力尚不足以承担起保障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历史重任,“技术瓶颈”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从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角度来看,在科技发展上摆脱过去的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是我们必须确立的战略思维,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的统一应该成为技术选择的出发点。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外部环境不可能有过去20多年那样好,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安全上的高风险期。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综合安全利益出发,主动进行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提高国家战略能力,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者战争。21世纪是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竞争的世纪,自主创新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最佳选择。没有自己的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中国要在世界竞争格局中获得相对优势地位是不可能的。我们逐渐成型的新科技发展战略之所以强调要着重研究解决事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和前沿性高技术问题,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产业实现技术发展阶段的跨越,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对我国物流发展状况的正确评价,是我们制定目标的基础。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情况。
首先近年来我国物流有了快速发展:经济各界开始重视物流发展:1999年11月国家经贸委和世界银行联合召开了"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会上吴邦国同志指出:"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物流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后中央六个部委先后了一些文件,各省也都有相应的文件出台。
2001年3月国家经贸委会同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的若干意见"。2001年6月中央六部委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物流工作座谈会。很多省市把发展物流提到了政府议事日程,成立机构,制定规划,加快发展。
再有物流政策法规环境有了初步改善: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始修订、制定有关政策、法规,为物流发展创造条件。如物流企业准入、外资进入、融资贴息等。国家经贸委委托北京中交协物流研究院于2002年7月完成了《我国物流发展政策研究》的研究报告,并以此为重要参考拟定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这一政策将很快颁布。地方政府也在制定政策、法规,促进本地区物流发展;如用地政策、投资政策等。
第三是物流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物流运输基础设施:如运输线路、港口、机场、各种货运设施等有了很大发展;物流运作基础设施: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仓储设施等各地都有了一定发展;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如电信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企业信息化都有了较快发展。
第四是生产和流通企业开始重视物流管理:开始把物流从主业中拨离出来,交给专业的公司去做。如:海尔集团;青啤;小天鹅和中远国际货运在广州合租安泰达物流公司;上海联华。
摘要:针对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指出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在研究战略目标定位时,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运行结果、噩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在这三个方面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以噩要实现访目标所要迭到的十太要求。在确定中小企业发展方向时,鲒告中国国情、中小企业的特点噩加八WTO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要坚持发展特色型中小企业、配套型中小企业噩科技型中小盘业等7个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中小企业发展方向
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中小企业以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更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的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约1ooo万户,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和一些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大多是中小企业生产的,中小企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o%;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我国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被中小企业所吸纳中小企业每年为国家缴纳的工商税收占总额的50%左右。在2o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困难,其思想观念、技术装备、经营管理组织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为了使我国中小企业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首先明确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
一、战略目标
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对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这种定位既要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追求目标,起到引导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又要使其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努力实现并能推动中小企业的逐步发展,是运行过程中的动态目标。就其目标而言.既要与我国国情相符台,又要与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相统一;就其动态来看,还要与加入WTO后的世界经济形势相统一。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应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战略目标:运动状态支持目标、中小企业运行结果目标、社会效益目标。
(一)运动状态支持目标
摘要: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对师范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及各校的实际情况,批准学校定位和目标,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凸显办学特色。关键词:师范大学;发展战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师范大学的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师范大学的发展战略问题越来越迫切地凸现出来。确立正确的发晨战略,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育人为本,以人才为本,找准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凸显办学特色,增强生机、活力与核心竞争力,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找准学校定位办学定位是指根据学校服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学校办学条件的实际以及发展的可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办学目标、发展方向。办学定位包括学校服务面向、办学类型和层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类型、办学特色以及发展目标等。它关系到办学的方向选择、角色定位和办学特色,关系到学校在高等教育整体结构布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关系到学校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找准学校定位对于师范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师范大学在把握学校定位时,应注意以下三项原则:第一,先进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确立师范大学办学目标定位,首先要考虑到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作用和教育投资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选择的目标定位应该是积极的,能确保学校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与知识储备。同时,要考虑实现定位目标所必备的社会物质条件、高校现有的发展基础、可能的发展环境及保障等。第二,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高校办学定位既要考虑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特点,又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既要考虑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在社会中的作用及其与社会各门类、各领域之间的关系,又要考虑具体的学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第三,现实性与长远性相结合的原则。师范大学定位首先应立足现实、服务当前,尽可能满足现实需要,但又不能完全拘泥于现实,停留在眼前,过分强调现实条件及短期需要,而应把握现实、把握学校发展变化的趋势,不断地超越现实。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办学定位应包含以下方面:立足安徽、面向全国,重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服务面向定位;以本科教育教学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继续开展各类继续教育,稳步发展留学生教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层次定位;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以文、理教育为主,工、管、法、经相结合的多学科型大学的学科定位。在上述的定位中,比较重要的是关于学校办学层次的定位。对于什么是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或多数人认同的标准。实际上,一所学校的定位,不仅仅是对办学现状的评价和描述,更是一个办学目标问题。作为办学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可持续性、可发展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把师范大学定位为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这样的定位实际上是学校的发展和奋斗的目标,符合学校的办学实际和发展趋势,有利于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学校长期、稳定的建设和发展。二、提高教育质量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一般来说,学校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高容易得到重视,有的院校把扩大规模作为硬指标,忽视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扩大教学规模的条件下,如何保证和监控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也是学校的生存、发展之本。为此必须明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发展,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水恒主题,就要求师范大学首先要牢牢树立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宗旨,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高校扩招,不仅意味着高校学生人数的激增,教育资源紧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入学门槛的降低,生员质量的下降,同时由于取消入学年龄、婚否等限制,使得学生成分开始逐渐多样化,大众化教育可能带来的问题已初见端倪;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及用人单位人力资本的成本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要适应这一趋势,就需要各类不同层次的高校明确自己的办学层次并加以准确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办出各校特色,形成适合自己学校定位的人才质量标准,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能力和职业选择能力。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使高校在校生的规模迅速扩大。扩招的大学生已经走向就业市场。当前,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约为70%,专科毕业生不到30%。过两年,随着更多扩招学生的毕业,加之受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毕业生学科专业结构、毕业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等诸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峻。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认识。要未雨绸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及专业设置,在培养规模上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通才教育,努力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井注意加强学生的择业教育和指导等。要进一步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办学效益。持续扩招给高校的办学条件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图书馆、教室、实验室、各种教学设备、学生宿舍、食堂等等设施不足,都需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来解决。另一方面则要通过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缓解师资不足的压力。当然,治本的措施主要还在于加强高校师资的培养和补充。
三、凸显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和发展的,在价值取向、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方式、学科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管理体制、教育风格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相对持久稳定的特性。它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一所学校的优势所在。对高等学校来说。必须在教育体制、办学水平、教学方式、教育成果和教师、学生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地方。无个性的学校,在当今高度竞争的社会中是缺乏生命力的。形成办学特色,至少要具有如下特性:第一,独特性。一所高校的办学特色首先要具有独特的个性,亦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但是,并非独特的东西均能成为高校的办学特色,高校的办学特色不能离开高校的本质属性与高校的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第二,稳定性。高校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高校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持久的发展方式,它对一所学校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第三,发展性。办学特色不仅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同时也要着眼于未来学校的发展前景和规划,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外部办学环境的改变,办学特色也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事实上,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就在于师范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师教育优势,即我们通常理解的“师范性”。过去,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高师院校是唯一专门培养教师的高校,在培养师资方面有很长的历史积淀。现在出现了新的情况,但仍然可以说,教师教育是高师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体现了高师院校的特性,使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相区别,是高师院校生命力的源泉。而凸显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关键在于提高教师培养的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培养既是“学者”又是教育者的“教师”,真正解决“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统一的问题。构建新型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关键。师范大学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培养目标单一、培养模式僵化、与基础教育脱节的缺陷。为此,师范大学必须变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四个结合:第一,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两种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起着统帅和灵魂的作用。专业素质是大学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本领,在大学生素质结构中居重要地位。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却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轻思想道德教育的倾向。因此,改革现行人才培养模式,要在加强、改进专业教育的同时,把教会学生做人放在首位,并渗透在专业教育之中。第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理论知识的灌输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一定优势,但实践教育却显得比较薄弱,动手能力差是我国大学生的一个共同弱点,导致学生在新的岗位上需经过较长的适应期。要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必须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并适当增加实践时间。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专为实践而设的短学期制、加强专业实习、见习等,都是非常有效的形式。第三,师范性和学术性相结合。高师院校的师范性与学术性是长期以来讨论不休的问题。两者似乎是一对不可共存的矛盾。高举“师范”大旗,是高师院校的一致行动,但不能在强调师范性的同时排斥学术性的内涵。当前中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中国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未来教师的学术修养,使未来的教师具有更宽厚扎实的学科基础、更开阔的学术视界、更敏锐的思维、更锐意的创新精神。面对这种形势,师范大学必须在强调师范性的同时,加强自己的学术性内涵。第四,通识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过去,师范大学在培养师资类型的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中,过于偏重按照师资的规格和要求进行教学和实践,这对于培养合格的师资当然是有促进作用的,但学生将来一旦离开师资行列,就可能变得难以适应。因此,师范大学在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还必须有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课程与方式,有能让学生充分施展个性特征的余地,包括吸收综合性大学课程设置中的一些有利于学生成长和特长发挥的课程,并根据师范生原有的特性,设计出使学生能一展才华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方式。这样,才能使师范生既有自己的特长,又有综合大学学生的优势,二者相辅相成,从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湖南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湖南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环境分析;湖南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等进行讲述,包括了经济总量增长明显、发展领域逐步拓宽、科技质量稳步提升、空间定位、洛湛铁路沿线的湘中经济走廊包括常德、益阳、娄底、邵阳和永州五市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湖南民营经济已成为湖南省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与沿海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明显。采用SWOT-PEST矩阵方法对湖南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空间定位、特色定位以及产业定位等角度对湖南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进行系统地探讨。
关键词:民营经济;SWOT-PEST矩阵;战略;定位
一、湖南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
近年来,湖南民营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比重不断增大,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表现在:
(一)经济总量增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