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非遗传承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非遗数字博物馆教育的形式
(一)专业讲座
主要依托于本区域非遗传承教学的各级各类专业学校及各个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的支持。在目前,地区通过校企合作形式的非遗传承项目教学开展较为普遍,均取得了一定的传承效果。在这过程中,培养了一批院校专业教师对非遗的传承,也促进了非遗项目传承人对现代教学体制的新型教学方式的体验。专业讲座讲授中的人的视频、物的视频、活动的视频,均以专业性极强的讲述讲解描述非遗项目,传达非遗精髓。以视频的形式来集合优质的非遗传承教育的案例,并通过视频形式的记载上传至网站,为公众所共享。这种形式是远程教育中最为常见、利用率最高的教育形式。
(二)名家授课
非遗项目本身具有典型的活态特征,众多非遗项目传承依赖于传承人的活动。所以,传承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活的资源、活的教材。他们的高超技艺技能具有极大的磁场,甚至是行业的标杆。名家的社会影响力在网络社会更是具有极大价值。非遗传承教育中名家授课可谓起点高、专业性强、号召力大、宣扬面广。名家授课这种形式,通过专业演示对普世教育来讲,更直观、更能接受消化。同时,名家授课既是个人才艺技能学识的展示,也是对自我项目的推广宣扬。此外,从组织方来看更具有专业性强以及权威性的特点。
(三)教学课件
(一)2019年工作总结
2019年以来,县文广新旅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以建设文化强县为总目标,大力开展“五型”政府建设,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一手抓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手抓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提升,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是:文化事业建设在省、市2018年度高质量发展考评中分别位列全省第二和全市第一,并有望在2019年考评中继续走在省、市前列;经过近三年的艰苦筹备,青铜文化产业高峰论坛“1+4”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反响空前、影响深远;县文化馆的“心灵手巧剪彩韵”——民间剪纸匠艺坊公教项目荣获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提名项目,是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也是全国唯一的县级项目;县采茶剧团“戏曲名家传戏项目”首次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专项扶持工程,为全市唯一;县电影公司荣获全省农村电影放映二等奖;与此同时,一大批文艺作品荣获国家级和省级表彰:书画作品《精准扶贫》获“辉煌七十年讴歌新时代——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职工书画作品展”一等奖,剪纸作品《中华腾飞》入选全国剪纸艺术大展获优秀奖;大型原创音乐歌舞剧《淦地·青铜韵》获第七届艺术节·第十一届玉茗花戏剧节音乐创作奖等。
一方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当好本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践行者
我县是十八古县之一,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名人辈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本土文化。为切实保护和传承好本土文化,县文广新旅局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切实当好本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践行者。
一是弘扬好本土文化。2019年,在大洋洲商代大墓考古发掘30周年之际,县文广新旅局以此为契机,创新工作理念,以“担当实干、马上就办”的作风,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时两年多的筹备,圆满完成了青铜文化产业高峰论坛“1+4”系列大型活动的主办,即: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完成了大洋洲商代青铜博物馆的升级改造和遗址展示馆建设并开馆,成为了全县人民进一步了解历史、感知青铜文化、推进青铜文化旅游的基地。邀请了李伯谦、彭适凡等9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齐聚,成功举办了青铜文化产业高峰论坛,就大洋洲商代大墓发掘的文化定性,青铜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青铜文化如何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如何开发青铜文创产品等发表主旨演讲,进一步挖掘了青铜文化内涵,翻开了青铜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篇章。投入资金100多万元,编排了大型原创音乐歌舞剧《淦地·青铜韵》并进行试演,彰显了我县灿烂的青铜文明,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投入资金30多万元,完成了“三韵”(《古淦神韵》、《非遗匠韵》、《故事传韵》)系列丛书的编辑出版并发行,丛书共有文字约36万字,图片约400幅,故事约80篇,以此弘扬传统文化,守护精神家园。成功举办了“讲述经典故事比赛”,采取男女主持+经典讲述+情景表演+背景画面+音乐衬托等交相叠加的方式,讲述了革命先烈邹努、曾开圣、杜红娟的故事、五女跳崖的故事、开国少将李继开的故事,历史名人岳飞点将的故事,陶母教子的故事等,为全县人民呈上了一道生动的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精神大餐。
二是推介好本土文化。为更好的宣传推介文化,县文广新旅局会同市博物馆积极协调省文旅厅和省博物馆,精心挑选了60余件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文物和县博物馆部分馆藏文物参加了3月2日至6月23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望郡吉安”文物精品展,通过散发宣传和招商资料,播放宣传片,组织同乡观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活动,全方位对历史文化等进行了宣传推介。2019年,还先后组织剪纸、赣酒、友泉腐乳等非遗项目参加了文化发展巡礼展、第十一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省非遗进景区宣传展示以及红色旅游博览会等活动,提升了非遗的对外形象。同时组织剪纸、擂茶等非遗项目到海木源、燥石等景区,向游客们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既宣传推进了本土文化,也提升了景区人气。
摘要:特殊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特殊教育美术课程的更新是否适应时代的需求,特教地方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对残疾学生的培养有什么样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有待各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在美术课程中融入地方美术元素,将非遗等传统手工艺传授给特殊教育的学生,让特教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可以为学生踏入社会的自立、谋生之路开辟一个新天地。
关键词:地方课程;特殊教育;美术;校本课程;非遗传承
特教地方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本研究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美术项目引入特殊教育教学中,筛选出符合学生学习基础的项目,从学校、专业、课程层面出发,对非遗文化进校园、入课堂进行研究,打造出适合特教的美术校本课程,这既是对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文化的保护、发展和创新。
一、学校层面——引入非遗课程进校园
国内外文化遗产教育的发展说明了素质教育要从小抓起。198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八届全体大会在华盛顿召开,会上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指出,从学龄儿童开始,就应该了解城区的有关文化信息。世界上一些文化遗产教育先进国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很早就创办了供儿童学习文化遗产知识的培训班;意大利许多大学开设了修复技术、自然科学、绘画及雕刻技术、艺术史等的相关课程;法国文化遗产教育相当成熟,他们把文化遗产看作一个独立学科,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科研体系,设立了高等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实验所等众多文化遗产专门性研究及教学机构。国外文化遗产教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加强政府立法和政策引导,完善文化遗产学校教育。[1]学校可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编印中小学文化遗产目录,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文化遗产,了解文化传统,树立热爱与保护非遗的观念。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学校和科研机构有着积极的意义。
1.明确地方非遗美术进入校园项目
[摘要]陕北面花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装饰丰富、色彩艳丽、制作精巧,且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蕴藏了陕北人民朴素的美学观,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可以说,陕北面花不仅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品,更是陕北民俗文化的载体。在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应担负起陕北面花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任,将陕北面花融入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为陕北面花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促进陕北面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保护、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陕北面花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传承与创新
引言
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作出来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潮的兴起,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逐渐受到重视。地方高校承载着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使命,积极发挥地方高校传承与保护地方民间艺术的作用,将地方民间艺术有机融入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之中,一方面丰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与创新应用,促进大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同,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一、陕北面花融入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文化思考
陕北面花又称“老馍馍”、“子推馍”,是陕北妇女用灵巧的双手制作出来的既可以食用又具有观赏价值的民间艺术品,陕北面花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制作精巧,蕴含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黄土文化气息。陕北地区面花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师徒制”,其制作技艺主要通过家庭内部、邻里之间、师徒之间口传身教的方式延续。在新时代,家庭内部、师徒之间的传承已无法满足社会对非遗传承人的需求,传统的传承方式受到了冲击,面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甚至出现濒临失传的情况。随着非遗进校园工作的持续推进,“非遗教育传承”这一概念得到了广泛认同。如何将非遗的“师徒制”与现代教育体制相结合,延长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时空线,成为各非遗保护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问题。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蕴含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五千年来的精神追求,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秦皇岛是历史文化名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市之本。本文主要阐述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剖析秦皇岛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实践,再提出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策略
一、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振兴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扬弃工作,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摒弃传统文化中不适合当今时展的部分,从而让中华传统文化始终保持活力,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要想保持先进性,必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任何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够凝聚人心,让全体国民为了同一个发展目标而奋斗,并且还能够让全体国民具有拼搏精神和不抛弃不放弃的意志,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振兴中华传统文化能够让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振兴中华传统文化是重新塑造价值观的过程,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让全体中国人民对自身价值观去重新审视,最终形成独一无二且顺应时展的思想观念,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