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审计理论
一、我国内部审计的回顾
我国从1983年恢复内部审计制度以来,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1994年,是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初步建立阶段。主要针对国营企业和大量的行政事业单位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基本确立了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使内部审计得到了发展;第二阶段1994一2002年,是我国内部审计立法进一步完善的阶段。1995年7月审计署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原有的规定做了全面修订,并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机构设置、职责、权限、审计任务、工作程序、职业道德等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第三阶段从2003年开始,是全面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规体系的阶段,将内部审计的对象扩展到国有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并颁布了第一和第二批内部审计准则,为所有类型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等各类组织提供了内部审计实务的指导。
二、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
从2003和2004年已的内部审计准则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准则已涵盖了内部审计活动从计划到后续的基本步骤,审计准则与职业道德规范充分借鉴了国际管理理论,特别是最先进的风险框架下的内部审计的基本理念,以风险和控制贯穿所有的准则。同时也考虑了我国特有的社会环境对内部审计的准则的影响,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和先进性的特点。许多大中型企业在实践中已运用西方先进内部审计理论,将内部审计的范围扩展到企业管理的各项活动中,内部审计的方式从事后监督评价转向事前预警、防范。
【摘要】笔者认为,在我国企业面临WTO全面对外开放的环境下,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迫切的实践问题。本文从多个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内容随着企业对外满足社会需要、对内强化管理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获利能力,保障企业各项资产安全、完整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进入21世纪,安然、世通和施乐等世界知名大公司的一系列财务丑闻,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了严重的打击,同时也暴露了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认为当前的内部控制框架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对风险的强调不够,使得内部控制无法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一时间,企业的风险管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作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核心登上了公司治理的舞台。2004年10月份COSO(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sion)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是在1992年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的相关要求进行扩展研究得到的。该框架强化了风险管理,涵盖了原有内部控制的合理内容。风险管理的兴起对内部控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COSO认为,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在内部控制整体架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目前在经济建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要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在国际资本市场的信誉度,减少财务丑闻的发生,必须加紧改善自身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识别和衡量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开展恰当的控制活动,消除或减少企业风险带来的损失,提高企业的应对能力和竞争力。同时,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我国企业也迫切需要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关于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成果。
一、风险的概念剖析
风险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是以美国学者威利特等为典型代表的静态学派,他们把风险理解为不确定事件。这种理解从风险管理与保险关系的角度出发,以概率的观点对风险进行定义。其二是以美国学者威廉姆斯和赛因斯为典型代表的动态学派,他们认为:“风险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可能产生结果的变动。”这种变动就是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意味着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的不一致或偏差。因此,这种变动越大,风险越大。
[摘要]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在我国,它已经通过行政法规的形式由企业监管当局首先在中央企业加以推行。近三年来的实践表明,在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竞争力的过程中,仍有大量的本土化工作要做。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中央企业本土化
本世纪初以来,以不确定性为基本研究对象的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RiskManagement,ERM)理论逐渐进入我国实业界和研究者的视野。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下称《指引》),该《指引》的颁行,可以看成是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大规模本土化的开始。
一、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概要及在我国的规范化实施
1.企业风险管理(ERM)理论的一般框架。企业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管理理念或管理框架的最终形成,是由美国发起人组织委员会(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sion,COSO)在2004年9月提出的,标志文书是《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tegratedFramework,下称《整合框架》),这个框架是迄今为至企业风险管理最完善、最成熟的理论概括。COSO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经由企业当局广泛参与,对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多要点掌控,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整合框架》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8个核心要素,即,目标设定、内部环境、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回应、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和持续监督,这8个要素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企业风险管理有4个目标,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理想的ERM框架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管理增加股东价值,以共同的语言和要素安排,落实企业的上述4项目标。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与目标之间是一种紧密的支持与保证关系。
[摘要]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在我国,它已经通过行政法规的形式由企业监管当局首先在中央企业加以推行。近三年来的实践表明,在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竞争力的过程中,仍有大量的本土化工作要做。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中央企业本土化
本世纪初以来,以不确定性为基本研究对象的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RiskManagement,ERM)理论逐渐进入我国实业界和研究者的视野。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下称《指引》),该《指引》的颁行,可以看成是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大规模本土化的开始。
一、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概要及在我国的规范化实施
1.企业风险管理(ERM)理论的一般框架。企业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管理理念或管理框架的最终形成,是由美国发起人组织委员会(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sion,COSO)在2004年9月提出的,标志文书是《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tegratedFramework,下称《整合框架》),这个框架是迄今为至企业风险管理最完善、最成熟的理论概括。COSO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经由企业当局广泛参与,对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多要点掌控,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整合框架》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8个核心要素,即,目标设定、内部环境、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回应、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和持续监督,这8个要素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企业风险管理有4个目标,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理想的ERM框架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管理增加股东价值,以共同的语言和要素安排,落实企业的上述4项目标。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与目标之间是一种紧密的支持与保证关系。
[提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因其承担着深化税收改革方向,因此如何加强税收风险管理成为当前税收风险管理人员最想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对税收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税收管理;风险管理;现状与应用
一、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现状
(一)建立了税收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1、成立专业的领导小组。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税收风险管理专业领导小组是税收管理中最重要的决策机构之一,其主要职责是统筹、指导并管理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制订出更为合适有效的管理方案,审定年度风险管理工作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税收管理工作的监督与评估工作。不能玩忽职守,否则会阻碍风险管理工作有序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