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风险审计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金融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信息不对称因素
在金融审计中,金融机构的财务数据和其他电子或书面原始资料是审计工作的主要信息来源。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和基本情况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达到的效果是有限的。部分金融机构通过会计估计、会计判断等方法粉饰报表,使财务报告不能公允的反映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和经济实质。
(二)审计人员金融工作经验不足
金融企业风险高,审计人员首先要了解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及业务结构。审计人员普遍无金融工作经历,对审计的重要业务事项查证不实、漏查,或是判断失误、定性不准,无法合理预判风险,会影响到审计结果。
(三)缺乏质量控制标准
摘要:审计是伴随着市场经济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因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和欺骗性,相应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审计关系各方都应当积极了解审计风险,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国家审计机关更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关键词:审计风险形成防范措施
0引言
从古今中外的审计发展史来看,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经济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审计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审计难度就越高,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如何规避审计风险也就成为国家各级审计机关不断探讨的问题。
1审计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应该如何界定审计风险的概念,在职业界和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审计风险的概念是从审计过程认识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客体的财政财务收支中存在重大错弊(其中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而没有被审计人员发现,作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审计风险成为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力使审计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法规建设的日趋完善,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化,给审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所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如何最大限度地减低审计风险,已越来越受到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重视和关心。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践,对审计风险的成因作一简析,并提出了一些防范对策。
一、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归纳起来,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将加大,我国的政治、经济政策要不断调整、变化和发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而我国有些法律、法规出台相对滞后,致使在审计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使审计工作在一些环节和方面受到法律、法规依据不足的限制,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风险。如近两年,财政部已先后出台了十六项《会计准则》,但只规范会计行为,对违反《会计准则》如何处理,目前还无法具体规定,给审计所查出问题的定性和处理增加了难度,也同时带来了审计风险。
(二)环境和体制面对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企业竞争、破产兼并、资产重组等各方面因素的变化,使审计工作难度将更加纷繁复杂。同时,我国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不利于审计独立性的发挥,无形中增加了审计风险。我国审计机关自组建以来,地方审计机关受地方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不同程度地受到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特别是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地区,长官意志有时代替了行政执法,严重影响了审计监督职能的独立性及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真实性、准确性,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人员的素质在目前我国审计人员队伍中,具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双高人才还偏少,专业知识单薄,一部分人以前没有足够的专业训练,学历低,审计查账技能的水平低,工作方法不当,查不出问题,或未将问题彻底查清、弄准,使审计结果与事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同时,由于审计人员法律、政策水平不高,撰写审计报告、意见和决定的水平低,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不够。此外,目前审计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经验不足,风险意识淡薄,识别风险的能力有限,甚至极小数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较差,对工作缺乏责任心,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这就必然影响到审计质量,最终形成审计风险。
【摘要】与风险相关的几个审计概念———“审计风险”、“商业风险”、“业务关系风险”、“经营失败”和“审计失败”,在审计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其中“审计风险”概念在目前以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审计方法体系(制度基础审计)中占核心地位“,商业风险”在正在兴起的以评价被审计单位商业风险为基础的审计方法体系(风险基础审计)中占核心地位。
然而,目前对上述几个相关概念认识上还不明确,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混乱,甚至相互矛盾。为了构建坚实的审计理论体系结构并据以指导实践,必须澄清上述各个概念(特别是审计风险与商业风险之间的区别),明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谋求建立起概念之间的逻辑结构。否则,将无法建立牢固的审计理论结构。一个学科的基本概念构成了这一学科的基础。风险的概念在审计理论结构与审计实践中处于中心的地位。以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审计方式(制度基础审计)的过程就是对各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并据以实施审计活动的过程,正在兴起并可能在未来取得主导地位的以评价被审计单位商业风险为基础的审计方式(风险基础审计)在沿用审计风险的同时提出了“商业风险”的概念。审计,就是公允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财务变动状况,而这一目的是通过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与公认会计标准的吻合程度而实现的。
风险在此处就得到体现,因为要验证审计上的吻合程度,必然要使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这就带来不确定性,另外抽样方法的使用也带来了不确定性。事实上,只有恰当评价审计风险,才能正确评判上述吻合程度。绝对的吻合程度是不存在的,只存在着相对的吻合程度,而对这相对吻合程度的评判依赖于对审计风险的评判。然而,就目前而言,我们对审计风险本身及其子概念(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对与之相关的几个概念也存在着认识上的模糊与混淆;甚至存在着概念误用,或者将几个貌似一致的概念等同起来的种种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澄清甚至重建某些概念;又由于不同概念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我们也必须澄清甚至重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为了进一步地全面把握“审计风险”的概念,必须拓宽我们的视野,将“审计风险”这个概念与其它几个或者与其相关的概念、或者与其类似的概念进行比较;同时尝试构建概念之间由逻辑关系构成的逻辑结构,从而达到建立概念模型的目的,为其它理论分析提供基础。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将几个与审计风险紧密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与分析,然后描绘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逻辑关系构成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结构。这些概念包括审计失败(au2ditfailure)、经营失败(businessfailure)、商业风险或经营风险(client’sbusinessrisks)、营业风险(audi2tor’sbusinessrisks)、与审计风险(auditrisks)。下图给出了审计理论结构中、也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面临的与审计风险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其中阴影部分是这篇文章所要讨论的重点(我们在另外的一篇论文里专门分析了,由“审计风险”及其子概念“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所组成的概念体系)。
其中:我们建议将营业风险(auditor’sbusinessrisks)改名为业务风险(businessrisks)、关系风险(relationshiprisks)、或者业务关系风险(businessre2是,这里的“过失”就是指“审计失败”。
(三)经营失败经营失败是指被审计单位破产或者无力偿还债务。此处我们要注意到经营失败是指被审计单位、也就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在经营方面的失败,而不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在经营审计业务方面的失败;当然,事务所作为一个企业也会面临经营失败,但是那是另外的话题了。陈今池(1994)将“经营失败”定义为:“指技术性无力偿付。即企业没有能力支付到期债务。主要由于企业经营不善和连续亏损所造成的。可以采用以下两种解决方式:(1)债务和解,指在破产法院之外,债权人达成协议,允许企业延期偿还一部分债务,并允许企业进行改组和继续经营;(2)破产,指破产法院宣布企业进行清算资产和结束营业。”其它定义还有,如A•A•阿伦斯、詹姆士•洛贝克(1991)这样写道:“存在企业由于经济或营业条件,如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同行业之间意想不到的竞争等,而无力归还借款或无法达到投资人期望的风险。反映营业风险的极端情况就是营业失误”。他们同时还指出:“在发生营业失误而不是审计失误时,困难就产生了,当某一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报表使用者指责审计失误是正常现象,在最近提出的审计意见说明财务报表表达公允时,更是如此。”此处需要做两点说明,一是原译者将businessfailure和auditfailure分别翻译为“营业失误”和“审计失误”,而实际上应该分别是“经营失败”和“审计失败”才更准确;另外一点是以上的定义和进一步的声明将“经营失败”和“审计失败”加以明确地区分,我们实在不该将它们混为一谈。
(四)审计失败与经营失败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审计风险的原因和特点
1.审计风险的原因
在审计工作中,风险是难以避免的,引发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企业本身问题。企业本身在管理上存在着较多的漏洞,领导层有徇私舞弊的行为。目前我国的经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这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造成的。在这种大背景下,一部分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身价和知名度,利用会计工作为企业增加额外的收入。其一般采用的方法包括做假账、篡改会计数据、虚报营业额等,这也就使得会计工作陷入了混乱的局面,而企业自身也会由于不正当经营被相关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其二,审计人员能力问题。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着审计风险的出现。一般情况下,审计工作是由注册会计师与审计部门联合进行的,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的个人能力和主观意识对审计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如果审计人员出现专业技能低下、道德品质缺失以及技术落后等情况,就会使得审计工作出现风险,尤其是一些职业道德缺失的审计人员,其与企业进行私下交易,篡改企业审计结果,为个人谋求利益,这就使得国家的经济蒙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也为行业竞争添加了不公平因素。其三,审计程序问题。在审计工作进行时需要严格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如果审计过程未按照标准进行,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为了降低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就必须严格遵照相关标准来进行审计,这样才能够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以及针对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有一部分审计人员盲目按照自己的从业习惯来开展审计工作,造成数据错乱,直接影响审计结果。同时,由于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其标准程序极其繁琐,更新的速度也就相应较慢,而我国本身审计工作起步较晚,相关程序与国外发达国家审计程序间还有着一定的差距,不能够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市场,造成了审计工作效率低下,使得审计风险产生的几率大大增加。
2.审计风险的特点
其一,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审计风险对于每一个企业和部门都是不能避免的,以我国目前的会计审计能力和程序完善度,仍然无法免除这种客观性的影响。由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审计的内容十分庞大,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一般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这样做虽然可以减小工作量,但因其并不是对企业整体资金运营情况进行审计,因此出现误差是在所难免的。其二,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既然审计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不可避免,那么就应该对其进行控制,这也是审计风险的另一个特点——可控性。相关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增加抽样的数量和审计频率来减小审计时所产生的误差,进而控制审计风险的出现。另外,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改善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态度也能够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的发生。其三,审计风险具有双重性。审计风险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既具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在实际市场经营过程中,审计风险是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当审计风险出现时,其可能会对企业产生一个短期的效益,因为审计结果上的误差,可能直接导致企业纳税额的降低,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减少,让企业管理者暂时尝到甜头。但如果长期利用审计漏洞篡改审计结果,那么就会给企业埋下一颗定时炸弹。不完善的账目可能会导致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进行错误评估,导致其对市场形势以及自身在市场中竞争力的判断失误,导致在激烈的经济市场竞争中无法生存,最终破产失败。同时审计风险可能为相关审计人员带来一定的法律责任,如果所涉金额较多,则可能带来刑事责任,后果严重。
二、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