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风险与应急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针对石油化工企业事故频发、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文章以风险为核心,从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为出发点,围绕管理制度落实到位、人员教育培训到位、应急处置能力到位三方面的管控措施落实体系,建立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以物联网、大数据、知识图谱等新技术为支撑,构建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平台,促进石油化工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关键词: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措施;信息化
0引言在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石油化工企业面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安全隐患较多、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重大安全风险挑战[1-2],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安全生产事故死亡27412人[3]。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确保管控制度到位、人员教育培训到位、事故发生时应急处置能力到位,做到“无急可应、有急能应”的效果。本文以风险为核心,从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为出发点,围绕管控制度落实到位、人员教育培训到位、应急处置能力到位三方面的管控措施落实体系,建立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打造“企业全面负责+第三方专业服务+政府精准监管”新模式。以物联网、大数据、知识图谱等新技术为支撑,构建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平台,推动监管部门、石油化工企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多方受益,促进石油化工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1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针对石油化工企业事故频发、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在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以风险为核心,建立风险管控制度和措施,确定风险等级、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从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为出发点,围绕管控制度落实到位、人员教育培训到位、事故发生时应急处置能力到位三个方面建立风险管控措施落实体系,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应急预案管理、应急资源管理、应急预案演练、安全教育培训等制度,对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出具落实分析报告,从而建立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的有效机制,全面打造“企业全面负责+第三方专业服务+政府精准监管”新模式,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逻辑图如图1所示。通过安全生产防控体系的建立,实现关口前移,从风险源头有效的遏制事故的发生,促使企业自我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企业通过自身或者借助专业力量,依据法律法规要求对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风险辨识、评估、确定风险分级,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4],从工程技术措施、教育培训措施、应急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五方面制定风险管控措施[5]。通过科技手段将风险内容进行上报管理,依据风险辨识内容自动生成风险告知卡、风险二维码和风险四色图、风险公告栏等风险管理制度,初步建立风险管控制度和措施。本文从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为出发点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其逻辑关系图如图2所示。在事故风险辨识的基础上,为每一个风险点制定现场处置方案,为每一类事故制定专项应急预案[6-7]。从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两方面验证应急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如果应急资源配备不合理,及时对应急资源进行补充,如果应急能力配备不合理,需要从教育培训和应急预案演练两方面提升。为进一步验证风险管控措施落实到位情况,需进行全方位的隐患排查,从管控制度是否落实到位、人员教育培训是否到位和技能是否提升、事故发生时应急处置能力是否到位三个方面进行隐患排查。依据石油化工企业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建立智能分析模型对企业管控措施落实综合分析,精细化评估企业的优势和薄弱环节,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改进。
2信息化平台架构
[提要]2020年上半年,国内外病毒大规模爆发,使各个企业纷纷停工停产,应急管理模式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特殊的社会环境使企业在应急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被不断放大,严重影响企业在疫情期间的运行和发展。本文针对新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应急背景下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指出现阶段企业应急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希望为企业改善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财务管理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应急管理;财务管理;财务预算;流动资产管理;财务预警
一、引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一变再变,财务管理工作愈加繁琐,但依旧无法应对时代带来的挑战。主要原因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忽视在应急管理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革新。随着本次疫情的爆发,这些被公司忽视的应急管理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引起高度关注。一个企业能否发展稳健,主要是看应急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对企业所起的影响大小。这就造成不同类型的企业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以本次病毒事件为例,其对企业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积极影响的企业。如口罩生产、消毒用品生产、防护卫生用品等企业,疫情突发让企业的销售量实现剧增,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销售量增长的速度虽然会有所放缓,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高于之前的销售量。这就使企业可以在当前财务管理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合理把握机会,以实现更高的效益。第二类是消极影响的企业。如服装、餐饮、建筑等与医疗卫生无关的企业,受疫情影响民众长时间隔离,造成企业的销售量一落千丈,企业的长时间停工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使企业的经济状况无法得到快速回升。此时,使用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不仅无法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促进企业的运行,甚至还有可能会阻碍企业日常工作的恢复,威胁到企业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就急需企业实施更加严谨的应急管理模式,使企业在社会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能够快速、高效地恢复运行,为今后企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打下坚实基础。
二、应急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新要求
(一)应急背景下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要求。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是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对未来一段时间里企业的财务水平和现金收支情况做出的一个合理预测。良好的企业预算管理能够保证企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能够更加稳定地运行,甚至实现高效的发展。在现阶段,应急管理背景下大部分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程度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这就使企业应急管理背景下的财务预算管理存在脱离社会现状的问题。而企业中应急管理模式的实施必定是因为企业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荡,使原有的管理无法适应企业在特殊时期的发展。因此,企业应急管理下的财务预算管理应该切实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结合特殊时期企业发展的社会现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合理的预算。
**市环保局认真落实**副部长在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协议签署仪式时讲话精神,以建立应急联动长效机制为核心,切实加强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市环保局拓宽工作思路,从六个方面入手,构建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全面建立应急联动长效机制。
一、充分认识环境安全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环境安全是一项事关全局、事关发展、事关长远的重要工作,是环保工作的最基本内容和最底线保障。**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环境安全防控工作,不断加大环境应急管理投入,强化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全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推进。特别是今年,面对邳苍分洪道砷污染事件的严峻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环保系统积极采取措施,妥善应对环境突发事件,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强化环境安全防控能力建设。截止目前,共排查企业10941家,存有环境风险隐患企业2856家,关闭取缔615家,限期治理442家,初步建立了环境风险防范机制。
二、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隐患数据库
在开展的环境风险和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基础上,坚持反复查、查反复,进行再排查、再整治,切实做到排查整治“乡不漏村、村不漏巷、巷不漏户”,全面掌握环境风险隐患信息,建立隐患档案和数据库,并纳入环境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落实环境风险隐患整治措施,切实按照“着力改造一批、重点监管一批、限期整改一批、清理取缔一批”的要求,坚决按照整改标准彻底进行治理。结合“12369”群众举报和日常监管检查,对各类环境风险隐患发现一个、彻底整治一个。及时组织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回头看”活动,落实后督察措施,确保排查到位、整改到位。建立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实行隐患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实行“排查—评估—审定—治理—验收—监管”的环境风险隐患监管模式,进一步加强对涉重金属和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日常监管和后督查,监督指导企业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对隐患突出而又不能有效整改的,要报请当地政府实行停产整治或予以关闭。
三、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对象往往具有高危险性,当风险防控措施不当时,易发生火灾、爆炸等灾难性后果。而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给石化企业安全生产增加了很多不利因素。因此,提高石油化工行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立科学高效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尤为重要。本文收集某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在全国除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地区的分公司历年的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对灾害类型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防控建议,以期为提高石油化工行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供依据。
1自然灾害类型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导致人类生命、财产、公共设施、生存环境等受到损害的事件或现象。根据国家标准GB/T28921—2012《自然灾害分类与代码》,结合石油化工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实际,本文所指的自然灾害包括气象水文灾害、地质地震灾害和海洋灾害等3大类24小类灾害[1],具体灾害类型见表1。
2自然灾害统计数据
本次收集的有效自然灾害数据共41935例,其分类统计情况见表1。
3自然灾害分布特征
一、自然灾害风险行政管理的国际比较
自然灾害风险行政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特别是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几个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更是关注对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工作。依据对北美洲、亚洲、欧洲等国自然自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的比较[8],本文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种管理模式。
(一)美国式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詹姆士·米切尔系统地介绍了美国的灾害管理政策和协调机制[9]。从1974年起,美国政府组建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以来,即以一个核心政府机构为中心,联合联邦27个相关的机构,形成对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体系。2003年3月1日以后,FEMA整建制归入美国联邦政府新成立的国土安全部[DepartmentofHomelandSe2curity(DHS)],其功能和力量更为加强。目前,该系统作为美国国土安全部的五个核心机构,掌管国家的应急响应准备和行动工作,除在首都华盛顿设有总局机关外,还在全国建立了十个区域机构和两个地区机构,形成了以联邦和区域两级行政体系为核心、辅以联邦相关机构参与的灾害风险行政管理区域模式(块块模式)。与此模式相一致的还有德国政府,即德国联邦政府管理办(BVA)下属的民防中心(ZFZ),不过其联邦的作用只是在战时发挥作用,平时主要由各州政府负责其辖区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工作,即以政府灾害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区域模式。法国也属这一模式,即法国政府下设的应急局(DDSL),也如美国,以国家和地方二级为核心,辅以国家相关机构的参与。俄罗斯、意大利也与此类模式相似[8]。
(二)日本式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叶耀先系统地介绍了日本防灾和灾害应急管理情况,并与中国进行了比较[10](P254-290)。日本在一整套详细的与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框架下,构建了以首相为首的“中央防灾会议”制度,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指定行政机关、指定公共单位应对自然灾害。为了有效地进行灾害管理,要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指定的行政机关和公共单位,依据“灾害对策基本法”,必须制定防灾计划并予以实施。2001年,日本中央政府机构重组,内阁府成为国家灾害管理的行政机构。内阁府灾害管理政策统括官负责防灾基本政策,如防灾计划的制定,协调各省、厅的活动以及巨大灾害的响应。此外,作为负有特殊使命的大臣,还新设立了“防灾担当大臣”职位。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式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是以中央为核心、各省厅局机构参与的垂直管理模式。一些国土面积相对小的国家都建立了与此模式近似的自然灾害风险行政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