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妇科肿瘤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妊娠合并妇科肿瘤患者46例,年龄23~35岁,其中1例为经产妇,45例为初产妇,14例患者为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其他32例患者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
1.2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分析,对患者的合并妇科肿瘤的类型、诊断方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临床处理措施予以总结分析,从而得出妊娠合并妇科肿瘤的有效处理措施。
2结果
第一篇:超声在妇科肿瘤临床诊断上的作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从2009年5月~2014年12月入住我院的65例妇科肿瘤患者接受手术前的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5例患者中患恶性肿瘤22例,包括子宫颈癌8例,卵巢癌11例,子宫内膜癌3例。良性肿瘤43例,其中子宫肌瘤为31例,卵巢良性肿瘤12例。年龄为24~68岁,平均(35.4±2.9)岁。经病理学检查均确定为肿瘤患者。
1.2方法
65名患者术前经腹部超声检查,手术后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检查前患者应大量饮水,使膀胱适度充盈,以便能够显示子宫底部。选用3.5MHz的宽频凸振探头,探头频率为4.5MHz,对腹部进行纵、横、切等多平面、动态扫查。主要检查子宫内膜的厚度、子宫的大小,包括子宫附件区域的形态和结构;判断是否有盆腔肿物,肿物的来源,观察肿物的形态、大小、边界、后方回声、内部回声以及与子宫、附件等解剖结构的关系。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时要仔细探查肿物周边及内部的血液情况和性质。为避免遗漏象卵巢畸胎瘤、卵巢冠囊肿、子宫浆膜下肌瘤等较高位置的病变,在进行超声检查时,一定要加大扫查的范围,尤其是膀胱过度充盈时常常将病变向上推移,容易漏诊。进行超声检查时由于探头距离子宫、卵巢等结构比较远,只能选用频率较低的探头,另外超声声束要经过腹部肌肉层、皮下脂肪层等结构,声波衰减较大,分辨力比较低。临床应用时,可根据患者的不同体型,灵活选择宽频探头中的不同频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图像的质量。
第一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产妇40例(观察组)与无妇科良性肿瘤产妇4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最大年龄40岁,最小年龄21岁,平均年龄(28.7±3.3)岁,其中子宫肌瘤21例,卵巢囊肿17例,子宫肌瘤合并卵巢囊肿2例,平均分娩孕周(38.5±1.7)周;对照组最大年龄39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年龄(27.9±3.5)岁,平均分娩孕周(39.1±1.8)周。两组产妇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产妇均选用剖宫产术分娩,其中观察组产妇在剖宫产术中切除妇科肿瘤,具体手术方式如下:给予产妇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选择腹壁横切子宫下段进行剖宫产术,随后将子宫切口缝合。患者子宫切口缝合后,对子宫前后壁、双附件进行详细探查,确定肌瘤位置与类型,确定手术方案。无蒂浆膜下肌瘤以及肌壁间肌瘤患者,给予缩宫素20U,静脉滴注,并给予垂体后叶素8U稀释后多点注射于肌瘤周边与子宫肌层交界处,沿着肌瘤地纵轴切开表面,使用组织钳对肌瘤进行牵拉、剥除,使用可吸收线间断性缝合两层,关闭瘤腔;带蒂浆膜下肌瘤或黏膜下肌瘤患者,需先将蒂剪短,随后再进行肌瘤切除术,并于肌瘤基地部缝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妇产科于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1678例妊娠期产妇,将其中在妊娠期同时患有妇科肿瘤的245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28.3±6.7)岁。产程37~41周,平均产程(39.7±1.2)周。将未患有妇科肿瘤的1433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年龄21~44岁,平均年龄(28.2±6.4)岁。产程37~41周,平均产程(40.9±0.9)周。两组对象的年龄跨度、产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统计两组妊娠期产妇的剖宫产率、妊娠并发症、胎儿并发症、胎儿生存率等情况。以此来明晰妊娠期产妇合并不同妇科肿瘤的处理方法,及其妊娠结局。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妊娠期合并妇科肿瘤产妇的主要肿瘤类型为子宫肌瘤占[63.67%(156/245)]和卵巢癌占[31.02%(76/245)]。观察组妊娠期合并妇科肿瘤患者的剖宫产率达到100.00%(245/245),而未合并妇科肿瘤的对照组产妇剖宫产率为23.94%(343/1433)。两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期合并妇科肿瘤产妇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为7.35%(18/245)、胎儿并发症4.90%(12/245)、胎儿生存率95.92%(235/245)。对照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为9.07%(130/1433)、胎儿并发症3.77%(54/1433)、胎儿生存率97.35%(1395/1433),两组胎儿生存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患者,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9.76±5.54)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65±2.66)周,排除凝血机制障碍、严重内外科合并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为连续硬膜外麻醉,切口在下腹正中,子宫下段横切口,在胎儿娩出后宫体内肌内注射缩宫素20U。观察组患者在剖宫产术结束后同时进行肿瘤剔除术,在对剖宫产切口进行缝合时,子宫娩出腹腔,对子宫肌瘤的大小、数目、位置进行观察,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口,行剔除术。在剔除子宫前,将缩宫素20U注射入基底部及肌瘤四周,将肌瘤分离并剔除,采用1-0可吸收线对肌壁瘤腔进行缝合,之后褥式锁边缝合,在缝合时注意不留死腔。观察无活动性出血后,将子宫送回腹腔,对于渗血的针眼部位,采用细丝线缝合或者用纱布按压,术后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3d,肌内注射缩宫素10U,2次/d,共3d。参考组患者剖宫产术后根据产妇恢复情况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24h阴道出血量,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恶性恶露持续时间。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