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德育

高校德育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高校德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高校德育

高校德育

摘要: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且也为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思路。高校德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

完善德育教育体系,建立和谐的德育机制;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提高高校德育的和谐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心性和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均是高校德育工作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等院校德育工作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既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思路,同时也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和谐德育”的内在支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群体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十分重要的力量。为此,本文试图就和谐社会理念对高校德育的重要性和高校德育工作的应对进行探讨。

一、和谐社会的理念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对于发展了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正如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十七大报告中,将“促进社会和谐”写入大会的主题;同时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只有真正走向社会和谐,社会才能够进一步发展。自古以来,我们一直渴望这个梦想的实现——政通人和、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尚同一义、博爱互助等,这既是我国古人追求的大同世界,也是西方人向往的理想国;而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则更是人类迄今最理想的和谐社会。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完全消灭,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带来的不平等与社会冲突不复存在,人性得以完全解放,人们的自由个性获得充分释放。可见,使社会更加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理想目标。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应当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提供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使得处于不同利益群体中的个人有机会申诉其愿望和要求;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协调各种利益矛盾,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体之间和睦相处,使社会趋于和谐,使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使社会公正处处开满自由之花。构建和谐社会,尤其要倡导宽容、谦让、奉献的社会公共道德,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会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社会生活的和谐,必须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这样的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

点击阅读全文

高校德育对比

世界各国高校都在根据国情需求培养各类高级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又都10分关注德育问题。美国在意识形态、社会性质等方面虽然与我国有根本差异,但是由于德育途径隶属于德育方法,途径和方法不存在姓资和姓社的问题,因此,比较两国德育途径并加以吸收借鉴,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和提高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水平和实效。

高校德育途径大致可分为直接德育和间接德育两大类。直接德育是指利用专门的渠道和途径,进行直接、公开的思想政治教育;间接德育是以渗透的方式寓德育于非德育途径之中。

德育课程:重理论与重实际

中美高校都设置了相应的德育教育类课程,课程内容涉及人类的共同品质,并利用课堂教学灌输各自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德育内容、课堂组织和教育目标上差异显着。

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统1、抽象化;美国高校德育课程自主、具体化。我国高校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从2006年9月起,全国普通高校普遍开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这些新课程比较注重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作为必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国德育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学校德育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4有”新人作为根本任务,德育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和政策服务。侧重于系统的教育,理论的灌输,道德知识传授,注重道德教育的统1性和规范性。

美国高校虽然开设了德育类课程,但主要是开设了历史、公民学类课程及有关专题。同时还开设美国总统制、欧洲政治思想、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政治与社会制度等有关专题讲座。美国德育目标的政治倾向相对隐蔽,侧重于实践的教育,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交友等实际中,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各种道德问题,做出道德判断,并在判断过程中明确道德价值标准,逐渐树立公民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

点击阅读全文

德育高校德育存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德育目标的理想化、德育内容的空泛化、德育方法的机械化等,解决这些问题应诸优化德育过程,提高“两课”德育的实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立体教育网及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1.追求享受,拜金主义严重

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最大利润,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大学就像一个浓缩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也同样冲击着大学校园。面对现实环境,不少大学生受功利至上价值观及拜会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影响,错误地把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在道德上、感情上,把名誉地位、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金钱的诱惑使他们认为“理想理想,见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这些功利主义价值观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追求发生动摇,在道德价值观念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一旦精神防线被击垮,理想的天平发生倾斜,便会做出错误的道德行为选择。

2.个人本位,功利主义滋长

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大学生价值取向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他们越来越多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他们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念。他们注重自我、注重功利,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意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主义”,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从注重知识的价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认为即使在追求理想和知识的同时,也需要金钱和物质享受,于是,合理利己主义,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的“现实主义”引起对社会责任感和公共道德的疏离;大学生的功利意识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价值取向的“庸俗化”和“功利化”:物质、金钱、地位对传统统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挤压、诱惑、正消解着一些大学生应有的品质和德行,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和丑恶行为正侵蚀着他们纯洁的心灵。

点击阅读全文

高校德育策略

摘要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着一些新问题,诸如德育目标的理想化、德育内容的空泛化、德育方法的机械化等,解决这些新问题应诸优化德育过程,提高“两课”德育的实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立体教育网及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1.追求享受,拜金主义严重

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最大利润,市场经济的重利性轻易滋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大学就像一个浓缩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也同样冲击着大学校园。面对现实环境,不少大学生受功利至上价值观及拜会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影响,错误地把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在道德上、感情上,把名誉地位、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金钱的诱惑使他们认为“理想理想,见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这些功利主义价值观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追求发生动摇,在道德价值观念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一旦精神防线被击垮,理想的天平发生倾斜,便会做出错误的道德行为选择。

2.个人本位,功利主义滋长

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大学生价值取向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他们越来越多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他们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念。他们注重自我、注重功利,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主义”,倾向于奉献和索取并重;从注重知识的价值、理性的追求,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认为即使在追求理想和知识的同时,也需要金钱和物质享受,于是,合理利己主义,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的“现实主义”引起对社会责任感和公共道德的疏离;大学生的功利意识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价值取向的“庸俗化”和“功利化”摘要:物质、金钱、地位对传统统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挤压、诱惑、正消解着一些大学生应有的品质和德行,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和丑恶行为正侵蚀着他们纯洁的心灵。

点击阅读全文

高校德育评估

评估得以实现的几个相互独立的要素。设定评估客体要考虑到评估诸要素的独立性及评估客体的可竞争性;建立切合实际的德育目标体系,构建完整、简练,可行的德育评估指标体系;正确对待德育评估的分值,注意评估分值的不确定性,客观评价评估客体,克服“拜分”现象,充分发挥评估的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146(1999)05-0084-03

高校德育评估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它依据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技术手段对高校德育作出评述与估量。“评述”侧重于定性描述,它以高校德育目标体系为依据;而“估量”则侧重于定量,以反映高校德育目标程度的具体指标体系即德育评估指标体系为依据。德育评估应该是定性和定量的有机统一,是对高校德育过程及其结果作出某种意义下的价值判断。本文就高校德育评估的客体问题、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问题及评估的分值问题等作些探讨。

一德育评估的客体问题

评估的客体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并认为评估客体可以随便设定,这是严重的失误。

要实现高校的德育目标,完成高等教育的任务,很有必要进行德育评估。实践证明:德育评估是高校德育不可缺少的环节。要使评估得以实现,必须具备几个相互独立的要素:即评估者,评估客体(被评估者),评估指标体系(评估依据),评估的程序和方法,评估结果及其表达和解释。在诸要素中,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及评估的程序和方法都是以特定的评估客体为前提的,因此评估客体的确定尤为重要。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