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德育教育

高校德育教育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高校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高校德育教育

心理学下高校德育教育分析

高校德育工作对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程度越来越高,德育工作水平继续提升。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高校德育效率与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如果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或者其他心理定势,那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势必造成一定的抵触或者其他不良反应。因此,从心理学研究重新研究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对学生和高校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道德接受的心理阻抗与心理障碍

道德接受是指在道德领域中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道德立场或者某种原则给予全盘接受并主动奉行的一种特殊状态。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道德接受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学生的道德接受能力和接受机制十分顺畅。因此在这样的条件和背景下他们不但能够依赖道德的影响力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给予一定的影响和变革。而且这些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利用工作基础的一个重要条件。并且这对学生的影响也会随着德育教育的实际环境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前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学生心理阻抗和心理障碍成为影响整个教育工作的关键原因,并且在这样的工作过程中我们还应当深入研究产生这些心理阻抗和心理障碍的原因,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相应的解析。而且这些研究过程也可能成为提升道德接受能力的关键原因所在。当前由于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不高,导致一些学生对已经成型的德育模式产生和审美疲劳,而且这些影响因素也逐渐成为导致学生成绩下滑的原因所在。可以说,学生对于德育课程已经产生了抵触情绪,所谓德育课程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拿学分的工具,而且德育理论对他们的行为指导效果非常不明显。究其原因就是大学生心理阻抗和心理障碍影响了他们对德育知识的接受。

二、心理障碍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机制

受教育者的心理障碍是影响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短板以及心理教育科研工作的不力,导致高校德育工作无法从心理学角度给予深入的剖析和全面的解决。具体而言,高校德育部门应当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分析心理因素对德育工作的影响机制。例如在研究工作中我们还应当以更加有效的机制和层面对整个教育工作给与全面的重视,在工作中能够以更加有效的层面和心理措施给学生进行全面的疏导教育,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从而形成对德育知识的全面深入接受。心理障碍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机制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德育课程本身的枯燥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接受没有满足大学生追求新事物的心理特征。而出现这些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机制和因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能很好的面对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存在的提携重要障碍性因素。此外,德育工作和教学人员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的授课方式的新需求也是造成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程度无法全面满足要求的重要基础,而且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产生各种困难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对他们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搞下德育工作应当从更深入的层面对学生的接受心理全面分析,首先应当知道学生心理现状,他们对德育工作行程的心理接受定势是否正确。而且这种影响机制和因素也是非常不利与德育教育工作机制和水平的。

三、解决道德教育低效的措施

点击阅读全文

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内容及启示

摘要:高校图书馆要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功能,尤其需要发挥对学生的德育功能,丰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举办读书、朗诵、知识竞赛等活动,弘扬正能量、传播优秀文化,使得学生的德育工作能够贯穿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全过程,使得德育教育发挥更大更为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德育

一、德育教育概述

德育在我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称谓,在此之前一般称之为思想道德教育。道德这一概念在我国的历史就比较长久,从社会早期就有相关的提法,道德一词在我国最初是两个字分别是“道”和“德”。《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劝学》中写道:“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其中,“道”和“德”均有着各自的含义。主要指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德行。随着后来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道德包含的内容不断地增加,最后在我国一些教育家的努力下,结合我国当代的国情,将思想道德等范围包含在一起组成了德育这一概念。德育教育与智、体、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活动组成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体系,对于学生个人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2015年年底,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该规程明确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高校图书馆需要有效地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的功能。这意味着高等学校图书馆具有育人、树人的教育属性,因此高校图书馆很有必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创立德育教育环境,以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高校图书馆需要依托自身丰富的图书资源、信息资源,不断优化服务提升服务质量,不仅履行信息服务职能,还需要在实践服务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德育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安排一些德育活动,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政治觉悟等,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拥有良好的素质养成,能够以更加优秀的品德进入社会,不仅实现高校的人才德育目标,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良好的三观,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品质,为和谐社会发展创造个人价值。

二、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内容

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与课堂理论教育及通识教育不同。高校图书馆需要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实施主体,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调整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打造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具体来说,当前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点击阅读全文

论在信息时代如何开展高校德育教育

在高校学生接触网络之后,因为交际的范围扩大,对之前很多不了解、不明白的疑问,可能都会得到更多的了解和认识。网络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启发学生思想的作用,正确的指引了学生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网络时代我们不难看出,网络德育的优势渐渐凸显出来,他的教育范畴和深度都超过了传统意义的德育教育,运用网络对高校学生实行德育,可以成为非常理想的德育教育形式。

1全方位了解网络德育的教育功能

(1)运用网络特征,让学生可以构成正确的思想意识。网络德育具备了实时性和匿藏性的特点,运用网络,老师和同学之间,同学和同学之间可以毫无保留的谈天说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把平时不会表露出来的真实思想、真实情感都表露出来,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更近距离的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进行接触,掌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在引导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引。所以说,网络具备了可以帮助学生构成正确的思信息时代高校网络德育之思考王玲(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710300)维意识的德育功能。事实上也印证了网络德育在改正学生错误思维意识、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提供了帮助,这些优势都是传统的德育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2)将德育形式进行更新,确立学生的人格。就算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引、帮助高校学生构成正确的思维意识并逐渐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可是因为教育模式、方法都过于陈旧和乏味,学生们对学习会失去兴趣,甚至自身会有一种很强的抵制情绪。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同社会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社会作为一个大校园、大讲堂,同样也可以作为一个大染缸。对于高校德育教育出现的新状况、新问题,网络德育教育可以运用网络平台本身的对等性、开放性等特征,经过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对等、相互的沟通交流,逐渐对高校学生的人格构成了影响,以此达成可以对高校学生成为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的目的。

(3)利用网络的直观特点,指引学生的行为。高校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可是他们的思维意识还没有达到成熟,对于有些行为可否执行、怎样执行经常会让心里充满疑惑,高校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及经验还不能够协助自身对有些行为的判断、分析、选择或执行。高校对于传统德育工作方面存有较多的缺点,在指引学生的实践方面较为欠缺,但是网络德育恰好具备了直观性、互动性的特点,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同其他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训练他们的处事能力。

2执行网络德育的重点是创新

点击阅读全文

探讨高校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

摘要: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阐述并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成因,同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德育;新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品质培养,它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正确的思想还是优良的品德,都需要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例如,有健康的性格,才可能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的思想品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不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谈不上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高校的德育工作至关重要,要提高德育工作质量,必须加强在大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即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关心集体、诚实谦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等,这些内容无一不和心理健康有关。因此,要把培养大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与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结合起来,在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它是积极地影响着学生有关健康的实践、态度和知识在其心理及行为方式方面的有意识活动的总和。它与德育有共性,都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活动,并且包含在德育的内容之中。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主要是指以“健康”为目标,有目标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由此可见,心理学健康教育开展得好坏直接影响德育的实施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点击阅读全文

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高等学校体育课是高等教育总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和文明行为。体育教学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紧密结合德育教育,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与任务

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同样需要做到教书育人。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就必须将学生的一切行为置于规范的制约之下,使学生乐意接受并自觉服从规范,让他们在严肃、公正、平等的竞技条件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一)体育教学是以“练”为主。这种“练”有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练习,行为关系复杂而频繁,思想与身体活动十分活跃。比如在排球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排球的“传”、“垫”、“发”三大基本技术,教师除了讲解基本技术原理和练习方法以外,采用最多的是练习方法,即组织同学互相对传、对垫、对发。在练习的初级阶段,由于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会出现过多的失误。对此,教师就要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相互协作、尊重对方的重要性,使他们自觉地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协作中以别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技能。

(二)体育运动是激烈的对抗运动。这种对抗既是技术的、战术的,也是心理的。如前不久在我国举行的第43届世乒赛中,运动员之间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我国运动员经过奋力拼搏,不负重望,终于夺得了全部项目的冠军。这说明,我国运动员除了在技术、战术上胜人一筹外,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稳定心理素质、拼搏精神和顽强意志也是至关重要的。如:女子单打冠军争夺战中,邓亚萍对乔红的第五届(决胜局)比赛中,乔红以12比20落后,但乔红毫不手软,韧劲十足,连赶4分,使比分追到了16比20。虽然最后乔红负于邓亚萍,但她这种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到最后也不松懈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们树立了极好的榜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论能力大小都要积极地去“参与”去“竞争”。在参与和竞赛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畏强手,敢于竞争的斗志;让学生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懊丧,以便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有无高不攀,无坚不摧,胜不骄、败不馁、坚韧不拔,敢于开拓进取的良好心态。

(三)体育教学是一项集体活动。我们应当根据这个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国家观念,培养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品德。在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中为国争光的典型人物不胜枚举。例如为祖国获得第一个世界乒乓球冠军的容国团,于1957年从香港回到内地,1959年他在第25届世乒赛中荣获男子单打冠军,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又例如世界闻名的我国女排名将郎平,为了发展我国的女排事业,毅然放弃了在国外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优厚待遇,回国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其月收入只有562.6元,约合71美元。她视国家利益和荣誉高于一切,不顾回国执教风险大,压力大,工作辛苦,克服了同丈夫女儿两地分居的种种困难。她这些表现就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还有数以千计的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克服伤病的困扰,冲破重重障碍,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我,为国争光。他们顽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典型事例,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进而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