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高校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民办高校法制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部分民办高校法制教育针对性不强,法制教育体系不健全,法制教育内容形式单一由于民办高校办学时间段短,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尚未建立专门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法制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参差不齐。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兼任,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依靠自学掌握的一些理论知识和一些简单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当遇到实际问题时,就显得束手无策,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民办高校的法律基础课作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其内容简单,形式单调,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仅仅学习法制理论知识,没有结合高校典型案例分析,导致学生认为法律与自己无关,甚至离自己很遥远。
1.2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薄弱大部分学生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法制观念淡漠,一方面表现在部分学生对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另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打架、盗窃案件、恶性杀人伤害事件、群体性事件、传销、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恶意跟帖、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的实施等时有发生。他们的思想和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当面对社会的种种现象时他们缺少理智的判断,往往容易冲动走极端,悔恨终生。
2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2.1做好高校法制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法制教育理论课作为一门极具专业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法制教育理论课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和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使命,有着其他专业课不能替代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高校法制教育理论课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效果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一些民办高校忽视了法制教育课的设置。做好高校学生法制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需要深入研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认真研究学生的思想问题,组织好教学,同时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形成与必修课配套的结构合理、内容互补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增强法制教育课的时效性。制定合理的法制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进一步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
2.2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工作在高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法制教育。高等教育应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意识,教会他们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由于部分高校的法制教育不扎实,未能深入人心,在学生中会产生一些违法行为,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2008年汶川地震,全国人民一方面都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中,另一方面都担心是否会再次发生地震或余震,政府和高校都在积极关注,想方设法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可是西安某高校学生张某不仅仅对地震灾区没有正确的认识,还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能在网上散布谣言,引发市民恐慌,影响学校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这种做法是自身行为的肆意放纵和社会责任感的严重丧失的表现,社会影响恶劣,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他也会因此而付出应有的代价。一些案例中的相关人员虽然付出了应有的代价,但作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也应进行深刻的反思,进一步认识高校加强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全校学生形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
摘要发达的信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时代给高校法制教育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与此同时,开放信息网络条件下,信息大爆炸又给高校法制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本文梳理网络时代给高校法制教育带来的历史机遇,明晰网络时代高校法制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探讨网络时代提升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策略,对搞好新形势下青少年法制教育具有积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网络时代法制教育实效性高校
一、网络时代给高校法制教育带来的历史机遇
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末,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0%,近半数中国人已经接入互联网,步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已进入到新的阶段。网络时代给高校法制教育搭建了全新的平台,发达网络为高校法制教育开辟了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为丰富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改善高校法制教育的形式,扭转高校传统课堂说教为主的法制教育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在“互联网+教育”的推动下,彻底打破了高校法制教育“一个教师,一本教材,一间教室,一个课堂”的传统格局。借助网络可以有效整合在线法制教育课程资源,推动优质法制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有效拓展法制教育资源应用主体——在校大学生接受的法制教育选择空间,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实现高效整合汇聚,扩大法制教育“名师课堂”和“名校法制教育网络课堂”的覆盖范围,形成优质法制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以互联网为支撑,创新高校法制教育课堂教育教学环境,彻底变革了传统法制教育教与学的关系,培育和推广了新型的法制教育教学模式,从而引导大学生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主动学法、自助学法、交流学法”,提高法制教育效率,增强法制教育实效。可以说,网络时代给高校法制教育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二、网络时代使高校法制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就高校法制教育而言,开放发达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时代为法制教育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高校法制教育又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2015年6月1日,在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青少年网民总规模达2.77亿,与网民总量的占比达到42.7%,同时,青少年网民与青少年总数的占比达到79.6%。从研究报告来看,青少年网民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分享信息以及参与评论的意愿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具体而言,就以上维度,从网络依赖的角度看,对网络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的占比达58.4%;从信息分享意愿的角度看,愿意在网络上分享信息的青少年网民占比达64.3%,远远超过半数水平;从参与评论的角度看,有近50%的青少年网民愿意参与或直接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此外,从对互联网信息的信任程度来看,有超过60%的青少年网民信息互联网信息,暴露出网络安全意识欠缺。事实上,网络世界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虚拟性造成一些人无所顾忌地在网上不负责任甚至非法的信息和言论,这给网络开放环境下的高校法制提出了新的难题。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以及青少年自身发展阶段的限制,高校法制教育工作只有熟悉开放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规律,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扬长避短,才能切实提高法制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大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理也有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还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在目标、定位、内容和方式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育效果不理想。本文基于以上情况,对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社会实践提出了部分发展建议,希望能够为高校的综合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校法制教育;重要性;方法;观念
高校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最基本途径,尤其是在社会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法制教育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和探讨的重点课题。近年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学法积极性逐渐提高,但是,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上的不完善,一些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法律素质与社会发展需要严重不符。因此,应该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减少大学生犯罪事件,营造更加和谐、文明的高校环境。
一、新形势下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法制教育是适应国际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体,高校应该紧跟时展的趋势,改变法制教育的模式,和国际接轨,实现综合发展。如今,各国都在为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而努力,人们渴望生活在一个更加文明、有序的社会。在政治上,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和各国人民一起奋斗,从完善法律制度做起,承担起国际责任。高校应该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标,不断发展法制教育的综合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响应国家号召,合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当前,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的法律制度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这给高校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法制教育应该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的要求,采用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合理宣传法律知识,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督促他们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读书。在经济上,我国市场经济已经逐渐完善,成为国际经济秩序完善的主要推动者。因此,我国应该根据国际法,适当的修改和完善本国法律,培养出专门的法律人才,为更好的适应国家局势而努力。
一、高校法制教育与高校法学教育的比较
法学教育从广义上讲,包括一切能够增进人们法律知识和法律实践技能,以及塑造人们法律思想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法学教育,则是指国家通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化的法学理论,培养其法律实践技能,造就从事法律职业的专业人才的活动。通常意义上,法学教育是指狭义的法学教育。而对于其他传授法律知识、增进人们法治观念的活动,则往往称之为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与法学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校法制教育与高校法学教育同样如此。
从两者的联系来看,高校法制教育和高校法学教育都是在高等院校开展的,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方式。从课程教学内容来看,高校法制教育中的法律基础教学内容源于法学专业知识,是其中的最基础性部分。从教育效果来看,两者都有助于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掌握和法律意识的塑造,有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现代法治观念的高素质公民,促进法治化社会进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这是其共同之处。尽管如此,高校法制教育与高校法学教育之间仍有显著区别。由于两者都以课程教学为主,因此,通过法律基础课与法学专业课的比较,可以得出彼此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同:
第一,法律基础课与法学专业课在教学内容上对法律知识的要求有所不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虽源于法学专业知识,但只是其最基础性部分,在法学专业知识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方面,法律基础教学涉及法理学、宪法及一些实体部门法和程序法的知识,但偏向于对法学基本原理、概念和宪法等基本知识的掌握,对于各实体部门法和程序法,只在很短的篇幅内作了浅显、粗略的介绍,文字表述也十分简洁、凝练。而法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则覆盖了整个法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包括法理学、法制史、宪法、民法、商法等高校法学教育的14门核心课程。各核心课程均以相关的法学专业知识结构独立设置、自成体系,对于具体的法学概念、法学原则和法学专业术语等也都有详尽的阐述和介绍。因此,在法律知识方面,法律基础课与法学专业课的要求明显不同,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有重大区别。
第二,法律基础课与法学专业课的教学对象、教学时间、教学方法有所不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对象是大一学生,其学历层次单一,专业背景各异,既包括法学专业,也包括非法学专业,而且后者在数量上居于绝大多数。在教学时间上,法律基础课程仅在一学期内开设,新课程方案启动后,法律基础教学时间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被压缩为8—10课时,仅占一学期该课程的三分之一甚至不足,因此教学时间十分有限。而法学专业课的教育对象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且涵盖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不同学历层次。在教学时间上,法学专业课程需要花费三至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系统地讲授。在教学方法上,法学专业课基于其专业特性,具有一些独特的教学方法,如诊所式教学法对掌握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很高,因此对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就不宜适用。
第三,法律基础课与法学专业课的上述区别根源于两者在学科属性和教学目标定位上的不同。在学科属性上,法律基础课属于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而法学专业课属于法学学科。在教学目标上,法律基础课主要是通过传授法律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而法学专业课则旨在传授系统的法学专业知识,培育法律职业技能,为国家培养、造就专门的法律专业人才。
一、紧跟时代步伐,合理设置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
(一)实施分层教育,构建层次化的法制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的三到四年时间,有重点、有规划的合理安排教学及实践计划,并组织落实。建起由低到高、由单一到系统、由感性到理性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系列平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层次、分阶段、分对象地对全校学生开展法制教育,使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目的性和时效性更强,法制教育工作的阶段性目标更易实现。一年级侧重校规校级、基础性法律知识教育,树立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强化法律意识教育,在整体授课过程中,灌输给学生一个核心价值理念即法律的权威性和至上性,以培植同学们的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缔造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公民。二年级侧重刑事法律制度的教育。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刑法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犯罪和刑罚制度,掌握构成犯罪应具备的条件,正确认识犯罪的法律后果,提高法律意识。三年级侧重学习具体诉讼程序,培训学生使其不但知道法律条文,还要知道其“所以然”。逐步培育对法的感情,提高守法的自觉性。毕业班侧重《知识产权》、《劳动法》、《合同法》等专项法制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对今后大学生的求职、就业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作用。
(二)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推进案例教学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转变以往认为法律基础课枯燥、乏味的印象,让同学们加大对法律基础课的学习热情。在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积极拓展案例教学。选择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或者大学生中间发生的典型案例结合教学大纲进行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建立法律就在自己身边,我们时刻离不开法的意识,同时也可以加深对法律知识直观的理解和掌握。
(三)加强实践教学学校应主动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如与监狱、法律工作站、法院联系,进行参观、参与法庭审理等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法律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建立“法律至上”的观念。通过亲身经历司法实践,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但巩固了知识,同时还能将知识转化为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进行专题调研活动,通过调研更直观的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法制建设的丰硕成果,建立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信心。
(四)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现有的评价体系只是单一的法律基础课程分数的评价,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追求的仅仅是该课程的分数。考试前机械的背下了法律知识,法律知识不能深深的植根在学生心中,直接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另外学校需要将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体系逐步向学习领域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过渡。这样才能避免简单的以学习成绩作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成果进行单一性的评价。学习领域评价主要应包括学生学习能力指标,同时兼顾法律意识、法制信仰等方面,及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情况等。日常生活表现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参加法制教育出勤情况、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日常行为表现等。我们在法制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评价应坚持差异性和全面原则,既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又要保证整个评价体系相对全面。评价方式既要包括笔试、口试、又要兼顾实践、作业、报告、心得体会及其他方式。
二、在高校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