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感恩教育

高校感恩教育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高校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高校感恩教育

传统文化在高校感恩教育的应用

摘要: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感恩教育中,对于大学生内心积极情感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能帮助大学生树立纯洁的心灵,并帮助大学生构建良好的感恩意识,这对于提高高校感恩教育质量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并做出相应的感恩行为。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感恩教育;应用

前言

对于高校感恩教育,其实效性的提高在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感恩意识的基础上,实现感恩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发展的智慧结晶,将其应用在高校感恩教育中,能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并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注重传统文化与高校感恩教育的融合十分必要。

1.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感恩教育的影响

(1)优秀传统文化能促进高校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

点击阅读全文

诠释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索

[摘要]“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师范类高校贫困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着手研究且未妥善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育人为本”理念的内涵着手,分析并提出“感恩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师范类高校贫困生的特点探究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在感恩教育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育人为本;师范生;感恩教育;贫困生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已成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在如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下,如何引导高校学生,特别是师范类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校学生的感恩意识,切实落实“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师范类学校,有着大量的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培养这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尤为重要。只有懂得感恩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感恩、知恩的教师,才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奉献青春、教育感染更多的学生。

一、师范类高校贫困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现状

目前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研究已在各高校广泛展开。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感恩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主题活动。其中不乏涉及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但对于师范类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却比较缺乏,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一问题又是不得不重视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师范类高校里的贫困生,作为高校贫困生的特殊群体,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在对其进行感恩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展开。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目前对于师范类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注重解决实际生活困难,缺乏对思想品德的关注

点击阅读全文

心理学下高校受助学生感恩教育模式构建

摘要:

高校受助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欠缺、感恩行为缺失等现象,高校在感恩教育中也存在着形式化和强制化的现象,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实践性和体验性。本文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探讨感恩教育对高校受助学生的现实意义,构建“三位一体”“认知体验”“主动内化”的感恩教育模式,增强感恩教育的系统性、实践性和体验性,使感恩教育深入人心,使高校受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为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提供实践的指导和实践的模式。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感恩教育;实践;模式

我国高校逐步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为辅的多方位、多渠道的资助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帮助,但高校受助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欠缺、感恩行为缺失等现象,高校感恩教育也存在着形式化和强制化的现象,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实践性和体验性。然而,感恩教育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对人才的社会需求。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并倡导的。积极心理学提倡对个体或社会具有的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感恩教育对高校受助学生的现实意义,并且构建感恩教育的实践模式,为高校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实践的指导和实践的模式。

一、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

点击阅读全文

感恩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德育论文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不足的成因分析

从感恩意识的缺失可以看出大学生德育任重道远,提升德育水平、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还需进一步分析其内在原因,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

1.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社会转型是最大的时代特点,也是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凸显期。这一时期人们的道德意识最容易产生负面变化,导致社会道德层面断裂。西方思想不断侵蚀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拜金主义、极端自由主义涌入社会主义阵营。大学生在价值观的形成阶段面临众多的价值选择。他们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极容易走上偏路,甚至是错误的道路。而此时学校教育恰巧没有及时跟进,由此导致了大学生德育建设的不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入学以来一直专注知识的学习,以提升成绩为己任,以能考上重点中学或者名牌大学为荣耀。而这些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选择学生的标准只有成绩。这种教育上对思想道德的极端不重视导致当代大学生没有受到过正规的启发式道德教育,出现这些感恩缺失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2.学生压力过大,无暇顾及感恩教育

自1999年高校实施扩招以后,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屡创新高,说明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变为现在的大众教育。人数的激增需要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与高等教育发展并不同步。当我国的经济增长点还主要依靠简单的加工制造业拉动的时候,大批大学生已经接受完教育进入就业阶段。众所周知,在一个以简单的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环境里,低素质、低学历的人才就可以胜任大部分工作。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形成“人才过剩”的奇怪现象。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庞大的就业大军之间极不平衡,这就导致大学生之间竞争激烈。同时,千军万马考公务员的社会现象,也导致家庭教育的投入无法收回。总而言之,生存压力、就业压力成为大学生最大的困扰,他们已经无暇再顾及德育和感恩了。

点击阅读全文

德育功能对学生资助工作的作用

一、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1.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是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形式

2007年以来,各级政府和高校建立起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校级奖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国家励志奖学金是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国家助学金是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困难补助是各级政府和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遇到一些天灾、病灾或家庭发生意外变故时给予的临时性、一次性的无偿资助,是高校资助政策的辅助性措施之一;学费减免是针对无力交纳学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大学生,尤其是孤残学生、单亲家庭、烈士子女、少数民族等实施的资助政策;绿色通道是由国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规定各高校都必须建立的助学制度,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能够顺利入学。

2.社会资助是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有益补充

高校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金等分别设立奖(助)学金,很多高校充分利用校友力量设立了一些校友基金、企业奖(助)学金、名人奖(助)学金等,这些社会资助有力的补充了高校的资助工作。

二、高校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