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高校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本文在高校面对劳动教育整体被弱化、价值观被异化、劳动能力有限的问题上,基于高校的使命,试提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并倡导全社会各环节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实践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应牢牢把握新时期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进一步研究劳动教育与高校现有教育体系的内在契合点,真正把劳动教育内化为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并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的劳动教育路径。
一、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
新时期高校的劳动教育有更高的立意。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劳动来获得教育,而劳动又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可以锻炼人的体能,在劳动过程中提高劳动能力,懂得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脑力劳动可以调动人的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参与。国外研究发现,在学校教育培养的能力中,非认知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得到80%的回报,而认知能力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相关性较弱[1][2];我国研究表明,大学期间个体非认知与认知发展对初职月薪均产生显著影响[3]。可以看出,手脑并用时的劳动教育可以使非认知能力提高。简言之,劳动教育在青年大学生能否把握人生获得成长与成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综上,新时期高校的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让青年大学生从中得到发展。本文的劳动教育是指通过手脑并用所带来的青年大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现实中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摘要]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已经被纳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国家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也高度重视,具身性劳动在推动劳动教育的同时对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探究具身性劳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身性劳动强调学生要身体力行、亲力亲为。具身性劳动通过劳动精神的塑造奠定创新创业态度的基础,通过全身性参与奠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具身性劳动能够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具身性劳动;创新创业;大学生
一、引言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劳动教育成为国家、社会以及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内容。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真正本质,并且认为劳动不仅仅是体力劳动,而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劳动的过程是把体力劳动和脑体劳动结合到一起”。[2]班建武认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能够确保人获得一种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3]怎样更好地进行劳动教育,切实将身体、环境和智力三者有效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故本文提出了具身性劳动。具身性劳动就是要求必须有身体参与劳动,利用“身”“心”一体去感受环境、参与劳动并且形成认知,促进个体在认知和实践层面的不断发展,达到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目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具身性劳动为人们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因此,将具身性劳动运用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亲身参与体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更好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达到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创业型人才的目的。
二、具身性劳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必要性
(一)具身性劳动的内涵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初衷是培养高级的劳动技术人才,然而,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大多只强调高技术而忽视“劳动”本身,传统的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体系中是缺失的。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劳动教育的意义,建议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而且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它应该被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劳动教育的历史传统与意义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手脑相长歌》里写道: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伟大领袖曾提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断;同志也曾强调有必要让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生产劳动。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劳动最光荣”的观念,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也倡导“以辛勤劳动为荣”。人类从森林走向陆地,从原始走向现代,从愚昧走向文明,是因为劳动解放了人类双手,创造了人类语言,拓展了人类思维,改造了人类的生存空间。2010年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通过劳动教育,大学生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劳动传统和劳动精神,这是当前大学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面对的重大任务。
(一)劳动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辞海》中对劳动教育的解释为:“劳动教育是德育内容之一”。清朝思想家颜元主张“形性不二”,即品性的形成离不开人的各种活动,“践形”才能“尽性”。也就是说只有身体经过艰苦的实践磨炼,才能实现道德和性格的完善。因此,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说教,更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而应更多地让学生行动起来,“劳其筋骨”。此外,参加劳动能使人生活充实,克服懈怠情绪,去除各种邪念。在劳动过程中,学生既检验了自己的书本知识,又锻炼了自己的品德意志,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
摘要:本文以职业院校的校内外实训条件为劳动教育融入中职实训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切入点,针对职业学校实训教学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劳动内涵认识片面化、劳动教育保障体系淡化、劳动教育地位弱化等问题进行分析。形成以实习实训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构建关注劳动教育全过程的“三维四元”评价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职;实习实训教学;问题;对策
职业院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19〕7号)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学校教学全过程,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设劳动教育课,其中与有关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专题教育不得少于16学时[1]。这为现阶段职业教育实习实训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思路,形成了“学习生活知识、练习专业技能、感悟生命意义”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实习实训中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养成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劳动素质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为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奠定基础。
一、劳动教育融入职业院校实习实训教学的价值
(一)有益于职业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a认为劳动教育能让青少年在劳动中最充分、最鲜明地展示他的天赋才能,并给他带来精神创造性幸福。也就是说,劳动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劳动者素质,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开拓进取,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的品质。因此,职业院校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要以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目标,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既要结合岗位要求及行业标准评价劳动全过程,让学生重视劳动过程,形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让学生从事相关劳动,又要在劳动内容设计上体现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劳动潜质,以及积极向上的劳动品质。
摘要: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中提出: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引导职业学校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爱党爱国意识,听党话、跟党走。在这样背景下,笔者从“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界定分析出发,在增强中职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引导中职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和培养中职学生的劳动精神和意识等三个方面着手,对中职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三全育人;中职;思政教育
0引言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笔者认为,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三全育人”理念与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理念也是一致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既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诉求,也是促进中职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1“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界定分析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由相互关联的诸要素组成,即主体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全员是指主体要素的范围,广义上的全员育人主体是指全体社会人员都具有育人的责任;而狭义的主体则是指学校全体教职工。本研究所指的全员育人主要是从学校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出发,所有人员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育人作用。全过程强调育人过程的时间属性,以学生成长的发展过程为时间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的全过程,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贯性。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不同方法、第二课堂活动载体,从空间维度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总结而言,“三全育人”理念就是从教育主体的参与性出发,力图构建在时间维度上全过程衔接和空间维度上全方位联动的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