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师德教育

高校师德教育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高校师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高校师德教育

高校师德建设教育

摘要:本文认为: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着重社会层面,轻个体层面,重学生层面,轻教师层面,重应然状态,轻发展过程,重内省,轻参与,重规范,轻评价等问题。本文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师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师德建设;问题;对策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

职业道德素质在教师整体素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教师文化、能力等其他素质因素能否发挥作用和不断提高,又需要以教师职业道德为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所作为,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教育任务。

2.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点击阅读全文

我国高校师德论文(3篇)

第一篇: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探索

1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1.1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基础

教育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教师所肩负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未来,更是家庭与国家的未来。高校在推动国家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技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德才兼备的学生才能够实现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学生教育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教师的道德素质是道德教育效率的决定因素。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当前,社会中已经逐渐形成了重视知识与文化的良好氛围。在这种背景之下,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又一个重要意义。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实施者。高校教师在对传统师德师风继承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其中的“德高为师”内容进行继承,更加要对“学高为师”“、技高为师”的内容进行继承。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热爱学生、重视学生、团结同事、敬业奉献等崇高师德。通过师德师风建设能够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强化。

点击阅读全文

师德建设在高校发展中的意义

摘要:师德建设不仅涉及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也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的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是当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略,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教育体制改革,整合资源,催生动力,由内而外地推动高校不断发展。师德建设在保证高校顺利实现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师德建设;内涵式发展;高校

师德建设,顾名思义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建设方略,提升教师群体的职业素养和德行修养。习讲“: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党的十八大后,全国高校确立了内涵式发展战略,即充分依靠内生动力,整合优势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能否完成教育目标,关键在于能否造就一批学识渊博,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教师。要使每个教师都能发挥出自身的职业价值和教育影响力,很大程度上与教师人格魅力和师德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师德建设,不仅有助于教师职业群体社会价值的实现,更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一、师德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

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教育活动本身就具有道德属性。要想完成好人才培养的教育目的,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学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创新的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德行修养,才能完成“传道”之任务。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教师在工作中常常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他们的政治立场、品德修养、行为模式必然会对学生的道德标准、处世原则形成一种直接或间接的道德示范作用,成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巨大道德内在动力。另外,师德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还体现在整个“授业”过程中。由于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治学态度、言行举止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取。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师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实践证明,有责任意识、师德状况良好的教师,更愿意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研究中投入大量的精力,认真备课、精心教学,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学习效果。这些都影响着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获得,更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当代大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面对着社会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新媒体交往方式的道德与传统伦理标准之间的矛盾冲突。他们渴望找寻答案,尽管可以求助书籍、网络、名家,但在纷繁复杂的理论学说和社会现实中仍感到困惑无助,这需要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来答疑“解惑”,带领他们拨云见日,以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勤于思考,探寻人生的真谛。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对青年的政治立场、心理状况、道德品质、行为模式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014年9月,习指出“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2]高校教师要以此为鉴,坚持不懈地加强师德建,做好“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二、师德建设是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

点击阅读全文

高校师德现状及评价体系建设分析

摘要:本文在分析高校师德建设和考核评价现状基础上,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和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确师德考核评价标准、规范评价程序、加强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等方面构建并完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师德现状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在2014年教师节座谈时讲到:师者,人之模范也;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但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教师队伍规模迅速变大,在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给教师队伍的管理教育带来考验,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教师价值观念变形,甚至出现失德、违纪行为。

1高校师德研究现状

在师德现状与对策研究方面,部分学者[1-5]从教书育人观念淡薄、治学作风不严谨、举止行为不规范、奉献意识淡化、团队意识差、缺乏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不能妥善处理“义”和“利”的关系等方面分析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深化思想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加强师德宣传、注重典型示范、强化制度建设和职业技能建设、改革教师评价与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在师德考核体系构建方面,部分学者[6-10]从师德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师德践行的层次划分着手,提出从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制度建设,在评价标准、评价手段、评价范围、评价程序等方面构建全面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但目前涉及师德长效机制建设和系统化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较少。

2高校师德建设和考核评价面临的问题

点击阅读全文

探析地方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摘要:师德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的师德评价指标可以有效地推动学校和教师共同发展,地方高校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但在师德评价体系建设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地方高校应准确把握自身办学特点,在分析当前教师师德评价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地方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师德师风;评价指标;地方高校

高等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落实者,因此,高校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根本任务的完成质量。对高校教师评价的方式和内容很多,基于教学水平的职业能力评价以及基于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评价等都是评价教师的重要方式。高校教师评价的第一要素是师德师风,学校具备良好的建设师德师风环境以及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品质,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在教书育人、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成效。地方普通高校具备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等共性功能,但其“地方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师德师风体系建设的特殊性。因此,基于地方高校的特点,结合高校发展的共性问题,构建适合地方高校发展的师德师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1]。

1地方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现状

地方高校师德师风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构建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引导性的地方高校师德师风评价指标体系既是推动地方高校“三全育人”的现实要求,也是引导高校教师提升综合素质的本质要求。教育主管部门相继下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各高校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分别建立了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地方高校师德师风评价指标体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1师德评价观念之争:定量与定性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