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师德论文

高校师德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高校师德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高校师德论文

高校师德论文

一、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现状

1.师德建设评价机制不健全

有效的师德评价机制被认为应能够准确反映教师师德水平,并据此予以奖惩。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师德建设评价机制还并不完善,并没有有效地实现其设计初衷。例如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中,更多的加入的是教师工作量、科研成果等可以量化的硬性指标,而教师道德水平、敬业精神,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正面影响等难以量化的指标则很难加入考评体系,从而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忽略师德的真正意义所在。这样做是对教师的一种监督,能够更好提高自身的修养。与此同时,师德评价体系尚不规范,在师德评价的方式方法、程序步骤等方面都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机制。应该更加规范完善。

2.师德激励、监督机制趋于形式化

高校师德建设的监督机制存在制度虚设、监督主体不作为的弊端,使得对师德的监督奖惩产生不了实质性作用,更趋于形式化。在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中,鲜有高校将师德水平纳入考虑,而违反师德的行为也停留在道德层面,并不涉及法律层面,因此对不利行为的处罚也缺乏依据。师德职业道德有问题的老师,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有则改进,无则加勉。师德建设若能与奖惩机制有效结合,对建设高校一流师德水平会有很大帮助,从而更加能营造高校师德的风气,教师之间能够互相学习,增加自身的修养。如何将形式化的奖惩机制转变成有实质意义的机制体系,是师德建设未来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点击阅读全文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

一、当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体和客体

(一)80后辅导员是当代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体

当代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跨度较大,但其主体是80后群体,这个群体指的是1980年以后、1990年以前出生的人群。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转型和快速发展是80后辅导员的成长背景,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80后的辅导员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一出生就是每个家庭的中心,在各方面都备受家庭的精心关怀与呵护,长期的“被中心”家庭培养模式,使得他们自幼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他们独立能力较强,对他人的依赖较少,可以独立开展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80后的辅导员在大学受教育期间,国家实行缴费制度,毕业生流向不再包分配,而是实行市场化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政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背景强化了80后辅导员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同时,80后辅导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传统的师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80后辅导员的师德建设需求。

(二)90后大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客体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客体,即当代高校在校生,他们是辅导员工作的服务对象,这个大学生群体都是90后,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90后大学生成长于一个信息开放的时代,从网络上学习和接收了大量知识和信息,接收的新事物、新思想比较多,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相比以往的大学生接收能力比较强,同时他们勇于尝试,喜欢冒险,思维比较活跃,学习知识的速度快,创新能力强,解决同一个事情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喜欢另辟蹊径,不满足于现状。其次,9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强,但独立能力不足。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立意识,注重个人隐私,不愿被人影响。90后大学生与他人互动合作的能力不够强,不善于主动与同学、老师沟通一些小矛盾,很多人不太乐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不乐意交流,这就导致90后大学生情感上的依赖与不善交流的矛盾,很多问题的堆积最终导致较多的心理问题。

二、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现状及师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点击阅读全文

我国高校师德论文(3篇)

第一篇: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探索

1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1.1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基础

教育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教师所肩负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未来,更是家庭与国家的未来。高校在推动国家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技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德才兼备的学生才能够实现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学生教育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教师的道德素质是道德教育效率的决定因素。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当前,社会中已经逐渐形成了重视知识与文化的良好氛围。在这种背景之下,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又一个重要意义。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实施者。高校教师在对传统师德师风继承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其中的“德高为师”内容进行继承,更加要对“学高为师”“、技高为师”的内容进行继承。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热爱学生、重视学生、团结同事、敬业奉献等崇高师德。通过师德师风建设能够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强化。

点击阅读全文

新时期高校师德论文

一、师德的基本内涵

无限的爱心是高尚师德的基础爱,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爱心,师爱之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限的爱、是无私的爱、是真诚的爱,这些爱化作阳光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他们的学生也会把这种爱传递下去、延伸下去,使之爱父母、爱朋友、爱同学、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从而形成无疆的大爱,而这种大爱的形成,正是以教师对学生无限的爱为根基的。无限的爱心是高尚师德的基础。无穷的学识是高尚师德的关键学识:知识,学术上的修养和成就。教师知识的渊博是完成教师职责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新时期的专家、学者和学生的导师。无穷的学识是高尚师德的关键。无瑕的品德是高尚师德的保证品德:品质、道德。无瑕的品德是高尚师德的保证。高校教师只有严格地要求自己,才能真正给学生树立起榜样,才能真正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为人民服务的教师、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管理育人理念教师的工作面对学生的未来,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教师要教书育人,首先要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使他们学会做人,还要传授给其知识、道理,使他们学会做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上首先要关爱他们,把责任转化成情感。新时期的教师,已经抛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单方面强调“师德尊严”的陈旧观念,而提倡“以人为本”、“尊师重教”、“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新理念。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及个性,建立民主的、平等的良好关系,积极地换位思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心理上、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是雨中的伞、雪中的炭、冬天的火、夏天的泉,教师应时刻把爱撒播到他们的心田,从而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管理是教师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只是强调“严格管理”,在“严”字上下功夫,而现在“管理育人”的新理念,要求教师在管理上严而不厉、管中有爱、严中有情,在人性化的管理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启发,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

2.修身养德,提高自身学识水平当今社会,高科技、新知识都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地发展。当代大学生思路广阔、思维敏捷、思想超前,信息网络等高科技事物,他们都先于他人掌握。教师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就要成为新时期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促进者,使自己的知识永远处于领跑的位置。这就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不仅要在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里知识精深,还要触类旁通、兼容并蓄,学习和掌握各种所需要的相关的知识,真正使自己做到知识渊博、无穷无尽。教师要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榜样,使自己的知识永远超越学生的要求,超越教育和时代的要求。此外,当代大学生,兴趣广泛、个性张扬、标新立异、不拘一格,也要求教师随着时代的脚步在各方面不断更新。教师通过授课等形式,把知识传达给学生,这就要不断探索,研究新的授课方法,使之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3.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塑造良好的道德榜样为人师表是中华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是教育者全部工作的核心,是师德最好的体现。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在思想上、品德上、行为上,全方位地为学生做出表率。对学生要求的,首先是对自己的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对学生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做到:爱岗敬业、积极向上;气质高雅、仪表端庄;待人宽厚、心地善良;表里如一、品德高尚,各方面都要给学生树立起榜样,使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爱、可学,从而达到用真、善、美的品格和情操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塑造学生的目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者先强己,育人者先律己,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严于律己的教师。严于律己的教师能正确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被各种歪风邪气所牵引、所诱惑,而自觉维护学校和自己心灵上的一片净土,做到淡泊名利、清白做人,做到三尺讲台,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点击阅读全文

网络文化对高校师德建设影响论文

摘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孕育着传统文化的重大变革,诞生了改变和重构人们生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习和工作方式的网络文化,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环境对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师德建设必须面对现实进行理念提升,模式重构及方法创新。

1网络新文化的特征

1.1提供资源共享的文化

Internet原意是Inter——Network,通译为“网络互联网”,一般称为“互联网络”,我国官方译名为“因特网”。“因特网”经过远程终端联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联和信息高速公路四个阶段的不断发展和推进,显现出“以光纤为骨干网的高速通讯平台;以连接各类应用信息系统形成的信息网络平台;以传送视频、音频、数字、图象等多媒体服务平台”三大特点,将世界各地的信息源和用户连接到信息网络中。群体和个体用户通过跨越时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空、跨越国土、透视社会的各类平台提供的信息源任意选取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共享信息传递的国际性、知识(信息)需求的互换性及快捷性。

1.2信息结构多元的文化

网络文化行为,使进入信息结构高度离散的国际性网络失去主观主导及专门化的特点,面向高度综合性及广泛性的无中心文化环境发展。伴随着改革进程中经济结构、经济成分以及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阶层在重新分化;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以及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日趋多元化。网络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形成,实际上是在强化着文化观念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明显地体现着转型社会人们价值观念、道德意识、生活态度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满足了不同层次文化消费的需求。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