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高校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一篇: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措施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尚不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公众、高职院校学生及其家长对高职教育认识片面,认为高职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层次低。改变公众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将有助于中国高职教育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西欧和美国的发展相对成熟。中国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提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政府在政策倾斜、财政支持、媒介宣传上,投入了较大力量,使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2014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研制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计划》)。《计划》从扩大教育优势资源、增强院校办学活力、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完善质量保证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等方面做出了细致的筹划,并且提出了保障措施。
1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首先梳理了职业教育中高本贯通政策,然后阐述了职业教育中高本贯通的必要性,接着分析了职业教育中高本贯通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职业教育中高本贯通对策。
关键词:中高本贯通;职业教育;类型教育
从全国范围来看,职业教育中高本贯通从1985年试办初中毕业后五年一贯制高职算起,已经有37年的历史,而从2001年的普通高等学校从高职高专选拔优秀学生“专升本”算起,也有21年的历史。这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横向融合,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探索过程。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的实施,中高本贯通已经由政策层面上升为法律规定。本文从梳理中高本贯通政策出发,论述了职业教育中高本贯通的必要性,指出职业教育中高本贯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更好地推进中高本贯通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职业教育中高本贯通政策梳理
(一)最初实践期(1985—1999年)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入学,建立从初级到高级、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2]。这是最早的国家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规划,也是最早的中高职贯通的政策依据。同年,原国家教委印发相关文件,开始试办初中后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3],中高职贯通由此进入实践层面。1997年,原国家教委决定,从当年开始在北京、上海等10个省市开展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专、职高、技校应届毕业生(以下简称“三校生”)工作,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试点[4]。这是最早的“3+2”中高职贯通。1999年,教育部、国家计委印发相关文件,决定从1999年开始在北京、上海等14省市试行新的办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主要从普高应届毕业生中招生,同时对口招收少量应届中职毕业生,实施高职专科教育[5],这是高校扩招对高职高专招生的政策调整。同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院校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可以进入本科高等学校继续学习[6]。这是职业教育中高本贯通的最早的政策依据,也是普通高校全日制专升本(“3+2”)的政策依据。
1教育问题堆积以及教育布局不合理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
1.1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夸张,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专业设置和学生选择来看,表现的比较集中,每年各专业毕业生人数便是最好的说明。根据2014年对全国208个本科专业和292个专科专业调查统计,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5万人的专业有12个,其中会计学、英语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超过10万人。而社会中对这些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是有限的,不能吸纳所有的毕业生,因此会有很多人在毕业以后处于失业状态。相反,对于一些冷门专业,就业市场上人才匮乏,表现出供不应求的形式。2014年7月北京大学“一个人的毕业照”走红网络,这除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外,也应认识到教育建设中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和投机性。在人才市场上同时存在人才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情况,而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不合理正是造成这种就业畸形的重要原因。
1.2教育不公平和教育歧视,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普遍存在,从地域上看呈现为东多西少,而东部地区又以北京、上海等地区占据了更多的教育资源。从我国高校规划角度看,“985”高校已远离最初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初衷,为将我国高校系统化而设立的“211”高校并未达到预期目的,这些反而成为他们抢占教育资源时最为有利的优势。目前,我国大多企业事业单位对高等教育存在偏见,在招聘过程中分类明确,985、211高校的工资待遇普遍高于非985、211高校。像北京、上海及各省市行政中心,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是企业进行校园招聘的主要地区。在其他地区的高校毕业生,为了寻找一份工作疲于奔走。
2职业教育缺失,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水平低下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大都致力于知识的传播阶段,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较少,而缺乏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短板。美国《新闻周刊》2009年就曾发表这样的言论: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美国认为中国应该重视职业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院校不在少数,但是大多名不副实,培养出的人才以“残次品”为主,在就业市场上没有任何的优势。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几乎没有设立职业教育专业或课程,理论学习构成了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职业素养,且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缺少职业技能,不能满足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职业教育缺失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职业教育缺失增加企业用工成本和用工风险。大学生就业后大都需要经过入职培训方能很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然而企业对大学生培训之后将面临这样的风险,培训结束之后离职。这样企业将产生沉没成本,这是企业所不能接受的,因此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有经验的职工,这样可以避免损失,故这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3对策建议
【内容摘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创新举措,职业教育本科阶段的作为未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一块重要高地,在办学定位、特色等方面,与一般普通本科、职业院校等有所区别,如何构建更加科学化的内部治理体系,促进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高水平治理能力,是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焦点和重点。
【关键词】本科教育;职业教育;内部治理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深入细化调整结构的背景下新兴的一个办学形式,是党和国家为了更好地将高等教育纳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普通本科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一支生力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必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本科院校相比较而言,此类高等院校主要实施的是职业技术型本科教育,在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也是极具特色,使得其未来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也与普通本科院校有所区别。本文拟将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校内部治理水平这一角度进行研究,按照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规划要求,从创新内部组织与管理结构模式,从管理走向治理等方面分层论述,推动这一高等教育发展重要举措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本文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由原来的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带动了我国经济产业的整体分布,高等教育是我国科技研发的主阵地,职业教育为国家全面发展输送了大量技术性型人才,但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发展,普通高等本科阶段中的以学术为中心以及专科层次的以职业技术为中心的两个主要高等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全面深化发展,基于国内实际情况和国际发展趋势,教育部在2018年12月实施推出了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试点工作。“一切只是都需要一个概念,哪怕这个概念很不完备或者很不清楚。但是,这个概念,从形式上看,永远是个普遍的、起规则作用的东西”。尽管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者都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但又有着一些差别,是各自发挥优势、集中资源、结合学生特长和社会需求进行因材施教,侧重的方向和重点不一样,因此,笔者认为职业本科的概念,就是指以职业目标为导向,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充分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职业性教育。
二、职业本科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摘要】中国部分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已势在必行。文章比较了转型前后大学物理教育的差异,分析了转型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提出了转型背景下大学物理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明确新的教学目标,转变实验室功能,开拓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以智慧和勇气迎接教育转型。
【关键词】转型;职业教育;大学物理
中国高等教育即将迎来一次重大的改革。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14年3月份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国家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要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制度,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在世界核心竞争力强国中,职业教育所占的比重很大,德国占到了78%,瑞士是占到了82%。相比之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比例较低。因此,中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将有一部分向职业教育发展是势在必行的。在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本文将讨论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即将转型和正在转型的高校如何更好的进行大学物理这一基础课教育[1]。
1.教学目标的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是培养组织、实施、保障生产(流通或服务等),为社会直接提供物质产品或各种服务并承担具有高度技术性的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两者对比可知,教学目标并不相同,普通本科教育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职业教育要求“够用”。普通本科教育强调从事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具有高技术性。两者差别明显,但两类学生都要学习基础课“大学物理”。其培养目标的差别决定了两类学生被教授大物物理时不能完全相同。在目前的大学物理教学中,普通本科教育偏重于基础理论的传授,而高等职业教育则一般在普通本科教育的教学内容上做一些简单的删减,只是单纯的降低难度而已。这一教学形式并不能很好的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没有正确体现两者在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普通本科高校转变职业教育后,原来可以考入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以后要进入职业教育高校,会使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加,其学生整体的高考入学成绩相对以前也会明显上升。因此,进入“普转职”(即普通高校转为职业教育的高校)高校的学生入学成绩会明显高于目前的高职学生,学学物理的困难程度相对目前的高职院校会有所下降,这就要求大学物理授课内容不能只是单纯降低难度和缩减内容,这一做法对这些准本科的高职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在整个“普转职”的转型过程中,根据教学的目标不同,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普通本科教育中,我们一方面要系统传授大学物理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要适当将这些基础知识与现代科学的新发现,新理论相联系,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要改变过去的“灌入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提出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在职业教育中,在传授一定的大学物理的基础理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基础知识与生产实践和新兴技术相联系,使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延伸到实际应用。使学生明白,他们学到的不是空洞的公式,而是能够运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
2.硬件设施的功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