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高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

摘要: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深化以民营经济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弘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实施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工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突出生产性实训功能,建设“三个合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形成温州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创业教育;三个合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依存共生,她的生命力根植于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中。因此,高职院校要办出特色,首先必须突出“区域性”特点,在“服务性和实用性”上做文章。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都要紧贴区域、行业的特色,根据所在城市的功能定位及产业特点来设置、调整专业和教学内容,根据区域人才规格需求和技术发展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把教学完全融入到当地市场与企业中。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联,才能整合地方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同时,也只有立足区域经济,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高技能人才,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一、温州特色高职教育的理念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最早创立的高职院校之一,作为一所地方性综合高职院校,学院一直坚持依托温州民营经济、服务区域民营企业的办学定位,坚持“与温州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的办学理念,在教育中融入温州人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强化工学结合和生产性实训,形成了具有温州特色的高职教育理念,并提出了“三个示范”的建设目标:发挥温州民营经济优势,实现校企合作共赢,使学院与民营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模式成为全国示范;弘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使学院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成为全国示范;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突出生产性实训功能,使学院“三个合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成为全国示范。“三个示范”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温州特色:首先,温州高职教育体现了与温州民营经济的深度融合。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温州模式”更是享誉海内外。温州拥有发达的轻工业、繁荣的房地产业、活跃的市场经济,建有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和中国泵阀之乡等31个“国字号”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全市现有个体民营企业30多万户,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8%以上,民营经济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6%以上。因此,要在温州办高职教育,必须依托民营经济这个大背景;要在温州办好高职教育,必须解决好职业教育如何和民营经济相结合的现实难题。其次,温州高职教育体现了温州的人文精神。温州之所以能创造民营经济的辉煌,其中最深层的原因在于温州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永嘉学派“义利并举”的重商观念、务实精神、开放意识构成的文化基因,以及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拼搏的群体性特质。把温州人的精神和区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高职教育办出温州特色的重要内容。第三,温州高职教育体现了温州人的创新意识。高职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关键是要突出生产性实训。如何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在生产性实训方面寻求突破,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温州特色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二、温州特色高职教育的实践(一)创新以民营经济为依托的校企合作模式学院以民营经济为依托,借助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主动服务区域民营企业,通过筑巢引凤、共同经营、优势互补等方式,与行业协会和民营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实现了以“六共”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使学院成为区域民营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民营企业技术开发与服务基地和民营企业高新技术吸收转化基地。在实现与行业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过程中,学院首先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区域产业的特点,学院确立了建立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落实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以民营企业岗位(群)为基础的自选式订单培养、“边做边学、学做合一”和“以产带学、以研促学”等工学交替的教学改革,实现校企共育人才;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根据企业需要,密切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在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以企业真实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工作过程或职业活动导向式、项目式等新型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推进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积极参与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的制订,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优质教材。学院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合作进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将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融入教材中;对于项目化课程尽可能采用企业真实项目或产品,将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融入课程项目教学中,并与企业合作编写项目化特色教材和实训教材。

在创新以民营经济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实践中,学院先后成立了20多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200多位社会各行业专家参与委员会工作,其中70%以上是来自企业一线的代表,确保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上充分体现企业的需要,开设的专业或方向都是市场上最急需,最具温州地方支柱产业特色的专业。学院与300多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开设正泰班、德力西班、奥康班等20多个订单班,与行业协会联办了“温州服装学院”、“温州轻工学院”等3个二级学院;推行“工学交替”模式,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约的“预就业”模式、境外合作教育模式等,形成多样化、多模式的人才培养格局;启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专业核心课程46门;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从企业引进一批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实实训指导师队伍,并将校企合作延伸到校外,与奥康、德力西等企业建立了300多个运行有序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保证毕业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达100%;学院还成立温州家具研发中心、温州模具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研发平台,重点面向区域支柱产业,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和员工培训,开展横向课题立项研究,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服务的同时促进学院自身发展,实现校企互惠双赢。(二)完善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教育引入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毕业生做到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基础、发展有空间。1.加强创业系统知识教育。学院聘请一支富有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建立“师导生创”的教育模式;根据温州区域经济和地域文化特点,结合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优势,编写和选用一批创业指导教材,开展温州人创业观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实务教育。2.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学院通过开设创业文化课程,举办温商创业论坛、创业知识讲座、校友交流会,开通“创业教育”网络课堂和创业文化网,开展以“厚德长技”校训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营造校园创业文化,传承与弘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和永嘉学派“义利并举”的文化精髓,使学生懂创业、能创业。3.完善学生创业实践机制。学院加强校内学生创新工作室建设,建立校外创业实践基地,扩建大学生创业园,设立大学生创业发展基金。同时,成立大学生创业监督机构,建立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后续支持机制。目前,学院已经启动2门创业教育教材和网络教育课件编制工作,初步建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依托“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成校内学生创新工作室,举办创业计划书设计、沙盘演练、模拟公司组建等特定情景模拟和角色模拟实践;落实专业支撑强、产业前景好、拥有优秀创业团队的学生创业企业入驻创业园进行重点扶持,大学生创业园已经孵化30多家学生创业实体,学生参与省市创业大赛多次荣获一等奖。(三)深化“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三个合一”,是指实训基地要体现工学结合,体现生产性,在构成上应由“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基地、“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基地,以及“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的教研合一基地。通过“学做合一”有效落实基本技能的实验和实训;通过“校企合一”有效落实校内生产性顶岗实训,使学生掌握综合操作技能,具备校外顶岗实习能力;教研合一基地,则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职场中实际问题的应变力。围绕工学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三个合一”的要求,学院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注重深化内涵建设: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具有生产功能的仪器设备,努力实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三化”,即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基地功能多样化。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院按照“优势互补、产权明晰”的原则,积极探索以学院为主导、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模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学院积极探索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在实训基地的功能上,集生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四位于一体,实现基地功能多样化。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院将进一步促进“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积极推进“两项改革”:一是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以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同时开拓校外运行有序的顶岗实习基地,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参考文献][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4]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

点击阅读全文

发展高职教育

摘要:高职教育与市场联系紧密,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培养各种类型、各种规格的人才供用人单位选用,学生自主择业,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率先走向市场,在市场中求生存、树形象、求发展,是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市场导向;可持续发展

一、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在专业设置上体现实用性、前瞻性。

1.专业建设要服从经济发展和市场要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依据。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要适应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后的新情况,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新变化,在建设新专业同时,对老专业注入新的活力。

2.专业建设要充分体现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特征

点击阅读全文

艺术高职教育

一、艺术高职教育是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的必然产物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高职教育一般都起步于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新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工业的技术全面改造,再加上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工业和现代管理制度的引入,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企业迅速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转化,大批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所以社会迫切需要一大批有较高水平的技能型、技术型的实用人才及管理、经营、服务人才。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兴起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特区的创立为外国先进技术、工艺的大量引进和广泛应用打开国门,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常规技术的更新和改造,导致生产一线对人才类型和规格的需求发生显著变化。较高层次技术型、技能型及复合型人才受到产业界和经济界的特别欢迎;沿海等经济特区的开发和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异军崛起与快速发展加剧了区域与基层生产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广大群众对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强烈,广大青年学习科学技术和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艺术高职教育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的必然产物。

二、艺术中职教育与艺术高职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艺术中职教育与艺术高职教育有着许多共同点,因为它们都将遵循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具有艺术教育的特殊性。首先,艺术教育具有较高的技能与技巧的要求。各艺术门类都有各自的基本技能与技法,这些基本技能与技法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艺术表达水平的高低。其次,艺术教育的灵魂是创造性。创造与创新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特色与要求,没有创造与创新的艺术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再次,艺术教育强调要有感觉、个性和悟性。作为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艺术教学的授课方式上也需要灵活多样。但是艺术中职教育与艺术高职教育之间的差异还是相当清晰的,主要表现为:1.管理方式不同。艺术中职教育在管理体制上是实行校长负责制,各科室直接对校长负责,科室的管理自主权较小;艺术高职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则是实行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一般采取分权式的两级管理体制,学院领导主要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各专业系则享有较为独立的管理自主权。2.办学模式不同。艺术中职教育在管理方式上一般实行封闭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学生上课、上自习以及外出均统一管理,学生与外界的联系较少;艺术高职教育一般要求开放式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学生除上课外,其他时间更多的是由学生自主安排,不仅有春笋般的学生社团组织与兴趣小组,丰富多彩的校园学术交流活动,而且还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办学使学院与外界联系广泛。3.学生来源不同。艺术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初中毕业生,年龄偏小,其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艺术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高中毕业生,还有一部分为五年制高职学生,他们接近成年,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自我约束能力较强。4.师资队伍要求不同。艺术中职学校师资队伍虽然有一定的办学成绩和举办职业教育的经验,具有一批专、兼职的“双师型”师资,设备与实习场所也比较符合艺术职业教育的要求。但是相对于艺术高职教育办学要求而言,原师资结构、学历层次、师生比、教学设备、新课程开设能力都有一定的差距。

三、当前艺术高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有的艺术高职校多数是从各省国家级、省部级重点艺术中等职业学校,经过高校设置评估升格为高等艺术职业学院。面对艺术高职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模式,多数学校存在按原有的“内在逻辑”和思维习惯来办艺术高职。具体表现为:1.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目标清晰明确,并且按照培养去组织实施,是艺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由于我国艺术高职教育刚刚起步,多数学校尚未确立自身的质量观和具体的规格要求,培养目标的偏移、模糊不清,导致把艺术高职教育办成了纯学历教育。2.特色不鲜明,人才质量不高。艺术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技巧的掌握并能熟练操作、演示为主,重视艺术实践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而当前的艺术高职教育教学及管理,普遍模仿艺术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没有按职业岗位分析去开发课程与教学。没有深层次地思考人才未来在社会上的就业、创业情况,培养的艺术人才质量无法满足社会文化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3.专业设置上模仿艺术本科院校,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目前艺术高职校在专业设置上虽然强调与应用对口,但忽略对市场调研,缺少以市场运作的竞争机制作为艺术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力,缺乏对国际艺术市场的了解,缺少对先进技术技能的学习、了解,教学中缺少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实习的机会,这些都影响了艺术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点击阅读全文

高职教育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关于树主大系统教育观、实施“双证书”制度、培养“双师型”教师等问题的思考,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其内涵和意义及如何对上述问题全面理解等问题,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观;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双师型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艰难的实践探索,已经获得了初步的经验,如: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启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学生“双证书”制度的全面建设;实施了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加强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开了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渠道,建立了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通道等。但有关高等职业教育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模式等重要问题,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研讨,使之不断完善,使高等职业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高质量、高效益、特色鲜明地向前发展。

一、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树立大系统教育观

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全面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因此,发展高职教育写作论文,必须树立大系统教育观。在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高教系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知识经济社会大系统的核心,而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这个核心系统中两个既相交又互补的子系统。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核心系统必然是整个社会大系统发展前进的动力,整个社会大系统均要围绕由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构成的核心系统运转。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明显滞后于普通高等教育,这严重影响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因此,所有社会大系统中可以为发展高职教育所利用的资源(包括人才、资金、设备、实习及实训场所等),都应成为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条件和手段。通过整个社会大系统内部的互动,不断促进高职教育的完善和发展。要保证高职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更新质量意识,转变投入观念,重构评价标准。

1.高职教育质量意识的彻底更新

点击阅读全文

高职教育模式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部门肩负着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能,而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作用,构建和谐的用工关系作出积极贡献。

一、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原因剖析

当前,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竞争和压力。大学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慢了就意味着退步。客观分析形势,我们注重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发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为正确处理行政管理、教师、工勤人员三者分配关系,我们对全校教职工的分配制度进行了大胆试水,按照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要求,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并建立和完善了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切实做到了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打破了之前职工津贴一直沿用以前“大锅饭”政策,彻底改变了以前做多做少、做好做坏一个样的现象,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学院健康、稳定发展。

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两大矛盾”比较突出。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不只是在量上的增长和规模上的扩张,不只是意味着要继续改善办学的物质条件,更主要地意味着大学理念、大学制度和大学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意味着科学、民主、创新、进步的一流软环境的培育和养成。我校最大的问题还是发展不够的问题,主要矛盾应该是广大教职工希望全面发展和进步与学校发展不够的矛盾、广大学生希望享受优质高等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不优的矛盾。

二是“安于现状”的问题突出。一些干部长期在同一个部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思维容易形成定式,少数同志满足于成绩,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动力;评价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及全体教职员工推进科学发展的成效机制还并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备并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等。因此,需要我们着眼于单位各项人事、工资、奖励等管理制度的改革,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从制度上保证那些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优秀人才和优秀干部能够劳有所得,有利于发挥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有利于学校管理,也有利于个人锻炼和成长。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