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高中德育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现代中国,教育领域中的传统观念备受冲击,社会问题也因教育的导向而日趋复杂。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度把教育抬至巅A峰也引向绝路,拜金主义又使教育落到低谷,走进迷茫;青少年犯罪率的直线上升,引发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作为以升学预备教育的重点高中,其担负的主要任务是为大专院校输送合格人才。“合格”,不仅仅是高考成绩的合格,同时必须兼备良好的品质,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当前应重视重点高中德育实效的研究和实践。
一、重点高中德育实效低的主要表现和原因
1、德育实践力度不够。重点高中虽然对坚持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上,尽管在制订学校计划时都强调德育,但为了升学率这一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第一尺度,学校又不得不使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德育内容空泛。有的重点高中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孤立的日常行为规范上,把德育归结为或等同于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较少或者没有考虑日常行为规范的内核是什么;只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不讲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很难从思想和行动上接受,有的即使暂时接受,也不能心服口服。此外,德育不是高考的内容之一,所以有些重点高中只是应付课时,学生也心不在焉,德育教育效果较差。
3、德育途径单一,方法死板。重点高中的德育教学多年来一直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且惯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学生总处于被动教育地位,这种教育方法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学生只是迫于学校、教师的威力而不得不坐在那里,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
4、德育评价不规范,因人而异。有些重点高中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以最后闭卷考试为依据。这样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般是优,那些升大学有把握的学生即使犯了错误,学校往往不能严肃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仍然是德育成绩较好。而有些德育考试成绩不佳,而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由于没有被教师发现,所以德育成绩平平。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去死记硬背几个条条就行了,平时行为无所谓。导致有些重点高中的学生说一套,做一套,形成双重人格。
德育,尤其是中小学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占有主导地位。但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德育实绩,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这是推动学校德育现代化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因此,我们在接受国家教委重点课题的基础上,成立课题组,在多次实验实践的过程中,尝试制定一个较完整的德育评估指标体系。
对学校来说,评价指标实际上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仪,是学校德育水平的测量仪,是发扬成绩、纠正偏差的校正仪。可见,德育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指导方案。
因此,设计制定学校德育评价指标是一件责任重大、十分严肃的工作,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既要遵循德育的规律,依据教育的理论,使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基础上,又要考虑本地区教育的特殊情况。所以,我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有关精神,制定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努力把握德育评价中诸指标因素的内涵、作用、结构及相关关系。
一、指标要素构成
我们把中小学德育要素分为五大类25种,简列如下:
(一)决策因素┌德育目标
德育,尤其是中小学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占有主导地位。但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德育实绩,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这是推动学校德育现代化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因此,我们在接受国家教委重点课题的基础上,成立课题组,在多次实验实践的过程中,尝试制定一个较完整的德育评估指标体系。
对学校来说,评价指标实际上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仪,是学校德育水平的测量仪,是发扬成绩、纠正偏差的校正仪。可见,德育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指导方案。
因此,设计制定学校德育评价指标是一件责任重大、十分严肃的工作,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既要遵循德育的规律,依据教育的理论,使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基础上,又要考虑本地区教育的特殊情况。所以,我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有关精神,制定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努力把握德育评价中诸指标因素的内涵、作用、结构及相关关系。
一、指标要素构成
我们把中小学德育要素分为五大类25种,简列如下:
(一)决策因素┌德育目标
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受教育人的道德、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素质,这是教育天经地义的任务。然而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的学科教育任务过分集中在提高学生解题和应试能力方面,而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做得相当不够,中学生物学科当然也不例外。随着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校招生形势的好转,如何尽快将课堂教学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化便成为广大教师包括生物教师必须面对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课题组从九七年起在两届学生中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目的是获得课型转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及实施后的实际效果。
一、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假设及研究方法
㈠理论依据
研究生物课堂教学如何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化,就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应试教育的弊病,在不影响正常知识传授的前提下,探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面、综合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并检测其效果。本课题组研究的内容包括:改进实验课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难点内容,掌握相关知识;改进习题课的评讲方法,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落实德育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等。
我们所研究和实施的生物课堂教学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化的以上诸多途径和方法,从理论上看,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起到明显的作用。
首先,从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要求方面,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较高的劳动者,而我们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所探讨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探究能力、科学素养、思想品德素养等,无疑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