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高中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当前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阅读教学课堂设计针对性不强及阅读技巧与方法的指导创新不够等方面。强化分层教学在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优化农村高中英语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利用以及改善农村高中英语教学课堂整体环境是提升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农村;教学
阅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自我认知过程,阅读者需要从阅读中提取材料,并且从相应的文本中获得对应的知识和信息,然后将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与自己的认知相结合,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从而使认知结构更加完整[1]。阅读题目是高中英语考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占分数比例相对较多,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师关注的重点内容。随着我国对基础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城市基础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均得到显著提升。然而,农村地区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相对发展缓慢,在办学条件等学习环境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如何打破农村地区英语教学限制“瓶颈”,创新发展英语教学改革是农村地区英语教育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阅读教学课堂设计针对性不强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由于区域教学资源等因素限制,往往表现出课堂教学创新性不足。英语更多的是采取传统的授课模式按照主观意愿进行“灌输式”教学,在课堂中缺少有效互动,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效率较低。同时,在教学中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掌握不透彻,在课程设计及阅读材料的选择方面针对性相对不强,导致学生对英语阅读学习的兴趣不足。此外,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材料解读方面设计过于粗略,往往在教学中高中英语教师只是帮助学生进行通篇翻译,过于注重单词的记忆与语法的应用,忽视了从语篇角度分析阅读材料,而且高中英语阅读材料体裁较为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少对阅读体裁的分析与解读,严重影响了高中学生对英语阅读学习的效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日前在“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研讨会暨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会”上做了题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研究》的报告。他说,随着我国人口转变进入新的阶段,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日益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总规模已经从1.5亿-2亿减少到2000万-3000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总量优势趋于下降乃至最终消失。因此,我国经济竞争力越来越仰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归根结底在于教育发展的支撑。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可以弥补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减缓造成的人口红利渐近消失的问题。而深化我国教育改革需要以教育深化扩大规模,以资源整合调整结构,以开放竞争提高质量,以需求导向增进效益。
提高教育程度延续劳动力比较优势
蔡昉说,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产业的竞争力都是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随着中国制造业工资的快速增长,许多人预测制造业中心将向印度、越南等劳动力更加便宜的国家转移。工资水平的上升是否真的会使得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比较优势削弱从而影响我国的竞争力?
在中国制造业从业者中,初中生、高中生、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的比重依次下降。其中初中和高中以下学历的职工构成了制造业劳动力队伍的主力军,两者约占总体的89%;大专生的比重只有不到8%,本科生和研究生加起来也不到4%,企业职工受到教育的平均年限为10.65年,介于初高中之间。在东中西部不同区域,职工的教育构成也有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的平均教育年限相对较少,为10.5年,中西部地区都达到11年以上。再具体看职工的教育构成还可以发现,东部地区的初中及以下学历也就是最低学历职工的比例非常高,接近59%,而中西部地区是44%左右。这是因为劳动力从中西部向东部地区的流动,使后者集中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并更多地雇用了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我们对制造业企业的计量模型分析表明,总体上看,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17%。从教育的阶段性效果上看,随着学历的提高,教育收益表现出先上升(由无学历一直到本科学历)后下降(由本科学历到研究生学历)的趋势。如果企业职工全部由初中以下学历的职工构成改善为全部是高中学历职工的话,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将提高24%,如果再进一步改善为全部是大专学历的话,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可以再提高75%。与此相仿,由大专到本科劳动生产率可以再提高66%,但是本科到研究生的转变并不能明显拉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分析可知,从高中到大专和大专到本科生两个阶段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正向影响作用最大。
可见,在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资本构成之外,通过职工教育水平的改善,仍然存在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而我国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通过提高资本密集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阶段。
蔡昉说,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必须把资源投到回报高的部门。教育资源同样也不例外。要实现教育资源效用最大化,必须把教育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回报高的人群和教育阶段。计量分析表明,对我国城乡劳动力而言,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阶段的边际回报都为正向而且显著,并且教育回报在逐步提高。因此,接受更高阶段的教育,意味着得到更高的收入回报。但是,城镇和农村人口不同教育阶段的优先序不同,应区别对待。
为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全县高中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全县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和县人民政府第二十次常务会议精神,决定开展县四中及相关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并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县高中教育实际,科学定位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规模,合理利用普通高中过剩教育资源,抢抓机遇、立足实情、尊重民意、调优做强,推动普、职协调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注重效益。依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充分考虑现有学校地域特点、交通条件和生源状况等因素,结合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坚持统筹兼顾、适当超前,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注重提高规模效益,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统筹考虑,盘活资源。充分利用普高过剩的教育资源,将部分普通高中改办初级中学,部分初级中学改办小学,部分小学改办中心幼儿园。防止教育资源流失,努力盘活县域内各类教育资源。
摘要:教育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育人才的重要任务,是一项永恒的事业。党的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十六大以来我市教育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
1我市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漳州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1扎实推进“双高普九”工作,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初中升学率稳中有升
我市开展“双高普九”整改工作的过程性监督,狠抓初中控辍,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有较大提高,各项指标稳中有升。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初中升学率分别由2002年的98.63%、96.06%和40.6%上升为2006年的99.89%、104.35%和66.91%。分别上升了1.26、8.29和26.31个百分点。
XX市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近几年来,我市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隐步提高,“普九”年检顺利通过,素质教育捷报频传,高考人数连年攀升,一、二中相继创办为省重点中学,综合考评在衡阳争创一流,被人誉为“XX现象”,与“汩罗经验”相提并论。但欢呼之后冷静思考,繁华的背后也存在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我市教育现状究竟如何呢?农村教育将走向何方呢?
一、农村教育规模日渐萎缩,与城区相比极不平衡
1、生源不足教育资源浪费攀高
随着我国计生政策的深入持久,入学人口高峰期已过,从2000年开始,每学年各乡镇教育办自然减生达200—300人,不少村小每年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也只有10余人。遥田教育办2001至2003三年内共撤减学校数5所,哲桥教育办也有3所。学生减少后,校舍等教育资源却依然存在而无法利用。10余个学生的学校,还得配备教师,配全教学设施,真是“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全市现有小学生109859人,分布在524所小学,校均不足200人,有52所学校学生规模不足100人。全市34个乡镇,几经努力撤并,共计撤除30个教学点(不包括撤并的学校数),还有16个乡镇保留这种“麻雀”教学点,占全部乡镇的近50%,这样的“点”规模小,效益低,不能不说是教育资源的大浪费。
相反城区教育在规模上则一味的做强做大,又是扩校又是建校又是进人又是挖农村学校的墙脚,导致城区学校硬件设施相对紧张,于是不惜财力、物力搞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不断攀高。尽管这样,城区义务教育学校仍在超负荷运行,中小学生入学难的矛盾十分突出。城北小学几经扩建,生源还是爆满,无法妥善安置,班额多达96人,无法正常上课,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