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高中科技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年*气象学会工作在自治区科协和中国气象学会的关怀下,在*气象局党组和常务理事会的直接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现代气象业务发展这个中心,以服务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为出发点,扎实工作,使学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现将学会工作总结如下:
一、不失时机地将新的要求纳入到工作之中
"大气象、大服务、大宣传"是年初的一项新的工作要求,也是一项政治任务。我们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制定了气象大宣传工作计划,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开展气象宣传活动:在全疆气象局长会议召开之际,制作宣传展板;以纪念"3o23世界气象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大活动,在公共场合开展科技咨询和宣传活动;加强对少数民族气象科技知识的普及与宣传,与*电视台联合拍摄维语气象科普电视系列片;发挥网站、科技期刊的作用刊登*气象科技人才事迹,宣传气象科技成果;与自治区民政厅社团处、科协学术交流部开展工作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积极与*科技馆合作,利用科技馆提供的场地,投资建设气象科普展厅,使之成为气象科技知识宣传阵地。
二、建立学术平台,提升学术水平
以"3·23"活动为契机开展学术交流,邀请中科院*分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让会、市环保局环境检测站站长高级工程师吕爱华、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广兴等三位专家分别就西部干旱、乌鲁木齐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的气候变化研究做了报告;在全疆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期间,组织学术交流,有7人在大会上作报告;与*人影办、贵州省人影办联合举办了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管理、科研学术交流会,有13人在会上做了学术交流。
及时将开展学术交流会的通知转发给广大科技工作者,向下转发了:《关于举办*中国科协年会的通知》、中国气象学会《关于召开中国气象学会*年年会的通知》、《关于筹备召开第三届中、日、韩气象学会联合研讨会的通知》、《关于召开第九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的通知》、《关于积极组织参加全国第五届博士生学术年会的通知》等。为参加会议人员提供服务与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在广州召开,*气象局有近40人参加,*气候中心毛炜屹《近50年来喀什噶尔河流域气温、降水及径流的变化趋势》获得优秀论文奖。
1科技普及活动
日本政府一l一分重视科学技术,提出了“科学技术立国”的口号,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1995年11月),设立了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科学技术厅”。政府提倡积极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推广、教育活动。面向全民的科普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全国各地设立科普部门和科学馆;二是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展各种青少年科技活动。
1.1各地科普部门和科技馆
日本科学技术厅所管辖的社会公益法人单位有118个,其中有关科技普及和人才培养的部门有46个。为了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全国设立了科学馆共219所,其中科技馆最多的城市是日木的首都东京,有25所。科学馆可分为三大类:①综合形式馆(博物馆、科技馆、科学馆等);②专业形式馆(工业、农业、交通、水族、矿业、航空、航天、宇宙、天文、通讯、广播、电力等);③青少年科学馆。几乎各大城市都设有青少年科学馆,全国共计有38所。7月25日上午,参观了设在东京的“国立科学博物馆”。它是日本最大的科学馆、除本馆外,还有3个分馆。展出内容主要有:生物进化、动物分类、人类进化、地学、南极考察、科技发展、航空、航天、天文等。由于时间有限,只参观了部分展品。在科技发展室中展示了各时代的钟表,其中有中国古代传人日本的‘旧唇”(日规)和清朝的钟表;在地震展品中还展出了中国古代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模型;在航空展室中,我们驾驶了由电脑控制的“飞机操纵模拟体验机”,如同飞行员身临其境。日木科学馆除展示展品外,还经常举办各种科普讲习班、讲演会等活动向国民进行专题科普宣传和教育。
1.2青少年科技体验活动
日本的理科教育也有和中国类似的状况,这就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存在偏重书本知识、应付各种考试、不愿学习理科和实践能力差等问题。为此,日本于1992年在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开始举办“为了青少年的科学节”(简称“青少年科学节”或“科学节”)活动。该项活动由日木“科学节”全国实行委员会、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振兴财团联合主办,由日本物理教育学会等社会团体协办,在文部省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每年利用学生的假期,在各主要城市的科学馆、体育馆等场所举办。到1996年举办此项活动的城市增加到14个。7月26一28日,参加了在东京举办的“1997日本青少年科学节全国大会”。我带去了精心制作的参展作品,以及和日木朋友合作的作品,组成‘旧中友好走廊实验”展台丁参展作品具有中国特色和中日合作的特点:有来源一于《天工开物》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典型器械--一“春米机”,以水为能源可当场演示;有可以自动在水中上来下去的“浮沉鱼”;有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简单反冲水车”;有坂田正司先生与本人合作研究的“不可思议的通电车轮”等中国作品和中日合作的展品在大会上展示还属首次。日本朋友的展品具有新颖奇特、趣味横生、简易巧妙等特点,如没有车轮的“超声波驱动车”,用可乐瓶制作的“静电转桶”,用再生纸现场制作的可飞的“飞机模型”,各种“立体图像”和“液品变色”的物理画面,可观察“牛奶滴溅的瞬间景象”的实验装置,用魔术纸绘出的不可思议的图画等。新闻界对本届科学节东京大会{•分关注,{一l木有名的NHK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为了鼓励面向青少年科技体验活动作品的开发和研究,口木科学技术厅委托t一!本科学振兴财团从1995年起每年举办一次“科学技术体验活动作品设计评奖会”,对该项活动中的优秀设计作品给予表彰和奖励。本人与大家洋一先生合作的“热水球”荣获1997年优秀作品奖。
*年*气象学会工作在自治区科协和中国气象学会的关怀下,在*气象局党组和常务理事会的直接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现代气象业务发展这个中心,以服务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为出发点,扎实工作,使学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现将学会工作总结如下:
一、不失时机地将新的要求纳入到工作之中
"大气象、大服务、大宣传"是年初的一项新的工作要求,也是一项政治任务。我们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制定了气象大宣传工作计划,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开展气象宣传活动:在全疆气象局长会议召开之际,制作宣传展板;以纪念"3o23世界气象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大活动,在公共场合开展科技咨询和宣传活动;加强对少数民族气象科技知识的普及与宣传,与*电视台联合拍摄维语气象科普电视系列片;发挥网站、科技期刊的作用刊登*气象科技人才事迹,宣传气象科技成果;与自治区民政厅社团处、科协学术交流部开展工作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积极与*科技馆合作,利用科技馆提供的场地,投资建设气象科普展厅,使之成为气象科技知识宣传阵地。
二、建立学术平台,提升学术水平
以"3·23"活动为契机开展学术交流,邀请中科院*分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让会、市环保局环境检测站站长高级工程师吕爱华、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广兴等三位专家分别就西部干旱、乌鲁木齐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的气候变化研究做了报告;在全疆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期间,组织学术交流,有7人在大会上作报告;与*人影办、贵州省人影办联合举办了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管理、科研学术交流会,有13人在会上做了学术交流。
及时将开展学术交流会的通知转发给广大科技工作者,向下转发了:《关于举办*中国科协年会的通知》、中国气象学会《关于召开中国气象学会*年年会的通知》、《关于筹备召开第三届中、日、韩气象学会联合研讨会的通知》、《关于召开第九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的通知》、《关于积极组织参加全国第五届博士生学术年会的通知》等。为参加会议人员提供服务与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在广州召开,*气象局有近40人参加,*气候中心毛炜屹《近50年来喀什噶尔河流域气温、降水及径流的变化趋势》获得优秀论文奖。
东源一中是防城港东兴市的一所完全中学,地处祖国南大门,与越南共和国仅一河之隔。该校有本部、分部两个教学区,校园占地153亩,现有教师145人,45个教学班,学生达2180人。学校领导班子精诚团结,锐意进取,教师们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但是该校办学基础薄弱,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渠道单一,获取教改信息的速度较慢。2004年8月,根据省党委、省政府有关“教育对口支援”决定的精神和省教育厅、支教办的统一部署,长沙一中对口支援东源一中。
下面就我校支援东源一中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与两家区直单位结成支教联盟,分工合作,三管齐下。自接到支援东源一中这一光荣任务后,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迅速组成了以校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与区纪检会、区建设厅取得联系,达成“携手合作,共援东中”的协议。同时,对支教工作重点作了较明确的分工:由区纪检会、区建设厅负责“硬件”,即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由长沙一中负责“软件”,即教育教学方面的建设。通过这种联合方式,既做到目标统一,团结一致,有力度;还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具体,有重点;并能充分挖掘三单位各自的优势,便于取长补短,集中力量,有强度。目前,区纪检会和区建设厅已将东源一中教学楼建设资金筹措到位,设计图纸由区建设厅负责,工程的立项、报建、招标、施工等由东兴市教委牵头组织。东源一中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实施。区纪检会派专人实行各环节的监督。不久,一座雄伟的教学楼将在东源一中拔地而起。另外,综合楼和学生公寓的建设也正在积极的筹划之中。当然,办学条件的改善是前提,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则是关键。长沙一中对东源一中的“软件”建设工作也已经全面展开。
(一)支教主攻方向——以科研促发展
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科技革命,信息革命,必将掀起新的学习革命、教育革命。在这种形势下,不少教师不得不面临新的抉择,过去的只管教“圣贤书”的“教书匠”必须重新界定自己的角色,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这是大势所趋。东源一中是一所国门学校,是一个对外展示中国教育的窗口,理应与国内的教育大气候合拍。结合东源一中科研环节较薄弱的现状和一中正进行较大规模教育教学法改革这一背景,两校在会谈中确定了今后支教工作的重点:长沙一中集中力量帮助东源一中“科研兴校”,通过两校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从根本上提高东源一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为保证这一预期目标的实现,2004年3月,***书记、**主任亲自派送王一定老师到东源一中驻点支教,此举受到了东源一中领导和老师的热烈欢迎。
(二)科研思路——点面结合,逐层推进
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是将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结合起来的基本单元。当前我国一流学科建设取得了持续进步和显著成绩,但是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和协调性还存在诸多问题,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创新发展、区域协同发展、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服务支撑还不够有力,校院治理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一流学科建设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加强学科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区域特色优势学科、构建学科与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提高学科治理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期激发一流学科发展活力和内在驱动力,进一步提高建设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建设一流学科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领域抓“关键少数”的重要策略,以一流学科带动建设全学科生态体系。“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坚持引导树立心怀“国之大者”、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学科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完善遵循教育规律的学科发展体系,一流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一流学科建设中还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发展需要不协调的一些问题。
一、一流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需求不协调
一是一流学科建设对强国战略支撑不够全面。从学科建设角度来看,实现强国战略是在理工农医、人文社科并驾齐驱,全面协同高质量发展下的结果。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8)》,我国共有一级学科个,军事学以外的人文社科类学科总计28个,占比为25.23%。在当前5个一流建设学科中,理工农医类学科占比77%,而人文社科类学科占比仅为23%,比例偏低。很多理工类学科在不同学校以较高频次重复入选,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两个学科重复入选数量达30次和25次(另有9所高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从0年我国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的学科分布上看,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化学等占比均超过30%,而社会科学仅占4.5%。与此同时,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以理工化的思维与手段建设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倾向,盲目强调以SCI、SSCI等期刊等为指标的“国际化”发展,而忽视学科属性的差异及其对学术语言的不同规范和要求,导致愈发注重显性硬件资源的配置、过分强调团队合作、现行评价体系忽视了对国家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世界一流人文社科类学科体系。二是一流学科建设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支撑不够有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延伸和体现。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本身存在不均衡问题,一流建设学科也同样存在区域布局不均衡问题。从地区分布来看,一流建设学科较密集地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中北京的一流学科占比高达34.8%,而广西、贵州等个省份均只有1个一流建设学科,充分反映出一流建设学科地区布局严重不均衡的现状。尽管一流建设学科相对密集分布有利于促进优势学科间的强强合作,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学科群;但与此同时,随着优势学科在部分地区的集群化发展,对办学资源和高层次人才产生极大的虹吸效应,进一步扩大了高校间、地区间的学科发展差距,导致高等教育、科研机构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区域“两极化”发展,不仅不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也给我国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三是一级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不够紧密。我国采取本科与研究生的专业与学科目录分别设置的方式,相对而言,针对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分类,门类与一级学科结构颗粒度过细。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的学科群以及组别分类,则更多与人类的活动领域以及社会专门性职业存在高度关联,远比我国的一级学科宽泛,因而更具有包容性。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学科交叉领域建设,并将“交叉学科”设置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经验也证明,学科融合是“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学科建设的新增长点。截至0年6月底,共有159所高校(不含军队单位)自设交叉学科完成备案,自主设置5个交叉学科。但是,交叉学科的评价与治理体系还有待完善,学科与产业融合发展不够紧密。例如,我国交叉学科育种领域论文总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还有大量未公开的实验数据和文献报告,但是国内企业科研力量薄弱,缺乏相关技术消化能力,反而为国外企业研究使用我国的论文成果提供了便利。四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院系设置偏多,学科治理体系不够完善。大学作为松散型组织,其校院两级治理结构决定了学科建设责任主体是学院,而非大学。从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一级学科与学院的布局来看,学院设置数量偏多,导致学科分布零散。不少学院往往仅有1个或2个一级学科,甚至存在1个一级学科分布在多个学院的情况,极易造成在一所大学内的孤岛型自主发展,甚至是竞争发展,不利于学科间交叉合作。从国内外对比来看,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院系设置数量明显多于国外大学。例如,在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清华大学有21个学院(系)、浙江大学有38个学院(系),中山大学(含珠海校区和深圳校区)有72个学院、直属系,吉林大学有个院系(不含研究机构),四川大学有38个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有个学院。相比来看,哈佛大学有个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有个学院、亚琛工业大学有9个学院、昆士兰大学有6个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高校在学科治理体系中的不完善问题。
二、破解一流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的路径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举措。学科作为一个专门知识体系,能够将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结合起来。一流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要立足中国国情有序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一是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学科建设的统筹规划。一流学科建设要将人才、科技、制度、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结合起来,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整理优化学科体系,适度减少一级学科设置数量,建立完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在国家层面的学科建设资源配置中着重于补足短板、纠正“偏科”,将我国学科体系循序渐进地建设成为“全科冠军”。此外,适度增加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社科类学科设置,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从而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能力水平,构建服务全面创新的学科体系,有力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与此同时,配套制定适合不同学科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和支持高校人文社科类学科“自主”建设。二是优化一流建设学科布局,建设一批区域优势特色学科。应在一流建设学科遴选和评价中适度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在对中西部高校学科评价体系中注重考量其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从而进一步加强发挥高等教育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此外,中央财政可通过引导性地支持地方政府加强本地区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建设一批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有力、服务区域基础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优势学科,使其成为一流建设学科的有机力量。三是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构建完善学科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体系。在顺应学科自身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发挥学科在创新链上的“活水源头”作用,构建学科、产业高效融合发展体系,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围绕国家和地方战略、社会需求、理论性和技术性难题,拓展学科外延,以产学研用融合的创新思路,优化牵头院校对不同主体优势学科进行整合,发挥多主体融合创新作用。央地协同加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平台建设布局,以任务为导向打造多元化人才、多学科交叉的科技攻关队伍,致力于产出一批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标志性成果。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规划时要支持央企、国企和科技领军企业参加,充分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另外,建议科技立项时分类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指标,并适当提高权重。四是指导优化校院治理体系,提高一流建设学科的治理水平。适当减少我国高校院系设置的数量,以实体化运行的思路推进原有的学部制改革,切实促进学科交叉会聚。完善校院两级治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学院办学自主性,扩大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学院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做好不同院系和学科组织之间的顶层设计,提升院系和学科层面的协同治理水平。在国家鼓励和支持学科交叉发展领域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加强学校层面在学科交叉领域的统筹协调作用,对学科交叉前沿重大领域做足规划预测、强化资源配置、固化制度体系,建立更加灵活的新兴学科的设置程序,打造良好学科生态,激发与保障学科体系的发展活力。
作者:李飞 段兴鹏 吕旭峰 单位: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