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劳动教育

高中劳动教育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高中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高中劳动教育

普通高中劳动教育实践浅析

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体系中对劳动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明确劳动教育的整体目标和价值内涵来丰富和发展高中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新时代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结合劳动现状给出了强化劳动教育价值实效的实践路径,旨在以此促进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有效培育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普通高中;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在普通高中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能够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新课标修订过程中结合时代发展对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综合全面的解读,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与普通高中课程教育体系,对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以及实践途径进行深入研究。这既是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需要,也是高中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和职业生涯认知的进一步丰富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新时代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新时代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贯彻

应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高中生全面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基本理念,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以及创造性劳动来发展自身的价值。高中课程体系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将劳动教育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一个重实践路径,既能够充分凸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高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能够有效地落实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促进高中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点击阅读全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探析

摘要:历史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唯物史观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课程。它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承载着历史学教育功能。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必然要求,这需要充分挖掘学科与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劳动教育。本文分析了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劳动教育;渗透措施

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历史学科教学也要渗透德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2020年,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高中历史学科中呈现的许多历史内容、文明成果都与人民的辛勤劳动付出和劳动创造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作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资源。

一、研读政策,领悟劳动教育要求

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要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为指导,而不是想当然。所以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要研读政策,深刻领悟劳动教育的内涵,并且根据高中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为了指导推进当前劳动教育,国家出台了指导实施、开展劳动教育的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既强调了新时代对青少年实施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也明确了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特别指出要把握育人方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同时也指出了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重要性,教人者要先受教。这些实际上强调了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要领悟政策要求,意识到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进一步研究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南,是实施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在把握课程性质及课程实施基本理念的前提下,教师要结合教学实施建议,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寻找渗透、推进劳动教育的切入点,挖掘开展劳动教育的资源,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感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提供强大助力。

二、结合史实,培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点击阅读全文

中小学劳动教育内涵与载体

[摘要]落实劳动教育,就必须对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方式进行再思考。尽管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劳动教育仍基本属于德育范畴。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可通过设置劳动课程、布置实践作业、安排项目活动等途径,提高学生在家务劳动、自助劳动、公益劳动、服务劳动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素质。

[关键词]劳动教育;内容;载体

自从在庆祝201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指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以来,教育界开始重新重视劳动教育的问题。但大多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意义和价值,对于中小学劳动教育内涵和载体的思考,则很少。

一“、劳动”的概念

劳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概念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极其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它常常依附于多重言说语境,具有多种复杂的语义和多重属性。显然“,劳动”具有经济学属性,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它甚至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概念,《不列颠百科全书》就强调了它的经济学属性;“劳动”具有哲学属性,“劳动创造人”是其经典表述;“劳动”也具有政治属性,“劳动人民”是其典型术语,我国中小学曾经的劳动教育步履就非常强调这一属性;当然,它也明显地具有教育属性,如“劳动教育”,曾经我们对劳动教育非常重视,但也显然,近几年劳动教育被轻视了。《辞海》的解释,“劳动”即“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力的支出或使用”。[1](4380)这一解释,提示了劳动概念在最抽象的意义上代表了人的类本质———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支出。但由于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是以机器工业为前提、以体力消耗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这就使得我国中小学曾经的劳动教育在体力或智力的侧重点上,强调以体力的付出为标志的“生产劳动”,甚至将劳动仅仅看作是工业、农业领域里的直接的体力劳动,这显然是对劳动概念的简单化理解。对此,马克思曾清楚地指出“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2]由此,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早已远非马克思所处时代所能比拟的今天,落实劳动教育,就必须对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方式进行再思考。

二、“劳动教育”的内涵

点击阅读全文

戏剧艺术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构建探究

作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幸福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是上戏附中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上戏附中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以戏剧艺术特色课程为载体,以学科滲透和课程开发为主要方式,以幸福文化为导向来构建体系。在13年的探索中,逐渐构建以“定制课程”“菜单课程”“资源课程”为划分的既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又充分彰显学校戏剧艺术特色的课程体系。三个维度的课程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扇面结构,共同达成育人目标,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石。

劳动教育课程属于“定制课程”“菜单课程”“资源课程”的一部分,其特色在于有机结合了高中学段学生特点,学校的艺术特色有效融入“五育”课程之中,形成了学校独特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以德育为背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学校将五一国际劳动节作为契机,开展劳动主題班会活动,通过德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学生在班会课中收获了精神财富: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学生们开展了全校大扫除活动。疫情期间,学校开展“爱生活,爱美味”家庭动手能力大赛。

以校园建设为主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劳动光荣的成就感。学校的戏剧艺术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别样的艺术体验,同时,我们着力探索让学生参与校园建设,学以致用,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本学期舞台美术专业的同学,开展了润艺楼彩虹楼梯作画,以及学校追梦墙的绘制。润艺楼是学校艺术专业教学的主阵地,其楼梯是同学们通往画室的必经之路。在绘制过程之中,同学们上下分工协作,每一笔都透露着学生艺术的灵感,凝聚了同学们共同创作的友谊。追梦墙由学校高一同学亲手绘制而成,代表了他们初入校园的梦想和青春的期望。在学校一年一度的“校园开放曰”活动中,戏剧影视表演、播音与主持、戏剧影视文学、舞台美术四个专业的同学充当志愿者介绍校园,通过一系列的志愿劳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劳动自豪感。

以必修课程为抓手,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匠人精神的责任感。高二年级学生参与了劳动技术课程,此课程为普通高级中学的必修学科。学生们通过动手实践,掌握了基本的农业和工业劳动技能,体验了匠人精神的内涵,通过体验生活,从而完成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责任惑

在“五育”学科课程之外,学校的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艺术特色的传播,辐射了其他学校和社会大众。学生从狭义的劳动课程,走向广阔的社会发展空间,用具有艺术特色的劳动实践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击阅读全文

中小学体验活动的内涵与价值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1]这为我国中小学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做出了总体规划和具体指导,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而日本也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劳动教育的地位,《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学习指导要领》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文件为日本的劳动教育提供法律支撑。尤其是通过“体验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与学校课程实现深度整合。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日本中小学“体验活动”的内涵、价值,以期为我国新时代开展和落实劳动教育提供参考。

一、日本中小学“体验活动”的内涵

20世纪50年代,日本中小学教育出现了偏重知识传递,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倾向。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工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日本中小学课程中开始展开“体验活动”。1976年,科学教育和工业教育委员会对高中职业教育的状况进行了讨论,强调要“加强与工作相关的经验学习”[2]。同年,教育课程审议会(简称“教课审”)发表了咨询报告,较为系统地为日本高中的劳动体验活动提出了明确的建议。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临时教育审议会(简称“临教审”)和“教课审”相继发表了咨询报告,对于在日本中小学教育中实施“体验活动”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多方面的建议。在中央教育审议会答复“面向担负下一代的自立青少年的培养”(2007年)中明确指出,“体验活动:指以通过体验进行某种学习为目的,对体验的人有意图、有计划地提供的体验”[3]。其中,“体验”一词指的是,“着眼于经验者的能动性和经验内容的具体性,指向主动的经验和具体的经验”[4]。由此可见,日本中小学“体验活动”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在具体的亲身经历中得以成长和成熟。它是日本中小学教育中必须运用的一种活动,主要包括以下类型并具有其内在特性。

1.日本中小学“体验活动”的类型

根据日本在2017年修订的新《学习指导要领》,可将“体验活动”分为社会体验活动、自然体验活动和日常生活体验活动三种方式。社会体验活动主要包括公益服务体验和职场工作体验。2017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公示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解说》中提出“在综合学习时间进行的志愿者活动,是作为思考与社会的关系的探究性学习而进行的,在体会到勤劳的尊贵和生产的喜悦的同时,还能体验到培养公益服务体验等社会服务精神”[5]。公益服务体验是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集体组织的形式,在日本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的社会公益和社会服务活动。例如,到敬老院关爱老年人,开展灾害志愿者体验活动等,让参加者真切地感受到志愿者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职场工作体验是指中小学生通过参加真实的社会中的工作,获得工作的知识、技能,培养正确的工作态度的学习方式。小学特别活动科指出,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和要求开展体验活动,在小学高年级让学生获得社会角色和责任的体验。在中学则要更加重视职场体验活动,使中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尊贵和生产的喜悦”[6]。自然体验活动是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与自然相关的直接性的体验活动。自然体验活动出现在日本中小学的道德、环境、生活等科目中。例如,在日本小学的生活教育中强调让学生主动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注意到自然的变化情况,发现地形地貌、季节等的不同特征,使学生在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扩大见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中学生可以参加农业体验活动,通过饲养和栽培动植物、销售农产品等活动让学生领略农业的魅力。日本小学的自然体验活动强调让学生与自然面对面地接触,在体验自然中丰富感性;在中学阶段则要求学生根据经验对身边地区进行调查,活用技能,在实际调查地域的过程中,体验性地理解大自然的知识。日常生活体验活动是指通过提出实际生活中的课题,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致力于解决课题,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学习指导要领解说》中明确指出,“在各学校制定目标和内容时,重视日常生活和与社会的关系是很重要的”[7],开展日常生活体验活动是将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日常生活中的课题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紧密相联,学生更容易关心这样的课题,也更容易进行直接体验。日本中小学的日常生活体验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在制作料理、清洁卫生、栽培植物等日常生活体验活动中,培养自身解决问题的自信和能力,也形成了对日常生活的参与意识。日本的小学家庭科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实践性、体验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对家庭、衣食住行、消费和环境等的科学理解,在掌握与之相关的技能的同时,从生活中找出问题,设定课题”[8]。在中学要求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体验活动,在掌握相关技能的同时,从社会中发现与技术相关的问题,培养恰当、诚实地想办法创造技术的态度。

2.日本中小学“体验活动”的特点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