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高中美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有别于以往的美术鉴赏,要让学生真正经历、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的思维过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开阔视野,丰富历史文化知识等。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及文史前提下使学生初步掌握几种有效而具体的欣赏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美术欣赏能力。
关键词:美术鉴赏形式欣赏比较欣赏社会方式欣赏美术作品
高中新课程实施之后,美术学科由原来单一的欣赏教学,拓展到五个内容系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其中,作为必选课程的“美术鉴赏”,也有别于以往的“美术鉴赏”。以往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只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基本的介绍,比如作品的风格、流派,画家的生平、奇闻轶事等,也有教师对绘画作品的形式加以分析,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少有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知、经验来评论美术作品的情况。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美术鉴赏”是这样定义的:“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作品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通过美术欣赏可以开阔视野,丰富历史文化知识,陶冶审美情操,提高艺术素养,激发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当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美术作品时,怎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笔者认为,首先,学生自身应具备一定的艺术及文史知识;其次,教师必须让学生初步掌握几种有效而具体的欣赏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美术欣赏能力。本文将阐述在教学中最基本、也最行之有效的几种欣赏方法,这也是在日常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仅供参考。
一、形式鉴赏(以形式为主的欣赏方法)
在美术作品面前,最先观看到的是它的表面形式。我们还没有看清它表现的具体内容时,它那强烈的或优雅的形式美感,已将我们的视线吸引过去。于是,从形式的角度来鉴赏美术作品便成了最基本的方式。就如同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尽管还不知道歌词的内容,但那优美的旋律已令人心旷神怡。这是因为艺术作品的构成形式本身就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它是形式美的体现。艺术形式,主要指线条、色彩、笔法、构图等。这种方式偏重于对作品艺术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强调对形式的分析和把握。它适用于欣赏那些形式语言突出的美术作品。对这类作品,我们不一定非要读懂它所表现的内容才能去欣赏它。这是因为许多美术作品,艺术家创作它的目的,并不在于表现的内容如何,而是注重艺术形式语言的探索,或是通过形式语言传达某种内心情感与意象。正是这些艺术形式的丰富多彩,让观赏者感受到不同的美。比如说:在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中,无论画的是房屋、树林还是小桥流水……这些都无关紧要。我们欣赏的是它对光感变化的扑捉所呈现出的丰富色彩变化,如莫奈的《持阳伞的女人》《鲁昂大教堂》。特别是欣赏抽象性美术作品时,更应以感受作品的形式语言为主。如蒙德里安的《红树》、德裤宁的《女人第一号》。在运用以形式为住的欣赏方法时,我们要尽可能反复的去感受美术作品中种种形式语言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并满怀丰富的情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体验、品味作品所传达的意象之境与内在情感假如从宽泛意义上理解内容,美术作品中的“意象”、“情感”也应该是作品的内容,不同的是它不是通过故事情节来传达的,而是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直接表达出来的。因而,我们应注意学习掌握各类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特征及形式美法则,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和艺术追求,常读一些相关艺术家的作品评论文章,才能取得更好的欣赏效果。
二、比较式鉴赏(比较式的欣赏方法)
去年九月到十月,为参加即将举行的“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优质课大赛”,省教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山西省第二届中小学音乐美术优质课评比”的工作。我们分为两组深入11个地市听取各地选送的优质课,然后集中在太原,进行汇总,最后评出报送国家教育部的优质课。但忙了很多天后,高中的美术欣赏课竟没有理想的人选!有些教师在讲课中所出的舛错,不是一两天功夫可以纠正的。因此,我们就我省目前高中美术欣赏课的窘迫现状,提一些亲身感受和看法,以求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使这种局面尽快得到改善。
一
在高中开设美术课,是为有机地衔接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一方面为培养美术专业人才奠定基础;但更主要的任务,是为激活广大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独立的创造个性,以促进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格和品质。为此,96年以来,省教委逐年加大对该项工作的力度,每年都组织高中美术大纲、教材的教师短期业务培训,并以优质课的评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然而,其整体状况的改善,仍不能让人满意。
高中美术欣赏课应由专职的具有本科生学历的教师担任,而就目前统计,我省达到此项要求的教师不到15%。请看今年暑期省教委举办的高中教师全员培训中美术教师培训班的几个统计数字:现有的360所正式高中学校,来参加培训者为179人,占应配备教师的49.72%;缺额教师为50.28%。其中,本科生18人,占所来人员总数的10.06%;大专生148人,占所来人员的82.68%;中专生13人,占所来人员的7.6%。在这些教师中,专职美术教师为158人,占88.27%;兼职教师21人,占11.73%。以上数字,反映了我省高中美术师资的一般面貌,从中可见我们离标准要求的差距。
二
我省的高中美术欣赏课达到本科或大专学历的教师,大多来自本省高等美术院校和高等美术师范院校。然而,他们能否上好这门课呢?我们从这次听课实例中,剖析这个问题,在举出以下例子的同时,首先应肯定这些教师在主观意识方面是十分努力,非常愿意把课上好的,在教学条件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千方百计在开这门课。但出于很多原因,使他们出现了以下不尽人意的情况。
一、造就一支高质量的艺术教师队伍
高中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中艺术教育的植入,最重要的是要造就一支高质量的艺术教师队伍。只有拥有一支高质量的、具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素质和教育科研意识的教师队伍,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变化,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多样发展的需要,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和学,同时也提出了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面临的挑战。高中美术课程改革迫切需要一种适应时展的、新型的现代化美术师资,这对于学校来说可不是一时半会便能解决得了的。因此,对原有的美术师资进行继续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教育部门应千方百计地为美术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条件,特别是开展一些新型学习领域的培训,其紧迫性不容忽视,否则目前的新课程实施将会受到最直接的阻碍。要解决这种困境,一方面有关部门要组织相关的教师培训,同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要从社会上、师范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中吸收优秀的美术教育人才到普通高中学校来优化目前的教师队伍,也可以在各校之间建立起相互交流学习和师资共享的机制,双方互派美术教师定期或不定期互访带课、交流教学经验等。
二、强调以人为本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本情怀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中存在过于强调知识、技能和学科本位的倾向,因此高中要对美术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将美术课程提升到文化层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其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化发展,以适应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和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突破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把美术作品体现的人文精神融入课堂中,并以“专题式”的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精心设计课堂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展开学习,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培养其探究学习的兴趣;注重课题情感的引发,以境入情,内容以人文价值为中心,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得到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升华。比如对《拾穗》的学习,为增强课堂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课堂上教师要教给学生必备的美术学科知识,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寓意,让学生体会到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艰辛,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并组织学生开展以“珍惜生活”为主题的讨论。这样课堂在学生的激烈讨论中结束,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人本情怀,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营造艺术能力的形成环境
美术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同时也是大众化的艺术。同样的一幅美术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同一位欣赏者,在不同的时期对作品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可见一幅好的美术作品,必然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班级中学生的水平层次不同,所以,第一,课程的学习难度不易过高、过于专业化,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环境选择可行的实施方案,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第二,课程设计要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美术课程的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第三,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四、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发展高中美术教学的对象是全体高中生,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美术学习中,对于那些美术特长生,教师要根据他们的自身情况因材施教,关注其个性发展。课程只是手段,培养人、发展人才是目的。教师要灵活地运用美术教材,合理地调整课程内容,使之能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相一致,促进课程的有效推进,切不能机械地照搬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活用教材。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性质、目标,另一方面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学校的教学条件、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之更能切入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能提高课堂效率,更能满足全体学生发展的要求。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曾在上海举办“法国250年绘画作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设想的一个生动比喻,来说明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实现其本质力量叫产生的愉悦:一个小男孩,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水的涟漪不断变大,他欣赏自己的创造,从中得到无比的欣喜……。而到了初中阶段,审美教育更显示出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这时的学生从原来的快乐、无拘无束、天真活泼变得沉默、羞涩和严肃,他们要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表现自我意识的方式,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如果灌输给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这种教育的特殊效果,是一般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在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正是对感情真挚奔放,形象思维极强的青少年作用是最大的。
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当代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期,学生经历着空前的观念撞击和文化震荡,正如电脑和算盘同在,洗衣机和搓板并存,试管婴儿和恐龙蛋化石共生一样,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精神并非同代。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美术也显得希奇古怪。如现代主义的美术,有入说是一种头脚颠倒得艺术。一位心理学家曾幽默的用生动的语言概括了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根本区别。他说:"今天年轻的一代和我们这一有什么不同。他们也是逐渐懂事,也离家出走,也生孩子。只是顺序倒过来的。"的确,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那里,艺术的含义更加宽泛,既包括美的,也包括丑的:既有善的,也有恶的;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既有纯实体的东西,也有纯形式的纯数学的东西。
比如60年代,卢卡斯萨马拉斯主要探讨的是人的亲妮行为和暴力强奸。他的作品中弥漫着炽热的性欲和色情主义。似乎全部的作品都被梦魇困扰着,镶饰着欲望,渴望者心醉神迷。
尽管一些现代主义艺术也从不同的方面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但某些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确不适合一个中学生。敏感的学生面对着万花筒般的多元观念,往往不知所措,分不清美丑。况且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国家的美育也曾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把美和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在十年内乱期间,美育更受到毁灭性的催残,真假不分,善恶颠倒,严重扭曲了青少年的心灵,带来愚昧,粗野,庸俗等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