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程体系建设

工程体系建设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工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工程体系建设

高校青马工程原则体系建设探究

摘要:“青马工程”是加强青年思想引领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提升“青马工程”质量,要从实施过程、内容选择、评价方式上遵循一定的原则,从而确保“青马工程”的开展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具体而言,“青马工程”的实施要遵循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原则;“青马工程”的内容要遵循目标导向原则、问题导向原则、与时俱进原则和线上线下相结合原则;“青马工程”的评价要遵循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小组评估与他人评议、个人评价相结合,在校评价和离校后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原则

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新时代共青团的重要工作。“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是团中央启动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培养政治上过硬、思想上积极、能力上突出、实践上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青马工程”在2007年开始启动,目前已经实施了十多年。“青马工程”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上,特别是在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志向高远、有责任、有担当、有奉献精神的青年大学生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青马工程”在取得重要成效的同时,也存在如“分层次的差异化培养机制不完善”[1]“重视集中培训而忽视了日常教育和长期培养”[2]等问题。因此,对“青马工程”的反思和对其原则的重新审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青马工程”,从而增强“青马工程”对青年大学生的引导力和影响力,提升“青马工程”的实效性。

一、“青马工程”的实施原则

1.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统一。“青马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开展要坚持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统一。“阶段性”是指在开展“青马工程”过程中,采用集中一段时间完成教育的任务和要求。阶段性教育的好处是可以集中人力和时间的资源,对“青马工程”的学员开展集中教育,省时、有效、便于管理和及时反馈学习效果。集中学习阶段也更有助于学员集中精力专注于培训的内容,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教育要遵循教育的规律,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浸润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需要潜移默化,不能一步到位,更不能立竿见影,尤其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反复、系统地加以教育和引导。强调“长期性”就是突出一旦成为“青马工程”的学员,就在大学四年一直是“青马工程”的学员,随时随地可以参加“青马工程”提供的各种学习培训、研讨交流、实践参观、服务志愿等活动之中。具体来说,可以将学员分为初级学员和成长型学员两类。对于初级学员,也就是刚刚加入“青马工程”的学员,要对他们进行集中学习,让他们通过集中学习方式尽快了解“青马工程”的课程内容,完成青马课程的核心课程,使其通过理论学习、参观实践,坚定信仰、启迪心灵、提升素养、开阔视野,从而达到“青马工程”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完成初级阶段学习任务的学员身份转换成为成长型学员,成长型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参加“青马工程”不同期的内容,甚至还可以成为活动的主持和带队者,带领初级学员开展相关活动,从而从“青马工程”的接受者到“青马工程”的传播者、推动者和完善者,将自己在“青马工程”的所学、所感、所想应用到促进“青马工程”的提升完善中。

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一方面,“青马工程”必须要重视理论的培训。“共青团要努力帮助广大青年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生信念。”[1]“青马工程”最本质的要求是教育和培养广大青年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要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价值选择力。马克思指出,理论一旦被掌握就会成为物质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一旦为广大青年大学生所理解和掌握,就会成为青年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因此,“青马工程”首先要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只有保持理论上的认同,才能做到理想信念上的坚定。“青马工程”要认真梳理理论教育的内容,既要涵盖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加强对理论原著的阅读,同时,对一些重大理论,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要设立专题讲细、讲透。总之,通过深化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凝心聚魂,筑牢信仰之基、强化精神之钙、把好思想之舵。另一方面,“青马工程”要注重知行合一,要强调理论对行动的指导作用,更要强调行动对理论的践行作用。“青马工程”要重视实践层面的教育,即通过参观、考察、实地走访、红色之旅、观看红色作品、到基层学习、参加志愿服务等丰富的实践活动,将主题教育的知、情、意三方面相结合,使青年大学生从情感上感动,从态度上坚定,从价值观上认同,从实践的角度更深刻理解理论的内涵,并做到知行合一。

点击阅读全文

输变电工程安全管控体系建设探究

摘要:阐述输变电工程安全管控开展的价值、存在的问题,介绍输变电工程安全管控体系创建的相关举措,以期为输变电工程的平稳化与安全化运作带来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安全管控体系;建设

在输变电工程开展施工运作阶段,安全是需要秉持的首要准则,特别是在工程施工建设阶段,工程建设人员往往会受到来自于多方面安全隐患的威胁,保证工程建设进度的同时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也需要得到全面保障,而这也就需要相关建设人员自身始终秉持安全且规范运作的理念。企业管理层、建设管理方也需要充分关注工程建设安全工作,将保障工程人员的安全工作全面落实,企业管理层需起到领导作用,全面深入到工程施工场地开展动态化监管,从而全面展现出领导管理,以及深化安全意识的辅助作用,让安全建设充分落实于电力工程运作的所有环节当中。同时,工程监理工作的充分落实对电力工程安全运作也有着较为重要价值,这也就需要电力工程运作监理团队深入开展监理责任落实,进一步健全队伍架构,并更为深刻认知监理的责任、提升监理水准等,从而更好展现出监理的价值所在,监管电力工程运作的安全性与平稳性,从而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带来基础的保障举措。

1电力输变电工程安全管控的整体概述

1.1电力输变电工程施工安全管控的核心价值解析。据相关数据统计,绝大部分电力工程事故产生的核心因素是:各相关方、相关部门不能充分依据法规以及行业内部的要求开展安全管控、规范化运作施工安全技术,从而造成各类安全问题且屡禁不止,给电力企业及建设单位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一定负面的社会影响。在目前电力输变电工程施工运作中需充分将安全管控落实于工程建设的所有流程中,不论是从管控部门亦或基层建设人员都需树立安全运作意识,全面规避为了短期收益而造成较为严重的安全问题。电力企业需科学化运用相关安全生产技术和安全管控技术,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的安全运作建设管控机制,保障所有作业人员都应在施工运作中严格依照标准规范开展,养成良好的安全作业习惯、创建优异的工程建设环境,保证输变电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平稳开展[1]。

1.2电力输变电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控存在的问题。国内输变电工程整体可粗略划分为变电站、输电线路建设两个版块。前者因其作业环境和场所固定、持续管控规范、发展态势较为优异且施工运作也较为简易,特别是运作流程相对简单,所有相关电力企业在持续提升建设体量的基础上不断累积了诸多的安全方式与经验,也让其可充分满足于工程项目运作安全的整体需求;输电线路建设因其作业环境复杂多变、作业场所多样化和不固定特性,需涉及诸多的工作人员且整体人员架构较为随机,而伴随着管控方式的探索与进步、工程体量的变化与增进,更加使得安全管控的难度多方面增加,从而也造成了工程安全事故率大幅度提升的现状存在。这无疑导致电力工程整体的安全管控不能有效发挥出其应有的机制,安全管控所展现的效果也相对有限。在输变电项目的整体施工运作阶段,受到诸如地域地理环境、气候气象条件、设计因素、地形地质因素、材料器材供应甚至队伍整合素质、劳务合作因素、地域人文因素等的影响或干扰,其所包含的安全隐患亦是相对较多,这对安全管控也带来很大影响:首先是工程安全管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及其调配不够科学,在诸多输变电工程运作中存在着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通常工程建设人员的素质及工作开展能力较为欠缺,特别是安全管控版块更是屡见不鲜,这无疑会让安全管控效果大幅度削减,不能更好契合工程安全运作的相关需求;其次是工程施工运作的建设进程往往因工期设置(或受外部条件、或受器材采购供应等)不合理、或对工程建设环境的勘测不够深入,从而让工程建设时常会受到诸如天气环境、人为因素(如青征迁纠纷)、以及建设环境相对较大的影响,不能更好保证工程建设运作的安全性与平稳性[2]。

点击阅读全文

工程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

随着市场对工程管理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论证了本科实践教学过程中建立立体式教学体系的必要性,提出了由专业、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构建思路。从校内到校外实现实践能力大一到大四逐级提升,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中各项具体保障措施,实现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管理;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工程管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更注重实践教学,实现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操作有效转化。加强实践性教学及其体系的研究和完善,对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市场发展需求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相关行业飞速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实践经验的项目管理人才,但目前教学效果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符合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要求。因此,迫切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行业紧密结合和创新,建立工程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满足市场发展的新要求,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与市场发展不能有效对接的突出问题,提高学生专业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职业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专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点击阅读全文

给水排水专业工程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

摘要: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建设标准是开展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建设规划、勘察、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和运营服务全过程工作的基础,通过对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建设标准化体系发展的梳理与归纳,分析其存在问题,并给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为标准化改革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建设标准的发展和团体标准的编制发展提供导向支持。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标准化,体系表

建筑给水排水系统是实现建筑使用功能、满足使用需求、保证人们身体健康安全的重要设备系统之一,也是在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工程建设领域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给水排水系统作为衔接市政给水与市政排水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人们提供满足使用水量、水压、水质要求的生活用水,又将日常生活使用过后的污废水和建筑与小区雨水有组织的排入市政管道。在整个给水排水大系统中,建筑给水排水系统是直接与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20年,全国已有13个省份的城镇化率超过国家平均水平60.60%[1]。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建筑种类和功能也日益复杂,建筑内部的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种类和使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也越来越多,因此近20年来编制了大量的不同级别的建筑给水排水专业产品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为了保障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在工程建设各阶段质量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对建筑给水排水专业的标准化体系构建应当从顶层设计入手,结合技术发展的方向,不断建设并加以完善。为了更好地统筹规划和梳理建筑给水排水专业的标准,从而应用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维、管理方面,通过以《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关于印发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意见的通知》(建标〔2016〕166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17年修订)的文件为基础,对建筑给水排水行业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归类、梳理,整理形成标准体系框架,以期更好地指导建筑给水排水标准化的发展。

1建筑给水排水专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建筑给水排水标准从以学习借鉴前苏联相关建筑卫生学标准出发,逐步开始自主编写制定符合我国使用情况的标准规范。1962年成立《室内给水排水和热水供应设计规范》(以下简称“64版规范”)的编写组,1964年6月26日由国家建筑工程部报国家经济委员会备案后公布《室内给水排水和热水供应设计规范》(BJG15-64),全国通用部颁试行标准。64版规范是我国第一本建筑给水排水行业的设计规范,是建国15年来我国对于建筑给水排水专业科研、工程设计实践的一次较全面和完善的技术总结,更为重要的是,64版标准也是我国在建立建筑给水排水技术标准体系上迈出的第一步。64版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给水设计、排水设计、热水及开水供应设计等四部分,共4篇17章49节378条。此后历次修订版本的章节体系结构设置均以64版规范为基础,分别是1974年的《室内给水排水和热水供应设计规范》(TJ15-7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1997年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2019)。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来源于苏联原有的一些标准及参数要求已经不能满足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的需求。在64版规范发展和修订到《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2019)的过程中,建筑给水排水专业的产品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不断涌现,得到了大力发展。颁布实施了一大批涉及到新材料、新设备、新装置的国家及行业产品标准和新工艺、新系统的国家及行业工程建设标准。与ISO、欧美和日本等国标准体系不同,我国实行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世界上发达国家大多数采取的是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基本没有专门的工程建设标准或对工程建设进行规定,常通过对产品质量、方法进行规定。我国则是通过对工程项目分系统或者分阶段进行规定,相对较为详细完善。随着标准化改革推进,为向技术法规过渡而编制的“强制性条文”,标志着工程建设标准体制的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2]。2015年实施标准化改革以来,明确提出了建立强制性标准体系,逐步以全文强制性标准替代目前散落在各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通用规范》是37项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体系中唯一一本建筑给水排水专业的城乡建设部分设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该规范已于2020年完成审查。

2建筑给水排水标准化体系

点击阅读全文

特色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探讨

摘要:本研究以加强地方理工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研究构建面向“核环境”、“赣鄱”特色的环保类人才培养大平台,形成具有“核环境”、“赣鄱”特色的人才教学体系。主要包括:(1)构建了符合工程人才成长规律且体现我校“核”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搭建了“一体化、多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大平台”;(3)建立涵盖专业教学各节点的质量评价标准和制度规范体系,形成了基于工程认证标准的可持续改进机制。

关键词:环境工程;工程教育认证;教学体系

通过基于工程认证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改革,强化环境工程专业“核环境”、“赣鄱”特色,使学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国防事业,满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等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对环保人才的需求[1-6]。本成果按照高等工程教育的内在规律及发展趋势,围绕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依托环境工程江西省“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质量工程项目,逐步形成了基于工程认证的特色专业教学体系。

一通过建立“双参三联合”运行机制,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特色化构建,促进教学体系与工程认证标准对接

(1)培养目标特色化。通过建立“双参三联合”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双参三联合”运行机制,即企业参与培养学生的教育过程,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校企联合制订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联合进行教学和实践活动,联合评估培养质量,专业根据学校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以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和核行业发展对环境工程领域人才的需求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2)课程体系的特色化构建。以省级教改项目“具有核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探索”、“具有核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基于“核地学”、“赣鄱”特色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环境类专业学生实践提升途径探讨”为依托,形成了具有辐射环境监测、矿山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等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强调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的特色化,如:《辐射环境监测》课程,强化铀矿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问题中放射性核素的分析与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课程,强化绿色铀矿山生产及修复生产造成的土壤及生态破坏问题;《水处理》课程,强化放射性废水及矿山废水的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强化气溶胶微粒中的重金属及放射性核素铀、钍等的污染分布特征及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等。

二通过专业“质量工程”项目搭建实践教学“大平台”,结合“党建+教学”模式的实施,促进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