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公共基础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挂牌上课的实施过程
1实施前的教师思想动员
以前虽也听说过为了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教学质量,有的院校实行过挂牌上课,只是对挂牌上课有所了解。真正到了自己所教课程实行挂牌上课,给每位教师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动,反映各异。原因是公共化学教学部教师多、教学班少。教师的顾虑是,若实行挂牌上课,由学生选择教师,班级规模较大的话,就会出现个别教师没课上的情况。为了消除教师的顾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和学院非常重视,学院成立了“挂牌上课工作组”。教务处、理学院和公共化学教学部多次开会共同研讨,征求建议和意见,制定了较为合理的“有机化学”挂牌上课实施方案。
2实施的范围
2013级农科类“有机化学”,50学时,3学分。具体为农学院、动科院(不含动药专业)、生命院和食品院(不含包装专业),共计1170人。分两大块,2013级农学院和生命院(不含制药专业),共计571人,分为11个班;2013级动科院(不含动药专业)、食品院(不含包装专业)、制药专业,共计599人,分为11个班。
3教学班的组建及规模
摘要:当前,国家有关政策、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素质的要求,都指向强化跨专业的通用职业素质培养。技工院校传统的公共基础课承载内容很多,但对通用职业素质的培养并不充分。在技工院校现有公共课体系中增设专门的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以之作为主要文化课的延伸和国家统编三科课程的有益补充,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在初期探索过程中,笔者尝试重新架构技工院校公共基础课体系,明确了适于课程教学的通用职业素质内涵,为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通用职业素质;技能人才;技工院校;公共基础课
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工作,要求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技工院校开设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是适应新时代要求、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措施。作为一门全新课程,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设置目的、与现有课程的关系以及适于课程教学的通用职业素质内涵等课程定位需要及时厘定。
一、设置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背景
在科学技术和商业模式日新月异的今天,技能人才的自我认识能力、责任意识、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跨专业的通用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往往等同于甚至超过专业素质。在政策层面,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提高重点关键岗位高技能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要求强化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培育,增强劳动者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劳动者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据此,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的指导下,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笔者联合各地技工教育教研部门和有关技工院校,共同研究了技工院校设置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必要性(设置课程的目的)、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与现有课程体系的关系,并界定了通用职业素质的内涵。
二、设置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目标的对比
根据调查发现,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国外大致相同,且目标细致、指向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专业课程方面,除了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以外,还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专业的实际业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第二,在政策法规方面,主要是熟悉WTO规则和中外贸易政策,了解当前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及地区社会经济情况等。第三,实践应用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科研单位或外资企业的经济贸易工作中从事业务管理、国际配送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不同的是国外大学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更加注重特色,培养学生拥有各自擅长的特色,如文学修养、艺术造诣、审美鉴赏能力等。国外大学的培养目标各具特色,以突出特色为傲,国内高校的培养模式却千篇一律,要求定得过高,脱离了实际的普遍性和可行性,造成了学生眼高手低,未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的对比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由于国家之间的客观环境、文化传统等差异,中外大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先,公共基础课程的对比。国内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有政治、体育、计算机等课程,所占的学分高达三分之一,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国外的高校。而且这些都是必修课,与国外的选修课性质不同。国外大学开设了很多课程,供学生自行选择,如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外语等。这些公共课也是为以后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打下了基础,可以说,国外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更具有务实性和选择性。其次,专业基础课程的对比。国内外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好专业课打下基础,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和其它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大致相同,一般都是管理学、经济学原理、统计学等课程,而国外大学开设了更有广泛性和务实性的专业基础课,如职业交际交流会、职业和商机搜寻技巧等。最后,专业课的对比。第一,欧美国家比较注重知识的广泛性和区域性,专业课的设置注重与国际接轨;国内大学则局限于学生根据经济贸易知识的掌握,对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给予的交接,缺乏广泛性和拓展性。第二,国外专业课程选修较多,学生自由选择度宽,教学安排细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国内专业方向选择较少,多为国际物流和国际商务这两个方向,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可供学生选择的也极其有限。
三成绩评估模式的对比
我国教育成绩评估方式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较大,出现很多弊端,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评估中也不能幸免。例如评定学生成绩时,多是很看重期末成绩,评定成绩的方式是考试。这种形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而且学生缺少学术研究,实践极少,实践能力较差。而国外的大学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就算是同一门课程都会有多种考核方式课,很注重随堂模拟,把实习报告、实践经验等环节综合起来。
摘要:随着旅游产业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均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传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专业师资力量不雄厚等问题,使现行旅游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以期对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地方院校;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人才培养;创新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人才的界定,结合旅游业具体情况,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人才是具有一定的旅游管理知识和技能,从事旅游行业的相关工作,对旅游发展做出贡献的人。随着旅游产业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均有所提高。但是对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使现行旅游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主要问题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如下:
一、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三类:高校所培养的研究型人才、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地方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技能型人才着力培养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技术操作人才,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培养适应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级管理人才。纵观当前现状可以发现,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其他高校差别不大,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如重点高校培养的研究性人才扎实,实际操作技能又不如职专院校熟练的尴尬局面。
课程设置及体系结构的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实行“1+1+2”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年级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二年级学习学科基础课程和部分公共基础课程;三、四年级学习专业课程及毕业设计。增加选修课,实行主辅修制,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课程模块的设置原则:课程设置上必修课相对稳定、选修课及时更新。按模块设置有: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专业选修课,以及第二课堂教学七大模块,及相互之间的模块整合。
优化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特别是那些在企业管理中易变的技能。在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时候,应坚持以能力为本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军训、实验、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组成,构建了三大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基本、专业和综合素质提高。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观念、终身教育观念、“全人”教育观念、个性化教育观念、整体知识教育观念、教育国际化的观念。教育思想观念的先导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要转变教育思想,确立现代教育观念,只有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才能不断的深化和完成。因此,教育思想观念转变要贯彻教育改革实践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