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公共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由于其自身特点与时代需求,构成型公共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普及,美国权威艺术史学者H•H•阿纳森(HHArnason)指出了这一原因:“几何形构成,使那些围绕着新式摩天大楼的空间,那些艺术博物馆公园或者新的大学组合建筑群的空间非常动人。这种基本中立性的艺术很适宜于配合建筑。”[2]因此,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特别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以构成型公共艺术为切入点的教学活动对他们日后的工作有重要实际价值。其创作过程中周密的形式逻辑生成过程以及与环境的密切关系,都是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十分熟悉并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就有过较深接触的。因此,在以环境艺术专业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的教学活动中,基于几何美感的构成型公共艺术教学内容最容易规范化并进一步推广。笔者通过在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等设计院校的实践,总结出了一套以几何美感的产生为基础,分别基于线构成、面构成、渐变构成、重复构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等立体构成教学知识体系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内容。这一教学内容还加入大量经典公共艺术作品为实际案例,辅之以环境、材料、工艺等知识点讲解,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基于线构成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
在平面构成中,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只具有位置及长度,不具有宽度与厚度。作为以长度为特征的型材,线可以分为水平、垂直与斜线,又可分为直线与曲线等。在教学中,基于直线构成的设计可以与渐变构成结合起来,这将在后面详述。用曲线构成的关键在于明确选择何种形式法则:简约还是繁复,水平还是垂直,基于审美经验还是基于数理逻辑。无论选择何种法则,各个视角的优美形式都是曲线构成型公共艺术设计成功的关键。这种不规则曲面的视觉观感及类似雕塑的空间深度把握都是设计专业学生平时接触不多,需要弥补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认真对待的。同时,线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的具体尺度往往需要参照周边建筑环境而定,但囿于形式,体积较小是其普遍特征,需要提醒学生设置较高的基座加以配合。在这方面,美国艺术家约瑟•德•里维拉(JosedeRivera)1967年落成于华盛顿美国历史与技术发展史国家博物馆的《无限大》运用带有张力的曲线来限定空间,用线虽然简单却形态优美,从而在各个角度都形成了符合黄金比例及其他形式美法则的轮廓与内部结构,可用作教学范例。
二、基于面构成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
在几何学中,面是线移动的轨迹。面构成在某种程度上是线构成的发展。运用面构成的公共艺术创作方式主要包含两种,一是面材的插接,二是面材的卷曲。面材之间的组合、插接能够产生优美、多变的形式感,起到活跃环境的艺术效果。这些作品往往单体尺度较小,强调插接、咬合、扭转关系,环境适应性好,便于布置到已完成设计的硬质都市环境中。在面构成公共艺术方面,瑞士艺术家马克斯•比尔(MaxBill)利用拓扑学著名现象———单侧莫比乌斯环创作的《无尽的面》成为经典。这件作品不但以艺术形式反映了数学、几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本身也具有优美的形式感,轮廓完整、风格厚重,铸铜材质的运用更为作品增添了历史感,是最适合的教学范例。
三、基于渐变构成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
第一篇: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思考
1、公共艺术设计教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传统和文化底蕴,近十年来作得积极而富有成效,但事实上,目前国内许多设计院校的公共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效果不佳,认识肤浅是根本原因。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师在课程理解上的片面性。不少设计院校教师对环境艺术设计和公共艺术设计的概念性非常模糊。没有认识到两个学科的内在联系,将公共艺术设计中的重要课程忽略,增加的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比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重点课程是城市雕塑设计、公共艺术概论等都是环境艺术课程中所不具备的。
1.2没有形成非常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是学校公共艺术设计教育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途径。科学的课程设置及质量监测是贯彻和实现公共艺术设计教育的关键,目前很多设计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没有或不完善是公共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不平衡或未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的核心原因。课程设置的偏颇。某些设计院校受规模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在转化期市场经济功利导向背景下,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设置狭窄而偏重实用和工具化。这些院校片面强调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忽略了基础理论课对专业设计课的理论指导作用。还有些院校的公共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只有几门比较普通的设计表现课,课程内容流于形式,课程设置极具随意性和盲目性,对教材没有要求,教学内容陈旧,没有科学的目标,没有合理的课程构成,教学设备及教学形式落后,课程依教师而定,由教师自选,开课教师中年轻教师较多,许多有学术造诣的教授却从不涉及公共艺术设计课,学历层次极不平衡,缺乏评价体制,对开课的效果少有认定,由此所反映出了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在设计院校的教学观念的缺失。
2、公共艺术设计教学课程设计的改革建议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提出了公共艺术新的精神取向。城市公共艺术是设计人们的生活生产娱乐活动的,时刻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人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主体和核心,任何公共艺术的设计作品,都应当是以人为中心去设计的,去规划,作为公共空间的使用者和享受者,人的使用率和舒适度应该作为检验一个公共艺术作品价值的重要尺度之一。公共艺术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休闲娱乐功能所设计的,需要满足公众的意愿,如果违背的公众的意愿,这件公共艺术作品只能说是城市空间中的摆设,变得毫无意义可言,严重地说,甚至会导致公众对城市公共艺术的有着错误的理解和认识。
公共艺术凝结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文化和审美情趣,能够真实地记录一个民族的变迁和兴亡,像一本史书,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点点滴滴。在美国纽约市海港内有一座称被为自由岛的小岛。岛上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像,当地华人称她为“自由女神”像,其全称为“自由女神铜像国际纪念碑”,又称为“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是法国人为了庆祝法美两国的合作,由法国人送给美国的一座纪念物,一个多世纪以来,耸立在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铜像已成为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的象征,永远表达着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法国的凯旋门,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广场(现戴高乐将军广场)的中央,是法国为纪念拿破仑1860年2月在奥斯特尔里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而建的,也是为了歌颂法国革命时马赛人民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1949年9月30日,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总而言之,这些艺术作品,具有永久性、象征性和普及性,对人们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人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时刻激发着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公共空间的存在方便了公众并为公众营造了一个与他人相互交往的环境。公共艺术作品是不可能作为纯粹地具有观赏性的,公共艺术设计的基础是在完整的环境形态下形成的,去完成当下环境场景中,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它既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众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的主要场所,优秀的公共艺术设计,具有开放性,任何职业、不同阅历、任何年龄的人群都可以参与其中,通过公众之间和公众与公共艺术作品之间,互相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加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营造出祥和安宁的气氛。公共空间中公众的活动与公共设计作品之间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公共场所的设计,仅仅是简单地为了休息或娱乐而设置的公共设施,只是为人们进行简单的交流而设立的,这没有充分发挥公共艺术设计的含义,反而会因为手段过于单一显得单调、枯燥,这样就失去了设计的意义,对公共空间也是一种无形的浪费,人们需要的是一种惬意的、有内容、有意义的和有互动性的,能让人快乐的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中可以自由进出,自由活动,可以在这个空间中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在必要的休息设施之外,人们更渴望的是一些自由且互动意义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而不是一些“能可远观”的,让人与之产生距离感的作品,毕竟,公共空间不是艺术馆,不是为了观赏,而是,在这个空间中,实现以人与人,人与作品相互交流沟通的目的。
著名艺术家皮道坚认为:“公共艺术是重建社会的灵魂,公共艺术追求社会的核心价值,他们的存在对时代的自由、民主和人文精神有着强烈的标识作用。它关怀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现社会的诉求,吸引公众的参与,崇尚多元文化,多层次文化的社会功能。”公共艺术的发展史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它所蕴含的精神不只体现在美化环境和提神城市空间的形象上,还有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公益力量。像雕塑家波伊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7000棵橡树》,他在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的开幕式上,种下了《7000棵橡树》计划的第一棵树。波伊斯的规划是,寻求卡塞尔市政府和市民的支持,准备在市内街道旁栽种总数达七千棵的橡树,并在每两棵橡树间置放一个约120~150公分的玄武岩块。当七千块玄武岩像似一座小山堆放在美术馆前时,这项深具创意的活动不仅立即闻名遐迩,而且还获得国际社会的响应和支持。波伊斯取橡树800年寿命之长和玄武岩之坚硬,呼吁世人追求世界的永久和平,在全世界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公共艺术设计的环境是与人类生活生产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大的生存环境,主要是指是在开放的空间中进行创作,创造出与环境相适应的设计作品,这类空间包括街道、花园、广场、车站机场大厅等公共场所,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室内和室外相重合的场所。总而言之,公共艺术的空间一般是在城市之中,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是整个城市的标志,能够体现市民的精神所在,也能起到美化城市和体现城市精神面貌的作用。公共艺术对公众产生着某种文化知识或者精神概念,从内容上来说,应当传递的是积极地、正面的、美好的和善良的、与公众情趣一致的,而且在环境中也是相协调的,不显得突兀和不自然。反之,脱离了人和环境相适应的设计,最多事环境的点缀,只是少数人的权力和意志的玩物,而难以与大多数人产生共鸣。
作者:付鑫单位: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
摘要:从人文的视角阐述公共艺术设计,分析其人文价值及人文关怀。城市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很大程度看的就是公共环境和公共空间,公共艺术就是其依托,代表着大众的生活。公共艺术不是艺术家个人的艺术创作和观念展现,而是整个地区或城市、国家的意识象征。
关键词:人文;公共艺术;人文价值;人文关怀
公共艺术在上世纪90年代从西方进入中国,从我国初认识再到广为运用,现已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更加关注城市的环境建设、文化艺术,公共艺术是会影响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城市作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载体,与其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不断的提高,公共艺术设计趋势和表现形态发生着变化。人们更加关注公共艺术的发展。艺术逐渐走向更广的人群,而公共艺术更近距离的靠近人群。以往的人们会将公共艺术定义为,一尊造型独特的雕塑,而如今的人们意识到,雕塑、壁画、园林景观、影像、水景、声光作品、特殊设计的街道铺面等,皆可归纳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范围中。公共艺术被李永清定义为,“以人的价值为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公共艺术既不是一门学科,也不是特指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看待公共艺术就应该以对多维度的角度去看。以下将从人文的视角阐述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
一、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人们经常会认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就是雕塑,但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并不仅仅如此。它既可以以园林景观的形式呈现,以环境而存在,也
可以是行为艺术、临时性表演,一种情感的宣泄。不论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都可以表现出所想表达的内涵。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结构、功能、色彩、尺度、比例、体量、造型等等都具有其独特性,它们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空间的环境。针对空间环境场地的各个因素,会出现不同材质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常见的木头、金属、陶瓷等材质,还有以水为媒介的喷泉,新媒介互动装置的混合型材质,花草树木为创造素材的特定园林景观等等。在公共艺术的创作中,体现以人为核心做为主体,往往跟人的生存环境、人文精神有着密切联系,表现了作品的公共性、当代性以及互动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设计中重要的元素,具有社会属性,也是作品创作的前提,在公共空间中向公众表达进行共享。公共艺术作品多以能够与公众产生共鸣,能够反应社会生活的作品具有当代性为主题,并且作品在与公众的交流中产生互动性。
摘要:日益恶化的人类环境促使空间环境和公共艺术作品的和谐发展成为了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正是因为这一大环境背景的存在,公共艺术作品就不再仅仅只是以一种纯粹物质形态的身份而存在,还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求情感寄托的一个载体。作为公共艺术作品新发展趋势的原生态设级作品,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生命力,其也因此成为了广大公共艺术设计者所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对公共艺术的概念、特点以及发展做了简要阐述,然后再阐述了原生态的概念、原生态设计的概念及特征,最后再从四个方面对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的渗透这一话题作了具体探讨。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原生态设计理念;渗透
大量的城市形象工程随着工业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涌现出来,也要由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公共艺术作品。当人们所居住的空间环境遭到破坏之时,他们对生活状态的考虑就会更多,会更崇尚返璞归真。那么显然,对公共艺术设计而言,原生态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就更加得以凸显出来,从这一角度看,公共艺术设计所推崇的就是自然和物的一种完美结合。
一、公共艺术的基本概述
1、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是一种在公共场合下介入,并展示于公共场合的,并且为大众所高度认可的艺术。从大众这一角度看,雕塑、装置、壁画以及环境艺术等都可以被囊括在这一范围内。公共艺术可以说是城市面貌和形象的一种体现,当然同时,其也是城市发展程度的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