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工匠精神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种具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丰富内涵的精神。将工匠精神贯穿中药学专业教育的始终,能够更好的夯实中药学学生的专业技能基础和提升他们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进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中药学专业人才。本文在重点阐述工匠精神融入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的基础上,以中药分析课程为切入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体系和教学资源四个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药分析;课程探索
《中药分析》是在化学、生物学和中药学基础上开设的一门重要中药学专业课,是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整个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其中,中药分析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质量全面控制的观念,使学生掌握中药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能够胜任药品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备创新研究和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思维和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中药分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融入工匠精神,能够更好的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基础,提升他们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进而培养出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中药学专业人才[1]。本文在重点阐述“工匠精神”融入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的基础上,以中药分析课程为切入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体系和教学资源四个方面进行了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1工匠精神融入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中药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
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其体现在对自身所从事的行业的敬畏和热爱,对产品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和对技术的力求突破和革新的精神[2]。从中药学人才素质培养来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行业有贡献的中药学专业人才,这与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是相符合的[3]。从职业培养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既重技能,也重职业精神和道德品质,与中药学学生应具备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以及与中药学相关的药学、中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及高素质的职业道德修养是相一致的。从创新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医药思维弱化、中药评价西化、中医药技术落后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中药的健康发展。这也要求了中药学人才在中药科研过程中,要具备创新精神。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变化,中医药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于今后提供优秀的中药人才起着至关重要性。这恰恰与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所强调的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内涵不谋而合,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推陈出新,走在时代的前沿。
摘要:近年来,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校和企业的重视。无论是我国经济的转型,还是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校企深度融合的教育理念,是指企业与学校互相配合,共同探究人才培养方案,并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标。
关键词:新时期;校企合作;工匠精神;教育方法
一、工匠精神对于双创人才培养的意义
在世界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工匠精神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始终贯穿其中,历经文化的洗礼和沉淀,现已成为人类社会前行的精神源泉。传统意义的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对细节严苛,对技艺精益求精。一方面,体现出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工匠精神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手作从业者的范围,而是体现在各行各业的价值追求中。总书记指出,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双创战略背景下,培养双创人才与工匠精神在现代价值取向上产生一致。一方面,培养双创人才需要以工匠精神作为基石提供支撑,而另一方面,工匠精神需要培养双创人才作为精神延续,二者相辅相成。如今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价值导向,每年高校都会向社会输送大量的毕业生,与此同时,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和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扶持补贴,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占比也是连年增加。但这会显现出一个潜在的问题,就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思想转变了,而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没有发生转变。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对于人才的选拔任用往往过多地注重学历而不是能力,使得教育培养的侧重点一直是向理论倾斜而非实践技术,长此以往,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从“精”变成了“快”,不再追求精益求精的人才,而是追求如何快速向社会输送“理论型”和“考试型”的人才。但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的转变,要想打破现状,就需要将工匠精神延伸到双创人才培养和高校文化建设中,从刚入学抓起,以工匠精神为主导,重新定位办学方向,将传统的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结合到一起,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变,以及未知环境带来的挑战。
二、目前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现状和不足
为了了解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吉林省曾在省内高校随机向大学生发放有关“双创”的问卷共1600份,其中有效问卷1398份。调查发现,大学生本身对于双创方面很重视,主要缺乏的是相关经验。还有就是高校对于双创环境打造得很好,但真正具有双创经验的教师数量很少,最后导致学生对于双创知识只知皮毛不懂内涵。
摘要:先进的装备制造业需要高素质的职业人才,特别是建设国家工程更需要大量人才。针对在人才培养计划、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环节、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工匠精神存在的认识误区和不足,将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合起来,增加工匠精神课程教学课程,加强实训环节教学,强化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强化工匠精神宣传教育,营造具有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用更好的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力支撑和服务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装备制造;人才培养;
1研究背景与工匠精神关系
工匠精神支撑着装备制造业,是立国兴邦之本。人才是支撑产业转型发展、技术创新、推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保障,一定要坚持“人才为基础”的原则,走人才引领发展的道路,通过高职院校培养优秀的卓越工匠人才实现和保持其“先进性”[1]。匠人们要具备硬技术(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目前,高校对工匠精神的理解,除了内涵、价值、意义阐述外,主要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关于工匠精神缺乏的最主要原因,二是关于如何培养工匠精神对策研究。针对面向高职院校培养的装备制造人才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和策略进行探讨。
2针对装备制造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足
2.1人才培养过程缺乏“工匠精神”文化氛围。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更多的体现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培养,很少强调工匠精神的培养。在高职院校对于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校领导层更加侧重巩固办学规模,对于内涵式发展关注不足;二是高职教师缺乏工匠意识,教师是工匠精神的传播者,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性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工匠精神传播效果;三是校园文化宣传“工匠精神”只停留在表面,零散的条幅、主题活动,在实训场地中,工匠精神很难看到。以上情况,导致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缺少崇尚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对于提升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等具有重要意义;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实践育人、评价体系等角度提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中华传统文化育人的方法与路径。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工匠精神是指在某项具体的工作中几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打造顶级质量的理念和追求。从庄子的“道也,进乎技矣”,《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老子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中都能看到工匠精神的身影。这不仅要求从业者要具备精湛的技术,在思想层面也要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职业操守,在目标层面要有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职业品格,行为层面要有开拓创新、持续专注的执着。中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中不难寻其踪迹。正是由于技术从业者对技艺执着专一、追求完美的态度,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才创造出我国传统手工业的辉煌成就。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到来,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中国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转型,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作为支撑,需要大量富有匠心的企业、产品、品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缺一不可,工匠精神中蕴含的职业理念和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敬业和诚信精神高度契合,有利于社会形成推崇工匠精神的氛围,有助于提升各行各业的敬业精神,有助于社会提高对劳动者的价值认同,形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文化氛围,树立劳动光荣、奉献伟大的精神风尚。另外,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中,以脚踏实地、专注持久、沉稳持重为品质内核的工匠精神能有效地克服喧嚣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劳动者的行为特点回归严谨与朴实。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着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品格,因此,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构建工匠精神培养教学体系,探讨将其应用到教学中的方式与路径。
1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职业自信
摘要:高职院校应发挥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工匠精神人物档案的编研与应用,营造一个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广大师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促进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发扬光大。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档案编研;档案文化
《大国工匠》记录片2015年5月起在中国内地播出,它讲述了24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工匠人物的事迹,展示了他们对职业信念的坚守和对品质的不懈追求。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的概念,强调了它对品质革命的重要性。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他又一次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1〕。由此可见,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当代中国社会已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的背景之下,培育和强化工匠精神显得极为迫切。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弘扬工匠精神,既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时代需要,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高职院校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社会变迁等多种原因,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渐渐淡化,甚至缺失〔2〕。工匠精神的培育在高职院校还存在着现实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工匠精神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培育仍然不够〔3〕。鉴于此,我们应当在全社会尤其是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人物事迹宣传,营造一个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一、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内涵
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但基本涵义大致相近。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事情和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4〕。应当注意,工匠精神不仅适用于制造行业,也适用于管理、服务等行业。杰出工匠在我国自古有之,古代的鲁班、庖丁以他们高超的实践技艺诠释了这一优良品质的内涵。在新的时期,我国面临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质量革命将贯穿于建设制造强国的全过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弘扬工匠精神、发挥工匠精神人物的引领作用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二、工匠精神人物档案的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