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公司战略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行政管理的演变
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作为实践是历经无数人的努力,步步演变,才走向科学化的。从最初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工业化时期的泰罗制和福特制管理,管理开始进入科学管理时期,泰罗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中指出,科学管理是由组织、协调、合作、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等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这使人们对科学管理开始一窥堂奥,特别是现代行为科学的诞生,为管理注入了新的心理因素,而系统论的发展,为系统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此时,以梅奥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管理不仅仅是为追求有序化、合理化,同时也追求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且谋求管理的整个系统功能的优化。这就是管理的科学化问题。
现代行政管理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趋势性变化。首先是从流行程序管理变为倡导目标管理。程序管理要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明确行动的目标,且交代每一个行动的操作步骤,而且标管理仅需对被管理者明确目标及其工作要求,具体步骤由被管理者、操作层次的人自行解决。当然,不同的被管理者应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在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的今天,仍一味奉行程序性管理是过于落后了。
其次,是从单一管理发展为分层管理。系统论中的结构——层次——功能理论开始在管理中发挥作用。不同人员结构的系统5单位8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管理方法不能相同。高层次的管理者仅仅关注战略性决策,而日常程序性决策都授权于低层次管理者操办。不同的管理者其管理半径不一样,其控制力、监督能力也不一样。
再次,是从刚性管理发展为柔性管理。刚性管理强调硬性行政命令约束,管理思维是非此即彼,容不得权变。而柔性管理认为管理存在弹性,管理者往往根据不同的被管理者和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第四,从无风险管理发展为危机管理。传统的管理强调对被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的对称即所谓的奖惩机制的建立。通过表扬的手段、树立典型的效应来带动一批人前进,不谈忧患,不提危机,害怕被管理者受刺激过度,产生惧怕心理,影响工作及效率。危机管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其独特、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都说明危机管理的独特功能。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危机管理似乎有演变为一种经常性管理模式的趋势。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管理中强调“最好的软件公司离真正破产永远只有!#个月。”正是有这种危机管理技能的运用,微软公司才会日益强盛。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入展开,对日常行政的指挥、监督、控制成为强烈的必需,科学化管理的需求日益上升。实践证明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务效率与质量。因此,对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问题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行政管理的演变
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作为实践是历经无数人的努力,步步演变,才走向科学化的。从最初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工业化时期的泰罗制和福特制管理,管理开始进入科学管理时期,泰罗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中指出,科学管理是由组织、协调、合作、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等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这使人们对科学管理开始一窥堂奥,特别是现代行为科学的诞生,为管理注入了新的心理因素,而系统论的发展,为系统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此时,以梅奥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管理不仅仅是为追求有序化、合理化,同时也追求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且谋求管理的整个系统功能的优化。这就是管理的科学化问题。
现代行政管理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趋势性变化。首先是从流行程序管理变为倡导目标管理。程序管理要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明确行动的目标,且交代每一个行动的操作步骤,而且标管理仅需对被管理者明确目标及其工作要求,具体步骤由被管理者、操作层次的人自行解决。当然,不同的被管理者应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在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的今天,仍一味奉行程序性管理是过于落后了。
其次,是从单一管理发展为分层管理。系统论中的结构——层次——功能理论开始在管理中发挥作用。不同人员结构的系统5单位8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管理方法不能相同。高层次的管理者仅仅关注战略性决策,而日常程序性决策都授权于低层次管理者操办。不同的管理者其管理半径不一样,其控制力、监督能力也不一样。
再次,是从刚性管理发展为柔性管理。刚性管理强调硬性行政命令约束,管理思维是非此即彼,容不得权变。而柔性管理认为管理存在弹性,管理者往往根据不同的被管理者和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湖南省气象学会在省科协和省气象局党组及理事会领导下,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围绕气象部门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不仅在传统的气象科普和学术交流方面取得较突出的成绩,而且在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职能和气象旅游方面也有出色的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计划。在此将一年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㈠、气象科普宣传
科普宣传是学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2005年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活动:
1.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暨建局50周年
一年一度的“3.23”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是我会科普宣传的重点活动之一,今年又正值省局建局50周年大庆,在双喜临门的日子里,省气象局、省气象学会在3月23日上午召开大会,纪念3.23世界气象日暨湖南省气象局成立50周年,省会30多个部门、单位120余名代表与会。省局祝燕德局长作了题为《继往开来,奋发进取,努力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的主题报告。报告回顾总结了湖南气象事业5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与基本经验,介绍了“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及其行动意义,并就如何贯彻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加快湖南气象事业发展和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展示了新的蓝图。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庞道沐到会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我省气象部门5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给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同时要求各级人大、政府要更加重视气象、关心气象、支持气象、用好气象信息。省气象局党组纪检组长、省气象学会事长费中运主持会议并致辞。省参事室副主任程不吾、省农科院研究员杨光立代表来宾单位致了贺词,省政协副主席阳宝华和省委副秘书长段林毅、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吉芳以及部分部办委厅局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为了更好地向与会领导宣传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和我省气象部门5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向中国局征订了500本《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掠影》宣传画册和3.23世界气象日纪念邮封,与此同时省局还组织编印了《湖南省气象局宣传画册》、《湖南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彩色宣传册,分发给与会代表。下午,省局现代化业务平面对外开放,展出大气探测、气象通讯、气象卫星、天气预报制作、人工增雨、台风、暴雨等宣传展板;播放纪念气象日主题的影碟。活动期间还组织长沙市一中、湘钢一中等校的近300名师生前来参观学习。湖南卫视、经视、省教育电视台、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湖南日报、中国气象报等10余家新闻媒体对此给予了集中宣传报道。
各市(州)、县气象部门也以不同形式结合活动主题和各自的中心工作开展纪念活动。全省14个市(州)局、气象学会都及时利用这个机会,向当地党政领导和社会广大公众宣传气象。益阳市气象局和市气象学会联合市科协召开了全市学会工作会议暨纪念“3.23”世界气象日报告会。市人大、市科协领导和市直各学会、协会、研究会秘书长60余人和全局干职工参加了会议,益阳日报、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的记者到会进行采访,同时,还向公众开放气象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并在科学技术协会网站开设世界气象日专题栏目。常德市局召开座谈会,市人大、科协、水利局等部门有关专家应邀参加了会议。常德市电视台、鼎城区电视台、常德日报社等新闻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长沙市局组织了20多名党员干部开展以“科技下乡,为三农服务”为主题的科技下乡活动,市局领导亲自带队到长沙县和望城县设点服务。科技下乡组的同志给农民朋友们带去1000本《湖南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气象知识、96121宣传单等资料,共向乡村党员干部和村民发放200余份气象服务满意度和需求调查表,同时带去了农民最急需的春播期间气象服务资料。下乡活动受到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欢迎,有三家市级媒体对整个活动进行了跟踪采访。郴州市气象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次集中宣传活动,市局统一制作了28块宣传牌,印制了包括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中国气象局8、9、10、11、12号令、《人工影响天气条例》、《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湖南省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和气象信息、气象科普知识在内的宣传资料8万份发放给群众。永州市气象部门和当地通讯部门联合起来,市、县区两级联动开展了宣传活动。全市11个县区均在繁华地段设立宣传点,纪念气象日和宣传手机气象短信服务。湘潭市气象部门向市民宣传介绍了相关气象灾害、湘潭气象事业发展现状和气象服务水平。张家界市政府汪业元副市长关于《贯彻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助力张家界和谐社会建设》的署名文章在《张家界日报》全文刊登,另外《日报》还大篇幅刊载了张家界市局宣传市气象事业和战略研究成果的文章。娄底市气象学会积极组织队伍上街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娄底电视台的记者进行了现场采访报道。湘西州气象局在繁华街道设置了宣传咨询台,通过电视VCD进行滚动播放气象科普知识教育片,展出了十块彩色展板,州局领导、专家在咨询台前为过往群众进行了现场气象咨询。纪念活动共散发3000余份宣传材料,并通过《团结报》、湘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
摘要:铸币税是指发行货币所得到的收益,既包括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也包括商业银行发行的存款。中央银行征收铸币税的能力随着货币乘数增加而减弱,而商业银行的征收能力则随货币乘数的增加而增加。铸币税可以分解为通货膨胀税和扣除净出口部分的经济增长税两部分,外汇储备本质上是货币当局向本国人们征收的铸币税。
一、引言
在我国,铸币税的定义已有五种。第一种定义认为,铸币税是中央银行在创造基础货币过程中,通过其资产负债业务所获得的、上缴政府的净收益;第二种定义认为,铸币税的范围应该更宽,除包括以上内容外,还包括: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国债和财政直接发行通货所获得的净收益;第三种定义认为,铸币税就是新增的基础货币量本身,而不是通过新增基础货币所获得的净收益;第四种定义认为,只有在基础货币的增加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的情况下,新增的基础货币量才是铸币税,并非任何基础货币的增加都是铸币税;第五种定义认为,在讨论最优区域货币时,铸币税常与国际金融相联系[1]。铸币税最一般的定义是货币当局发行货币所得到的收益。中央银行发行现钞获得了对某种资源的使用权(通过外汇占款的方式发行,就获得了对外汇的使用权),而一般性商业银行发行存款获得了对人民币的使用权,中央银行发行现钞与商业银行发行存款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所得到的收益都是获得资源的市场价值与铸造成本的差额。同时存款和现钞一样,一旦投放市场都会引起原有币值下降,原先持有货币的人们所损失的购买力就是银行所得到的收益,因此本文认为,铸币税是经济体中新增的货币总量,既包括中央银行或政府发行的基础货币,又包括其它银行部门通过货币乘数新增的存款货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M2货币,这在概念上与第三种定义最为接近,但范围更广一些。在现代社会,由于现钞和存款单的生产成本它的币值相比微不足道,所以铸币税基本上也就等于货币的面值。
二、对外贸易的铸币税模型口的商品量为
I,它必须用数量为I$的人民币兑换成数量为I$的外汇来购买这些商品,中国的贸易顺差为O$-I$。用M表示上期货币供给量;P上期价格水平。M′本期货币供给量;P′本期价格水平;e本期通货膨胀率;E本期平均汇率(直接标价法);r本期经济增长率(包括净出口部分);MULT本期货币乘数;!本期净出口率(即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从图1可以看出,外汇流从美国流向出口商,到中央银行,再到进口商,最后流回美国,不进入国内市场;人民币流由中央银行流向出口商,到国内市场,再到进口商,最后流回中央银行,不经过国外市场;商品流从国内市场流向出口商,到美国,再到进口商,最后流回国内市场,与上面不同的是,这里商品是不同质的。对外贸易存在数量为O$-I$的顺差,中央银行就必须发行数量为(O$-I$)•E的人民币换回这些外汇,同时由于货币乘数的作用,经济体中的货币量就会增加(O$-I$)•E•MULT,其中其它银行部门新增的货币量为(O$-I$)•E•(MULT-1)。因此M′-M=(O$-I$)•E•MULT根据假设/,有恒等式:e=(O$-I$)•E•MULTM+"-r所以M′-M=M•(e+r-#)银行部门向经济体注入数量为M•(e+r-$)的货币,但并没有创造与之相对应的价值,这部分货币的价值就是银行部门向国内持有人民币和存款的人们征收的铸币税。
以上期价格计算,它的数量为M•(e+r-%)/(1+e),下面都以本期价格计算。其中中央银行征收的铸币税是:M•(e+r-&)/MULT,是货币乘数MULT的减函数。中央银行征收的铸币税是人民币价值超出印制人民币成本的部分,中央银行通过发行人民币换回外汇,获得了外汇的使用权。因此人民币的价值也就体现在外汇的价值上,铸币税等于外汇的价值超出印制人民币成本的部分,由于假定印制人民币的成本为零,[2]铸币税也就等于外汇的价值。其它银行征收的铸币税是:M•(e+r-’)(MULT-1)/MULT,是货币乘数MULT的增函数。这些银行用它们发行的存款单、支票、储蓄卡等换回人民币,获得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人民币的使用权,铸币税等于人民币的价值超出印制存款单、支票、储蓄卡成本的部分。从单一银行的角度看,这笔铸币税很不稳定,储户随时都有可能从一个银行提取存款支付给其它人,其它人再将存款存入另一个银行。但从整个银行部门的角度来看,如果不发生金融危机等事件,存款总额是稳定的,铸币税的逆转风险并不大。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经济中的货币总量等于银行部门征收的铸币税总额。
[摘要]环境审计作为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的最高级监督形式,应以其独立的监督功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的各项活动中,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为此,必须合理分析、研究环境审计的依据,为充分发挥环境审计的功能创造合理的理论基础和实务规范。
从审计的视角看,任何项目审计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与其相适应的审计依据。按照这一思路,本文的研究将主要定位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审计依据。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梳理环境审计依据的涵义,特别是通过分析环境审计依据与环境审计标准的差异,为加强环境审计依据的建设与完善,提供明确的研究方向及解决方法,以促进环境保护审计向纵深发展。
一、审计依据的理论定位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在相关报刊上发表的有关环境审计的论文多达二百篇以上,其中有不少文章论及环境审计的基础理论,如环境审计的意义、重要性、国际比较等,但涉及环境审计的依据和标准的文章尚不多见。要研究我国的环境审计依据问题,必须首先对审计依据、标准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研究。
(一)历史文献回顾:理论上的误区为进一步对环境审计依据进行科学定位,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我国审计工作者对审计依据与审计标准的理论总结。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环境审计依据,是衡量和评价环境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准绳,也是审计人员对有关经济活动的环境方面查明事实真相后,据以判断是非优劣、作出审计结论的尺度”(汪初牧,2000);环境审计依据主要包括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提高环境质量的环境标准等两方面的内容。另一种观点认为,“审计标准是指衡量、考核、评价有关审计事项真实、合法、效益的准绳和尺度。环境审计标准是指衡量、考核、评价经济行为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包括贡献和破坏以及和环境责任履行好坏的准绳和尺度”(天津审计学会,2000);环境审计标准主要包括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从以上关于环境审计依据和审计标准的文献来看,环境审计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对环境审计依据、环境审计标准并未严加区分,往往是把两者看成是同一性质的事物。另外,我们又进一步检索了审计依据、审计标准的应用研究成果,结果发现,这种不加区分的混用现象仍是普遍的。如崔彤认为,“经济效益审计依据(亦称审计标准),是审计人员衡量、评价被审单位(或审计项目)经济效益优劣的标准和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而周汉庭则指出,“狭义的审计标准又叫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评价被审计单位、判断审计事实的是非优劣、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客观依据、准绳和尺度,是具体反映对审计客体的要求”。与前两种观点不同,赵奂则认为“审计标准是构成审计行为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审计人员衡量经济活动的准绳,也是接受审计的客体在经济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规则”。
(二)审计依据的界定:一种科学的解释从汉语的词义方面分析,依据是指事物的根据、凭籍;标准是指衡量、评价事物的准绳和尺度。运用到审计方面,审计依据就是指审计主体之所以能够实施和如何实施审计行为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根据,简单地说,就是为什么可以审、审什么以及如何审的规定;审计标准就是审计主体在实施审计过程中,用于衡量和评价审计客体是非优劣的准绳和尺度,即判断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的对比尺度。我们认为,研究审计问题应以审计或审计主体为中心分析相关问题。对审计或审计主体自身及自身行为具有约束力的法规和制度,作为审计主体行为的根据,归入审计依据系列;对审计主体在实施审计行为过程中选取的作为评价审计客体是非优劣、同时也是审计客体在其自身工作中应当遵循的法规、制度及相关经济技术指标,归入审计标准系列。长期以来,我国审计理论界存在的把审计行为规范(包括审计准则)视为审计标准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审计主体行为根据也构成审计行为规范的组成部分。另外,审计准则等审计规范也确实是评价审计行为规范与否、审计质量高低的准绳和尺度。从这一意义上说,审计准则等审计行为规范,就构成了评价审计工作的标准。但我们应当明确的是:虽然审计行为规范是评价审计工作合法、独立、客观、公正的尺度,但它们更是审计主体在实施审计行为过程中的行为根据,是应用于审计主体自身的制度化、规范化的约束性凭籍。换句话说,审计行为规范首先是自我约束、检查及内部考核、分析根据,然后才是外部第三者评价审计工作的准绳。因此,从审计工作的角度看,这些审计行为规范,就构成了审计工作依据。国家制定的有关经济法律、法规和各种具有法定约束力的相关经济技术指标,是被审计单位在其相关的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应当达到的标准,也是审计组织以第三人身份评价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事项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的准绳和尺度,是审计主体评价审计客体所应用的标准。
根据上述分析,在审计工作中,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规范需要适当区分:一是审计根据,即审计行为活动存在与发生的法律、法规基础。无论何种审计都必须以严格、规范的法律和法规为根据。我国审计根据的法律规范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宪法》中明确指出,我国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并对审计机构设置、审计权限范围等事项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以此为根本依据,《审计法》、《企业法》、《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内部审计工作条例》等,又对审计根据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