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学结合教学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工学结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工学结合教学

工学结合教学海报设计论文

一工学结合与海报设计课程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由来已久,在英国其实施方式是在两学期之间,通过在校授课和到企业实习相互轮替的教学方式,实现以职业素质与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美国则称之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Education)。其基本内容是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学校学习,另一组到工厂去工作,一周后两组相互交换。今天,这种“学工交替”的模式有了很多改进,被普遍认为是合作教育的经典模式。可见工学结合的形式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无论是什么形式与内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实际锻炼并能够在毕业后无缝对接就业企业。本文的笔墨着重于讨论课程中的工学结合改革探索。海报设计是一门比较综合的设计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的课程,学生需要大量的实际设计操作才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相关技能。但由于海报设计课程也存在着本专业前两年没有设置专门的企业实践学期,学生只有小部分利用业余时间接触过设计行业的情况,大部分学生缺乏实际设计的经验。

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探索

1)课程目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决定了课程的方向,改革课程的中心目标旨在推动网络媒体下的海报设计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培养适应电商时展需要的设计从业者。尝试以交叉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内容,情境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并掌握相应的技能素养。

2)课程内容信息时代下的海报设计课程既需要各种相关软件课程的支持;也需要网页设计、新媒体设计等学科知识的支撑。这需要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再配置,大幅增加应用较多的新媒体设计内容,适度地删减现今使用较少的知识内容。同时改变原有的理论—实践的单一教学方式,尝试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方式,将大模块的教学内容分解由各个小单元解决,强调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理论与技能知识,加强知识的吸收。

3)课程实施

点击阅读全文

工学结合教学实践下的老年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本校2010级普通护理专业1~2班学生109人,均为女生,年龄18~21岁。以班为单位分为试验组54例和对照组55例。试验组前2个学期的学业成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两组理论课均由同一名教师授课,教材相同,试验组采用模块教学,高仿真情景教学,真实岗位见习,临床顶岗实习链条式、递进式的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临床见习、临床顶岗实习等传统的教学模式。

1.2.1.1重组教学内容,编写具有“工学结合”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要求,理论课时比原来精减20%,加大实践课时比例,明确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技能目标。

1.2.1.2实施符合“工学结合”特点的模块教学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核心载体是工作任务,即学习内容不再是脱离具体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的单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是反映某一职业(或专业)最重要专业能力的综合性“典型工作任务”。如教师在教授老年人的健康评估时就直接把学生从学校带到医院,在医院为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在教授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时就直接把学生带到养老院为老年人进行日常生活护理。

点击阅读全文

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全球的旅游业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兴专业,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也不断为旅游管理专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所以对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也对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教育要贯彻教育服务于学生的理念,因此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不但需要学生掌握具体的旅游相关知识和服务技能,也需要学生掌握旅游行业的各种工作岗位索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旅游管理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单纯的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局限于学生这一种身份,而应该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习内容的不同适时变成职员的身份。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从操作方式和实践层面来看,工学结合是一种以校企结合为载体,以理论和实践想结合为教学方式的一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局限于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要求,还要求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教学理念与高职教育的教学目的相一致,都是为了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为了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和综合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企业和公司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校企结合为载体,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具体教学方式,重新构建教学体系,重新安排教学课程,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操作环境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在适当的时候安排学生到公司具体操作,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培养上岗能力和工作能力,所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一种由学生、社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全新的有着重要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从教育体系来看,工学结合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将教育和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是一种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理念,学校和企业相合作为表现方式的教学思想,是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从某种意义来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应用反应了高职教育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一种趋势,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要求学校要主动走向企业,走向社会,主动去适应现代的就业形势,并且依据形势进行改革,采取一种更为灵活的,对就业更为有利的教学模式。

1.2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教学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上,还是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在培养目标上,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培养面向现代企业的现代职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等基本素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社会所希望的新型人才,而不是让学生关在理论的笼子里坐井观天。从培养的主体上,强调学校和企业相结合,校企在互赢互利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操作环境,来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习。在学习的内容上,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注重不同专业的具体的学习和实践,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来安排教学体系和教学课程。在理论知识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企业安排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让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具体的实践和操作。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只是一味的接受知识,自己不去探索和研究,那么学习能力永远不会得到提高。在教学模式上,实行工学交替,弹性学制,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分阶段进行,学校和企业经过具体的研究,确定学习和实践的教学交替体系的执行方式,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但是要有侧重点,早期以学为主,以实践为辅;后期以实践为主,以学为辅。在师资力量的建设上,主要采用一些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经验的老师,还可以聘用一些行业技术骨干到学校来兼职老师;在证书的发放上,学生在校期间要获取学位证书和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并且强调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在学生就业保障方面,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签订合同书,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顺利到签约单位工作。本文一直在强调校企结合的重要性,所以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保障。

点击阅读全文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工学结合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及其优势

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出现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由来已久。在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而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最早出现在英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真实工作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从而能够更好地进入职业生涯,并使今后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美国等很多发达国家都针对高校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出行了相关的鼓励政策,甚至对相关学校进行财政资助,加大对这一模式的发展力度。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这一教学模式的鼓励与肯定。我国的工学教育模式是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的。随着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就业形势的变化、毕业生就业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困难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工学结合则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切入点而被引入。

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势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为企业和学生之间搭建一个的桥梁。对于学生,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就业前增加项目工作经历、提高项目实践经验的机会,使学生置身于企业“真实项目”工作中,实践从接收任务单、与客户沟通到提交成品的完整的工作流程。学生在“工作”中,体验与企业交流、拟定工作计划书和项目文本、修改与完善设计方案的过程;体验设计方案被企业采用的成功;并学会在项目设计失败中总结经验。从而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职业行动能力,逐步达到就业岗位的基本标准,成为符合企业、行业入门“门槛”的“职业人”,完成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过渡,并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而企业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既得到更多新鲜的创意,也行使了企业指导教师的职责。而且还能为企业招聘到真正符合岗位需求的人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同时,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项目指导过程中能充分了解企业当前应用的新技术、新知识和企业对岗位能力的实际需求,从而回馈于课堂教学,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企业、教师和学校多方的共赢。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构建实施

点击阅读全文

工学结合下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探析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模式。紧跟机械行业岗位的具体需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主旨。针对机械类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围绕当今机械行业的实际人才需求,提出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存在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法,希望对相关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工学结合;机械制造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改革的背景

通过对国内大多数高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活动的调研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主要是根据机械制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彼此的逻辑结构关系来组建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虽然有些学校也曾尝试过对本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但由于实践条件和师资条件所限,只是单纯地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增加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具体。然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是非常抽象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理解与掌握。在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会造成理论知识无法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的情况,使理论与实践形成严重的脱节。如果依托学校现有的实习实训条件,依靠本课题组成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将授课过程中遇到的知识点运用到工作生产实践当中,使同学们更深地体会工作生产实际应用中的道理,做到理论与实践不分离,就能更好地理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讲解的理论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事实上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理论教学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多数还停留在偏重理论讲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当中,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2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长期教学实践发现,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觉得学习内容枯燥且难以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思维不活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更谈不上将所学知识与工作生产实际联系起来。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高校必须对课程进行研究与教学改革,根据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对课程内容重新进行设计,教学内容要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消化。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要快速、有效紧密结合,使教学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本次教学研究,探索出一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课堂充满活力。在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工作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