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学论文

工学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工学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工学论文

工学结合模式电子专业论文

一、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顾名思义即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种类繁多,有将一学年划分为若干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也有在一周之内分出几天工作而其余时间学习;另有半天工作、半天学习,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半工半读”。无论工学结合采用什么具体方式,其相同之处在于学生既在学习中工作,也在工作中学习,而且这种工作是有偿劳动,其供职的单位需要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劳动报酬。而学生不仅需要遵守供职单位的规章制度,也会受到学校的严格考核与监督,学校还会根据学生工作与学习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学分。

二、应用电子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具体应用

信息时代的到来将电子信息产业推到了各行业的前端,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的系统化产业链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地处陕南的陕西航空技术学院因其在应用电子专业的教育资源优势,而将学生的培养定位在工学结合模式上,通过校企结合的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使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取得显著的成效。

(一)改革课程体系

2004年,为适应新时代对于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该校聘请了十几位来自电子电器企业的专业人士,对学校应用电子专业的课程进行了调整与整合。按照未来的市场就业前景,并根据企业的职业岗位确定培养学生的数量,及企业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能力制定培养目标,根据企业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素质确定培养方案,按照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设置具体的课程安排。改革后教学体系形成了“基础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基础教学包括传统公共课程与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则有实验室操作、校内外实训、顶岗实训。工学结合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课时与教室、教师与工程师”的融合,为应用电子专业的教学改革与拓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点击阅读全文

电工学课程改革论文

1任课教师

大力引进博士生或具有副教授及以上高级职称的教师,以改善教员结构。同时,青年教师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教员培训与考核,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制定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先跟班听课,并承担指导实验、批改作业与课外辅导等助教工作,老教师为青年教师提供传、帮、带作用;定期安排青年教师试讲,试讲时邀请学院和系督导员参与测评,只有试讲合格后才能正式独立授课;鼓励在岗青年教师报考在职博士研究生,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地方和军队院校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教学素养、教学水平。任课教师积极参加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并讲授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并且积极承担科研工作,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工程经验,提高教师的综合创新能力,把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

2教材编写

《电工学》这门课的授课内容很多,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每年的内容都有所增加,但是课时却越来越少,教材也编的较薄,并且讲的比较简略,很多概念和原理都是直接使用,学生很难理解,也增加了教员授课的难度。所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参考经典的《电工学》教材,自编教材很有必要,内容丰富、达到要求、基本够用即可。经过多次研讨,我觉得自编教材应该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特色:1)理念:教材的编写应该充分体现“以学员为中心,以教员为主导”的理念。2)定位:由于我们是军队院校,教材内容和体系上应该与其他院校有所区别。3)体系:教材分为两个部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部分前后贯通,有机结合,既有基础理论,又有新技术、新方法,与时俱进。4)前瞻性:本教材能够联系后续专业课程及应用,甚至提出探索的问题,对现有知识或技能的展望介绍。5)思路:注重基本概念和知识性,不在计算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关注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简明:简明扼要,力争做到适用、实用和好用(本教材预计30余万字)。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3.1教学方法的改革。

点击阅读全文

工学结合教学海报设计论文

一工学结合与海报设计课程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由来已久,在英国其实施方式是在两学期之间,通过在校授课和到企业实习相互轮替的教学方式,实现以职业素质与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美国则称之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Education)。其基本内容是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学校学习,另一组到工厂去工作,一周后两组相互交换。今天,这种“学工交替”的模式有了很多改进,被普遍认为是合作教育的经典模式。可见工学结合的形式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无论是什么形式与内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实际锻炼并能够在毕业后无缝对接就业企业。本文的笔墨着重于讨论课程中的工学结合改革探索。海报设计是一门比较综合的设计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的课程,学生需要大量的实际设计操作才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相关技能。但由于海报设计课程也存在着本专业前两年没有设置专门的企业实践学期,学生只有小部分利用业余时间接触过设计行业的情况,大部分学生缺乏实际设计的经验。

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探索

1)课程目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决定了课程的方向,改革课程的中心目标旨在推动网络媒体下的海报设计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培养适应电商时展需要的设计从业者。尝试以交叉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内容,情境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并掌握相应的技能素养。

2)课程内容信息时代下的海报设计课程既需要各种相关软件课程的支持;也需要网页设计、新媒体设计等学科知识的支撑。这需要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再配置,大幅增加应用较多的新媒体设计内容,适度地删减现今使用较少的知识内容。同时改变原有的理论—实践的单一教学方式,尝试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方式,将大模块的教学内容分解由各个小单元解决,强调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理论与技能知识,加强知识的吸收。

3)课程实施

点击阅读全文

工学结合会计电算化论文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点

2004年实施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将高职专业划分为19个大类,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是财经类专业中的一个小类,该专业的特点有:(1)理论性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点是应用性极强,理论学习依据的是会计准则,会计实务的依据仍然是会计准则,因此理论学习内容转化为实务工作的跨度不大,也就是说,理论学习在会计类专业的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理论学习好的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能够迅速适应会计工作的需要。因此,做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衔接,以体现专业知识的应用性显得尤为重要。(2)逻辑性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逻辑性较强,遵循会计的思维模式从原始记录到最终的财务成果,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模式形成最终的会计报告,所以必须经过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系统学习才可以掌握这种逻辑思维方式。怎样通过学习模式的改变使得逻辑性较强的专业学习变得容易、清晰也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的方向。(3)实践性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性极强,如“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国家税收”等课程更是实战性课程,所以必须加强练习,达到学以致用。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

1.学科教学体系痕迹严重,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受传统学科教学体系的影响比较大,一些课程的内容不适应职业的需要,像“统计学基础”“管理会计”等课程的内容,理论与实际工作衔接较少,仍然停留在理论层次。而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会计实训课,但由于受资料、师资等各方面条件限制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形成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效果不明显。

2.教材、课件适用性不强。(1)对项目的理解不正确,有的教材、课件把以前的章节改为项目,没有对职业的工作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对工作项目进行区分。(2)项目之间的内容衔接有空当,有的教材、课件试图以岗位为核心来展开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衔接没有很好地组织,或者直接空缺。(3)教材、课件缺乏教师的活动设计,一个项目就是一个知识单元,能力目标表现为以前的需掌握的知识点,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根据项目特点进行创新的教学活动设计。

3.师资教学水平有限。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来看,多数教师教学任务重,培训机会少,长期脱离会计工作,甚至有些教师毕业后直接被安排到教学岗位,会计工作经验严重缺乏。相对于会计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师资水平尚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无法承担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任。

点击阅读全文

工学结合金融管理论文

1调研论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1科研引领,明确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按照“一个背景、二条主线、三个层面、四个注重”的思路,南京财经学校以省级课题《五年制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研究》为载体,积极开展调研工作。一方面,安排专业教师深入到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了解金融单位一线岗位设置和各项业务流程,了解企业对各一线岗位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邀请行业专家、职教专家与专业老师共同研讨,对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并提炼出金融企业一线岗位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基本规范、基本业务知识及基本操作等要求。经过调研,该校依据南京地区乃至江苏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首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金融事务综合职业能力,在银行、证券、保险及相关岗位一线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其次,定位基层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岗位能力,并进一步确定该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方向为银行和证券两个方向。

1.2能力本位,构建理实一体、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1.2.1构建理实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岗位能力和职业操守等专业素质的分析;随后,按照五年制高职的学制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突出岗位群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岗位群要求,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包含技能模块与职业资格证书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

1.2.2完善实践性课程结构实践性教学是理实一体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以构建学生技能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我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

1.2.3建立“全学程”能力培养方案及考核体系该校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分解成与岗位技能相适应的若干模块,每个模块都由实训内容及相应的技能证书考核两部分组成,内含基本技能训练与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训练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综合技能训练与综合实践能力三个层次,使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相匹配,把职业能力培养始终贯穿于培养期中,逐级加深。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