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

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

商行市场营销的改进与完善

由于经济体制、社会环境和历史传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其对“供应链融资”业务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典型的问题如内部营销组织体系不够完善、营销观念落后、客户需求分析不够精准等问题[1]。基于这些问题,本文认为我国各商业银行在对“供应链融资”业务(产品或服务)进行市场营销的具体过程中,应当重点注意以下三点,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或措施。

1我国商业银行应确定“供应链融资”的战略地位,努力打造自身的品牌

消费者在市场上选择每一种商品或服务都会受品牌文化的影响。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既然面向各个企业或个人客户推出了“供应链融资”业务,就需要进行该项业务的品牌建设。从品牌建设的高度来审视并推动“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有专家指出,在品牌建设方面,我国的企业应建立“内圣外王”的思想理念,以“内圣”为核心,不断完善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同时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达到“外王”的目标[2]。一定程度上而言,金融品牌是金融服务个性化的体现,完善的金融品牌可树立商业银行的整体形象,使其在客户心目中与众不同,具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获得迅速发展,也经历着快速的变革。因此,如何打造知名的银行业的品牌、成为银行业的佼佼者,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要整合旗下的各类金融商品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建立品牌或品牌系列,使客户对金融商品形成一个框架性认识,然后把所有的商品创新纳入品牌,使客户在熟悉的框架里认知和接受比较陌生的东西,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和实施供应链融资业务,商业银行应该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可持续的“供应链融资”品牌。

另外,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是将供应链融资业务定位为商业银行今后重点发展的战略业务之一,提升供应链融资业务在银行中的地位和比重;进而从战略的高度,为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确定其战略地位。这对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例如,2003年中国民生银行开始为各类客户提供“供应链融资”的产品和服务。在供应链融资业务方面,民生银行建立了一支200多人的专业化团队,为各类客户提供服务。从总行到事业部、分行,都有专业化的融资队伍,遍布各网点,服务于全国。专业团队既具备方案设计能力,又具备规范操作、风险管理的能力。最近几年来,中国民生银行“产业链金融”始终围绕全行战略定位,坚持“特色银行,效益银行”的目标,在客户定位、产品创新、品牌铸造等方面不遗余力,融资额及服务的客户数不断攀升。正是依托高素质的团队,民生银行产业链金融品牌逐渐树立,目前与全国200余家大型生产厂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已为其上下游数千家供应商、经销商提供了融资服务。未来,民生银行的量化目标是:实现“双万”目标,即服务不少于一万个客户,提供不少于一万亿元融资支持;而民生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根本目的则在于,铸造商业银行业的“产业链金融”品牌,更好地落实民生银行为民营和中小企业服务的理念和宗旨。

2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要着重建立起多途径、多渠道的市场营销渠道体系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对于银行来说,谁掌握了终端客户和为之服务的营销渠道,谁就有了赢得市场和客户的必要保证“。渠道为王”“、渠道制胜”等理念的普遍认同,印证了商业银行营销渠道建设的重要性。营销渠道可以分为有形网点和无形网络,有形网点指银行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和设备(自助银行);无形网络指基于虚拟网络的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等介质[4]。因此,本文认为,为了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推广商业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多渠道的、多途径的市场营销渠道体系,抢夺先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典型的做法如下,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加强与已有客户的沟通与交流,构建优质行业和优质客户的网络,维护好重点客户的利益和需求[5];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已有客户和社会等不同销售渠道的整合性,努力调整各类营销渠道及其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此基础上,开发合适的、定制化的“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市场营销策略。实践中,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将传统的小而全的网点转变为功能相对单一的客户关系型网点;同时,在各个网点内部实行功能分区、客户分层,并以此为基础实行专业化和差异化服务;各个网点内部组织设置、业务和服务流程按照以客户为中心进行整合;要提高各个网点服务针对各类客户的业务能力,充分发挥网点的市场营销职能,提升网点的市场营销的能力和覆盖的范围。

点击阅读全文

电子商务和供应链一体化发展

内容摘要: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电子商务的兴起,众多企业关心的是如何通过电子商务解决供应链管理的问题。本文讨论了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相容性问题,分析了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及优势,最后提出如何加强电子商务与供应链一体化发展的见解。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企业通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的成功结合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和市场关系。然而从整体水平来看,我国电子商务与供应链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缺乏整体规划、没有统一的标准、资源不能共享、技术开发与应用相脱节、应用范围不广等问题。

电子商务(EC)是指在互联网上开展的商务活动,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企业、客户、供应商以及其他商业和贸易所需环节连接到现有的信息技术系统上,把市场的空间形态、时间形态和虚拟形态有机结合起来,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汇集成开放的、良性循环的环路,使经营管理者以市场为纽带,在市场上发挥最佳的作用,得到最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机遇。

供应链(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是指从产品开发到售后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各个环节的纵向一体化网络。在这个网络上,以一体化的观点看待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的各参与组织、部门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使所有相关过程的净增加值最大化,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点击阅读全文

物流金融探讨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研究意义;国内外物流金融研究现状;研究不足与展望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国外物流金融研究与发展现状、国内物流金融研究与发展现状、国内外众多学者己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物流金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对于物流企业,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实际上为其开辟了新的增值服务业务等,具体资料请见: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服务逐渐向价值链的其他环节延伸,产生了一系列的衍生服务产品。如金融、结算、电子商务、销售等。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完美结合是未来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它有效地提高了物流和资金流的流动效率。

1研究意义

物流金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指在现代物流供应链活动中,运用金融工具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在供应链业务中的活动,使物流产生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1]。参与物流金融的三方主要是物流企业、中小融资企业及银行等金融机构。三方在物流金融的活动中各自获益。对于厂商而言,可以通过暂时抵押货权,从银行取得贷款,用于开展业务,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资金利用率。对于银行而言,由于有实实在在的货物作抵押,又有信誉好的仓储企业作为担保或货物管理,其贷款的风险得到降低。而且可以扩大和稳固客户群,树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开辟新的利润来源,也有利于吸收由此业务引发的派生存款。对于物流企业,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实际上为其开辟了新的增值服务业务,不但可以促进其传统仓储业务的开展,实现客户的个性化、差别化服务,而且物流企业作为银行和客户都相互信任的第三方,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客户的商品产销供应链中去,同时也加强了与银行的同盟关系,给自己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样,就实现了物流企业、中小融资企业及银行三方的共赢。所以说,对物流金融进行研究不但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为物流企业的多层次发展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加积极、更加放心地扩大自己的融资规模及客户群,增加利润来源。

2国内外物流金融研究现状

2.1国外物流金融研究与发展现状

点击阅读全文

物流金融

1国内外物流金融研究现状

1.1国外物流金融研究与发展现状

在国外的文献中,一般将金融供应链管理称为“FinancialSupplyChainManagement(FSCM)”,以区别于侧重实物流的“PhysicalSupplyChainManagement(PSCM)”。他们的物流金融业务开展较早,其相关研究也较为丰富,其中,Friedman(1942)[2],Albert(1948)[3],Eisenstadt(1966)[4],Raymand(1948)[5]和Dunham(1949)[6]等总结了物流金融中的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在国外发展过程中的法律氛围、业务模式、仓储方式、监控方式和流程。Barnett和Biederman对物流金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关研究[7-8]。Rutberg还以UPS为例介绍了物流金融创新模式的主要特征[9]。Buzacott和Zhang则定量研究了业务中的一些重要指标(例如利率和贷款额度)的确定以及对业务风险的影响[10]。Guerrisi(2001)通过考察供应链中物流配送技术和资金转移技术的发展,认为目前的资金流管理己经不能与快速发展的物流技术相匹配,尤其是在电子商务领域,资金的转移己经成为发展的障碍,因而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电子货币转移方式将广泛应用于全球贸易链中。Douglas(2004)在分析供应链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八个要素,提出资金流的管理以及与其他如采购、研发、配送等过程的协调能够明显改善或促进这8个要素的增值。Fenmore(2004)对物流金融中新兴的订单融资业务进行了分析。Warren(2004)认为供应链资金流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成本节约和价值创造的机会。企业在资金流管理中的无效率性通常需要维持过高的运营资本来应对供应链资金流的风险。他认为随着支付结算工具的进步和技术解决方案的提出,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供应链资金流,减少运营资本,从而获得收益。Dan等(2004)从银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角度出发,以美国银行为例,提出需要在全面掌握供应链过程和特征的前提下,通过集成物流与资金流,借助电子支付手段来实现金融供应链管理。LeoraKlapper(2005)就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采用存货融资模式的激励及功能进行了分析。GonzaloGuillen(2006)等人研究了集生产与企业融资计划于一体的短期供应链管理,提出了合理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影响企业的运作与资金融通,从而增加整体收益。

1.2国内物流金融研究与发展现状

国内物流金融发展的比较晚,相应的文献也不是很多。研究多集中在对融资模式,风险防范以及控制的定性阐述上。在融资模式上,国内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有:陈淮(1987)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资银行的设想[11]。但是,那时的“物资银行”还带着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是探讨通过物资银行来完成物资品种的调剂和串换。任文超(1998)探讨了利用“物资银行”解决企业的三角债问题[12],并在后继的研究中不断规范概念,认为物资银行的实质就是对企业使用资本的支付工具进行设计与安排从而提高资本的使用及结算效率。罗齐和朱道立(2002)提出了应用融通仓模式解决供应链中的融资问题[13],作为综合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融通仓不仅能为银行和企业以及企业间的合作架构新的桥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而且能够有效融入到中小企业供应链体系中,为其提供高效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于洋和冯耕中(2003)针对我国物流业界兴起的物流银行业务分析了起源及其重要性[14],总结了基于权利质押和基于流动货物质押的两种物资银行业务模式,并分析了物流银行业务运作中的风险及其控制办法。李蓓(2006)从进出口贸易角度,将物流金融相关模式分为进口业务模式与出口业务模式[15],并进一步将进口业务模式划分为信用证合作模式和现货质押模式两种,又将出口业务模式划分为出口前短期打包贷款和出口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巫钢和姚伊娜(2007)首次把期权理论运用到物流金融中[16]。他们将物流金融业务的运作模式分为买方客户授信和卖方客户授信。他们认为,由于期货交易有着严密的程序和标准化的条款,把期权引入到物流金融中,可以降低物流金融的业务风险,有利于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赵道致、白马鹏(2008)以加速中小型物流企业的资金周转和费用结算为研究目标[17],提出了一种基于应收票据管理的物流金融创新模式(NRF-LC的服务模式),设计了该融资模式的结构和关键流程,分析了相应的利益相关者的角色作用,研究了投资于融资过程的策略分析,建立了资金需求方与供应方的投融资博弈模型,得到了NRF-LC物流金融模式的可行域。

其他方面的研究还有:宰予东(2004)以融资租赁和物资银行的服务和创新为例[18],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物流企业中金融管理的重要性,包括金融业务的创新推动物流业朝着多样化、综合化、个性化发展,金融工具创新推动物流业的现代化进程,金融制度及管理模式的创新推动物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邹小芃和唐元琦(2004)从物流产业角度提出了物流金融的职能主要体现在物流设施的投融资、物流保险、票据融资、实物融资、技术融资以及建立物流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等多种方式实现[19]。同时指出,在物流金融中,保险公司应该根据物流业务整合出不同的险种,为物流企业量身定做恰当的风险产品组合。袁红和王伟(2005)认为,物流金融正成为物流企业进行高端竞争,并带动银行共同参与的新型金融业务[20]。物流金融作用表现在资金支持、结算支持、个性化服务支持等方面,大量金融工具的应用能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物流结算,物流金融市场能转移或分散物流业的经营风险。储雪俭(2006)从经济学方面对物流金融进行了解释,他指出物流金融中存在着委托-关系,交易费用等经济学问题[21]。指出信用是物流金融业务运作的基础,并就物流金融服务的整合提出了建议。杨宇(2007)借用共生理论中共生介质的概念,说明物流金融在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共生关系中的介质作用[22]。即其对两者共生关系中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效果,指出价值增量是共生系统能量增长的一种表现形式。指出物流金融之于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走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的必不可少的介质。浦徐进,唐建荣(2007)把物流金融服务创新运用到VMI系统中,指出由于VMI系统中存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参与,物流金融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缓解VMI系统中上游供应方的资金压力,保证VMI系统更加高效的运行[23]。彭志忠(2007)用经济学的委托理论分析了物流金融的信任机制问题[24]。同年,他又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在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基础上改造提出了物流金融参与三方的价值链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问题。胡俞,柳思(2008)通过对我国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组织形式的现状审视,指出加强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组织形式创新,建立多元利益主体的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是客观的,现实的,也是科学的[25]。

点击阅读全文

制造供应链质量管理架构研究

摘要:近年来,制造业供应链交易过程中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证实了产品质量管理的必要性。供应链缺乏产品质量信任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集中式信任机制面临3个挑战:供应链成员的自利性、生产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质量检验的成本和局限性。因此,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质量管理设计框架,保证了数据真实可靠并强化了供应链各节点间信任。该框架采用4层架构并结合笔记本计算机供应链,说明了生产制造数据和节点间交易数据的采集,数据在各节点间达成共识后存入区块链,用户通过智能合约查询产品质量和运营数据以便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有效管理。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智能合约;智能检测;区块链

0引言

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断涌现揭示了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据中央新闻报道,我国制造业因供应链各节点的协作管理问题失调,导致每年经济损失达1700多亿人民币。由于下游供应链的负面影响,包括市场份额的损失和污染控制的成本,还有超过1兆人民币的间接损失。如何解决供应链产品质量问题已成为中国解决产品制造的关键问题,并且近年来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虽然已经有许多相关的研究项目和课题,但是解决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各节点间信任问题对于目前科技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目前系统采用中心化第三方信任机制不能解决下面3个问题:(1)供应链各节点为了利益而出现造假问题[1];(2)供应链各节点交易信息不对称、不透明[2];(3)产品质量检测成本和当前使用的技术缺陷[3]。区块链技术应用在供应链管理系统中,能够有效处理上述问题。在比特币系统中,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机制、开放信任机制[4]、分布式存储[5]、信息不可篡改[6]等特性。目前金融行业已经开始运用区块链技术,来实现金融服务的追溯和金融交易信息的不可篡改。区块链本身具有的特性也正尝试应用到知识产权、物联网、教育、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不信任所带来的问题,并实现产品质量的智能管理,已成为一个可行的研究命题。首先,区块链能应用到供应链产品质量管理中,通过标准化规范和协议来解决基于不变信息和可追溯记录的不信任问题。在设定产品质量管理规则后,就能开发一些符合设定规则的智能系统。第二,区块链为供应链质量管理带来了新的机制和思路。区块链技术在IT系统中采用了人类社会的治理模式,将传统的集中式系统进一步发展为多中心或分散式的系统,使不同的利益集团能够在同一个IT系统中共享权力。该系统还通过合约提高了供应链中的产品和服务质量。IT和管理机制这两个方面正是管理科学和信息管理系统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探索的两个领域,也说明了供应链在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中的价值。

1建立一个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框架

基于以上供应链出现的问题和研究背景,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框架将被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可以构建一个确保信息共享和产品质量控制的供应链系统。除了供应链中的企业外,该框架还包括区块链、智能合同和各种物联网传感器。区块链作为一个分布式账本,能够存储安全产品质量信息、资产交易信息、物流规划路径信息等。智能合约给该系统带来了隐私保护、交易自动化和智能化,而物联网传感器则从现实世界采集各种数据。该系统设定框架按照功能差异划分为4层。图1展示了最底层是数据采集层。在这一层中,GPS用于定位物流过程中的产品。RFID记录产品质量信息,RFID可将实时数据通过网络上传至数据库。考虑到RFID的成本相对较高,当精度标准不严格,数据种类不多时,条形码可以替代RFID用于供应链某些过程。此外,也使用传感器采集产品所处环境的相关信息包括环境温度高低、振动幅度、湿度大小等[7]。考虑到许多企业和数控机床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开发一些接口从不同的信息系统中获取信息是可行的。第二层是数据层。在区块链中,有4种信息:产品质量信息、物流规划路径信息、设备使用参数信息和产品交易信息。此外,所有企业都保存了一份关于供应链的数据,包括供应商、制造商、物流运营商、零售商和金融机构。利用这些数据或信息,智能合约可进行产品质量控制管理并提高供应链效率。第三层是合约层。数据采集不仅有助于数据共享,而且能够协助产品质量控制管理和提高供应链的效率。数据共享容易将私密数据暴露给竞争对手,如何保护企业隐私成为关注焦点。由于竞争性企业是在同一条供应链上运行,为了获得自身的竞争优势,一些信息需要保密。因此,采用系统为供应链成员分配的唯一标识身份,系统根据各自身份分配相应权限,这样各节点就能访问在权限范围内的信息。智能合约根据物联网设备采集的实时数据对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做出判断,然后对有故障产品的生产线做出调整,防止生产损失过大。根据物流运输信息,最优运输路径能被智能合约规划出来。智能合约也能满足从零售商到制造商、再到供应商的需求,也可以通过区块链中的数据来实现许多功能。例如,利用零售商的交易数据,智能合约自动分析最终客户的需求,并向制造商和供应商提供关于购买和生产的建议。最顶层是业务层。供应链上的每一个企业都能够在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的支持下控制和管理产品质量。他们根据智能合约提供的建议对采购和制造活动做出决定,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