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古代文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我国在进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发展同时也对大学教学给与了较多的关注,大学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强化大学专业课程、丰富专业课程教育方式也成为了现今社会大众以及各个高校关注的焦点。中国古代文学作为大学中文专业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专业知识掌握起着重要的积极影响。本文基于此针对中国古代文学这门中文专业课程给与良好研究,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意义进行着手分析,在此基础上探析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方法,以期为后续关于中文专业以及文学课程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发展
前言:
通常来讲古代文学作为中文专业中的较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中文专业学生的后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该门专业课程从本质上讲涉及知识领域较为宽泛,不仅涵括史学知识,同时还涵括文学知识,甚至是哲学知识也包含在内。课程从内容上讲可以说是我国上下三千年的文学知识综合体,不仅含有较为丰富的艺术风格同时还含有众多的文学形式。因而可以说该门专业课程对于提高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艺术修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价值。
一、初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意义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发展规律以及实际演变过程和相应的文体发展的有效理解。其二是通过丰富的文学作品以及较多的文学形式进行帮助学生了解古人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状态,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文学知识对于后世的实际影响价值。其三是通过对于古代文学的实际学习能够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以及帮助学生具备崇高的文学情怀,并促进学生将这种文学素养以及文学情怀实际的应用在现实的工作学习中,进而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现阶段我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
现阶段,我国古代文学教学沿袭传统教学观念,以教材作为课程核心,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往往以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位教师完成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接受知识过于被动,无论是自主能动性还是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都会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唐朝诗人李白的文章时,需要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而古代文学教师往往会千篇一律地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包括作者的生平、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家作品的特点等。这样一来,对教师教给学生的东西,学生无法及时思考,只能被动接受。另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反馈给教师,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传统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极为不利。此外,在古代文学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极其重要,但在课堂时间的限制下,师生间不能充分交流与沟通,长此以往,学生的古代文学成绩肯定会有所下降。可见,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所提出的需求,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古代文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加强对媒介的认识与掌握,将新媒体环境下的丰富资源充分运用到古代文学课堂之中,将知识的传输量扩大,将课堂时间延伸到课堂之外,进而加快对古代文学学术知识的更新。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各种广播、电视媒介、网络媒介与传统课堂进行充分融合,改善古代文学教学课堂的乏味,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利用各种通信软件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赏析,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学成绩。
二、新媒体环境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带来的优势与不足
(一)新媒体环境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带来的优势
1.新媒体环境下教学内容的改变
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媒介产品应运而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逐渐成为当前社会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往往以教材为主,教学内容受到限制,但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学内容的范围得到扩大。以网络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链接、信息库、网络文件、文学网站对文学作品以及文学知识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将该类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将文学知识的范围进行扩大,将学生的文学思维进行调动,使古代文学教学活动得到有效开展。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高校人才培养,归根结底落实在课程层面。然而,就民族地区高师古代文学现状而言,存在课程边缘化、教材选用不科学、执教者素质参差不齐、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本文认为,重振古代文学基础地位,强化高师古代文学教材的适切性,提升执教者中华传统文化素养,推进古代文学教学信息化,方为新时代高师古代文学改革发展的可行之径。
关键词:高师古代文学;立德树人;现实偏差;反思与提升
古代文学是高师文科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古代文学因特殊的人文价值和思想性,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保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上责无旁贷。如何提高古代文学课程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的重大课题。
一、民族地区高师古代文学的现实问题
古代文学知识覆盖面广,内容综合性强,教学难度大,实际教学往往难以达成课程目标。面对师范专业综合改革、教师资格证“国考”与师范专业认证评估等新形势,古代文学教学积弊,都让该课程教学举步维艰。
(一)课程边缘化严重
一、高等教育转型背景下高师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写作的职业思考
高等教育转型,就是要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转型,培养服务社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高等师范院校及其转型后的地方院校汉语言本科专业毕业生应是中小学语文师资的重要来源。笔者以为,高师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与语文教师职业息息相关,不可偏废,理由如下:
(一)是语文教师的素质基础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从高考改革中可以清楚看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大量的文学知识(包括古代文学知识)及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而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侧重培养的就是写作中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及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有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无疑是对本科生知识与技能的检阅与训练,并将惠及今后的教学。
(二)有益于语文教师的晋职论文写作作为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他们最实际的问题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称评聘,教学科研论文是其晋职必不可少的条件。可以说,完成一篇有质量的学士学位论文,将会为他们日后的职称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
(三)与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关系密切从专业知识的角度看,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分量增加了;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分量增加了;今后的高考中,语文总分将大幅提高;随着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也尤显重要。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具备充分的古代文学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恰恰给毕业生提供了一次专业知识梳理与综合运用的机会,这对毕业生今后教学知识的积累、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二、选题———高师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写作的关键
一、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主体意识的缺乏及其原因
大学生对与古代文学的学习缺乏主体意识,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大学课程设置过多。学分制实行后,学生不仅有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还有公共选修课、通识通选课等,占用了学生大量时间。在此情况下,学生对于以四卷本的文学史及六册作品选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无法投入足够精力去学习。其次,古代文学课程被严重压缩。这是大学课程设置过多以及新专业不断出现而引发的后果。以往的本科教学计划中,古代文学教学至少需要两个学年共四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修改后的教学计划中,根据不同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时间被缩短为三个学期甚至一学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保持四学期的时间不变,但为了给其他课程让路,具体的教学时数也被削减了。课程被压缩,教师必须赶教学进度,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囫囵吞枣,知识消化不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其三,课程考核体系有缺陷。教师对学生期末成绩的评分一般是: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考试题目基本以课件内容为主,学生既无暇也无兴趣去涉猎其他内容。平时成绩以课堂考勤为主,此外再布置一到两篇课程论文,这也是流于形式化的考核,对于学生主动学习没有促进作用。目前,在高校普遍重科研而轻教学的背景下,教师亦缺乏督促学生学习的动力。其四,单向度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准备不可谓不足,课前查找丰富资料,制作图、文、音、画并茂的精美课件,课堂上也注意教学技巧,即使如此,教学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在古代文学课堂上,除了少部分学生积极回应教师外,其他学生要么是一脸茫然,要么是低头不语。究其根源,教师单向度讲授,而忽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课件再精美,声音再洪亮,学生们也难免产生审美疲劳。其五,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魅力和价值认识不足。在现代技术日益发达,工业化进度越来越快,商业气息渐趋浓厚,以及全民娱乐的时代氛围中,古代文学知识对于个体人格涵养、文化修养以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魅力和价值已经淹没在一片喧嚣繁华之中。学生们更喜欢快餐式的文化享受,而不喜欢需要时间去沉浸在其中方能体会魅力和价值的古代文学知识。
二、强化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主体意识的方法
在新形势下,强化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主体意识不能靠单纯增加课时数或逼迫学生自学等老旧方法来实现,而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他们自觉、自愿去扩大学习的面,并深入吸取知识的精华。笔者提出的一些方法或许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一)角色反串法角色反串法即为让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站上讲台教,教师旁听。目前高校教师依然习惯以自己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记为辅,而往往忽略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不仅具有极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具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欲。在具体实施上,教师可结合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大纲,在每次课中布置一到两篇教学内容之外的作品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后时间准备要讲授的内容并制作PPT,在下次课亲自展示,每位学生所需时间以5到10分钟为宜。学生讲授后,教师进行简要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同时也可让其他同学来评价。在课程已被压缩的情况下,角色反串法一方面能以学生亲自参与、主动融入的方式扩大教学容量,另方面可激发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兴趣。角色的互换不仅使学生感到新鲜,而且反串教师也让他们有扮演好这一角色的使命感、责任感,这是提升学生主体意识的一大动力。
(二)团队表演法这是基于角色反串法的一种延伸。在讲授叙事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比如叙事诗、古典小说、古典戏曲时可以考虑用此方法。因为无论教师或学生,单纯讲授,其生动性、趣味性依然不够突出,而通过表演方式可解决此问题。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较多,一人无法完成表演,教师可以安排几位同学在课外一起琢磨作品,体会人物形象,然后通过团队合作编排,反复演练,最后在课堂上演出。团队表演法生动活泼,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对于喜欢表现自我的90后大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作品的艺术魅力有了切身体会,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协调合作能力。此外,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发挥文学想象力加以创新。由此可见,团队合作表演法的益处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