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音乐教育

古代音乐教育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古代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古代音乐教育

古代音乐教育

内容摘要:古琴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弹拨乐器,自2003年古琴在联合国申遗成功后,古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从古琴文化看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及其思想,不仅看到了古琴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深远影响,更看到了中华先贤闪光的智慧思想。

关键词:古琴文化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影响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古琴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看了许多关于古琴的著作之后,除了对古琴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之外,笔者再从所学的音乐教育专业去看古琴文化,还看到了古琴文化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及其思想的几点影响。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古琴文化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及其思想的影响”。

一、笔者认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是与古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音乐教育。从各种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古琴是中国古代的最早乐器之一。纵览历代文献与上古传说,大凡中国古代文明之初,属于各个不同时期的氏族领袖几乎都与古琴的创始有关。概括起来,有伏羲说、神农说、黄帝说、唐尧说、虞舜说几种。如《礼记·曲礼》云:“伏牺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东汉傅毅《琴赋》云:“神农之初制,尽声变之奥妙。”《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以赏诸侯。”不管这些文献和传说是否可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有古琴的创始就必然有古琴及其音乐的发展,有发展就必然有古琴音乐的传承即音乐教育的问题。前面说过:“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以赏诸侯。”而《尚书·舜典》中又说:“夔,命女典乐,教胄子。”接连两部文献都提到舜时期的夔这个人,并说他制乐、教乐的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的可信度,并说明了我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已有专事音乐教育的现象,音乐教育已成为上层建筑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我国迄今发现得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音乐教育形式之一。而前面说过“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和“夔,命女典乐,教胄子”。五弦琴即古琴,虽然文献中没有说明古琴是最早用来作为音乐教育的乐器,但我们可以从中推断出,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是与古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二、从古琴文化看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是以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为主的。这一点从众多的学琴典故中可以很快发现,并且这一教学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其他音乐艺术如声乐、舞蹈以及其他姊妹艺术如工艺、美术等领域的主要教学方式。而在古琴教学的拜师学艺过程中,还有许多礼仪和行为规范要遵守,主要是弹琴的环境、携琴的姿势、琴人、琴童和琴社等方面。如古琴必须在自然景色美好的环境中弹奏,如书房、庭院、月下等,弹琴时要焚香等。这些礼仪和佛教中的种种修养和礼仪非常相似,说明了佛教对于中国琴乐和音乐教育的影响。而在众多的琴家当中,我们极少能够看到女性琴家的身影,由此可以推断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是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极大的。如“女子无才便是德”“重男轻女”等。此外,在先秦时期,古琴还被广泛地用于伴奏及歌唱,称“弦歌”。早在《尚书》中,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从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由此还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声乐起源以及声乐教育也是与古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点击阅读全文

古代音乐教育考察

远古时期的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是怎样的存在形式,我们今人已无法准确地考察。因为时隔久远、扑朔迷离,很难一言以蔽之。但依据现存的音乐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提供给我们的资料,我们可进行一些研究推测。根据音乐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大概新石器时代就有可能产生最初的音乐教育行为。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音乐教育从萌生、逐步定型到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在现存音乐文字资料中,有关音乐教育最早的记载,是五帝时期的“成均”之学,而“成均”之学又是以音乐教育为其主要教学内容的,故可以说“成均”之学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源头。夏商时期,标志着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开始。这个时期比较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除保留了“成均”外,又有所谓“殷尚声”之说,并特设“瞽宗”这样新的音乐教育机构。不过,当时的礼乐内容偏重于祭祀、宗教、习礼方面的内容。

到了周代,虽说礼乐的应用范围没有超出上述范围,但却更注重伦理、礼制等政治思想方面的需求。西周时,其教育政策则是根据宗法制度的需要而制定的,提出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并以礼、乐、诗、书相辅,文艺的样式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当时的“乐”是与歌、舞、诗等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时的统治者很重视礼、乐的教育作用,其音乐机构也是相当的庞大。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到周代初,已建立了音乐机构一大司乐。它的职能是音乐教育,承担着培养贵族子弟:世子、国子和学士的音乐教育任务,并按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单从音乐教育方面看,大司乐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设立的目的是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此外,大司乐还有两个职能,一个是严格行政管理,另一个是音乐表演。据《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者以为乐祖,祭于瞽宗。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风谕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可见音乐教育在我国周代的教育中是一个基本的内容。

我国古代用以造就人才的教育科目中有六艺之说,即礼、乐、射、御(驭)、书、数。文献中写道“保氏掌谏王恶;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③及“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造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④然而,把乐列为教育的内容之一,并不是由哪一个人凭空制定的。这表明,一方面,音乐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无论是乐器种类还是乐的理论,和乐的制度都是比较完善的,是取得较高成就的一种艺术形式;另一方面,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很普遍,从天子、大夫、士的各种礼仪、飨宴等活动,到庶民欢庆丰收、农事乞雨、婚丧祭祀等事宜均用乐,可见它的存在对人们是多么的重要。由此来看,把音乐列为教育的内容也是必然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学术文化逐渐走出了贵族的圈子,扩大到下层中去,并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儒家的音乐教育。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山祖师,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教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他的身教开创了我国古代教育实践先河。

孔子作为思想家,不仅表现在他对政治、教育、哲学、伦理学等知识领域的精通,而且也反映在他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和实践上。他继承夏商西周以来的乐教思想,主张礼乐并重,认为人格完善的境界,只有通过“乐”才能达到,所以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⑤的教育思想。他对音乐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的认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他对音乐的重视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对音乐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他能唱歌、鼓瑟、弹琴、吹笙和击磐。“孺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⑥“孔子即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与笙歌”。⑦“子击磐于卫”⑧等,都记述了孔子的音乐实践活动。“子与人善歌,必使之反之,而后和之。”⑨另有,“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十日不进。师襄子日,可以进矣。孔子曰,‘五巳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又问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又问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人也。’又问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⑩上文中“曲”与“数”指的是技术问题;“志”则指形成一个乐章的精神;“人”却是呈现某一精神的人格主体。由此可见,孔子的音乐实践是由技术而深入于精神,进而把握到这种精神,同时可以看出,一个伟大艺术家实践活动的过程。因而,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也是以他音乐实践为前提的,故而进一步阐发了他的音乐教育主张。他认为音乐具有强大的政治作用和强化功能。他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11”强调音乐有改善社会风俗的作用。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12他自己办学,弟子达三千人,在其教育中,音乐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切都说明孔子看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作用。总之,孔子重视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安定的政治局面,最后达到由乐观政、知政以至治道的政治目的。

点击阅读全文

古代音乐教育考察

内容摘要:本文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进行了粗略的考察。从远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到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宋元,明清的音乐教育的发展脉络;对中国音乐教育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利弊得失进行客观的评价,可给人们提供一个借鉴。学习的对象。

关键词:音乐教育六艺儒家思想乐致传承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她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音乐教育活动作为历史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具大作用,而且在今天将更加发挥着它应有的功能,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历史不过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因为,人所追求的目的,应该是建立在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实际的基础上的理性思维,所确定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种目标。如果这样理解不错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发生发展的全部历史活动,看作是人类追求实现自我完善的构想的目标活动。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将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生发展历史作粗略考察。因为历史研究的真正目的,应当是进一步从历史中接受启发,并对其合理思想加以发挥,以为今天理论与实践发展之需要。”②

远古时期的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是怎样的存在形式,我们今人已无法准确地考察。因为时隔久远、扑朔迷离,很难一言以蔽之。但依据现存的音乐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提供给我们的资料,我们可进行一些研究推测。根据音乐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大概新石器时代就有可能产生最初的音乐教育行为。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音乐教育从萌生、逐步定型到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在现存音乐文字资料中,有关音乐教育最早的记载,是五帝时期的“成均”之学,而“成均”之学又是以音乐教育为其主要教学内容的,故可以说“成均”之学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源头。夏商时期,标志着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开始。这个时期比较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除保留了“成均”外,又有所谓“殷尚声”之说,并特设“瞽宗”这样新的音乐教育机构。不过,当时的礼乐内容偏重于祭祀、宗教、习礼方面的内容。

到了周代,虽说礼乐的应用范围没有超出上述范围,但却更注重伦理、礼制等政治思想方面的需求。西周时,其教育政策则是根据宗法制度(范文)的需要而制定的,提出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并以礼、乐、诗、书相辅,文艺的样式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当时的“乐”是与歌、舞、诗等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时的统治者很重视礼、乐的教育作用,其音乐机构也是相当的庞大。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到周代初,已建立了音乐机构一大司乐。它的职能是音乐教育,承担着培养贵族子弟:世子、国子和学士的音乐教育任务,并按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单从音乐教育方面看,大司乐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设立的目的是配合礼乐制度(范文),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此外,大司乐还有两个职能,一个是严格行政管理,另一个是音乐表演。据《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者以为乐祖,祭于瞽宗。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风谕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可见音乐教育在我国周代的教育中是一个基本的内容。

点击阅读全文

古代音乐教育管理

内容摘要:古琴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弹拨乐器,自2003年古琴在联合国申遗成功后,古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从古琴文化看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及其思想,不仅看到了古琴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深远影响,更看到了中华先贤闪光的智慧思想。

关键词:古琴文化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影响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古琴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看了许多关于古琴的著作之后,除了对古琴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之外,笔者再从所学的音乐教育专业去看古琴文化,还看到了古琴文化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及其思想的几点影响。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古琴文化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及其思想的影响”。

一、笔者认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是与古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音乐教育。从各种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古琴是中国古代的最早乐器之一。纵览历代文献与上古传说,大凡中国古代文明之初,属于各个不同时期的氏族领袖几乎都与古琴的创始有关。概括起来,有伏羲说、神农说、黄帝说、唐尧说、虞舜说几种。如《礼记·曲礼》云:“伏牺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东汉傅毅《琴赋》云:“神农之初制,尽声变之奥妙。”《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以赏诸侯。”不管这些文献和传说是否可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有古琴的创始就必然有古琴及其音乐的发展,有发展就必然有古琴音乐的传承即音乐教育的问题。前面说过:“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以赏诸侯。”而《尚书·舜典》中又说:“夔,命女典乐,教胄子。”接连两部文献都提到舜时期的夔这个人,并说他制乐、教乐的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的可信度,并说明了我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已有专事音乐教育的现象,音乐教育已成为上层建筑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我国迄今发现得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音乐教育形式之一。而前面说过“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和“夔,命女典乐,教胄子”。五弦琴即古琴,虽然文献中没有说明古琴是最早用来作为音乐教育的乐器,但我们可以从中推断出,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是与古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二、从古琴文化看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是以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为主的。这一点从众多的学琴典故中可以很快发现,并且这一教学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其他音乐艺术如声乐、舞蹈以及其他姊妹艺术如工艺、美术等领域的主要教学方式。而在古琴教学的拜师学艺过程中,还有许多礼仪和行为规范要遵守,主要是弹琴的环境、携琴的姿势、琴人、琴童和琴社等方面。如古琴必须在自然景色美好的环境中弹奏,如书房、庭院、月下等,弹琴时要焚香等。这些礼仪和佛教中的种种修养和礼仪非常相似,说明了佛教对于中国琴乐和音乐教育的影响。而在众多的琴家当中,我们极少能够看到女性琴家的身影,由此可以推断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是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极大的。如“女子无才便是德”“重男轻女”等。此外,在先秦时期,古琴还被广泛地用于伴奏及歌唱,称“弦歌”。早在《尚书》中,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从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由此还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声乐起源以及声乐教育也是与古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点击阅读全文

我国古代声乐教育探究

作者:马力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审美意识也随着中国音乐艺术审美意识的产生而不断成型,并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们的音乐生活。这一时期的声乐审美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其审美观念都表现在各种流派的哲学思想中,而且都是随着社会音乐文化的转型而变化的。首先以儒家为例,古语有云:“和为贵。”“和”便是该时期的主导文化,儒家学派认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便是“仁”。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其《论语•八佾》中说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了孔子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他在音乐美学上的主要主张是“尽善尽美”,他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尤其强调“善”的作用。“善”即是仁义和道德,这就是说,孔子音乐美学的观点与社会道德相联系,他十分重视通过音乐的美与善来感化和提高人们的道德观的功能。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乐记》在对音乐的美感认识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它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其中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快感受,是人类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上的例证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学派的音乐审美观注重内涵的修养,所提出的观点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统治阶级的统治息息相关,而且都深刻地影响着其社会生活向美与善的方向前进,这客观上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形成。

其次,道家的音乐思想则是以老庄为代表,其主导思想是无为而治,认为完美的音乐是听而不闻的,老子把“大音希声”作为其音乐思想的最高境界以及道家所认为的最完美的音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则尤为体现在他对万物世事的厌世态度上;由于他身处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使他对社会的前途失去了信心,逐渐形成了一种逃避现实的人生观,因此,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是“虚静恬淡,寂寞无为”。道家的美学思想崇尚纯自然的状态,它竭力去维护一种自由的境界,在精神上超脱尘世,以达到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和谐观。总的来说,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其文化思想一脉相承,表现出了一种消极的哲学思想和处世态度。纵观儒道两家的音乐审美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化“和”的本质,并且深入地渗透到我国古代声乐艺术中,构成我国古代声乐艺术审美鲜明的价值取向。“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与道家消极的处世哲学,形成了中国古代典型的文人品质:进则治国齐家平天下,退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1]中国古代声乐艺术正是踏着这种品质的洪流而扬帆向前发展。

语言行腔审美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审美意识不仅表现在哲学思想上,而且还表现在歌唱中的语言声腔以及咬字吐字的技巧方面。古语有云:“以情唱字,以字带声,以字行腔,字正腔圆。”早在中国古代,人们就意识到了语言行腔在歌唱中的重要性,“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歌唱是语言化的音乐艺术,它是音乐与语言有机结合、完美统一来传情达意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2]中国古代有许多声乐方面的论著,其中有的主张在吐字咬字上的美感,如《乐府传声》中写道:“字若不真,曲调虽和,而动人不易”、“凡演唱自然应以清朗为最重要,欲令人人之所长之为何曲,必须字字响亮。”有的主张歌唱行腔上的美感,如元代燕南芝庵在其《唱论》中提出:“声要圆熟,腔要彻满。”不过依笔者之见,纵观整个古代追求意境美的声乐审美取向,古人大多是结合咬字与行腔两者,使之成为有机统一体,这不仅符合儒家美与善相统一的审美标准,而且又达到了古人“和”思想的完美境界。总之,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审美形态丰富多彩,从整个音乐审美的发展特点来看,我国古代传统的声乐审美意识通过贯穿在“和”思想中的美善结合,完美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这不仅是我国声乐艺术宝贵的遗产,而且它还继续对现在以及未来的声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时当地的社会中,声乐艺术都在以“和谐”的主导审美观念,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自己的政治经济状况。在当今社会,人们还在歌唱声音的统一、作品表达的完整性等方面体现着这种和谐的观点。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审美在该时期为后世的声乐审美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又通过声乐教育为后世所传承。

中国古代声乐教育的主流——“礼乐”声乐教育与声乐审美一样,都是在音乐文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世事变迁,音乐审美有了要把美传承下去的要求,于是便产生了声乐教育,声乐教育成为了声乐审美观传播的载体。

1.中国古代声乐教育的基本状况中国的声乐教育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它是随着音乐的起源而产生的,模仿说作为音乐起源的一个重要种类,实际上就涵盖了音乐教育的起源。例如,晚辈通过模仿长辈歌唱,习得了歌唱的技术和能力;而在同辈之间的相互模仿,同时优势互补,双方都习得了自己所需要的声乐技能,声乐教育便在模仿中逐渐发展起来。到了奴隶社会,国家的出现,使一些专职的乐官和乐奴应运而生。而到了周代,我国古代的音乐教育开始成型,音乐逐渐成为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有效工具,因此,便出现了专门的音乐机构,即出现了最早的音乐学校。比如周代出现了由乐官“大司乐”领导的职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直到先秦时期,我国古代的声乐教育则开始步入百花齐放的繁荣期,这得益于该时期统治者以礼乐教化人的思想的盛行。“乐”在此被摆在了仅次于礼的重要地位。其典型的代表便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乐教思想,以及《乐记》中对声乐教育的理念。孔子的音乐思想与道德理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他的乐教思想中,孔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他结合人们声乐教育的实践,将音乐教育活动与人们的社会理想和美德结合起来,使得音乐教育趋向社会化。在《乐记》中记载道:“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从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在此,音乐教育被赋予了社会功能,它主张用音乐中的美来教化人们,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为社会服务。在该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声乐教育家,如韩娥、秦青、薛谭等,他们既是声乐教育家,又是非常出色的演唱家,在《列子•汤问》中又对他们在声乐教育方面的记载,当时的声乐教育以口传心授音乐的美为主,对歌唱的技术作出了相应的要求,已达到“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审美标准,在传授声乐技巧的同时,又结合理想道德与自身内涵修养,这与中国古代的声乐审美意识是一脉相承的。到了隋唐时期,我国古代的声乐艺术开始进入了繁盛期,这是因为唐代建立了教坊和梨园,这是当时有史以来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机构,由于统治阶级的钟爱及重视,整个音乐教育被系统化和专业化。宋代以后,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声乐教育集中表现在各大文人所著的乐书中,如北宋的《陈旸乐书》、南宋张炎的词源以及元代燕南芝庵所著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声乐理论著作《唱论》等。这些相关的声乐论著,对推动我国古代声乐教育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