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经济

古典经济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古典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古典经济

古典经济学对范式重建作用分析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新古典经济学主流地位的确定;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兴起;新兴古典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复兴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古典经济学存在针对不同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需要不同的经济学分支理论来给予解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式、新古典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是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吻合的,效用最大化同时意味着生产力最大化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关于分工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但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关注的重心由经济组织问题转到了对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新发展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才重新复兴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新兴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

以威廉•配第(William•Petty)和亚当•斯密(Adam•Smith)为代表的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核心,是关于分工和专业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此后,随着经济学新古典框架的构建,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共同组织起了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关注的重心是价格制度对于资源分配的决定作用而非价格制度协调专业化和分工的功能,这使得经济研究的重点由经济组织问题转到了对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上。由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不能解释诸如经济发展、贸易和经济增长等现象,也无法阐释交易成本和产权的经济含义,因此,在它之后,人们又分别发展了发展经济学、贸易理论、增长理论以及产权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和新企业理论等多个经济学学科的分支理论,以填补以上空白。这使得建立起来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各分支学科,存在理论核心的内在不一致。

致力于解决这些经济理论内在矛盾和冲突的经济学家们经过努力,在20世纪80年代,通过采用非线性规划(超边际分析)工具,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思想变成了决策和均衡模型,建立起了一套独立的、相对完备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焦点集中在人们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的社会分工水平对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的意义上。通过对分工与专业化的研究,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有互相独立的分支理论都能很自然地解释为新兴古典框架中分工发展的不同侧面,分工和专业化的思想自然而然成为理论的内在核心,并成功复兴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一、新古典经济学主流地位的确定

点击阅读全文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此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和手段来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本文试图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角度论述我国的就业促进战略。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失业理论

新兴古典经济学以超边际分析来复兴古典经济学思想,把研究重点放在分工与专业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上。在杨格看来,分工包含着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二是不同专业的种类数;三是生产的迂回度。而生产的迂回度是工业化的一个主要特点,工业化发展的程度越高,迂回生产链条的长度就会越长。伴随着新技术的产生和个人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或经济增长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分工水平演进的过程,表现为个人专业化水平加深,生产的迂回程度提高,迂回生产链条上每个环节的产品种类数增加,而这意味着不断出现新的专业和分工领域。

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失业是与分工相关联的一种经济现象。如果没有分工,整个社会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时,不存在失业;当整个社会处于完全分工状态,每个人都进行专业化生产时,社会也没有失业。失业发生在一定水平的分工阶段上。从一般意义上讲,当分工演进机制受阻,原来的专业化生产不能进行时,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劳动力既不能重回自给自足状态,也不能跃进到新的分工水平状态,失业便会产生。具体而言,新兴古典经济学解释失业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式是分工网络的可靠性,即交易风险来解释失业现象。在新兴古典产权理论中,若每个交易都有一个失败的风险,则当外生交易效率改进时,均衡的分工水平会上升,而整个经济分工协调完全失灵的风险也上升。但是因为外生交易效率改进时,增加的分工好处大于增加的总外生交易费用和增加协调失灵风险的坏处,所以人们会从这些相互冲突的效果之间的最优平衡角度,同时选择高分工水平和高协调失灵的风险。而高分工水平意味着商业化程度、大市场容量和高总量需求,分工协调失灵的风险则意味着人们在协调失灵中可能被迫回到自给自足的低生产效率。因此,整个经济分工协调失灵的风险意味着大规模失业的风险。

第二种方式是所谓整数理论来解释失业现象。所谓整数问题就是瓦尔拉斯均衡存在的整数条件,即能产生最高效用的角点均衡中,选择专业化模式的角点均衡人数必须是整数。假定一个经济中只有3个人,当交易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出现分工,瓦尔拉斯全部均衡意味着每个专业有1.5个人,这与整数条件不符。因此瓦尔拉斯均衡可能不存在,但如果3个人中有一个人的生产率低于其他两人,则瓦尔拉斯均衡仍会存在。而两个生产率高的人会发现,与生产率低的人进行分工将会影响他们的收入。所以,他们将会形成一个瓦尔拉斯均衡并将生产率低的人排除在分工之外。生产率低并不是这个人被排出分工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整数条件不满足。因此他是在愿意卷入分工且当整数条件满足时也能卷入分工,但却因整数条件不满足而被迫处于市场和分工之外。这类失业就是非自愿失业。

点击阅读全文

经济学古典体系发展探讨

摘要:观瞻数百年来经济学思想史之演进和成长,西欧无疑是近代经济学成型和迅速成长的摇篮,在英国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斯密—李嘉图—穆勒的古典体系”;英国剑桥堪称现代经济学的摇篮,马歇尔完成了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穆勒”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芝加哥学派”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信仰和捍卫,为经济学在当代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古典体系;新古典经济学;芝加哥学派

本世纪就要在我们面前走完它的最后时刻,人类将从此跨入又一个千年。世纪回眸,千年阅读和阅读千年,与其说是对我还不如说是对经济学的挑战。80年代初,研修中国古代经济及经济思想史的书,我确实知道经济和经济思想那悠久和源源流长的历史,但我并不真正知道今天我所理解的经济学到底有多古老。后来在西方,人们常说经济是古老的,但经济学却是年轻的科学。这显然是因为他们并不把比如思想大师亚里士多德视为经济学家的缘故。这自然是有道理的。我再补充一句希望能够破题的话:经济学虽然无法因过去的千年而显示其辉煌,但却因其辉煌而渲染着一个千年的结束。

一、古典体系

在19世纪末之前,西欧无疑是近代经济学成型和迅速成长的摇篮。从英国的配第到法国的魁奈,从斯密到萨伊,从李嘉图到瓦尔拉,从屠能到西尼尔,从格森到古诺等等。而在1750-1870年这段时期,也就是从重农主义到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的产生这段时间,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实际上又成了近代的“经典”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熊彼特好象说过,在这一段时期,英国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斯密—李嘉图—穆勒的古典体系”。当然,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属于这个“古典体系”的除了斯密、李嘉图、穆勒之外,还应该包括象马尔萨斯、马克思等这样伟大的经济学家。作为古典的经济学,后人对于什么是古典经济学的中心论题以及什么又是古典的体系这样的问题在经济思想史上一直是存有争论的。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如何评价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学在“古典体系”中的相对地位?李嘉图的经济学是否继承了斯密的“体系”?

首先,我们必须重视“政治经济学”一词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的重要意义。在古典的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涵盖了今天我们称之为经济学和经济政策的全部内容。我所看到的许多文献在涉及古典的政治经济学的含义时都提到斯密在《国富论》第4卷的导言中所写的一段话:“作为为政治家或立法者服务的科学分支,政治经济学有两个明确的目标:首先,它要为人们提供,或者更恰当地说,使人们能够为自己提供丰厚的收入或生活资料;其次,向国家或全体国民提供足以维持公用事业的财源。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要使国富民强”。这段话后来也成为伦敦经济学院的领袖人物莱昂·罗宾斯(L·Robbins)教授在《过去和现在的政治经济学》(1976)一书中所倡导的研究传统的基础。

点击阅读全文

马克思古典经济学论文

一、人类群体划分的异同

古典经济学是从生产领域研究人口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在对人口的划分中,重农学派代表魁奈认为凡是生产“纯产品”的人口为生产性人口,而其余的人都是非生产性人口,非生产性人口不宜过多,否则会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实则,魁奈认为的“纯产品”也就是剩余价值,所以,魁奈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角度来区分生产性人口和非生产性人口。并且,魁奈是最早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社会人口的阶级构成的经济学家,他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划分为三个阶级,即“生产阶级”(从事农业、捕鱼业、采矿业等人口)、“不生产阶级”(从事商业、工业等社会经济事业的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地主、贵族、官吏等收取地租、赋税的阶级)。配第同样把人口分为生产人口和非生产人口,即创造财富和不创造财富的人口。配第认为生产性人口的增加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而对于非生产人口可适当控制和减少,并提出了人口价值的概念,即人口的自然数量和社会数量。自然数量也就是人口的数量,而人口社会数量则指人们通过技术、文化等劳动创造的财富数量。配第认为:“一个人,如果技艺高超,可以和许多人相抗衡。”所以,要提高人口的价值,则要重视人口的社会数量也就是人口素质的提升。亚当•斯密从劳动价值论和生产劳动的观点来区分生产人口和非生产人口,即从事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人口为生产人口,否则是进行无用劳动的,也就是非生产人口。斯密认为“有用的生产性劳动者人数,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和推动劳动的资本量的大小及资本用途成比例。”斯密的另一大贡献则是把资本主义人口分为三个阶级,即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地主阶级,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阶级构成做出的正确分析。马克思经济学中对人口划分的重点放在阶级关系上。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特有人口经济规律的同时,分析和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主要形式,即:流动的、潜伏的和停滞的过剩人口。更为重要的是,他把相对过剩人口规律与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结合起来考察,从而揭露了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内在联系,充分论证了工人贫困和相对过剩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尽管马克思和古典经济学派对于人口的划分问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者都强调人口质量的重要性,认为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马克思赞同魁奈等认为人口与财富、生活资料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否则将阻碍经济发展。他们都看到了人口与经济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故而应该积极干预和引导人口增长。

二、对过剩人口问题论述的差异性

马尔萨斯提出的是“绝对”过剩人口,他的两个级数原理认为人口增长的速度要远远超出土地生产的能力,而资本主义社会一切贫困和罪恶的根源就在于人类如同整个生物界一样生来就具有超速繁殖力,因此要采取一定的人口抑制措施。李嘉图继承了马尔萨斯的土地收益递减的思想,但他认为人口过剩的解决办法是加速资本积累,而非减少人口。同时,李嘉图认为,机器最终排挤了工人,机器的使用虽然增加了国家财富,但也可以使人口过剩。马克思因此对李嘉图有着高度评价,认为李嘉图不仅把机器看作是生产商品的手段,还把它看作是生产过剩人口的手段。西斯蒙第认为,国家繁荣的标志是财富与人口的比例适当。只有“各个阶层都能得到温饱,财富才是一件好东西;只有每个人都能通过劳动得到适当的生活,人口才是一个优点”。同时西斯蒙第继承了李嘉图的机器替代工人造成失业的思想,他认为机器本身不会损害工人,而机器使用的资本主义性质才是罪魁祸首,为此,列宁认为西斯蒙第指出了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的矛盾性,这是极大的进步。但他最终并没有追究到根本原因即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相对减少,劳动者最终被驱逐出生产的过程,也就导致相对过剩人口,所以,相对人口过剩实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工人的失业、贫困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结果。然而,对于当前各国发展情况来看,过剩人口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才有的,失业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所以相对过剩人口不再是马克思经济思想中分析的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人口规律。

三、人口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关系问题研究的比较

古典经济学基本上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分别从人口与财富、收入、资本等方面对人口与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但古典经济学谈到的人口的生产,仅限于人类自身繁衍的自然过程,并不包括社会物质生产方式。马尔萨斯最先把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归结为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在其人口法则中提出了“两个公理”,并认为食欲和情欲是人类“本性的固定法则”,把人口增殖看成是人的本性而为,是纯粹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经济制度无关。马克思则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即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也就是对自身生命的生产过程,而人类自身生产是人类通过生育繁衍后代,即对他人生命的生产过程,这就解释了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自始至终都是同时存在的,而且包括了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在人口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上,马尔萨斯等人坚持土地收获递减规律,看到了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强调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生活资料生产的威胁,但没有看到人口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李嘉图曾对马尔萨斯抹杀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发展的决定作用进行过批判和反驳,但也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同所产生的特有的人口规律。马克思强调人口经济规律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并通过分析人口与生产力的关系,提出了“人口压迫生产力”和“生产力压迫人口”的理论。

点击阅读全文

空间及新古典经济学的差别

一、关于空间含义的不同理解

弄清经济学上的空间含义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尽管人类的经济活动从未离开过任何空间维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古典和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空间一直是以一种含混不清的潜在角色而存在的。难怪4O多年前,艾萨德(Isardw.)就曾抨击经济学分析一直是“在一个没有空间维度的空中楼阁中”进行的。l_】JMarshallA.甚至认为跟时间要素比起来,空间要素在经济学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事实上,空间经济学中要讨论的空间概念,只不过是在一般的“时空”维度的“空间”中,增加了属于空间经济学的特定内涵而已。在空间经济学中,“空间”的含义至少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空间作为产品或要素交换活动的场所,或者说是个有形或者无形的市场的概念。它常常把交易主体的“自组织”现象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把不完全竞争市场、产品差别化,甚至把信息不对称的因素纳入到经济组织结构的分析框架中来。显然,这与新古典经济学默认市场是规范匀质,分析起点基于完全竞争结构形态的假设条件,是完全不同的。其次,空间是个经济区位的概念。它考虑到了商品生产地与市场之间的距离问题,把以冰山交易成本为代表的空间运输费用,抑或贸易自由度纳人到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中来,形成了特有的以市场为中心的产业区位分布的特征。在经济学发展史上,最早讨论经济区位的是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ThunenVon。

在1826年出版的名著《孤立国》中,ThunenVon阐述了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由六层同心圆环架构的圈层布局理论。认为地租随着向外延伸的半径的增大而逐渐递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心城市同外围的资源配置或贸易关系受到运输费用的影响造成的。最后,空间是个规模报酬递增,块状经济聚集经济的概念。同新古典主流经济学默认经济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呈“平滑”形态的分析观点不同,空间经济学强调空间生产组织单位具有规模报酬递增进而表现出块状经济聚集经济的特点。在空间经济学中,规模报酬递增是一个跟经济活动的外部性紧密联系的概念,表现为知识或技术的创新效应和溢出效应,创新和溢出是一个经济体产生集聚现象的原生动力所在。综上所述,与新古典经济学相区别的空间经济学中的“空间”是指这样的一个“非匀质”“非平滑”和“非中性”的块状经济区域,在这个经济区域里,市场结构形态是非完全竞争(垄断竞争的)的,因而产品是差异化的,不同区位之间是非平滑的,区位之间的贸易活动存在着冰山交易成本(运输成本),生产要素的使用具有非规模报酬不变性的特点。克鲁格曼等人(Krugman,l998a,¨1998b;_4J(-‘Fujitaetal,1999。)指出,新古典主流经济学之所以长期缺失空间维度,不得不一直沿用一种较为“松散”的分析框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处理规模经济导致的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建模技术工具所致。这种状况直到迪克西特一斯蒂格利兹分析框架的出现才有根本性的扭转。与发端于农耕文明自然经济形态的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空间经济学诞生于工业文明发展的初期,为了简化理论分析,它在建模技术上,常常以两部门生产作为分析的基础,其中农业以完全竞争、产品无差异,工业部门以垄断竞争产品差异化现象为研究的前提条件。于是,空间经济学与传统的区域经济学或区位经济分析之间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一种类似化学和物理学之间的关系。

二、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不同结论

本文以局部溢出模型为例加以讨论。所谓“局部溢出”系指本地知识资本的溢出可以完全被本地资本创造所利用,外地知识资本对本地的溢出效应随空间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长期中,根据无套利均衡原则,单位资本的收益总是相同的,同时也满足资本价值与资本成本相等,也就是托宾q=1的条件)用算式表示就是:7r:7r=bE/,其中7r和7r分别表示两个呈块状的经济空间北部和南部的资本收益(参数前加号表示南部地区,不加号则表示北部地区,下同),b为某一系数,为经济系统,即南北区的总收入,为经济系统总资本存量。经济系统的总支出等于经济系统要素总收入减去创造新资本所支出的部分,而总收入包括劳动的收入(WL+L=L)和资本收益(邪+7r(1一s)Kw=bE),式中L、L分别为南部北部的劳动投人量,w.、w.分别为南部北部的工人的工资水平,sn表示北部人口份额。支出包括补偿资本折旧的支出(一6ICa,),保持资本存量以g增长的支出(一gKWa,),故而经济系统的总收入E”=L+6E”一(g+)(K,+at),式中aI表示单为资本的劳动投入量,8为资本折旧率。从此式中求出,则:LW一(+)(2.1)式中入([0,1],表示公共知识在空间溢出的难易度.越大,区际间的知识溢出越容易,新资本生产成本就越小。考虑新古典经济视角下产业为长期均衡分布时,s=1/2,把它代人式(2.1),则:一1-b一(+):11b(c一)(2.2)当对称均衡时,s=s:s:1/2、B=B:1,。因此:一旦一互一一丝:F(P+占+g)w£口,P++gP++g一!±)一12(P++g)把E代人上式,解出g,则:’g:”一(1—6)p一,:+l+A(2.3)上式表示产业为长期对称均衡分布时的资本增长率。式中资本折旧率()和折现率(P)以及b=g/or是常量。从式(2.3)可以看出,新古典索洛模型增长理论,即经济长期均衡产业为均衡分布时,资本增长率与知识资本溢出效应和人口禀赋成正比,知识资本的溢出效应和人口规模越大,则经济增长率也越大。当经济处于对称均衡时,北部和南部的资本增长率相等,且等于经济系统资本增长率。考虑产业聚集在某一区域且经济实现长期均衡,即入=l时,由(2.3)得,g=bL一(1一b)P一6,E=L+p不难得出,产业聚集时的资本增长率与产业呈对称分布时的资本增长率之差为b(1一A)/2,易知该值始终为正。

所以产业聚集时的资本增长率大于新古典产业呈均衡分布时的资本增长率,这说明,产业集聚提高了资本增长率。再考虑新古典框架与空间经济学DS框架下的经济增长率和国民收入的地区分配问题。在局部溢出模型中,整个经济系统的名义收入是指居民可支配收入,大体相当于居民购买力水平,它包含劳动收入、资本收人,扣除补偿资本折旧和维持资本按一定增长率积累所需要的投人部分,另外也包括投资(用,来表示),且投资在数额上等于(g+)(Kn,+Kn)。,因此,产业呈对称均衡状态时:=一,GDP=E,-LbE”产业呈核心一边缘均衡状态时:E=L+P,GDP=(1+b)L”+显然,由于上述二式均与资本份额无关,说明资本份额的增加并不影响经济系统的名义收入和名义GDP。根据空间经济学建模思想,单位资本只对应一种工业品生产,于是产品种类随着资本份额的增加,会以资本增长率相同的速度增加,另一方面,产品种类的增加会降低每个区域的生活成本指数,于是产业集聚提高了产业集聚地的居民实际收人水平和实际GDP产出水平。当资本或者说产业的空间分布呈对称状态时,两个区域的名义收入水平相等,故而实际收入水平也相等。考虑到经济系统会受到某种偶然因素的冲击,一旦资本的对称分布状态被打破时,那么名义收入和实际收人水平便会发生改变。当所有资本或者说所有产业聚集在某一个区域时,经济系统的名义收入为E”=L”+p,名义收入在地区间的分配会完全不同,资本聚集区的居民不但享有劳动报酬,同时也享有资本报酬,而无资本聚集区的居民由于资本份额为0,所以只能享有劳动报酬。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