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古典文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古典文学

知人论世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运用

[摘要]中华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文化断层的民族,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积累至今可谓汗牛充栋,极其丰富。孟子“知人论世”说作为一种认知的方法,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家作品,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同样以文学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媒介。二者在研究对象上有共通性,因而知人论世成为文学研究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这篇文章仅以实例为证,简析孟子“知人论世”说作为一种认知方法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的运用价值。

[关键词]“知人论世”;文学研究;文学鉴赏;文献辨伪

一、“知人论世”的提出与发展

孟子的“知人论世”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中国的古典文学研究过程中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关于“知人论世”这一说法的来源,有文章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而卿大夫们在引《诗》的时候经常断章取义,只截取自己所需的只言片语,而忽视了诗句在整首诗中的意义。孟子认为这种截取诗句表达思想并不是对诗文本义的正确诠释,歪曲了原意,正是对这种行为风气的不满,他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观点。”以这种说法理解,孟子提出“知人论世”说是为了矫正曲解文义的错误行为,达到正确理解诗文的目的,但是仔细探源“知人论世”这一说法的出处,我们发现这种理解是有所偏差的。

探究本源,“知人论世”的提出并不是为了找出一个文学批评的准则。我们且以此说法的出处《孟子•万章下》为证:“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翻译成现今通行的说法,这段话的意思是乡里的优秀人物就和乡里的有识之士交朋友,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国家的有识之士交朋友,天下闻名的优秀人物就和同样是天下闻名的有识之士交朋友。如果和天下闻名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觉得不够,便可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与之交朋友。但吟咏他们的诗,诵读他们的书,却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这样可以吗?因此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了解其人,这是与古人做朋友。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孟子在这里认为,不同层次的人交友范围不同,层次高的人更需要沟通古人与古人做朋友,但与古人做朋友,只读其诗书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古人的生平行事,知道他们的生存环境,这样才能读懂古人的诗书与其进行心灵的沟通,继而成为知音朋友。因此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本来意图是阐释尚友的方法,“颂其诗,读其书”只是一种手段,由“知人论世”而“尚友”才是目的。但耐人寻味的是,这段话同时也客观提示了一种对诗书的读解方法,并且后一种的意义为后世之人不断阐释发展,它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本意。

“知人”与“论世”是两个相互独立却又联系的概念。“论世”是为了“知人”,而“知人”就必须“论世”。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为人行事,理解作者的心志情思;“论世”,也就是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所处时代,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因素对作者思想、道德、心理、性格等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还有了解激发作者产生创作欲望的临时动因等等。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会有自己一定的动机。作品反映的思想和感情也会因为作者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生活环境和时代精神的不同而不同。在艺术风格方面,不同的艺术道路,不同的审美风格和不同的个性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正如鲁迅先生曾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样才较为确凿。”[3]如果要论文,最好是能够在通篇考虑的基础上顾及作者的全人,也就是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处世为人,更要顾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也就是作者的生活背景、文化状态,兼顾了作者的“全人”和“社会状态”两个方面再谈论文,才更为全面和确凿。鲁迅先生的观点实则就是肯定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点击阅读全文

古典文学和大学德育美学思想

一、我国大学生德育现状

我国的大学德育,是指大学教育工作者以社会优秀品质理念为基础,计划和体系的对在校大学生开展思想、品德和政治等多方面的教育工作,并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认识,积极参与体验与实践,帮助他们形成社会主义优秀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大学生,是国家知识群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复兴、发展和腾飞的希望;同时,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德育工作。然而,在近一段时期,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不求进取、放任自流,不愿关爱社会和他人,轻视诚信的状况。他们或是无明确学习目的,处事功利化,将自己和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割裂开来;或是处事以个人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或是凡事只重利益,不愿意付出和牺牲;或是只关注个人的学习发展,对各种不正之风熟视无睹,缺乏对正义感;甚至有部分大学生表里不一,对诚信没有基本的信仰和坚持。导致上述各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的两个方面:首先,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使大学生可以轻松便捷的从网上获取各种信息。同时,大学生活是学生逐步认识自己,学会独立的重要阶段,在大学里,学生开始自己对学习和生活做出选择,而不再是由家长或老师进行统一强制的安排。这导致部分学生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网络信息中去,无法自拔。虽然各高校都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德育工作,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但由于网络信息的获得的简易性和隐蔽性,部分学生逐渐受到暴力、色情、低俗等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在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其次,受近些年来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高等院校在教育和科研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了重理轻文的现象。各高校普遍的出现了重科技教育而轻人文教育的状况,在课程设置上,缺乏文学、历史、哲学以及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课程;教学研究方面,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待遇不如科学学科的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对大学生几乎没有人文素质的要求等等。如何才能缓解并扭转这种现象呢?这必然要求我们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着手,不但要学会通过网络的形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将学生从网络虚拟世界更多的引向现实世界,也要对学生进行丰富的人文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接触、学习优秀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我国数千年来传承发展的具有深厚文化蕴意和人文精神的古典文学,正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优秀材料。

二、大学德育中的美学思想和古典文学

(一)中西方德育中的美学思想

在中国数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过程中﹐历来主张“德治”,强调“以德教民”,将德育放在首要的地位。古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教是居首位,这即是对德育的一种倡导。其后的“乐”和“书”分指音乐诗词造诣和书写作文能力,将文人的审美、知美和造美统一到个人的学识修养中去。到了近代中国,无论是清末维新运动,亦或是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教育者们都始终将德育和教育放在并重的地位,由于历史原因,这一时期的学者大都强调学以致用,学以强国,强调师夷长技以自强。这一时期,王国维以哲学角度切入,向国内引入了“美学”概念,他在《哲学辩惑》中提到“教育学者,实不过心理学、伦理学、美学之应用……今夫人之心意有智力,有意志,有感情,此三者之理想,曰真、曰善、曰美。”强调了真善美作为美学德育的核心,是接受教育者必须具备的品质。从西方德育历史来看,美学思想贯穿了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是美德,认为美德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同时期的《荷马史诗》描画了大量的自然风景,体现了当时人们初步的审美情感,描写了英雄们“勇敢尚武”,凝聚了当时代的最高美德;到文艺复兴后,随着西方社会思想的解放,德育中的美学方法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莎士比亚通过诗歌和歌剧阐述了他对美的理解,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18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学家、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在娱乐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主张,他提倡在教育中加入更多快乐且无害的娱乐活动,同时极力反对无聊且有害的消遣;20世纪前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理论得到发展,提出要把艺术和审美作为人类解放自身的路径和方法,俄国民主主义思想家别林斯基就认为:“通往全民福祉的道路,是自觉,艺术能促进这自觉,并不下于科学,在这儿,艺术和科学是同样不可或缺的”。而到了现代,西方国家越加重视价值观教育,他们通过新媒体的手段,将美学方法应用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或是兴建如艺术馆、国家公园等公共设施,利用艺术教育的方式进行爱国教育,或是通过网络信息等新媒体方式以及传统的电视、广播、杂志等大众媒体形式传播他们的道德意识。

(二)古典文学和我国当下大学德育中的美学思想

点击阅读全文

传统文化在古典文学教学中实践

摘要:在古典文学教学中运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与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中的内容存在相似性,都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充分探究中国古典文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中的人生意蕴,从而实现对学生良好的培养和引导。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与中国古典文学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于古典文学教学的发展工作提出新要求。因此,合理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中的实践问题,明确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在古典文学教学中的实践意义,探究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在古典文学教学中的实践策略是重要的,进而促进古典文学教学工作,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工作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古典文学教学实践

引言

古典文学在教学中,所包含的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含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还都是保持着生命活力、蕴涵着深刻哲理思想的文学教育内容,这对培养学生深刻的学习意识和思想能力带来深远意义。古典文学还能丰富学生浓厚的人生意蕴,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与中国文学古典教学的融合,对于推动学生成长来说具有深远影响。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在古典文学教学中的实践现状

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采用将传统文化理念与文学教学理念之间有机结合的方式,时刻引导学生奋发向上、树立健全的人格和美好情操。这也是古典文学教学中的追求,加深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认知和理解。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古典文学教学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可以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提供保障和奠定基础。比如,推崇儒家思想是古典文学作品中最有主要的精神内涵之一。在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也包含很多与传统儒家思想教育有关的知识内容,通过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传承,也能达到对学生有效熏陶和引导的目的,增加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关儒家思想的理解[1]。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与古典文学教学的融合,也可以继承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知识。许多内容也是中国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提升古典文学教学的发展水平。古典文学教学中的诗词内容,不仅是文学作品丰厚底蕴的耕地,也是一些文学作品在学习过程中的鲜活生命源泉,通过对这些学习内容的挖掘,也能了解到其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古代圣贤深刻的国家忧患意识,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这对培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高尚人格魅力、积极价值取向带来深远意义,从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不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能从中了解优秀传统文化阶级的道德力量,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进而不断为社会培养出更多良好生活态度、讲究修身养性的创新型人才。但是从当前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在古典文学教学中的实践现状来看,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在古典文学教学中的实际现象并不乐观。部分学校在古典文学教学期间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弘扬,也没有通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知识、文化内涵等形式,增加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正确了解。古典文学教学还是以传统固有的思想为主,向学生传递与中国古典文学教育有关的知识内容和教育内涵。在引导学生充分分析古典文学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存在不足,进而使很多学生的古典文学作品学习过于表面化,难以更好地参与到古典文学知识的探究当中,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目前缺乏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也是古典文学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中的主要问题,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需要明确的实践教育目标,这也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基础。在古典文学教学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应用过于随意,没有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应用的意义,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目标,进而也给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带来不利影响。此外,没有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和古典文学教学的要求,以及营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环境,也是当前古典文学在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应用方面的主要问题。所以,还需要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应用认知,从多角度探究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与传统文化理念之间的融合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加强学生对古典文学教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

点击阅读全文

古典文学与写作教学积累浅析

摘要:对于语文写作这门学科,其中注定涉及了很多的知识,也说明了很多问题。利用古典语文这门教学平台,师生之间应当沉醉在写作这种纯熟的笔法,并且感受古典文学中澎湃的气势,其中还有跌宕的情节与栩栩如生的人物。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杂家,可以包容很多,包括博大精深的部分,也要突出特点。本文通过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了我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作品,可以构建科学的教学法宝,更好地传输知识。

关键词:古典文学;写作能力;教学积累

1引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是很关键的一部分,可以很好的运用语文知识,更好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集中体现出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积累教学教学经验。古典文学是当前作文教学中非常关键的内容,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出传统古典文学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2如何发挥传统古典文学的作用提高作文水平

2.1积累文学的词汇传承性

点击阅读全文

小议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法

文学观念

(一)历史演进的文学观念

胡适在谈到《白话文学史》的写作目的时说: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不是这三四年来几个人凭空捏造出来的;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是有历史的,是有很长又很光荣的历史的。我要人人都知道国语文学乃是一千几百年历史进化的产儿。[2](P1)他又说:这一千多年中国文学史是古文文学的末路史,是白话文学的发达史。[2](P4-5)胡适创造性的将中国文学史,以文字形式来分,归纳为白话文学与文言文学双线的发展,认为整个中国文学演进的过程,就是作为“活文学”的白话文学逐渐战胜“死文学”的文言文学。但是他也意识到,“历史进化有两种:一种是完全自然的演化;一种是顺着自然的趋势,加上人力的督促。前者可叫做演进,后者可叫做革命”[2](P5)。他认为以前中国的白话文学发展,只是不自觉的演进。即使是中国近代文学,虽然胡适认为已是古文的末路期、白话文学较快发展期,但仍是无系统的,仍旧是“无意的,随便的,并不是有意的”,“不曾明明白白的主张白话的文学”[3](P185)。基于文学进化的观念,胡适强烈地认为,今人应该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学,而文言文学仍旧阻碍与束缚了白话文学的进化。所以,胡适通过《文学改良刍议》、《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一系列著作,自觉地用文学革命的意识,号召加速推动中国文学的进化,实践了他对文学历史进化的认识和主张。胡适在他的《词选》自序中,将词分成不同的历史时期。第一时期为晚唐到元初,他认为是词的自然演变时期,是词“本身”的历史;元到明清之际是曲子时期,是词“替身”的历史;而清初到现今则是模仿填词的时期,是词“鬼”的历史。在词学研究领域,他有着明晰的思路,像他打算做三个时期的长短句选本,分别选取代表三个时期的词家作品。除了把握词宏观的历史演变进程,对各阶段词的性质他也有自己的定位和认识。比如我们现今看到的,反映词第一时期的《词选》中,他将这一时期的词又分为三个阶段,歌者的词,诗人的词,词匠的词,较好地把握了词在这一时期的细微演变。在《词选》自序中,他还清晰地指出中国文学历史演进的发展公式,即:文学的新方式都是出于民间的。久而久之,文人学士受了民间文学的影响,采用这种新体裁来做他们的文艺作品。文人的参加自有他们的好处:浅薄的内容变丰富了,幼稚的技术变高明了,平凡的意境变高超了。但文人把这种新体裁学到手之后,劣等的文人便来模仿;模仿的结果,往往学得了形式上的技术,而丢掉了创作的精神。天才堕落为匠手,创作堕落而为机械。生机剥丧完了,只剩下一点小技巧,一堆烂书袋,一套烂调子!于是这种文学方式的命运便完结了,文学的生命又须另向民间去寻新方向发展了。四言诗如此,楚辞如此,乐府如此。词的历史也是如此。[4](P498)另外,中国文学惯用套语。在《读沈尹默的旧诗词》一文中,胡适就指出:凡文学最忌用抽象的字(虚的字),最宜用具体的字(实的字),例如说“少年”,不如说“衫青鬓绿”;说“老年”,不如说“白发”。[5](P120)在胡适看来,这些套语在他们的缘起时代,都是合情合理的,能引起具体的浓厚的意象。但是因为古代和当今时代毕竟不同,经过时代的迁转改变,很多套语在古代,读起来可以感受到背后的情味,但如今却早已失效。所以胡适认为当今学者应该“从根本上下手,学那用具体的字的手段。“”古人说‘河桥酒幔青’,今人可说‘火车汽笛声’”。[5](P121)这种鼓励今人避免用陈陈相因的套语,做“新套语”的主张,也反映了胡适历史进化的眼光。在章回小说的考证中,胡适特别注重发现小说的历史流变。像对《水浒传》的考证,就梳理了宋江在《宋史》中的记载、南宋民间的“宋江故事”、《宣和遗事》中对梁山泊好汉的描写、元曲里的水浒故事、明代《水浒传》各版本等一整条小说演进脉络。胡适说:传说的生长,就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初只有一个简单的故事作个中心的“母题”,你添一枝,他添一叶,便像个样子了。[6](P341)对文学的研究,以考证其作品和版本的历史演变为主,这可以说是一种历史性的研究方法,而具体的考证过程,又是后文将谈到的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方法支撑。但是必须指出,注意挖掘小说“母题”滚雪球演进背后所涉及到的种种时代原因,则是充分体现了胡适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对其文学研究的指引。胡适自己就说:这种种不同的时生种种不同的文学见解,也发生种种不同的文学作物———这便是我要贡献给大家的一个根本的文学观念。《水浒传》上下七八百年的历史便是这个观念的具体的例证。不懂得南宋的时代,便不懂得宋江等三十六人的故事何以发生。……不读《明史》的《文苑传》,不懂得明朝中叶的文学进化的程度,便不懂得七十回本《水浒传》的价值。……这叫做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7](P395-396)

(二)实用功利的文学观念

胡适的白话文学革命,洋溢着浓重的参与现实的意味。具体说,便是文言合一,便于现实教育,便于现代人沟通交流,便于适应时代思想和情感表达,用文学上的革命,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胡适《白话文学史》、《词选》等著作,也注重服务他时下的文学革命,展现白话文学的历史渊源和其文学革命的合理性、必然性。这种带有功利主义的书写,其实也正是他实用文学观的具体体现。胡适善于用实用的眼光发现古典文学中涉及写实意义和功利目的。胡适认为“文学既是要‘救济人病,裨补时缺’,故文学当侧重写实,‘删淫辞,削丽藻’‘,黜华于枝叶,反实于根源’”[2](P362)。所以他直白表达了“伟大作家的文学要能表现人生———不是那想象的人生,是那实在的人生: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和恐惧”[2](P256)的观点,肯定了杜甫用诗写“实际的人生苦痛,社会利弊、政府得失”[2](P355)的价值,肯定了元白的文学主张是“为人生而作文学!文学是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最上要能‘补察时政’,至少也须能‘泄导人情’;凡不能这样的,都‘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2](P351)。胡适认为,初盛唐的文学不过是文学的儿童和少年时期,他说:天宝末年大乱以后,方才是成人的时期。从杜甫中年以后,到白居易之死(846年),期间的诗与散文都走上了写实的大路,由浪漫而回到平实,由天上而回到人间,由华丽而回到平淡,都是成人的表现。[2](P258)用成人的阶段来肯定这一类写实主义文学,足可见胡适对文学参与现实,发挥实际功用的看重。又比如,胡适在《<水浒传>考证》中,反对金圣叹所认为的,《水浒传》是作者“饱暖无事,又值心闲,不免伸纸弄笔”所写的无聊之作。他说:宋元人借这故事发挥他们的宿怨,故把一座强盗山寨变成替天行道的机关,明初人借他发挥宿怨,故写宋江等平四寇立大功之后反被政府陷害谋死。明朝中叶的人———所谓施耐庵———借他发挥他的一肚皮宿怨,故削去招安以后的事,做成一部纯粹反抗政府的书。[7](P394)金圣叹所说“饱暖无事,又值心闲”的观点,可以说是为文学而文学的阐释。而胡适看到作品背后的功用目的,认为其是一部“发挥宿怨”“纯粹反抗政府的书”,这种对文学作品现实意义的发现,体现着其功利主义的文学眼光。在《<醒世姻缘传>考证》中,胡适说:(《醒世姻缘传》)是一部最丰富又最详细的文化史料。我可以预见:将来研究十七世纪中国社会风俗史的学者,必将要研究这部书;将来研究十七世纪中国教育史的学者,必定要研究这部书;将来研究十七世纪中国经济史(如粮食价格,如灾荒,如捐官价格等等)的学者,必定要研究这部书;将来研究十七世纪中国政治腐败,民生苦痛,宗教生活的学者,也必定要研究这部书。[8](P271-272)胡适把一部文学著作的意义,从单纯的文学写作解放出来,去看待小说中涉及的婚恋观念、风俗习惯等等,评价其对反映古代社会真实状况的功用,以及对当今其他学术领域的帮助,并又从这些实用角度,反过头来充分肯定了《醒世姻缘传》的文学价值。

(三)开放包容的文学观念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