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国际医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医学教育层次参差不齐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放前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强烈的残酷剥削和掠夺,经济基础差,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缺医少药的问题非常严重。为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我国医学教育呈现包括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及博士后教育研究在内的多层次发展模式。这种多层次的医学教育模式符合当时的国情,广大中专、大专医学人才为我国基层医疗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医疗卫生保健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医生不但能看病救人,而且还要会运用各种现代医疗手段,尽可能减少病人的痛苦,为群众提供医疗保健知识。其次,在人类社会全球在趋势的推动下,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促进了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追赶时代的步伐,与国际接轨,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就要求广大医疗工作者具备应用各种现代化手段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并加以利用、创新的能力。但我国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水平还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我国加人WTO后,医疗服务领域逐渐开放,国外医疗机构介人,不仅会带来先进的技术,而且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素质较低的医疗卫生人员已不能迎合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难以肩负迎接挑战的任务。
二、教育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医科院校以传授医学知识为主,轻视数学、物理、化学、统学计、计算机学等学科的教育。而且学科的教学比较分散,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教学安排欠缺整体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生通常能较好地掌握各个知识点,但对各知识点的结合认识往往不够充分。再者,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面相对狭窄,他们对现有知识的扩展能力,对新知识的获取能力,对工作的科学总结能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创新意识不强。
三、医学生源良荞不齐
近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为适应高速发展的需要,国家教委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而且为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国家向医学教育投人大量资金,医学院校不断扩招,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医疗卫生人员。
摘要: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随着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卫生服务模式的重大变革以及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
关键词:中国医学教育现状及发展
0引言
一个民族的振兴离不开教育,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不能没有健康。医学教育包括了看病和上学两个广大人民关心的民生问题,承担着维护人类健康和培养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欢乐。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随着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卫生服务模式的重大变革以及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为了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战略目标,医学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党在十七大中,明确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作为加快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我国医学教学的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广大人民的齐心努力下,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医学教育体系,各高校医学科学研究的科技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医学教育和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渐广泛而深入。虽然我国的医学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随着我国医疗事业和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广大人民对卫生服务日益增长的新要求,我国医学教育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临床医学精英教育模式概述
1.1临床医学精英教育的特点
1.1.1社会性的教育本质现代临床医学研究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属性,但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健康、疾病与其他动物的健康、疾病之间的差别在于人的健康的社会性,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因素,与人体健康都有密切的联系,甚至经典传染病的传播、流行和防治均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J。因此,临床医师除了必须具有良好的自然科学素质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那么临床医学教育明显具有社会性。
1.1.2精英性的教育规模临床医学教育在量和质上都体现出其精英性特征。在数量上,社会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医药卫生教育资源的数量决定了临床医学的教育规模;在质量上,临床医学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这需要高水平、高质量的临床医学教育过程,能够培养出为人和人的生命健康负责任的高水平卫生人才,从而给医学教育资源规划运用、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1.1.3实践性的教育过程临床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贯穿于临床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临床医学教育的对象是人体,最终目标是生命健康,从而要求有精细程度极高的实践;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的训练。因此,临床医学教育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长,占整个教学的比重大,必须有临床见、实习这个环节;理论授课可以传承许多临床经验但需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和验证大量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1.1.4高值性的教育成本临床医学教育的实践性使得临床医学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实验实践设备、实验用的标本以及实验用的试剂和药品,同时由于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趋于个性化教育,需要投入的师资力量和器材资源都要很大。因此,临床医学教育是一种高成本、高投入的教育。
一、我国医学教育学制演变及其背景条件
1949年以来,我国现行的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有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也有六年制、七年制。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学制,即中、短学制(3-5年)和长学制(6年以上)。在演变的时间段上,也可分为两个时期:1949-1988近40年间,绝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的是中、短学制,以五年制本科为主,三年制的大、中专也占了很大的比例;1988年以后,尽管五年制仍是主要学制,但临床医学长学制开始逐步发展,除个别高水平院校直接开办八年制本科、培养医学博士外,教育部还在15所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的高等医学院校试办七年制临床医学本硕连读专业。由于我国的医学教育学制种类繁多,常被业内人士称为“杂乱”和“极不规范”。但是应看到,我国的医学教育学制的现状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区域不平衡性在医学教育上的体现。我国医学教育学制种类繁杂的现状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背景。
解放初期,我国医学教育基础极其薄弱,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条件非常落后,尤其是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甚至许多小城镇,普遍存在缺医少药的状况。即使是在大城市,医疗保健水平也很低,国人长期以来被西方列强称为“东亚病夫”。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也十分薄弱,国家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平也较低,而国家建设正需要大批有文化、有技术、有专门知识的人才。而在那样一种困难的条件下,要迅速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就需要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走一条低成本、应急速成、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发展道路。因此直接将高中毕业生经中、短学制(3-5年)教育培养成为医疗卫生技术人才成为必然选择。20世纪50、60年代培养的五年制医科大学生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战线上的主要技术骨干,为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而那个时代以及70年代(特殊时代背景下)以后培养的三年制大、中专医学生,则在特殊的年代,在农村和偏远地区,为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的结束,我们党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我国的社会、经济进入到迅速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的20多年,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伴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医疗保健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医疗保险体系逐步建立,我国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高考入学率在江苏等一些发达省份已经达到60%~70%,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发展。同时,高等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当属单科性专业院校合并到综合性大学,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重组与共享。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迎来了大发展的极好机遇。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大发展首先是反映在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在办学体制上,一大批原先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合并到综合性大学中;第三方面,也反映在办学层次的提高上。
办学层次的提高表现在医学教育学制的演变上:三年制大、中专的招生规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缩小,短学制的医学教育纷纷转向五年制本科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三年短学制医学教育的萎缩更加明显。在五年制高等医学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80年代中后期以七年制为代表的长学制医学教育逐步发展起来,进入90年代中后期,其发展规模的扩大越来越明显;而进入21世纪后,要求发展八年制长学制医学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开办七、八年制长学制医学教育的高等医学院校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这些学校本身学术水平高,办学条件好;二是这些学校所在地区大多数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全国性或地区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这种在高等医学教育学制上的演变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专门医学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反过来,社会经济发展也为更高层次的医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实行长学制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发展的必然趋势
1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改革的必要性
1•1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1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近10年的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7%以上,1998年我国的GDP为76483亿元,人均GDP为6392元,2001年GDP达到95933亿元,人均GDP已达到7911元,分别增长了25•43%和23•76%,部分地区人均GDP为3000美元~4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8•92元,1999年达到5888•77元,增长了7•86倍。2001年,城市人均收入686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366元,我国正由温饱型社会转向小康型社会,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和健康。同时,人们的生命权与健康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1•1•2卫生总费用增长,个人卫生消费水平不断提高1985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6•71元,1999年达到245•59元,增长14•70倍。人均卫生总费用也呈明显增长趋势,1990年为64•98元,1999年达331•88元,增长5倍多,反映出卫生消费水平的提高。据研究,人均GDP每增加1%,卫生服务消费就增长1•04%。研究还表明,我国人均GDP与卫生保健费用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回归系数为1•2094。这表明,人均GDP增加1元,人均卫生保健费用则相应增加1•2094元,高于人均GDP增长。我国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费用的增长明显高于国内GDP的增长速度,表明我国卫生消费能力、卫生消费水平与卫生需求正在加速增长。
1•1•3年均递增约1•20%。据预测,到2015年,人口将增加21•56%,众多的人口数量将会形成巨大的卫生服务市场。其次,人口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有着较高卫生消费能力的城镇人口比例持续增加,1988年为26•21%,1998年为32.00%,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42•41%。再次,有着较强卫生服务需要的老年人口比例持续增加。1988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5•53%,1988年达到6•98%,已接近世界老龄化社会标准。未来25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由7.0%上升至13•5%,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由1•29亿增加到2•88亿,比目前增加1•24倍,这些变化都对卫生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1•1•4科学技术发展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而生命科学知识更新的周期更快。同时,知识的内涵扩大,深度增加,学科出现交叉、融合与综合化的趋势;进入21世纪以后,医学生命科学作为领头学科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医学高科技手段将广泛应用,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将进一步发展,这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