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镇文化论文

古镇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古镇文化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古镇文化论文

分析三河古镇历史文化论文

论文关键词:价值特色建筑风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论文摘要:三河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独特、规划肌理明晰的皖中水乡古镇,历朝历代皆为军事重镇、交通枢钮镇、文化名镇、商贸集镇。对其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客观评定,充分挖掘资源,进而对其量身定制合理的保护发展方案,意义重大。

三河古镇,地处皖中名城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处,镇区面积4.71KM2,辖区面积65.5KM2。境内丰乐河和杭埠河两大水系环绕镇区交汇后,东流巧公里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据《左传》记载,古镇史称“鹊诸”,有可考历史2500多年。现名“三河”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丰富的水网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厚重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三河“小桥、流水、人家”的市井风貌。镇区内渠塘纵横交错,商贸沿河成街,建筑临水而建,廊桥跃水相连,是典型的“皖中水乡古镇”。悠久的历史,长期的文化积淀,给三河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尤以古城墙、古河、古桥、古街、古茶楼、古名居、古庙台、古战场等“八古”景观而著称于世。是皖中地区反映晚清时期历史风貌、兼收古徽派建筑特色、囊括古建筑类型较完整的水乡古镇,其综合历史文化价值,当可和驰名中外的苏州古镇周庄相媲美。

一、三河古镇的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

1、历史价值。岁月茬蕙,朝代更迭。“三河”虽几易其名,但古镇在各朝代都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显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军事重镇。公元前537年,吴楚之争在此演绎了“鹊岸之战”。1858年,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此大败湘军,创下了载人史册的“三河大捷”。至今遗存的古战场、古城墙、英王府似乎仍在诉说着那些硝烟散后的功过成败。“鸡鸣三县”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皖中商贸集镇的理想之地。透过现保存完好的古商业街、铺宅,仍可遥想昔日的繁华。水陆兼备的交通要道,使其历朝历代皆为江淮区域交通枢纽重镇,现存清朝直隶总督李鸿章家族的粮仓、四川总督刘炳璋的三河房产可说明一二。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孕育出众多的名人志士,使其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古镇。窄窄的“一人巷“、幽静的故居,依稀可见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少年时学习、生活的情景。

三河古镇现存古建筑群以清末明初时期为主。完好的古街道有西街、南街、东街,街区肌理完整,建筑风貌依旧,保存2000多米长的青石板路辙印深深。目前,已经批准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三河大捷遗址—包括太平天国的城墙、英王府(即太平天国军大本营),全省最长的古街巷—包括刘同兴隆庄(清代),青阳分公司告示牌(清代),一人巷住宅群(含杨振宁故居,清代),郑善甫故居—鹤庐(民国时期),三县桥(清代)等。

点击阅读全文

土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从永顺县旅游资源的整体特征分析入手,针对永顺县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大旅游”战略、旅游精品战略、旅游市场战略及塑造猛洞河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新格局、整合优化旅游产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深化土家文化主题的对策。

永顺县地处大湘西的中心位置,北与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毗邻,南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相接,总面积3810km2,人口48.3万,其中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36.5万,占总人口的73.6%,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同时也是湘西自治州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奇特,开发潜力很大。2002年全县共接待游客4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200万元,占全县GDP的6%。这说明永顺县的旅游业虽然拥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但其旅游资源的优势与旅游经济的发展还极不相称,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其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现有旅游产品的综合吸引力不强,从而不能很好地发挥旅游的经济带动作用。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1永顺县旅游资源的整体特征分析

1.1类型多样且数量丰富永顺县地处中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以岩溶地貌为主,地貌景观、水域景观和生物景观等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不仅有数量众多、规模不等和各具特色的河流、瀑布、石林、温泉等景观,还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次森林。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自然景观:河流(猛洞河、司河、酉水)、山峦(福石山、紫金山等)、瀑布(哈呢宫瀑布、落水坑瀑布等)、名泉(不二门温泉、间歇泉等)、峡谷(龙头峡、二门峡、鸳鸯峡等)、溶洞(大龙洞、小龙洞等)、石林(不二门观音岩石、八阵图石林等)、森林(小溪原始次森林等)。永顺县不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其人文旅游资源也多姿多彩。境内拥有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遗物和浓郁的土家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据不二门出土的文物考证,商周时期就有土家族先民在永顺县境内生息劳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土家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在土司政权长达800多年的统治期间,该地区相对稳定,使得土家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得以较好地保存。1.2品位较高且价值突出(1)猛洞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总面积255km2,包括王村景区、“老司城”景区、平湖景区、司河景区、海螺景区等。猛洞河漂流,被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誉为“天下第一漂”;千年古镇“芙蓉镇”,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厚,现保存有明清时期的青石板街和土家族民居,因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电影《芙蓉镇》而闻名;“溪州铜柱”,建立于后晋天福五年,镌刻有楚王马希范与土王彭士愁订立的盟约,被誉为第一部成形物化的民族地区的自治法典,是研究中国土家族论文格式历史、军事、政治及文化的活化石;“老司城”,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是800年土司政权时期土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保存较好的有祖师殿、土司祠、古墓群、古城墙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中南十三省免遭第四世纪冰川侵蚀而唯一幸存的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原始次森林”而著名,有珙桐、红豆杉、伯乐树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43种,有云豹、苏门羚、穿山甲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8种,被誉为“天然的基因库”,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3)塔卧“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二、六军团设立的湘鄂川黔边区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所在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等在此战斗过,具有较高的革命活动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1.3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永顺县的旅游资源广泛地分布在境内的王村镇、龙寨镇、塔卧镇、灵溪镇、西岔乡、小溪乡、麻岔乡等地。其分布还呈现相对集中的特点,即以猛洞河风景名胜区为载体的旅游资源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包括猛洞河漂流、“老司城”、不二门石林、王村古镇、溪州铜柱、二门峡、鸳鸯峡、司河、小龙洞、小溪原始次森林等。

2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开发现状永顺县旅游资源经过20多年的开发,目前已经形成了猛洞河漂流、猛洞河平湖游、王村古镇采风、不二门游园等旅游产品。猛洞河漂流推出以来深受游客的青睐,已被列为湖南省14个重点专项拳头产品之一,已成为永顺县旅游吸引力的核心;王村古镇已开发有青石板街和土家吊脚楼观光,成为游客的必游之地;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以石林、石刻、温泉而著名,现已开发了洗心池、观音岩古刹、八阵图、仙人洞、不二门温泉等景点;对革命老区塔卧、土司王故都“老司城”、小溪原始次森林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上还没有起步,旅游资源尚处于原始状态,未能形成旅游产品。2.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景区(点)开发不足。猛洞河等传统旅游产品已经进入成熟期,而新的景点开发跟不上,造成境内有“卖点(旅游点)”,却没有“卖线(旅游线)”的尴尬局面。从永顺县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不难看出,目前永顺县的旅游产品仍旧是“一镇一漂”,即“芙蓉镇”和猛洞河漂流,大部分游客到永顺都是冲着猛洞河漂流和“芙蓉镇”而来,而猛洞河漂流加上青石板街观光不需花一天的时间,这样一来,游客在完成“一镇一漂”的游览项目后,只留下门票开销和一顿饭的开销便匆匆离开了永顺县,到了不可漂流的季节,猛洞河和“芙蓉镇”便要同坐“冷板凳”。此外,王村作为目前永顺县接待游客的中心,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且处于永顺县的边陲,旅游线路难以进入永顺县域内部。从不二门石林公园乘车到王村至少要1h,路况欠佳,可进入性不强。猛洞河上游的“老司城”品位高,开发潜力大,由于缺乏资金,目前还处于原始状态。猛洞河漂流和“芙蓉镇”难以发挥品牌的带动效应。(2)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文化旅游产品挖掘深度不够。永顺县历史悠久,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个性突出,但目前除了王村古镇外,以“土家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却很少。王村古镇作为电影《芙蓉镇》的拍摄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再加上古朴的青石板街和特色鲜明的土家吊脚楼建筑,观赏性大大提高,但目前王村古镇的旅游开发还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对其制定科学、完整的旅游开发规划,保护力度不够,使王村古镇的本来面貌有所破坏。永顺县可供旅游开发的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较多,如土司王故都“老司城”,土家族的舞蹈、民歌、戏剧、音乐等民间艺术。但目前还没有得到有力的开发,未能形成特色旅游产品。(3)

点击阅读全文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探讨论文

摘要:从永顺县旅游资源的整体特征分析入手,针对永顺县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大旅游”战略、旅游精品战略、旅游市场战略及塑造猛洞河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新格局、整合优化旅游产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深化土家文化主题的对策。

永顺县地处大湘西的中心位置,北与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毗邻,南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相接,总面积3810km2,人口48.3万,其中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36.5万,占总人口的73.6%,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同时也是湘西自治州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奇特,开发潜力很大。2002年全县共接待游客4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200万元,占全县GDP的6%。这说明永顺县的旅游业虽然拥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但其旅游资源的优势与旅游经济的发展还极不相称,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其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现有旅游产品的综合吸引力不强,从而不能很好地发挥旅游的经济带动作用。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1永顺县旅游资源的整体特征分析

1.1类型多样且数量丰富永顺县地处中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以岩溶地貌为主,地貌景观、水域景观和生物景观等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不仅有数量众多、规模不等和各具特色的河流、瀑布、石林、温泉等景观,还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次森林。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自然景观:河流(猛洞河、司河、酉水)、山峦(福石山、紫金山等)、瀑布(哈呢宫瀑布、落水坑瀑布等)、名泉(不二门温泉、间歇泉等)、峡谷(龙头峡、二门峡、鸳鸯峡等)、溶洞(大龙洞、小龙洞等)、石林(不二门观音岩石、八阵图石林等)、森林(小溪原始次森林等)。永顺县不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其人文旅游资源也多姿多彩。境内拥有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遗物和浓郁的土家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据不二门出土的文物考证,商周时期就有土家族先民在永顺县境内生息劳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土家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在土司政权长达800多年的统治期间,该地区相对稳定,使得土家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得以较好地保存。

1.2品位较高且价值突出(1)猛洞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总面积255km2,包括王村景区、“老司城”景区、平湖景区、司河景区、海螺景区等。猛洞河漂流,被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誉为“天下第一漂”;千年古镇“芙蓉镇”,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厚,现保存有明清时期的青石板街和土家族民居,因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电影《芙蓉镇》而闻名;“溪州铜柱”,建立于后晋天福五年,镌刻有楚王马希范与土王彭士愁订立的盟约,被誉为第一部成形物化的民族地区的自治法典,是研究中国土家族论文格式历史、军事、政治及文化的活化石;“老司城”,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是800年土司政权时期土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保存较好的有祖师殿、土司祠、古墓群、古城墙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中南十三省免遭第四世纪冰川侵蚀而唯一幸存的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原始次森林”而著名,有珙桐、红豆杉、伯乐树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43种,有云豹、苏门羚、穿山甲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8种,被誉为“天然的基因库”,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3)塔卧“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二、六军团设立的湘鄂川黔边区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所在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等在此战斗过,具有较高的革命活动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1.3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永顺县的旅游资源广泛地分布在境内的王村镇、龙寨镇、塔卧镇、灵溪镇、西岔乡、小溪乡、麻岔乡等地。其分布还呈现相对集中的特点,即以猛洞河风景名胜区为载体的旅游资源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包括猛洞河漂流、“老司城”、不二门石林、王村古镇、溪州铜柱、二门峡、鸳鸯峡、司河、小龙洞、小溪原始次森林等。

2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点击阅读全文

现代影视技术古建筑论文

一、现代影视技术在族群古建筑艺术中的最优化研究

(一)现代影视技术在族群古建筑艺术保护中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古建筑进行深入研究都有不少的研究性书籍和论文。如:

1.古建筑保护措施与意义的探讨,《古建筑保护的意义与措施》(杨笑天,1997),提出古建筑保护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明确地说明保护古建筑既是见证历史的需要,也是建筑专业学习和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2.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研究,《基于GIS与三维激光扫描的古建筑保护》(邢昱等,2009),提出以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作为基础数据,结合地理数据库和三维建模技术,通过建立古建筑数据库,设计基于GIS的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系统。这些研究大都侧重于方法论即数字化的保护研究,对立体保护古建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过去,我们仅依靠文字、图片去诠释古建筑艺术,这对于古建筑艺术文化内涵的解读显得薄弱而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而文字和图片呈现给人们的仅仅是二维的影像,在文字方面仅依赖于讲述者的个人感官意愿,无法正确阐释其古建筑文化内涵,也无法及激起族群内部人的自觉性,其建筑艺术也难以赓延。只有通过现代影视技术的立体性展现,引入当地建筑文化持有者的讲述,利用现代影视技术对族群古建筑进行全息性保存,最大限度地保留其艺术元素的本真性;编辑和整合族群古建筑艺术系列影视片,传播族群古建筑艺术文化内涵。

(二)贺州族群古建筑的艺术特点

点击阅读全文

历史文明城镇探讨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含义

所谓历史文化城镇,就是许许多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体构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街道景观。例如,带门楼的宅第,树木繁茂的庙宇,高耸的城郭、宝塔,以及文明开化以后所产生的西洋建筑、桥梁、濠河……等的姿态。[1]每个建筑物和构筑物,都有其深远的由来和历史,如果能够为来访者提供详细了解的资料,则必然会给人们很大教育;如果能将它们组成一定形体,创造出我们四周的“环境景观”,那么就可以使平常完全生活在异地的人,扩大生活范围,弥补生活体验的不足。我们亲生感受到,在我们生活的国土上,可以创造出多么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来。

但是文化城镇并不只是给外来者赏心悦目。文化城镇犹如地方文化的面孔,在这里反映着人们的实际体验,这是无法代替和置换的,他们将视它为自己的故土故乡。

所以,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就是在保存历史文化城镇物质遗产的同时,如民居、街道、桥梁,保护城镇建筑群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性环境。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意义

早在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17次全会制定的“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建议”的前言中说:“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自然和祖辈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环境,对这种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在各个地区的社会中,充分发挥文化及自然遗产的积极作用,同时把具有历史价值和自然景观的现代东西都包括在统一的综合政策之中,才是最合适的。”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