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工作管理体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职校 班级管理 学生心理
近年来,到我校就读的一年级新生,都是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绝大多数在初中时学习中等偏下,普遍存在素质不高、不爱学习、难管理等现象。同时,不少同学有许多不良的陋习、恶习,班级管理工作相当棘手。众所周知,一所学校管理的成败与否,班级管理很关键,而班级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因而如何做好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结合自身多年的班主任经验,谈几点开展班级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一、摸清思想状况,研究心理特征
事实上,进入职校的学生可以说相当一部分是初三毕业生中的“三差生”,进入职校一般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因而学生总觉得家庭、学校、社会对他们有偏见,这种无形的压力和打击给他们带来了一些非正常的心理特征。
1.产生失落感。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在绝大部分初中毕业生心目中,毕业后考上高中,最后考上大学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因此,有的学生进入职校之后对自己的前途产生矛盾,持悲观的态度,缺乏自信心和进取精神,缺乏竞争意识。
2.心怀自卑感。有些学生进入职校后,自卑自贱与自高自大两种矛盾心态交织在一起,心理失去平衡。一方面他们进入职校是形势的逼迫,是由于学习成绩差,承认自己在学习上的落后。另一方面,他们当中有些学生在初中阶段确实是班上的活跃分子,在许多方面有特长,可是在学习方面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容易表现出反常和矛盾心理,产生自卑自傲的心态。
3.思想意识低下。有的同学不爱学习,自我管理意识不强,纪律松懈,动不动通过打架骂人来显示自己的存在。甚至有的同学由于长期的心理失落,当受到批评、指责、误解或不公平的待遇后,会做出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给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4.暴露荣誉感。有的学生集体荣誉感强,喜欢搞些集体活动,借此机会表现自我,渴望藉此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和尊重。
二、抓住心理特征,塑造学生形象
1.着眼入学教育环节。在新生刚进校时,就应抓住入学教育这一环节,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带领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把人生理想教育与行为养成教育结合起来,消除他们思想上形成的自卑感和失落感,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使他们成为有礼貌、讲文明、守纪律、讲卫生的好青年。
2.启动基层组织功能。充分发挥班委会与团支部的组织作用,制定班级各项计划,定期召开联欢会、书法竞赛、普通话演讲、专业技能比赛等各种活动,发挥职业学校比普通中学较为优越的客观条件,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施展才能,发挥特长。这一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捕捉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身上的各种优点,及时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宣传榜样示范作用。班主任要与学校配合,在学生中寻求榜样,找活教材。比如向他们宣传和介绍往届毕业生中,进入社会后利用一技之长,大显身手、发家致富等方面的典型事例,来提高他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
三、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做好班级工作,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主导者,因此,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组建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班委会、团支部,培养班级骨干力量,以便协助班级工作。班委会、团支部是学校管理学生、教育学生的最基层的组织。在开班初期,通过对学生档案的排查摸底,将那些过去学习较好、守纪律,热心为他人服务的同学,结合开学初的表现,率先将他们吸收到班委和团支部,成为班级管理建设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
2.要密切与家长联系,全方位管理学生。
每学期通过家访、或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等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要充分认识到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家长是学生的辅助老师,要充分借助家长的配合教育学生。与家长交谈时要热情,介绍学生表现时要公正客观,不要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同时主动向家长介绍学校情况,使家长对孩子在职校学习相信、放心,从而热情支持职教工作。
3.要配合各科任教师,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规定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合格劳动者。班主任要积极配合各科任教师,把德育教育贯穿到全方位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进行职业思想培养、职业意志锻炼,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新观点。
4.坦诚相处,做职高学生的知心人。
班主任要取信于学生,增强自身的影响力,时时处处要与学生坦诚相处,以身作则,言而有信,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榜样的作用。在教育之外,班主任还要善用爱心和真诚去感化学生,与学生谈话时语言要中肯适度,讲道理要说到学生的心坎上,让他们从外界矛盾的心理中解脱出来,交心交言,交朋交友,诚恳接受教育,进而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人。
5.要注意工作方法,不气馁,不激动,持之以恒做好工作。
——XX领导到XX学校召开教学质量提升暨学校常规管理工作推进会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1月12日在XX小学召开了XXXXXX教学质量提升暨学校常规管理工作推进会。XXXX参加会议,对XXX学校进行常规检查。
会议听取了八所学校在教学教研、常规管理、党建及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等方面的情况汇报,认真剖析了各校在教学及管理工作中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工作措施和方法。
会上,XXXX作了讲话。他指出:一是要狠抓安全工作,从严管理,落实责任,做到防患于未然,多措并举构建平安校园;二是要严抓教学工作,做好教学常规建设,夯实基础;三是要细抓管理,确保课后服务有效实施。;四是要多举措强化学校食堂管理, 保障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五是要做好村校的管理工作,探索出一条适合村校管理的新路子;六是要加强学校文化打造,提升学校品味;七是要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帮助年轻教师站稳讲台,力争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八是要加强学校班子及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军队会计管理体制 内涵 外延
会计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十九世纪以前,国家对会计活动是不加干预的。直到184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股份公司法》,对股份公司的会计记录作了明确要求,国家对会计活动的干预才真正开始。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出台,政府对会计活动的干预便流行起来。加强会计行为管制,借助会计管制来达到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成为国家干预市场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军队会计作为会计家族的一员,是政府会计的一个分支。军队会计管理体制是国家会计管理体制在军队范围内的具体作用形式。正确理解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内涵与外延,掌握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对于完善军队会计管理工作,提高军队会计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内涵的解释为:“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职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内涵就是指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1、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概念界定
体制是对组织或集体的某项社会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具体制度、方法和机构的系统规范。军队会计管理体制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制度安排,其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要明确不同责任主体在军队会计运行过程中的权力、责任关系,对各责任主体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责权限进行划分,使各责任主体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以实现军队会计运行的协调有序,确保军队会计提高军事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从经济主体理论来讲,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关键就是要明确军队各级单位、单位领导及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责关系,使它们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各尽其责、各尽其职、相互配合,实现军队会计的高效益、高效率运行。在会计职能发挥作用、会计目标实现的同时,促进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可将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定义为:军队会计管理体制是军队在一定时期根据所处的经济、政治及军事环境,在国家《会计法》及其他会计规范的指导下,介入会计活动,对军队各级单位会计活动进行干预、干涉、控制所做出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上的安排,以及据此所制定的一系列军队会计规范。
正确理解军队会计管理体制,主要把握以下四点:其一,军队会计管理体制是军队根据其自身所处的经济、政治及军事环境所做的选择;其二,军队会计管理体制是在国家《会计法》及其他会计规范的约束下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国家会计管理体制在军队的具体实现形式;其三,军队会计管理体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干预、干涉、控制军队各级单位会计活动;其四,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具有动态性,可以根据军队经济、政治环境及军事技术的变化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2、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体制涉及到组织或集体的基本权力配置、机构设置及相关制度规定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结合军队的特点,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军队会计机构设置、军队会计制度建设以及军队会计人员管理三个。
(1)军队会计机构设置。会计机构是军队各级单位会计工作的负责及主管机构。会计机构的设置是否与军队政治环境、各级单位经济活动特点相适应,内部人员配置是否科学、合理,都直接关系到单位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及各项会计制度的落实。因此,军队会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适应军队建设发展对会计工作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机构。全军各级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也就成了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一个构成要素。
(2)军队会计制度建设。军队会计制度是对军队会计工作应遵循和运用的准则、规则、方法和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实现军队会计目标的制度保障。“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的管理是没有效率的。军队会计制度建设是提高军队会计工作质量、实现其核算和监督职能、维护军队经济秩序、提高军事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军队会计制度制定权限划分、制定程序确定及颁布实施三个方面的内容。
(3)军队会计人员管理。军队会计人员既是军队会计工作的完成者,又是军队会计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军队会计的核算监督职能、提高军事经济效益的目标等等,都必须借会计人员之手来实现。军队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高低及职责分工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军队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军队会计人员管理就是为了提高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而对会计人员的选拔、配置、职责、分工以及后续教育等做出的一系列规范。因此,军队会计人员管理是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会计人员上岗资格管理、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后续教育管理及会计人员职责、权限、分工管理等。
(4)三要素的相互关系。人和制度是体制运行的两个基本要素,人是制度的实施者和执行者,制度则是人员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军队会计人员管理是提高军队会计人员素质,确保各项会计制度得到落实的关键;会计制度建设则是为军队会计人员工作提供应遵循和运用的准则、规则和方法,为军队会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而军队会计机构设置则为军队会计人员落实会计制度,科学、合理地组织开展会计工作提供了职能机构,赋予了会计人员履行职责的权利。军队会计制度建设、机构设置及人员管理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军队会计管理体制。
二、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外延
外延是指由事物本职属性所衍生的相关内容的总和,是与内涵相对的。剖析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外延,主要是辨析军队会计管理体制与军队财务管理体制的关系,探索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特点。
1、军队会计管理体制与军队财务管理体制辨析
军队财务管理体制是有关军队财务工作组织领导、职责范围、财权划分以及处理有关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核心内容是财权划分。将它们的概念对比,可以看出,两者都是一种制度安排。无论是军队会计管理体制还是军队财务管理体制,都是为加强军队经济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服务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1)军队会计管理体制与军队财务管理体制的联系。第一,会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就全军来看,军(含)以下单位财务部门与会计部门等同,“合二为一”,财务部门内设有一到两名助理员负责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会计工作,财务部门统管财务、会计工作,财务部门负责人也是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军区(包括军兵种、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第二炮兵部队等)以上单位设有专职的会计部门统管各项会计工作;会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是财务部门内部的一个职能机构,会计部门负责人受财务部门负责人领导。军队各级单位的“会计人员”称谓成为“财务人员”的同义词。军队会计人员上岗资格、后续教育、职责、权利以及分工等人员管理规范相应的也是军队财务人员管理规范。第二,军队会计管理体制是军队财务管理体制有效运行的基础。军队会计工作是军队财务工作的基础,军队财务工作的开展依赖于军队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有效的军队会计管理体制能够很好地规范军队会计工作,为军队财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客观、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资料,确保军队财务管理体制有效运行。
转贴于 (2)军队会计管理体制与军队财务管理体制的区别。第一,管理对象不同。军队会计管理体制针对的是组织和管理军队会计事务,即如何从制度建设、机构设置以及人员管理三个方面来合理安排军队会计工作,是经费的使用阶段;军队财务管理体制侧重的则是经费的组织与分配流向,即从划分经费的使用权限、分清各级各部门的理财职责、设计业务关系等方面来解决财力资源配置问题,以图在各级各部门之间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是经费的分配、划拨阶段。第二,构建依据不同。军队会计管理体制是国家会计管理体制在军队的具体实现形式,是依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结合军队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实际情况来构建的;军队财务管理体制则是在国家政策、法律的允许范围内,依据军队有关的财经制度,以提高军队财务管理效率、协调供求关系、增强财务保障力为目的来构建的。第三,核心内容不同。军队会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干预、干涉、控制军队各级单位会计活动,促进会计参谋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军队会计工作更加适应军队经济管理的需要,更好地为军队建设发展服务;军队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则是如何合理划分财权,即如何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组合形式,赋予各级、各事业部门相应的财务管理职权,把经费保障与事业任务联系起来,调动各方面理财的积极性,以发挥财务管理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四,制度建设不同。军队会计制度建设侧重于运用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方法理论来规范军队经济活动,以达到核算与监督各级单位资金运动及其过程,提高军事经济效益的目的。军队财务制度建设则侧重于结合国家及军队有关的财经纪律,规范军队各级、各事业部门财务管理权限,以达到提高军事资源整体配置效率的目的。
2、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创新
创新是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发展、完善的动力和源泉。军队会计管理体制是随着军队会计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军队经济、政治以及军事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创新是指在原有的军队会计管理体制中引入新的因素,改变原有的军队会计制度、会计人员管理及机构设置,从而达到提高全军会计管理效益目的的一种经济行为。它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军队会计制度创新,包括会计制度制定权限划分的创新、制定程序的创新、颁布实施过程的创新等等;二是军队会计人员管理机制创新;三是军队会计机构设置创新。
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创新的特性主要表现为新颖性、永恒性以及经济性。新颖性是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创新的标志,这种“新”是相对于原有的情况而言的。有的是全新的,原来没有的;有的是对原来的补充或充实,使其全面;有的是对原有的改正、纠正、订正,使其正确。永恒性是指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创新行为的必然性和不变性。从历史角度看,军队会计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就是军队会计管理体制不断创新的结果。军队会计管理体制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必须与其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环境相适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军队会计管理体制也必将随着军队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军事技术的变化而不断创新。经济性是指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创新必然带来军队会计管理效益的提高以及这种行为的收益大于成本。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只有事物进步了、发展了,创新行为才有发生的必要;只有军队会计管理效益提高了,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创新才有发生的必要。任何一个理性的人类行为都是要考虑得失的,都是要权衡收益与成本的关系、预期的收益是否大于预期成本的。只有预期收益大于成本,创新才会发生。军队会计管理体制创新行为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杨仕鹏、方正起等:会计理论与方法[M].海潮出版社,2007.
[2] 方正起:军队会计专题研究[M].海潮出版社,1998.
关键词:会计人员 管理体制 改革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财政工作的不断重视,我国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经济体制改革越深入,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与现实经济生活要求的矛盾就越尖锐,深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力图通过对现存体制的定性分析,对如何建立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理论探讨。
1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会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会计管理体制,是指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通过一些专业手段对会计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和体制机制上的安排以及相关会计规范。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会计管理体制具有动态性,即是说,它可以根据现实的经济环境和要求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改革。同样,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也有这种特性。
综合国内外关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可以给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下如下定义:在会计工作中,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现实经济环境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对国家或地区从事会计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组织领导和管理所形成的比较成熟稳定的方式方法。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会计管理体制形成和存在的基础,突出强调了人的要素在会计工作中的特殊重要性。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由谁进行科学管理,如何保证单位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转,发挥会计工作的职能的问题。同时,如何发挥会计人员在监督企业财务运转中的主体作用,也是研究的重要课题。
2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
事实上,会计工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管理工作的水平。建立并完善科学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有效发挥会计的职能,对于经济生活的良性运作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意义重大。
2.1 我国当前会计工作秩序较为混乱,会计工作职能发挥不足。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各种专门方法对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和经济活动进行全面核算和监督,并根据现实情况对经济活动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经济管理活动。因此,会计工作的首要职能就应该是维护单位正常的经济秩序,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受以下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会计工作职能发挥有效性不足:第一,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中长期因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单位任用管理会计人员,自己监督自己,导致会计工作出现问题。第二,作为会计主管部门的财政部门在会计活动中长期处于缺位的状态。这种体制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使会计工作不能客观反映单位的经济情况。具体而言,有的单位在体制上管钱和管账含混不清,管理漏洞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给单位造成严重损失;有的应当建账管理的项目不按规定要求做账,甚至做假账,企图蒙混过关。更有甚者,会计资料管理混乱,相关凭证不合法,有些数据完全错误,等等。
2.2 会计人员队伍总体上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构建固然重要,但效果如何最终取决于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第一,会计人员来源渠道不畅通,单一性问题亟待解决。很多单位缺乏合格的会计人员,尤其是乡镇级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许多企业由于考虑财务工作的风险性,以关系亲疏等作为选择会计人员的主要标准,不太热衷于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选贤任能,限制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进入。第二,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会计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很多在岗的会计人员都是没有接受正规系统培训就上岗从业,缺乏系统科学的会计专业知识;会计队伍中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大批有素质有能力的人员发挥他们的作用,长期游荡于体制之外。第三,会计考试管理秩序比较混乱。现在会计方面的考试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会计证)考试制度协同性不足。
2.3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但是却遇到了瓶颈,迫切需要在逆境中寻求突破。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会计法规、政策,提出了“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预算外资金票款分离”等改革举措,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要切实挥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约束作用,防止会计信息的失真,就必须在既有成就基础上深化改革。在这样的语境下,会计委派制作为全新的管理模式应时而生。会计人员委派制是这样一种制度:政府部门负责向独立核算的企事业单位派遣主管会计或全体会计人员,为被委派单位进行会计方面的业务服务,提高会计管理的健康程度和办事效率,并且代表国家或政府对单位进行财务监督。以往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单位决定会计部门的人员组成,任何外来力量都无法干预,而委派制则把会计人员的任命权限从单位收回到了政府手中。论其优势,在于削弱了会计人员对单位负责人的利益依赖,减少了会计人员由于顾虑现实利益而不敢坚持原则的可能性,从制度上疏通了会计人员独立监督的渠道。但是,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有些人认为会计委派制易诱发短期行为,缺乏长效机制;实行会计委派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的效能和监督的实效,但是法律依据缺乏;会计委派制适用于事业单位,不适用于企业,等等。一个新制度的产生就意味着它的缺点的蔓延,只有不断改革才是唯一的出路。
3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3.1 厘清会计人员身份定位。长期以来,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一直遵循单位自我管理为主的原则,会计机构的设立和会计人员的任免都由企业自己决定,由此引发了不少问题。比如,有些单位不按照相关规定设置会计岗位,会计岗位名存实亡。另外,会计人员的身份地位也是模糊不清。一方面,会计部门是单位的组成部分之一,要代表本单位管理财务账目,宏观掌握单位的财务动向,发挥理财作用。另一方面,会计部门要承担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职能,完成国家委托的任务,防止单位经济活动中的违法乱纪现象。在某些现实因素的驱动下,一些会计从业人员在单位利益和国家利益间摇摆不定,有的依附于本单位领导,成为“橡皮图章”,有的甚至在会计活动中和单位领导同流合污,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遑论会计监督的主动性。第一,要切实遵守并严格执行《会计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遵守国家政策。会计从业人员要坚持原则性,发现违规情况按照国家有关会计制度认真处理,并及时向单位负责人员汇报。第二,政府要加强对会计方面法律的宣传教育,普及遵纪守法观念,并加强对各单位的执法检查力度。第三,在单位机构设置上突出会计部门的独特性,是否可以考虑引入外在会计机构,将单位的会计机构同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在体制上适度剥离。
3.2 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的制度体系。制度在会计工作的开展中起着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第一,切实完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当前,很多单位之所以在会计工作中存在问题,与会计人员的选择任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建立科学严密的职业准入机制,保证把符合从业资格的人员放到会计岗位上,发挥他们的资金管理和监督职能;要完善退出制度,对于那些经过专业培训仍然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要坚决予以清退。第二,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的科学化水平。考试要突出体现会计学的理论精髓和现实应用,着眼于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能为考试而考试。同时,要加强对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的管理,推行从业人员定期考核制度,巩固和深化他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实行分类管理。第三,健全会计的职业管理制度,通过行业内部的自律和他律提高会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鼓励会计人员加入行业组织,通过组织内部的学习培训提高技能;行业组织可以和各单位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共同对单位的会计状况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可行性意见,改善单位的会计管理水平。第四,提高会计人员的自我教育水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会计人员要克己自律,立德养德。会计从业人员日常工作主要是和金钱等打交道,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必须要强化自我监督和管理,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同时,在日常工作中遇到违反财经纪律的情况,要坚守组织原则,通过合法途径反映问题,维护健康经济秩序。
关键词: 企业会计管理体制 改革思路 理想模式
会计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界定会计管理组织形式、划分会计管理职责权限、设置会计管理机构、实施会计人员管理的组织制度,它取决于经济管理体制,并属于经济管理体制的一部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会计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施会计管理的机构和组织;二是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有关法律、准则和制度等规范体系。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会计管理体制类型。
一是集中与立法管理型。所谓集中与立法管理,是指政府积极参与会计活动的管理,这种管理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进行,而会计职业团体在会计活动的管理中不占主导地位,只起着协助政府管理会计活动的作用。法国和日本是集中与管理型国家。
二是自我管理型。所谓自我管理,是指政府对会计活动的干预较少,除某些必要的立法外,对会计活动的管理完全交给会计职业团体自行管理。英国、美国是自我管理型的国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企业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日益暴露出来,不仅不利于会计工作自身的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因此,我国国有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我国企业现行会计管理体制的概况及主要缺陷
世界各国的会计管理体制因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而具有不同的特点。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占主体,会计工作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有其特殊的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基本上采用由国家和企业双重领导、双重管理的体制。各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均是国家行政部门的附属物,而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关系比较简单,会计人员双重身份的矛盾,以及会计造假问题并不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企业与国家的经济利益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缺乏活力。企业体制陈旧,政企不分,产权不清,这是窒息国有企业活力的根本因素,这也导致企业会计主体错位。企业管理不善,使得企业不能有效营运。在企业管理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会计人员进行的理财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强化会计管理已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这种新形势下,现行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会计管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大量存在。我国先后颁布了《会计法》、《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规范,但由于相关人员法律观念淡薄,仍然有许多会计违法案件,导致会计管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大量存在,在利益与法律冲突面前,会计人员出现摇摆不一的情况。
2.对国有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有着一定影响等行政性管理、相关经济法规“政出多门”且彼此之间多有矛盾。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税务机关、金融机关等国家机构都或多或少承担了一定的对企业会计和注册会计师监督和管理的职责,这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事无巨细的“全方位”行政性管理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国有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建设不完善,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由于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人员的人事、工资等关系个人切身利益的权益掌握在企业管理者手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往往“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失去了它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导致内部控制建设严重失控,滋生大量贪污、腐败等现象。
4.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监督职能弱化、财经秩序混乱。会计管理力量薄弱,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加之外部监督不力,致使企业财会违法违纪、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严重干扰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二、对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几种主张的主要评述
关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主张。
第一种思路是实行会计委派制,即把国有企业会计人员从企业中独立出来,由政府向国有企业委派,强化会计监督。第二种思路是实行适度控制,政府对国有企业会计人员人事管理进行干预,国有企业会计人员的变更必须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适度强化会计监督。第三种思路是实行间接控制,即会计回归企业,强化会计管理,政府通过完善相关法规,对企业会计实行间接指导、控制。我国国有企业会计应采用何种管理体制,我认为,应从会计本质出发,结合我国国情来进行选择。
三、关于我国国有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理想模式的选择
会计管理体制属于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经济体制的整体要求,对一定范围内的会计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的方式、方法所做出的具体制度安排”。经济体制的整体要求,作为会计管理体制形成、发展和创新的内因,决定了会计管理体制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相符合,否则就会影响甚至阻碍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这就意味着,只有把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置于特定的会计环境中来加以研究,才能更好地衡量会计管理体制的先进性和效益性,才能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我认为,关于我国国有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我们应把握的基本思路是吸收其他国家会计管理体制和我国关于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几种主张中的优秀成分和思想,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建立适应经济、政治、法律等会计环境的会计管理体制,由政府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并充分发挥民间会计组织的作用,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来讲,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把握政府对国有企业会计管理的主导地位。首先,要强化会计法制建设,把会计管理引导到法制道路上来。会计行为合法与否是以会计法律制度规范作为判断标准的,因此,必须完善我国的企业会计法制体系,使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制裁真正有法可依。其次,就是要维护政府在企业会计管理中的“主管”地位,使全国的企业会计工作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的大方向。
2.健全会计监督体系,真正建立起企业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从而有效加强对会计人员和企业行为的监督和宏观管理。首先,企业自身要加强内部监督,注重经济事项的事前和事中监督,设立内部结算中心和内部审计机制,加大内部监督的力度。
3.探索会计人事制度的模式,重新定义企业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有效保障企业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这是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目前国有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现阶段,可以尝试着分单位性质进行会计人员管理改革。
4.鼓励民间会计职业自律组织和会计职业市场的建设和完善。除现有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协会外,还应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建立自律组织,如从事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也应该建立一个自律组织,当然这些自律组织应当保持其独立性,不能被某些利益主体所驱使。
5.强化对国有企业会计人员和民间会计行业自律组织的间接管理。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会计人员的自律意识,使其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公守法的良好风尚,积极主动地维护财经纪律,充分发挥其反映和监督的作用。对待会计行业自律组织,要鼓励其从职业的需要和事业的发展出发,制定一系列职业管理方针和标准,保证行业自律、公平竞争。政府要参与注册会计师等执业标准的制定,强化其职业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规范会计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完善和发展。
综上所述,关于我国国有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我们应把握建立适应经济、政治、法律等会计环境的政府型会计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由政府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并充分发挥民间会计组织的作用,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只要使我国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适应经济、政治、法律等会计环境的要求,我们的改革理论就会真正产生指导意义,就一定能够为我国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提供可操作性的理论支持,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必将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端生.财会审问题综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