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际沟通的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同学关系;人际沟通
业缘关系是人们由职业或行业的活动需要而结成的人际关系,其中的同学关系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居主导地位。在建立良好同学关系的过程中,人际沟通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的理论基础及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马克思曾指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建立或保持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与人沟通关系密切,严格来说,合乎实际的人际沟通是用来达到人际目的的符号交换活动,具体包含五层含义:1.人际沟通表明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换;2.人际沟通发生于沟通行为存在的时候;3.人际沟通包括社会符号的使用;4.人际沟通是策略;5.“能够达到形象、关系和工具目的的沟通者即为有能力的沟通者”。
进一步说,人是社会动物,人们进行人际沟通,产生人际关系,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需要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标志,人不仅有“食色”等基本需要,还有高级的需要,比如人际需要,即与人交往、沟通的需要(融入他人之中)。反过来讲,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可以帮助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增强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在同学互动中健全人格的发展、丰富对自我的认知,逐步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增强人际沟通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层面上,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其中相当重要的是一个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大学生同学之间人际沟通的常见问题
在实际沟通中能否满足沟通目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还与沟通者的沟通能力、沟通场合和沟通事件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在同学之间的人际沟通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首先,沟通中自我心理定位不恰当。主要表现为沟通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自卑心理等不恰当心理定位。以自我为中心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在人际沟通中更多关注自我的需求,只在乎自身利益,站着自己立场考虑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平等友爱,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这类人必然会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自卑心理是一种在认知上的偏差,认为自己无能软弱。自卑的人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事实证明,这种自我评价是错误的,卑的人跟自信的人相比,能力并没有区别,区别的只是一种心态。
其次,对人际沟通的价值定位不恰当,突出体现在功利主义色彩的增强。人际沟通的功能是综合性性的,包括主观上可以帮助人们满足形象、关系、工具三种人际目的,达到自我认同,满足人际需要,客观上为人际关系提供原则和规范等功能。而功利成分在人际沟通中的增加,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极端价值取向的出现,“以利交者,利尽则散”,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危害的。
第三,欠缺人际沟通能力。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沟通能力,不懂得人际沟通技巧,因而,在同学的交往中,经常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经常与人产生误会或隔膜,事倍功半,影响同学交往。对沟通技巧的把握需要大学生自己在实际交往中用心塚磨,如,学会倾听、善于换位思考、使用合理策略增加人际魅力等等,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并付诸于实践是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大学生良好同学关系的人际沟通策略
首先,学会倾听。很多情况下,倾听是比侃侃而谈更有利的一种沟通方法。如果我们进行人际沟通的目的是为了理解、照顾沟通对象,可以使用“同感倾听”的策略,即在倾听时我们要在理解基础上意识到别人的感情,并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补充说明、寻找共同经历和看法、给予积极肯定的回答等。如果我们的目的是确定关系地位和保证关系安全,可以使用“协商式倾听”的策略,积极把握沟通语言对象的中心意思,注意这些话的内在含义并且按照自己的意见提供支持意见。
其次,把握同学关系的进程并采取不同人际沟通策略。如果你想增进同学关系,那么提升人际魅力则是有效的催化剂。“人际魅力,简单地说,是把人们结合到一起的各種力量,也可以称之为‘对人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包括对对象体态、行为、性格、信仰等各个方面的评价以及情感反应。”在外在形象上,提升形体美;在人际行为上,显示相同的态度和价值观、支持别人的观点和兴趣、使用直率和肯定的回应方式或者称赞同学。
如果你想保持关系,可以使用积极性策略:快乐的行动、礼貌和避免批评。由此带来的亲和力和友好度可以帮我们对抗保持同学关系阶段的无聊和平淡,它使我们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始终保持乐观。也可以使用开放策略,通过互相信任、讨论对双方而言至关重要的话题来保持关系。
如果这段关系不得不疏远,则可以采用合适的分手策略。比如传达积极的信息,沟通者不让遭到拒绝的一方感到拒绝和伤害,同时暗示疏远的愿望。再比如使用疏远信息并进行合理解释。在选择分手策略时同样需要根据双方不同情形选择适合方式。
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能,85%取决于沟通。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会成为终身受益的财富。
参考文献
[1]何宝梅 杨剑宇主编.秘书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伍茂国 徐丽君主编.人际沟通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课堂教学模式是未来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该文从网络课程结构的设置,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检验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探索出适合学生身心特点,促进职业发展,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的网络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环境 人际沟通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122-02
随着网络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促使现代教育从形式到内涵发生了质的变革。笔者试图探索网络环境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使学生自主学习、协作交流、研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创新思维、终身学习思想得以实现的教学模式。为此,笔者通过研究,探索出适合高职《人际沟通》课程基于多媒体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有效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沟通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1 《人际沟通》网络课程结构的设置
笔者开发的《人际沟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针对高职院校师生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网上交流和测试评估所设置的网络资源学习平台。该平台包括四个模块:以实践为主的实践模块,以理论为主并与实践活动相协调的理论模块,实践与理论相配合的资源模块,以及在线学习与答疑的互动模块,它具有很强的实时在线功能。
(1)理论模块。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力求通俗易懂,简明实用,与日常沟通实践紧密结合,并附有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日历、课时方案、教学教案、教学课件、微课以及讲学视频等相关链接,方便学习者更进一步学习与研究。(2)资源模块。收集并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大量案例、背景资料、学生成果、相关网址等等,为学习者自学、实训和深入研究提供了充足而适宜的资源。(3)实践模块。通过实践将该门课程与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实践活动包括任务情景、小组讨论、协作学习、形象展示、角色扮演、知识问答、技能测试、拓展延伸8种类型,旨在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合作意识、注重能力培养、加强自评与互评的学习策略,既锻炼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又能深刻地领悟人际沟通的内涵。重在解决 “学”和“做”的关系问题。(4)互动模块。在线互动学习平台是专门为学生提供个人自主学习的空间。互动平台能够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上传完成的作业,测试成绩的统计,看到教师对自己的评估、答疑,完成问卷调查等多项功能,为师生提供一个有效沟通与交流的平台。除此之外,教师利用此平台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方便教学管理。
2 《人际沟通》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笔者吸收了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各自的优势,结合该课程特点及两年的教学实践,构建了适合于网络环境的《人际沟通》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表述“创设情景―问题导学―展开探索―指导点拨―网上协作―小结交流―实践测试―继续探究”八个环节。该模式主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力图实现师生双边活动在教法和学法上的协调统一。(见表1)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依据,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先进思想,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主要特点:一是打破固定化教学模式,按照日常交际活动所涉及的沟通技巧、礼仪规范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进行思索;二是将学习过程和探索过程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探索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从而使问题探索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三是通过网络课堂教学进行“人-机”交互或“人-人”交互,使学生展开探索、思考和发展,让每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学生的学习成果是通过自己发现所得,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不同程度地新知,从而实现了个性化教学;四是教学知识的传授不能仅限于教材内容,还要重视学生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通过访问网络课程所提供的丰富资源和相关知识网站来获取大量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3 《人际沟通》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检验
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和实践,笔者构建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达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3.1 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
网络课堂教学为学生创建了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和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多种感官刺激,增加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主动探索新知形成与发展的动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3.2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网络课堂教学班与普通班相比,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为自觉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复习、检测和预习,能在互动学习平台上进行交流与讨论,能较好地从Internet网、网络资源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能很好地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探究式学习,开展课题研讨。
3.3 学生的互助协作意识明显增强
网络课堂教学班学生在实践活动(情景剧表演)中,能积极主动参与,并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体现互助协作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团队意识。
3.4 学生的沟通能力明显提升
网络课堂教学班与普通班相比,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人际沟通素养,知识面明显比普通班学生宽,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比普通班学生强,综合测评成绩明显比普通班学生高出一截。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改革,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真正实现了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发展个性的教学目的。这种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符合高职素质教育精神,对推动学科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岩松.人际沟通与社交礼仪[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过于重视理论讲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与弊端传统的《人际沟通》教学将课程作为知识来传授,以掌握理论体系为目的,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在使用策略和技巧时缺乏灵活性,缺乏真实情境中的交际能力,到了真实的语境中就张口结舌。而较有影响的环境论和认知论皆认为,交际交往是个体在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特别是在和人们的语言交流中,以及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际沟通教学应成为一种生存技能教育。并且,以语言能力为主的教学宜采用情境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言。所谓情境教学,即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组织课堂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3.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并促使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网络技术的开放性使得信息资源的分配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的便捷交流特质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扩展了教学的空间,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为营造新型学习环境提供了又一种可能性。我们有意探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现实情境,进而通过活动体验领悟的教学方式,试图将单一的理论训练转变为丰富的活动体验,将孤立的课堂空间转变为师生主动重构的现实情境,试图将封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开放的互动交流。为此,我们提出了“借助网络支持,在现实情境学习《人际沟通》课程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并有幸成为《远程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案例,旨在通过研究,探索出提高学生实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方法,形成一套有效的教学活动方案,为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研究设计和方法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于2003年承担“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项目”《护患沟通》网络课程的开发,并成为“远程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学校。本人以此为契机,在22001级高职护理专业的两个班级开展《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实践,开始探索校园网环境下人文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指导思想及目的
1.将网络作为促进教学改革的物质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工作、生活情境,构建在此情境中进行实践体验,探索一种适于《人际沟通》课程的网络环境和现实情景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提供有益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能力、协作能力、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在情境真实、资源丰富、交互有效的教学境界中,得到积极、主动、全面的发展。
(二)学习需要分析
护理专业学生掌握人际关系及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和理论,将有助于提高其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更对改善护理实践中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护理工作效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习者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分析
1.网络课程结构
结构方面安排了三个模块:以实践为主线的“实践”模块,以理论为主线并与活动相协调的“理论”模块,以及与实践和理论相配合的“资源”模块。理论模块: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力求简洁实用,与护理实践紧密结合。并附有相关链接,供学习者更深一步研究。资源模块: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大量支持案例、背景资料、相关网址等等,为学习者自学和练习,以及进行本专业的研究提供适合而充足的资源。实践模块:通过实践活动将整个课程联系起来,实践活动分为脑力激荡、协作学习、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拓展阅读五种类型,旨在通过以学生为主、强调合作学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注重自评与互评的学习安排,使学习者既锻炼了人际沟通的实践技能,又能更深刻地领悟护理人际沟通的实际内涵。主要解决“怎样学”和“怎么做”的问题。
2.课程组织
课程融理论、实践、案例于一体,通过大量的沟通案例和技能实训组织课程内容,突出《人际沟通》的课程特点(情感和行为的改变),强调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具有以下特点:实践性:本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实践性内容。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淡化了纯理论的讲解,增加了“实践活动”模块,并与理论知识相呼应,意在使学习者“在实践中学习理论,通过实践理解理论”。针对性:精简人际沟通一般理论的讲解,突出护理实践中最常用的沟通形式(如交谈)的学习,并增加“团队建设与冲突解决”、“护理治疗性沟通示例”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护理人际沟通”等内容,以加强对护理实践的针对性,突出体现职业技能的培养。丰富的案例:强调实际情境和学习任务的重要作用,以大量护理实例贯穿整个教材。
3.考核评价
要注意改进考试考核方法,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问、作业、表演、平时表现(实践运用能力)、学习态度、参与应用训练和专题报告(口头或书面)为主评价,淡化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
4.学生特征分析
以2001级高职护理专业两个班共79人,均为女性,年龄19~20岁。均为高中毕业经全国统考录入我校三年制高护专业。在第四学期开设《护患沟通》课程时,同一个老师对两个班采用了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总学时数为32。课程结束后对学生从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教学模式的认可度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利用测试题对学科水平进行了测试,利用模拟角色扮演和临床实习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行了考评。
5.应用环境
(1)硬件环境我们网络课程教学班教室配有一台服务器,配有一条ADSL专线供该班学生上因特网用。一台教师机,配有多媒体教学控制系统,全班学生每人配一台多媒体电脑作为学生工作站,所有电脑均连接在学校的园网上,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2)软件环境软件环境的核心是校园网上的网络课程资源库。资源库内有:多媒体素材、网络课件、教学策略库、教学资料库、测试题库、教学案例库等。
6.实施方案
我们吸收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随机进入教学法),结合《护患沟通》学科的特点及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构建适合于人文类课程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小结交流———实践测试———拓展延伸”七个环节。网络环境下的《人际沟通》教学模式流程图如上所示:这种网络教学设计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特点是:(1)实现了个别化教学。(2)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它保留“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同时吸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在“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中,通过实践研究、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而进行的“人-机”交互或“人-人”交互,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的,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水平不同程度地“创造”出知识和能力,从而实现了个别化教学。此外,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使学生主动地从课堂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通过访问网络课程提供的大量、广泛的教学资源和相关知识网站获取所需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网络教学结构图说明一:三种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在学习传统纸制教材基础上拓展学习。包括预习、练习、复习及实践活动。利用网络优势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过程;例如:学会浏览,学会选择,学会发现重点、难点;学会新旧知识的对比、迁移。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参与状态(主动性、全员性)。
(2)合作学习创设网络环境下新型的互助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完成目标的学习方式。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充分体现网络信息交流的优势。增强合作意识,养成良好合作品质。
(3)探索学习在认真学习教材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筛选信息,并加以归类、整理,分析、解决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积极、自主探究;网络教学结构图说明一:三种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在学习传统纸制教材基础上拓展学习。包括预习、练习、复习及实践活动。利用网络优势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过程;例如:学会浏览,学会选择,学会发现重点、难点;学会新旧知识的对比、迁移。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网络资源启迪思维,体现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创造性;说明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上的“论坛”、“聊天室”、“公告板”等栏目进行。
二、教学案例
下面以第三章关系沟通第三节处理好护患关系为例,对此模式作一介绍。
(一)教学设计思想
体现《护患沟通》教学的学科特点,体现网络课程的教学观点,充分利用案例和多媒体网络工具,以“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小结交流———实践测试———拓展延伸”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三、网络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检验
1.教学模式代表了教学改革的方向
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
(1)学生学习自觉性有明显提高,能自觉地利用网络工具访问网络资源库进行预习和复习、在信息交流平台(论坛、聊天室等)上讨论问题。
(2)学生能较好地从网络资源库、因特网获取所需的信息和资料。
(3)学生能够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课题研究。
3.学生的学科能力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
(1)网络课程教学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
(2)网络课程教学班学生的知识面明显比普通班学生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比普通班学生强,有较好的人际沟通素养;综合能力测试成绩明显比普通班学生高,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四、网络教学积极作用
1.教育观念开放
从网络课程教学班一年的教学实践来看,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带有松散、不确定、难控制的特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对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教师必须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策划,这对教师也是巨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开放的教育观念”。否则,无法适应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学。
2.教学空间开放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具有交互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具有自主性和个性化。这就要求网络教学的教学环境必须是开放的,要营造适合于网络教学的教学环境,即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在这方面我校虽然先走了一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不同学科的教师对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建设要求相差甚远。如何真正实现教学空间的开放是有待探讨和研究。
3.教学时间开放
现行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5分钟,虽然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对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作了精密的安排,但是由于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有不确定因素,要使学生在一堂课内完成“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小结交流———实践测试———拓展延伸”的教学过程,时间是非常紧迫的,这就要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具有“开放的教学时间”。因此,要解决好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时间与现行课堂教学时间的矛盾。
4.教学评价开放
显然,评价网络教学不能用传统的、封闭的教学评价标准来衡量,这就要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开放的教学评价”,那么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网络教学呢?这个问题急需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五、网络教学中的问题和思考
1.荧屏功能不应取代课本功能
2.网络情境不应取代多元化的情境创设(例如现实场景、角色演出)
3.网上交流不应取代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音色、停顿、语气、表情等传达着更为丰富的人文信息)
4.上网操作不应取代学科、教材原有的基本训练
关键词:团队沟通;沟通障碍;对策
一、沟通与团队沟通
沟通(communication)是信息的交流。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信息交流,都服从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沟通最基本的要素是:信息发出者、信息、讯道、信息接受者。信息发出者是信息沟通的主体,是有目的的信息传播者。信息是沟通的内容,表达沟通主体的观念、需要、意愿、消息等。讯道,即信息传递的路途,信息必须载于通道才能存在,声、光、电、动物、人、报纸、书籍、电影、电视等信息传递的媒介。信息接受者接到信息后,经译码才能达到目的。所谓译码是依据过去的经验对信息的解释。
在管理的全过程中,沟通是不可或缺。无论计划、组织、决策、领导、监督、协调等管理职能,都须以有效的沟通作为前提。团队沟通是随着团队这一组织结构的诞生而应运而生。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许多管理学者就开始研究团队沟通。对团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威廉·大内。在《z理论》一书中,作者对"日本式"团队运作模式作了大量研究,并提出许多精辟的观点。大内强调了团队精神对于日本企业成功的贡献,尤其是人际沟通技能。其后,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他们认为现代化的生产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合作,任何成员的行为都将影响组织整体的生产效率,团队成员间有效的沟通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尤为重要,有助于防止团队成员消极怠工、缺勤和离职行为的产生。
信息时代,组织方式和组织活动不断改变,团队工作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组织所接受,各类组织活动将更多地依赖说服教育,而非强制命令。团队沟通基于团队成员之间共享信息、交流情感、协调行动、解决问题,有助于提升团队绩效、实现组织目标。
二、影响团队有效沟通的障碍分析
在任何沟通系统中,都存在沟通的障碍。其中,认知和任务因素、人际沟通因素、态度与个性因素和跨文化因素是沟通研究别受人关注的影响因素。
(一)认知与任务因素
1、认知因素。人的认知因素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在沟通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译码"。这时,以及发送者对于接收者或"听众"敏感性,对沟通效果有显著影响。人们的背景、经历、价值取向等也会影响对于信息的解释。
首先,语言的表达和理解的障碍。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最重要的工具。但语言不是思想,而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人的语言修养不同,同一思想有的人能表达清楚,有的人则表达不清楚。如果一个领导者不能清理地传达上级决策的内容和要求,下属听了以后模糊不清,自然会影响沟通效率。另一方面,听众不能正确地理解上级的意图和精神,也会造成沟通上的障碍。误解和曲解上级领导者的意图常是造成这种沟通障碍的原因。误解可能是信息发出者表达不清,也可能是信息接受者听错了、理解错了。曲解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模糊不清了,或者有意无意的断章取义,使原来的意义变形。
其次,人们的判断和思维能力对于沟通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同样词语对于不同人员可能具有不同的"语义",因而对"同样的语言"容易给予不同的信息加工或在编码与解码之间不兼容,从而造成沟通偏差。
第三,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当发送者与接受者在知识经验水平上相距太大时,有些在发送者看来很简单的内容,接受者却由于知识经验、水平太低而理解不了。因为双方没有"共同的经验区",接受者不能理解发送者的信息含义,所以无法沟通信息。第三,各人的参照框架会有较大的差异,处于第一线的员工、主管等具有不同于中高层经理的参照框架,因而产生内隐性的沟通歪曲和偏差。
第四,知觉的选择性障碍。人们在沟通中倾向于表现出某种"选择性倾听",以至于阻碍新的似乎有所冲突性的信息加工,并且在上行沟通中起到"过滤"的作用,例如,下属对上级保留不利信息。各级员工不同的选择性注意和知觉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沟通者对于信息的选择、筛选、搜寻、加工和反馈,也会由于经验不同,对于相同沟通信息作出不同的解释。过滤是组织沟通中常见的由于传递不良、信息弱化等带来的问题。知觉的选择性既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因素是组成信息的各部分的强度不同,对受讯人的价值大小不同,使有些部分比较容易引人注意,为人们所接受,另外部分则为人们所摈弃。主观因素是个性特征、兴趣、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及个人的身份意识等,它们使人们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之中产生知觉的选择性。
2、价值取向因素。在任何沟通情景中,人们的兴趣、价值观取向会对信息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即是在完整接受沟通信息之前赋予信息一定的价值。这一倾向主要受各人经历和信息评价的影响。同时,信息源的可信性知觉也是沟通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接受者的信息源可信度知觉会直接影响其观点和行动。例如、下属对于来自经理的信息会受到他们对经理的评价,特别是他们与经理的相处经历的影响。
3、任务因素与环境因素。沟通的时机、通道特点和所使用的媒体,对于沟通质量影响很大。同时,任务特征是决定沟通网络模式的关键因素。如果群体的主要任务是决策,就需要采用全通道沟通网络,以便为评价所有备择方案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如果群体的任务主要是执行,则需要构建链式网络或轮式网络,群体成员之间的充分沟通对于完成任务并不重要。时间压力也是沟通的重要障碍之一,例如,时间压力会导致短时内信息超载等。群体成员的工作环境会对沟通的纬度和互动类型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工作场所、地理位置、办公地点等。这里还包括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如群体凝聚力与氛围、上下级关系、群体规范等因素。
(二)人际沟通因素
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十分重视有效的人际沟通。 "人际交往风格"则涉及到人们的信息加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选用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方式。按照管理者在反馈方式等方面的能力和偏爱程度,可以大体分出四种管理沟通风格。(1)专制型风格。既不偏重信息类型,也不采用反馈方式,很少运用自身知识,往往在管理沟通过程中表现出焦虑,如果在组织的关键岗位上有许多这样的经理,就会出现组织与人际沟通低效的和失去个体的创新性。(2)顺从型风格。沟通中注意满足某种上下级关系,但由于个性或态度方面的原因,难以开放式地表达意见,往往在管理沟通过程中无法有效运用信息.更多依赖于反馈。在组织与人际沟通中,顺从型风格的管理者难以与下属建立相互信任地工作关系。(3)维持型风格。沟通中比较重视自己的意见,但并不看重他人的意见,因此,在沟通时,采取"告知式"或"通报式"而不是"交流式"维持型风格,忽视听取对方的想法,牺牲了反馈的作用。在这种沟通风格下,下属常常会形成抵触心理,大大降低沟通的质量。(4)成功型风格。能够有效综合运用多种信息类型和反馈渠道,开放式地表达意见和获取反馈,从而成功、有效地开展人际沟通。
(三)态度与个性因素
人们的态度、观点、信念等会造成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例如,上行沟通中,发送者往往会有"打埋伏"的现象,报喜不报忧,夸大成绩,缩小缺点等。下行沟通传达指示时,接收者对于这些指示会作出各自的加工,符合心愿的就传达、贯彻、执行,不符合心愿的就封锁、扣压,后患无穷。说明人们在沟通信息时,往往会把自己的主观态度掺杂进来,影响了沟通的质量。
人们的个性因素也会极大地影响信息沟通的模式。各人有个人的人格特征,人格差异常常也是意见沟通的障碍。例如,善于抽象思维的人与善于形象思维的人在互相交流与沟通时就可能发生障碍。自我中心,优越感强的人,很少主动地与他人沟通。如果经理或厂长具有自我中心的人格特征,不愿意听职工意见,不让别人把话讲完,就指手划脚地发议论、作指示,职工也就不想对他反映什么情况,从而造成沟通上的障碍。人格特征可以影响意见沟通效率。一个品格高尚的管理者所传达的信息,人们容易相信,乐于接受,一个品格低劣的人所传达的意见,人们往往不轻易相信,甚至采取排斥态度。
(四)跨文化沟通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跨文化沟通成为日益流行的管理沟通方式。这里所说的"跨文化沟通"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外文化条件下的人际沟通,例如,外资企业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经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二是不同区域或价值观念下的人际沟通,例如,来自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员之间可能会形成某种跨亚文化背景的人际沟通。
在跨文化沟通条件下,沟通的焦点会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沟通侧重点的差异而发生变化。研究表明,文化的同质性会使人际沟通更多注意相互关系方面的信息,而忽视工作任务方面的信息,或者说,人们在沟通中更容易把自己局限在相互关系内容的交流上。具有文化多样性特点的人际沟通则更容易进入工作状态,讨论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此外,人们在语音和语义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跨文化沟通的效能。
有关跨文化沟通的效能问题,是沟通研究中一个热点之一。从我国的研究情况来看,中外领导和管理者在人际交往和管理风格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例如,海外的经理比较注重直线经理的信息,而中国经理则更多依赖于社会规范,这样,在他们进行人际沟通时,就容易出现问题。在合资企业中,中外经理在决策方式、会议方式等与沟通方式有密切联系的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三、一些建议和结语
斯蒂芬·p·罗宾斯教授,在其《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指出:团队是指在特定的可操作的范围内,为而合作的人的共同体。他认为团队内完美的沟通目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选择正确的通道,做一个有效的听众,运用反馈则有助于更有效的沟通。
为更好地完善团队沟通,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
1、重新审视沟通,创造有利于有效沟通的组织氛围。目前组织中所需要的不是单纯对团队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而应当是在更深层次上促使团队内部、以及成员个人对沟通的重新审视,从组织发展的角度,认识到良性的团队沟通对于组织绩效的重要作用,从而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团队有效沟通的民主的、开放的、建设性的组织氛围。
2、拓展沟通技巧。为了克服认知方面的问题,需要从接收者的角度对信息加以编码相传递,并通过直接提问和回顾沟通内容等方式,减少沟通问题。
3、建立有利于沟通的机制。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团队沟通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为沟通网络渠道提供较为明确的描述。首先要在制度上对于沟通渠道予以确认,这将有助于部门界限和功能地位的清晰,从而避免对沟通的模糊认识。其次,在制度上将权利通道和信息通道界定开来,以维护组织活动的协调和有序。
4、创建有利于有效沟通的组织文化。组织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塑造,其实质是一种思想、观点、情感和灵魂的沟通,是管理沟通的最高形式。
5、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近年来,沟通的技术支持日新月异,电子沟通正在成为主要而且高效率的沟通类型,其中,主要是手机通讯、电子邮件、视听会议和组织内的互联网或局域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电子沟通不但显著改变了沟通模式、降低了信息传递和共享的成本.提高了灵活性,而且正在改变组织的结构和整个管理程序及模式。
参考文献:
张德:组织行为学.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盖伊·拉姆斯登,康纳德·拉姆斯登.群体与团队沟通.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为了适应整体护理的要求,护理专业本科的学生应掌握人际沟通理论和沟通技巧,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学生的专业素质;在《人际沟通》的课程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所扮演角色的感受与行为,发现及改进自己的工作态度与行为表现,掌握与病人的沟通技巧,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角色扮演 沟通能力 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是心理学家莫雷诺于20世纪30年代为心理治疗而创设的,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1]。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医疗等领域中,角色扮演法应用于教学中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和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教学模式。角色扮演的教学设计, 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师生各自特点、教学环境、教学目标, 创设一种扮演生活原形的情境, 让学生承担其中的一个“ 准角色” , 推动他们置身于其中, 表演相应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 同时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 深化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案设计。其独特的教学功能主要体现在能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
1.角色扮演法在《人际沟通》课程中的应用的效用
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整体护理活动的实践证明,护士需要用70%的时间与他人沟通,包括与患者沟通,与医生沟通,与护士群体沟通,与其他健康服务者沟通。医学模式的转变,不仅要求护士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有与他人沟通的能力[2]。角色扮演法与现代护理教育注重护理人员全面素质的培养,不但在知识水平和操作技术上达到合格,而且最终要帮助护生从认识水平与情感水平进入护士角色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在《人际沟通》课程中运用角色扮演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让学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角色扮演法,也是一种模拟训练方法。角色扮演的情境具有拟真性,由学生扮演护士的角色,要求扮演的学生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认知自发地投入,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所扮演角色的感受与行为,发现及改进自己的工作态度与行为表现,掌握与病人的沟通技巧。
2.角色扮演法在《人际沟通》课程中的应用的方法和步骤
在这种教学法中通常需要两个学生,一个扮演护士,一个扮演患者,他们的表演基于特定的学习目的,按设计好的剧本进行表演。而其他学生则作为观众,按照事先确定好的各种评估标准仔细观看,并开展积极的评论,最后对护士和患者的角色扮演进行评估。尽管作为观众的学生没有参加角色扮演,但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他们提高临床思维和能力带来极大的益处。最后,教师要对此法角色扮演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学生的表演是否到位、扮演医生角色的学生对“患者”的言行及处理是否得当,做出总结性的发言。主要步骤如下:
2.1 教师确定学习目标和设计学习项目。明确角色扮演游戏类型(合作型或是对立型)。以及每个角色所需人数。确定和设计好游戏的整体进程、时间安排等。
2.2 学生分组、分工,写好脚本,选定扮演者。我们在采用角色扮演法时,在第一次上课时先分组,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他们一般选择与平时的朋友分在一组, 这样可以达到最优化组合, 产生最佳效果。每次扮演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大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写脚本,设计台词,进行角色扮演,因为扮演角色的学生数量有限,所以要求其他学生在一边仔细观察,对角色扮演者的表现进行观察与记录,对其姿势、手势、表情和语言表达等项目进行评估。观察者与扮演者应轮流互换,这样就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模拟训练。
2.3 进行角色扮演。在情境确定,角色明确的前提下,教师协助学生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特点,应强调角色扮演过程中学习有关的知识、态度和技能,不要片面追求表演本身的艺术性。角色扮演的效果与扮演者扮演时的自我投入程度有关。要强调表演时务必做到身心投入。
2.4 实施观察评估及反馈。角色扮演的课堂评价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平时成绩,以扮演的效果、沟通方案设计、对所学知识的运用程度来分等级记录平时成绩。教师与观众讨论整个活动的体会、感受、相互启发、强化体验。
3.角色扮演法在《人际沟通》课程中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3.1 课程的设置问题。在应用角色扮演法中存在一个比较重要问题就是学生学习《人际沟通》课程是在第一学年的下期,第一学年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是基础课,没有学习专业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时,不能运用她们的专业知识来设计沟通方案,解决问题,不能很好地进入角色。因此,建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人际沟通》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的下期,这样是学生在设计沟通方案时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满足患者需求。
3.2 学生可能难以进入角色。由于每个学生的资质不同,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溶入角色,而且这种角色扮演还必须在观众面前展示。这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可能很容易,而对另外一些学生而言则不自觉地会产生一些抵触,教师向学生解释角色扮演的价值,使学生对所扮演角色有所了解,还需要建立奖励机制,对表演者以平时成绩作为奖励,激发参与的热情,从而自如地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其实,这对学生今后在社会上以护士的角色出现是很有帮助的。
3.3角色扮演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角色扮演有时会陷入无组织的混乱,有一些干扰因素会影响学习环境;学生受训练不足而影响角色扮演的效果。其实经过认真的计划和准备,上述所担心的问题是可以克服的。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精心的设计和实施,尤其是计划。要根据你预期的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使表演过程更富有教育意义。在这方面首先教师要有详细而周密的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学习项目的设计和控制,由教师提供素材和提出要求,由学生来设计沟通方案,撰写脚本,让学生按脚本来表演,在撰写脚本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所表演的内容应是紧扣教学目的的态度和技能,也应是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可能经历的情景,既要易于表现,也要易于接受。脚本的开头部分除了清晰明确的目标外,还应描述所要包含的内容。要为角色扮演者来拟定一个情节,应包括背景问题、提出问题和潜在的冲突来源。脚本应短小精炼,故事情节真实可信,语言通俗易懂,避免长篇说教。一般表演应掌握在5分钟左右,最长不要超过10分钟,以免引起表演者的倦怠和观察者的厌倦,反而淡化了重点内容,影响教学效果。给扮演者充分的准备时间进行练习,扮演者应熟悉台词,不要边想边说。这样既容易偏离规定的情景,还容易造成语言、行动的不连贯,影响表演效果。
3.4 其他学生如何在角色扮演教学中投入并获益。这些观众就是其他的学生,他们要从观看角色扮演中获得知识,并积极参与其中,提出一些问题。如果观众不积极观看就无法收到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还要对观众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在观看完角色扮演后对表演进行评价,以评估观后是否有实际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