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村义务教育 教育质量 现状 思考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关注的重点将逐步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和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而,在此阶段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困难。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这些年农村的教育事业费用支出仍是远远低于城市教育事业费用支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都非常缺乏,甚至有的学校连教室都还是危房。试想,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何谈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说,正是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学师资薄弱,制约教育质量。

农村教师素质是制约农村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民办、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基础教育。现任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较难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虽然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大量的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但总的来说比例还是过低,难以应付教学的需要。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

(2)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许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或是通过关系调到上一级学校,或是调离现有教育教学岗位,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师资力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当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换散,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素质与能力水平偏低。我国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近年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的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而且不少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授科目不配套。

3.新课程改革的“城市取向”并不适应农村小学。

现行新课程改革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有明显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少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这无疑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是不适应的。加之农村学校课程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校长还是行政干部、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农村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将学生送出“农门”,进入大学,或进到城里。新课程的理念并没有深入农村教师和学生心中。而且现行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偏难,致使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被迫辍学。

4.教学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过于重视县一级中心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村小当作小儿科,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农村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沿袭旧制,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全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而现今许多农村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失衡。现在农村许多成年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将子女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甚至将他们独自留在家中。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的管教,再加上老人们的溺爱,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而老人的管教毫无力度和效果,部分学生经常缺课、逃课,还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下降。

二、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的思考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仅仅应从制度、机制上来改革,还应从人们的观念上来更新。因此,就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呈现的状况来看,理应从以下入手。

1.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经费短缺带来的困难是农村最大困难,无外乎是校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的缺乏。构建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保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下限”投入是当务之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理应法制化,而且要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

2.提高师资,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鼓励和引导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在切实落实工资和国家规定的各项补贴补助待遇的同时,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住房、医保、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增加教师的发展机遇。二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经常性培训。鼓励和要求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定期进修、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按照学用一致、专业对口的原则,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三是认真组织中小学短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实施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整合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农村学校无法适应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国家制定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的问题,应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在坚持《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改革现行教材。可由各省(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编写教材,有必要考虑城市普及型和农村普及型两种版本,在农村版本中要体现对农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教材改革要坚持两个适合的原则:一是难度适合农村大部分学生,着眼于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二是尽量适合各地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理清思路,合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课改,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教育,让人人都能进入不同的学校升造,最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4.规范管理,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学校管理层要积极为提升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改变落后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而努力,尽力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形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办好学校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措施,调动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5.转变观念,学校、家庭相互支持。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虽然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家长在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就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因此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农村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共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王嘉毅.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研究述评[J].教育评论,2007,(11).

[2]高尚刚.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对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9).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 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关注的重点将逐步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和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而,在此阶段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困难。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这些年农村的教育事业费用支出仍是远远低于城市教育事业费用支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都非常缺乏,甚至有的学校连教室都还是危房。试想,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何谈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说,正是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学师资薄弱,制约教育质量。

农村教师素质是制约农村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民办、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基础教育。现任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较难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虽然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大量的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但总的来说比例还是过低,难以应付教学的需要。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

(2)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许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或是通过关系调到上一级学校,或是调离现有教育教学岗位,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师资力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当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换散,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素质与能力水平偏低。我国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近年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的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而且不少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授科目不配套。

3.新课程改革的“城市取向”并不适应农村小学。

现行新课程改革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有明显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少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这无疑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是不适应的。加之农村学校课程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校长还是行政干部、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农村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将学生送出“农门”,进入大学,或进到城里。新课程的理念并没有深入农村教师和学生心中。而且现行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偏难,致使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被迫辍学。

4.教学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过于重视县一级中心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村小当作小儿科,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农村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沿袭旧制,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全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而现今许多农村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失衡。现在农村许多成年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将子女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甚至将他们独自留在家中。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的管教,再加上老人们的溺爱,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而老人的管教毫无力度和效果,部分学生经常缺课、逃课,还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下降。

二、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的思考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仅仅应从制度、机制上来改革,还应从人们的观念上来更新。因此,就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呈现的状况来看,理应从以下入手。

1.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经费短缺带来的困难是农村最大困难,无外乎是校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的缺乏。构建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保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下限”投入是当务之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理应法制化,而且要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

2.提高师资,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鼓励和引导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在切实落实工资和国家规定的各项补贴补助待遇的同时,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住房、医保、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增加教师的发展机遇。二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经常性培训。鼓励和要求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定期进修、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按照学用一致、专业对口的原则,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三是认真组织中小学短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实施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整合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农村学校无法适应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国家制定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的问题,应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在坚持《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改革现行教材。可由各省(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编写教材,有必要考虑城市普及型和农村普及型两种版本,在农村版本中要体现对农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教材改革要坚持两个适合的原则:一是难度适合农村大部分学生,着眼于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二是尽量适合各地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理清思路,合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课改,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教育,让人人都能进入不同的学校升造,最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4.规范管理,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学校管理层要积极为提升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改变落后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而努力,尽力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形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办好学校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措施,调动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5.转变观念,学校、家庭相互支持。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虽然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家长在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就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因此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农村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共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王嘉毅.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研究述评[J].教育评论,2007,(11).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第3篇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但是中部和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仍然较低,农村贫困地区学生健康状况相对较差。自2011年起,我国开始在各个农村贫困地区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是从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现状来看,其仍然存在食品营养、食品安全及资金使用等问题。因此,如何优化营养改善计划,提升农村地区学生的健康水平,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难题。

1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现状

1.1营养餐供应内容与形式营养改善计划针对的是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涉及范围较广,人数较多,所以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时,必须因地制宜,依据农村地区及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良好的营养改善计划。营养餐供应形式主要以午餐、加餐、课间餐等,而供应食品必须以牛奶、鸡蛋、水果及蔬菜等为主,禁止以乳制品、保健品代替。

1.2营养改善计划的补助标准从营养改善计划主要集中在农村贫困地区,每个学生每天均效用3元的营养补助金。同时自2011年10月开始,将每天生活补助金提高1元,小学生每天生活补助金达到4元,中学生每天生活补助金达到5元,而小学生每天营养补助金达到7元,中学生每天营养补助金达到8元,基本上能够满足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膳食需求。

1.3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投入营养改善计划作为改造计划的重要组组成部分,能够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的餐饮设施。从改善计划资金投入情况来看,共计投入169亿元,大部分用于建设食堂。而自2011年至2013年,政府又相继投入大量资金,让每所学校都有食堂。同时学生水费、电费及煤气费等公共开支,食堂人员薪酬也由政府承担。

2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问题

2.1通过在农村贫困地区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目的向学生供应健康、营养的食品,以改善学生健康状况。本文就对农村义务教育224740名初中学生,107003名小学生因病缺勤情况进行调查发现,224740名初中学生中,有68名学生出现消化道系统疾病,有164名出现呼吸系统疾病;107003名小学生中,有32名学生出现消化道系统疾病,有78名出现呼吸系统疾病,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2.2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食物摄入量达到建议量的百分率调查情况来看,食物分类主要包括粮谷类、蔬菜、禽兽肉、鸡蛋、豆腐、牛奶及植物油等,而学生实际摄入量与推荐摄入量存在很大差异,达标率仅在0.61%至3.26%间,表明学生食物摄入量严重不达标,学校营养改善计划未得到有效落实。

3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对策

3.1建立和健全安全监督机制食品安全是营养改善计划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确保学生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饮食安全,要求每个试点学校都必须建立和健全食品安全监督机制,以规范食堂工作人员行为,及时发现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让社会大众都能够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督。资金安全也是影响营养改善计划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求试点学校必须安排专人对资金安全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定期对资金账本及学生用餐情况进行有效监察。

3.2推广先进性的营养餐供应模式自营养改善计划开展以来,各个地区出现了很多先进性的营养餐供应模式,值得其他试点地区借鉴和学习。例如,吉林某农村地区学校周围有空地,可用于种植蔬菜,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绿色安全的蔬菜,同时能够丰富学生劳作知识,锻炼学生的身体。又如,广西省某学校主张让学生自主取餐,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吃饱,同时避免食物浪费现象的产生。再如,山东省某学校采取联体式的营养配餐,在解决学生午餐同时,能够降低营养配餐费用。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第4篇

一、农村学校教师队伍问题研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人口结构变化,农村小学的发展也产生诸多问题,包括班级超额编制、教室闲置、优秀教师流失等。一些研究已经证实,成功的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点是来自于基层教师的投入与热情,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深深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目前许多农村地区虽然具备了基础的教学硬件设施,但由于农村地区教育问题与其它教育不利因素,乡村教师发展很受局限,因而农村教师岗位很难获得优秀教师的青睐,导致了城乡教师流动失衡、乡村教师流失、紧缺且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

现有文献对农村教师队伍现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主要农村师资差的因素可归结为如下几点。一是客观因素。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域交通限制也会产生恶性循环,如果让优秀教师远离家乡到较为偏远的地区进行教育服务,可能造成教师非自愿辞职的心态,自然很难吸引到优秀教师。二是政策制度因素。由于配套制度保障不足、教师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都不高,农村教师队伍很长一段时间存在正式制度的缺乏和非正式制度的惯性。首先,“超编缺人”的矛盾,就是由于教师编制不合理导致的,目前不少农村学校都有教师、代课教师、钟点教师、教学辅助工作人员等等,而且临时代课教师占各校教学人力也愈来愈多。代课教师的专长很多与课程不符,且如果大量招聘临时代课教师,并将教师视同为派遣人员,自然也就无法针对学生课后的学习辅导、生活协助等方面付出很多精力。其次由于薪资福利不高及工作不稳定,直接导致了教师的流动频率加快,并间接影响到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此外,也可能无法顺利招聘到与所教课程专业相符的任课教师,教师整体素质偏低,这也会牺牲了偏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三是现在社会上教育个体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社会功利价值观也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问题的发展建议

(一)合理定制农村学校编制名额

农村学校相较于城市学校,因为资源的不足,家长可能较无法协助学校发展,同时还会有许多评价访视工作等问题,这也形成农村教师很大负担。而且现在的教学环境与之前也有了很大不同。因此,建议重新审视教师编制配备,从地区、学校的实际出发,来制定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并及时、有序地进行编补,希望城乡倒挂的编制标准向农村倾斜,适当放宽农村地区的编制标准,最好能结合班比和学科教师配比来制定标准。可以扩充行政人员数量,负责校外资源连接的业务,让农村学校可以有效整合多元的资源。

(二)构建代课教师人才库平台

农村地区学校规模小,在发展学校特色上,常常面临教师专业不尽相符的状况,建议可构建起代课教师人才库平台,通过平台信息的流通,可让各校有效掌握地区内教师专业的现况,并及早规划应对,同时也可充分发掘当地优秀的教学人力,这可成为应对代课教师专长问题的思考策略。

(三)农村教师经校内考核优秀可直接续聘

每年的暑假可作为教师甄选的旺季,但农村地区学校都担心面临招聘不到教师的困境,虽然目前为缩短招考的天数,缩短为“一次公告,多次招考”的方式办理,但仍有诸多问题。因此教育部修订了相关的制度。未来代课三个月以上,表现优秀而且具有教师证的老师,就可以由学校直接续聘,同一学校可以任满三年。除了艺术类别外,农村地区学校可扩大科别限制,让校务经营的空间更具弹性,该策略也可有益于人力的稳定与向心力。

(四)农村地区实施交换教师并以数校合聘模式

农村地区学校因为规模的限制,可能无法满足专长式授课,从而造成教师配课比例过高,学校特色发展不易或非自愿性超额招聘的问题。因此,农村学校应鼓励通过交换教师、策略联盟方式,让专任教师得以“共聘”的模式至各校任教,尤其是音乐、艺术、英语、体育领域等师资,这除了可提升农村学生学习效能外,也能保障超额教师的任教权。

(五)鼓励参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是目前教育部推动重要政策,其目的在于诊断教师教学历程,协助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学成效。Fullan(2007)曾指出,有意义的教育变革是教师参与认同的关键,让教师感受到改革的意义性,对提升自我的价值感相当重要。因此,建议教育主管机关可以提供奖励或资源,积极鼓励农村学校参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发展学校特色亮点,也可形成农村学校发展的新契机。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 总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农村义务教育属于特殊的公共品,具有双重外部性,这就决定了其须由政府来提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成绩斐然。但依然存在着财政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制度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对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数量、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水平、促进农村义务教育长足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总体现状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总量的现状

近年来,根据国家发展目标和规定,各级部门把教育经费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项目之一,不断提高其投入力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由2007年的8280.2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2906亿元,其占GDP的比例也从3.48%升至4.1%。中央财政部门于2014年安排878.97亿元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的公用经费基准额也提高到每人平均40元。此外,为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学校信息技术水平,财政部门对于不同地区实行差异性经费补贴。

(二)农村义务教育与城镇义务教育投入比重现状

我国在义务教育投入方面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以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例,2004 年,城镇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952.44 元,农村为823.22元,农村生均教育经费为城镇的86.43%。随着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支持力度的加大,重城市轻农村的义务教育投入问题部分得到了改善,如2013年城镇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6901.77元,农村为6854.96元,农村占城镇的99.32%。

(三)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各项政策执行现状

我国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坚持致力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协调稳步。如继续实行学杂费和教科书书费全免的支持政策;对于基础条件差的学校和生活设备差的寄宿学校进行改造,针对困难学生实施营养改善项目,对县镇学校存在的“大班额”等主要问题进行妥善解决;对于中小学的教师人员继续实行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为提高中西部地区处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骨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中央财政部门安排7.5亿元资金;2014年中央财政机构下拨约1600亿资金用于提高义务教育的均等化水平。

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总量不足

由于县级财政存在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省级政府难以全面统筹投入经费,致使我国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无法满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需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量不断地增加,但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却有所下降,由2009年的1.25%降到2013年的1.01%,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多集中在2%―2.5%。我们可以推断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财政投入总量不足的问题。

(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

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文化习俗等具有差异性,以及教育内部利益集团的相互竞争等原因,导致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内部投入结构失衡;二是城乡投入不平衡;三是区域间投入不合理。

据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从2006年的1977.49亿元增至2013年的5745.34亿元,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从2006年的1303.28亿元增到2013年的3612.01亿元,整体呈增长趋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率由2007年的34.51%降至2013年的8.07%,低于2013年的非农村投入的增长率10.05%,这就说明更多的教育经费流向了非农村义务教育。总体而言,我国教育系统资金投入存在内部不均衡的状况。

2013年的城镇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为21212.4元,高于农村的20992.6元,且2011、2012年的城镇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支出都高于农村支出。同时,2011至2013年不论是城镇事业费还是城镇公用经费都高于农村支出。可以推断,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量低于城镇投入量,即义务教育投入存在城乡不平衡的现象。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州五省属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2013年的教育经费投入平均约为1054.434亿元,农村生均教育事业经费投入平均约为18651.34元;安徽、河北、河南、湖北、湖南五省经济条件一般,教育经费投入平均约为799.186亿元和农村生均教育事业经费平均约为8026.7元;而、甘肃、青海、贵州、云南五省属于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平均约为366.81亿元和农村生均义务教育事业经费平均约为8820.632元,低于其他省份。由此可见,我国东、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在生均经费、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制度不规范

一是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权向上集中,事权逐渐下移。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财政资金,县级政府负责经费投入,而农村税费改革致使县级财政十分困难,难以承担重任。二是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数量较少且难以及时到位,由于县级财政实力存在差异,一般性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未起到教育均衡的作用。由于专项转移支付的临时性、突击性,容易导致“地方向中央要钱”的现象。三是监管制度不健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缺乏法律依据,未确定相应的政府拨款依据,易使拨款过程中存在违规违法现象。投入环节复杂混乱,存在暗箱操作,难以有效监督。四是法律制度不完善,相关责任规定不到位,法律执行力度不够,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三、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数量

一是在“三农”政策的指导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制定和完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对农民和农村的补贴力度,加强科技兴农、财政惠农的执行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维权、用权的能力。二是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力度,中央政府要增加对教育财政支出的数量,提高其占整个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地方各级政府要全力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数量,不断调整各地中高等教育和农村义务教育的比重。三是开拓多渠道投入体制,鼓励社会、民间力量办学和倡导社会捐赠,发行教育彩票和教育公债等形式来进行筹资。

(二)合理调节财政投入结构

第一,均衡教育内部投入结构,要转变重高等教育轻义务教育的观念,制定科学的分配标准,在进行教育内部财政投入分配时进行实地调研,获取可靠数据资料和客观认识,扭转教育内部投入结构不均衡的现象。第二,平衡城乡间财政投入,重视城乡之间的教育经费分配比例,可根据生均教育花费进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补贴力度。第三,调节区域间投入,根据中、西、东部的经济和教育差异实行不同的投入措施。如对经济落后的省份,中央政府实行转移支付制度或形成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投入体制。

(三)完善和规范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制度体系

一是实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教育部门依据其经费的供需充分发挥编制经费预算的作用,提出合理建议并将其纳入国家预算体系,做好资金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监督、管理工作,从而保障教育资金科学合理的运用。二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评价体系,明确转移支付责任,增加均等化的一般转移支付,实行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和测算体系。三是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投入问责机制和公开明示体制,并将其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中;成立专门的监管小组加大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监管。四是健全法律制度,制定并出台相关法规,确保其投入的规模数量、责任问责以及对其法律约束和法律监管,有利于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法律化进程。

四、结论

通过详细分析,结论如下:农村义务教育是一种具有很强外溢性的公共产品,政府是其主体承担者;我国现实行的财政投入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政府需要提高教育经费财政投入总量,保障教育的服务均等化和每位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木坤坤.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J].经济管理者,2013 (6)

[2]董国红.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