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日常工作管理办法

日常工作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日常工作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日常工作管理办法

日常工作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第二条从评委库中抽取并被通知参加我市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评委,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对评委评审工作的考核,坚持客观、公平、公正、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市人事局负责全市评审工作考核的综合管理;具体的考核工作由评委所在的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五条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成立考核小组。考核小组由3-5人组成,成员应当包括人事(职改)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的人员。考核小组组长由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所在单位人事(职改)部门的负责人担任。

第六条考核小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本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管理的评委评审工作的考核;

(二)负责评委违纪违规情况的调查核实工作并提出处理意见;

(三)建立评委评审工作考核档案;

(四)受理评委因对评审考核结果定为不合格等次而提出的复核;

(五)承担与考核相关的其他工作。

第七条考核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评委在评审工作中是否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评委在评审工作中是否坚持客观、公正、准确的评审原则;

(三)评委在评审工作中是否严格按照国家、省市职称政策和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的规定进行评审;

(四)评委在评审工作中是否保守秘密;

(五)评委在评审工作中是否按规定回避;

(六)评委在评审工作中是否有弄虚作假、、包庇偏袒、打击报复等行为;

(七)评委在评审工作中是否热心评审工作和遵守出勤纪律,是否有时间和精力确保自始至终参与评审工作;

(八)评委在评审工作中是否有其他违纪违规或未认真履行评委职责和义务的行为。

第八条对评委评审工作实行每年一次的定期考核制度。考核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次。

第九条评委在评审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考核结果应当确定为不合格:

(一)违反职业道德;

(二)违背客观、公正、准确的评审原则;

(三)徇私放宽评审条件标准,或对不具备申报条件的人员表决同意,或不遵守规定的评审程序;

(四)泄露评委会或评审组成员名单、住址、联系方式,告知或暗示他人自己参与评审工作;泄露面试答辩题目、评审讨论和评审表决情况。

(五)未按规定进行回避或拒绝接受有关职能部门监督;

(六)有弄虚作假、、包庇偏袒或借机打击报复等行为;

(七)违规对外接受有关评审情况的查询或向本单位领导透露有关评审情况;

(八)被抽中担任评委,因个人原因累计两次未能参加评审工作;

(九)被正式确定担任评委,召开评审会议时无故缺席一次或迟到(早退)两次以上;

(十)其他违纪违规或不能胜任评审工作,或未认真履行评委职责和义务的情况。

第十条参加评审工作的评委应认真如实填写《*市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委会评委考核表》(附表一),并于规定时间内将考核表送所在的考核小组。被抽中担任评委但未能参加评审工作的评委,由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负责填写考核表,并在相应栏目说明其未参加评审工作的原因。

第十一条考核小组应认真审核评委的考核材料,采取民主集中制的方式对被考核的评委进行评议,并提出考核意见和确定考核等次。

第十二条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应及时完成对评委评审工作的考核,并于每年评审工作结束后一个月内将考核情况总结及《*市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委会评委考核表》(附表一)和《*市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委会评委考核情况汇总表》(附表二)报送*市人事局备案。

第十三条考核结果作为*市专业技术资格评委库调整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评委,评委库组建部门应当按规定程序及时将其调整出评委库。

第十四条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应当将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评委及其工作单位、主管部门。

日常工作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临床输血作为医院救死扶伤的重要医疗手段,如何建立完善可行的医院内部规范化的血库管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是能够行之有效地增加临床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及输血错误的产生,提升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

〔关键词〕

血库管理;输血安全;规范化;不良反应

医院的血库负责临床所有科室用血的指导与实施,为医院提供血源、配血、储血等各种服务,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多种技术的综合性部门[1]。临床输血是抢救生命,治病救人的非常重要的医疗手段[2],但是临床输血过程中可能会有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如何正确地使用宝贵的血资源,既能及时治病救人又能将输血风险降到最低,这便给医疗管理者及相关医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就如何加强血库的安全及规范化质量管理做出详细的论述。

1影响临床输血安全的主要原因

1.1血库工作人员的问题

血库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的疏忽,例如,在对血液标本进行采样、核对血型的判定、配血等操作时不认真,出现差错,带来输血过程的风险[3]。

1.2输血过程因供血导致疾病传播

目前,通过输血可传播的疾病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梅毒等近20种传染性疾病[4],而且在我国有相当比重的HIV患者都是通过输血传播的。以上所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如果在窗口期到血库献血,就会显示相关疾病的隐性检测结果,如果不对所献血液进行二次检测,很容易将携带有传染性疾病的病毒带给受血者。

1.3输血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大致可以分两大类:溶血性不良反应及非溶血性不良反应。其中溶血性可分为急性溶血和慢性溶血,急性溶血反应主要是因为供体与受体的血型不匹配或者受血者患有溶血性疾病,也可以因血液在运送或储存过程处理不当引起。非溶血性不良反应的种类很多,最为常见的就是发热及过敏。发热的原因大致可因受血者内有发热源或是受血者因多次受血而引起发热[4]。

2如何避免临床输血的问题

医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有娴熟的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有相关的法律意识。许多医疗事故引发的医疗纠纷都源于医务人员法律知识的浅薄,血库的工作人员要熟悉国家有关规定及法律法规,了解国家及行业内发的各种规定及管理办法等[5-6]。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有关各项书面归档的记录,一旦医疗纠纷发生,可以第一时间查阅历史记录。血型的判定与交叉配血是血库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中最常见的工作,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细心谨慎,认真核对供受血者的血样,遇到交叉配血的工作,一定要认真核实供受血者的血型,并且做RH血型的检查,将差错率降低到最低。在日常工作中,临床医师要详细掌握输血过程的不良反应情况,并且依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第一时间做出及时处理,将不良反应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3加强血库的规范化管理

医院要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来制定合理的血库管理制度及临床输血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管理人员要定期考核工作人员并定期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在血液的储存问题上要做好定期对储血设备的清洁与消毒工作,要有专业的人员来管理,认真做好记录及标记,做好房间的通风及光照,按照国家与行业规定来操作,对血库的血要每天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分析原因做好记录,决不能让问题血液发放到临床科室。完善冷库链系统,对储血设备采用24h监控温度,并设有温度异常报警系统。对进库的血坚持遵循早进早出的原则,防止血液浪费情况出现。输血是临床常用的急、危、重症治疗方法,正确的输血可以救人,而非正确的输血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输血及血库的管理显得特别重要[7],对血库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可以有效保障临床输血过程的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增加血库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提升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保障临床用血的各项指标达标,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及输血错误的产生,提升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

作者:马艳红 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医院检验科

[参考文献]

[1]李桂萍,邢矩斓,张晓玲.医院血库管理及质量控制[J].河北医药,2007,29(6):627-628.

[2]何道荣.基层医院血库管理工作的挑战[J].中围输血杂志,2006,19(1):96.

[3]尹代玉.医院血库管理系统的分类建立[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5,7(1):65-66.

[4]侯静华.输血安全管理[J].医疗装备,2010,23(8):43-4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令第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

日常工作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档案管理部门的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充分利用科技带来的优势,借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才能满足社会对于档案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种类不断的增加,国民的转移也早已摆脱了省的约束,无论是从企业发展需求还是从政府部门的要求看,档案管理都必须实现科技化的现代管理办法。国家在认识到了这一情况后,对《档案法》进行了及时的修正,要求各档案管理部门要尽快的实现档案管理方法的转变。如今档案管理办法的变革已经成为了无法逃避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档案的科技化现代管理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1.1通过计算机的使用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档案科技化的现代管理办法的实现必须建立在计算机使用的基础上。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先学会计算机的使用,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档案管理的相关软件,完成传统记录向计算机转录的程序。现在社会上对于计算机的运用已经屡见不鲜,它凭借超快的运算速度、骇人的数据储存能力、便捷的软件辅助功能等快速占领了各个信息行业。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领域在不断的发展,如今被大量运用的四代计算机完成了人类对于办公科技化的需求。计算机拥有各种先机的录入搜索能力,能在数秒之内完成大量信息的整理、搜索工作,它是档案管理进入科技化的有效媒介,也是完成现在档案管理工作的最有效工具。

1.2改革管理方法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传统的档案管理部门其员工的工作任务只是一些基本的记录查询工作,这种工作思想下,员工就会丧失对档案的管理意识,无法意识到合理的管理对于档案有效利用的重要性。档案管理部门想要完成社会对于档案管理的要求,就要对档案管理者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在岗培训让管理人员意识到管理方法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办法,摒弃传统的管理方法和工作理念。

1.3利用现代科技的便捷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消耗

计算机的使用只是档案管理工作进入科学化的基础步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以计算机为载体完成其他高科技产品的引进工作。计算机只是作为信息处理、计算的储存中心,档案管理想要完成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必须给计算机配备相关的科技产品。文字扫描器就是减少工作人员录入基础信息的必备武器。计算机虽然拥有快速的计算能力和大容量的储存能力,但是其自身的键盘试录入速度并不是那么的可观。文字扫描器的使用就大大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对书面的文字进行扫描后,可以将其直接录入到电脑中,大大减少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2通过规章制度的建立将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

日常工作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一、目的和意义

建立健全餐饮单位、保健食品企业监管和信用档案是有效落实餐饮单位、保健食品企业主体责任,增强企业诚信意识,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需要,是建立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行监管工作“痕迹”管理,促进高效履职,有效避免监管执法风险,防范和化解行政问责事件发生的需要。

二、监管和信用档案内容

餐饮单位、保健食品企业监管和信用档案主要内容包括:

(一)行政许可情况:包括行政许可审批(或变更)和验收资料。

(二)日常监督检查情况:1、现场检查笔录;2、监督意见书等;3、从业人员有效的健康合格证明、培训考核合格证明及培训记录。

(三)量化分级管理情况:餐饮服务单位量化分级的评定记录和动态管理记录。

(四)信用信息:1、监督抽检信息:不合格检验报告书;2、违法违规行为:行政处罚决定书;3、举报投诉:举报投诉的记录、调查核实、处理等资料;4、食品安全责任人约谈记录情况;5、被列入“黑名单”的不良记录。

(五)食品添加剂信息:食品添加剂的名称、用途、使用量和使用标准,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企业,食品添加剂的来源等情况。

(六)其他监管信息:包括专项整治检查工作。

三、步骤和时间

新发证和换证(或变更)的企业,要在作出行政许可的过程中做好监管和信用档案建档工作。餐饮服务许可证有效期未到的要结合量化分级工作,于2012年12月底做好换证和监管信用档案的建档工作。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餐饮单位、保健食品企业监管和信用档案工作是提高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落实监管责任的重要举措。要深化认识,加强领导,落实专人,把建立健全餐饮单位、保健食品企业监管和信用档案作为监管的一项日常工作抓实抓好。

日常工作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一、破除思想误区,正确履行职责

要确保管理员制度的贯彻落实,必须破除干部的思想障碍,提高管理员对履行职责的认识。一是搞好形势教育,破除“换汤不换药”的思想误区。教育广大干部充分认识税收管理员制度与“专管员”制度的本质区别,体现了新形势“革除弊端、发挥优势、明确职责、提高水平”的原则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是对专管员制度的扬弃,使干部抛弃思想包袱,变“跟着走”为“主动跑”,积极履行管理员职责。二是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破除“夺权赋责”的思想误区。管理员制度实施过程中权力的分配和利益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干部思想的波动。应开展“交心谈心”等活动来了解和掌握干部思想动态,通过宗旨观念、职业道德、廉洁从税等思想教育,使广大税收管理员正确理解和对待权力和利益。三是进行责任意识教育,破除“压担子”的思想误区。使干部认识到履行好职责是成就事业和展示个人才华、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束缚手脚的枷锁。并进一步加大考核工作力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奖惩机制,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充实税收管理力量,提高税收管理员素质

全面提高税收管理员素质是成功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根本保证。能否真正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关键在人。

一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应综合考虑税源和人员结构等因素,合理配置税收管理员的力量分布,保证税收管理员维持相应的比例,特别是基层税收征管力量的配备要向税收管理员倾斜,进一步充实税收管理力量。同时建立科学的岗责体系,通过明确各岗位的权利与责任,实现以事定岗、以岗择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适时开展税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提高税收管理员的职业道德,增强其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税源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三是加强业务知识培训。以素质建设为核心,以税收征管法、财务会计、稽查审计、税收统计、计算机技术等内容为培训重点,结合管理员素质参差不齐,对业务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不同,有针对性在安排内容,采取分对象、分阶段、分类别的培训方式,全面开展税源管理干部的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税收管理员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做好税源管理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四是适时推行能级认定管理制度。根据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业绩的不同给予差别待遇,激励税收管理员主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税源管理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加大纳税评估力度,强化税源监控

纳税评估是加强税源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要提高评估质量,就应严格执行《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规范机构设置,明确岗位责任,制定工作规程,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搭建科学、合理、可行的评估分析模型,逐步形成两级评估、分类实施的评估方法,在信息化的支持下有重点地加强对辖区内非正常企业及商贸企业的评估。通过仔细比对核查,加强对增值税、所得税通用指标和特定指标的分析、使用以及纵向、横向比较,综合评定纳税人的纳税诚信度,从而确定管理和检查的方向与重点,减少税收流失,降低税收风险。

四、规范操作程序,解决“怎么干”的问题

一是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工作规程,建立完善的税收管理员管户责任制体系,解决日志、台账等业务操作随心所欲、不规范的问题,保障税收管理员制度规范、协调、高效的运行。具体来讲,税收管理员工作规程应包括六个方面内容:按计划和规定的程序下户管理;定期巡查户籍,及时摸清和掌握纳税户底数;对税源信息记录归档,为建立纳税户档案;实地核实有关数据,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送达税收政策、处罚决定、约谈通知等,加强征纳之间的直接、紧密的日常联系;定期分析税源情况,搞好信息比对,及时发现税源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提高税源监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可以将总局制定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重点税源管理办法》和《集贸市场分类管理办法》,以及日常工作中证明行之有效的各项税政征管制度,统一进行归纳整理,汇集成册,指导税收管理员的日常工作。三是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充实、完善、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搞好部门协调和业务衔接,运用各种简便实用的工作底稿,固化工作内容,为税收管理员全面、规范地履行工作职责创造便利条件。

五、健全考核追究机制,解决“干的怎么样”的评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