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合同管理创新

合同管理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合同管理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合同管理创新

合同管理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控制系统(MCS);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权变理论;结构方程模型(SEM)

中图分类号:F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4-0109-05

一、引 言

管理控制系统(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以下简称MCS)的目的是提供有用的信息进行决策制定、计划、控制和评价,其通过组织结构、控制程序、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源政策等加以实施。现代企业面临着一个多元化的、动态的、无边际的、复杂的环境,在权变理论下,设计和实施MCS需考虑特定情境, MCS要真正产生效用,最根本的在于整合状态[1],包括系统和组织目标及战略的整合。目前一个尚待研究的领域就是,如何整合含人力资源在内的战略性资源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据密歇根大学2002年度全球人力资源能力调查与研究结果,高绩效企业最明显的特征是,其将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联系了起来,财务表现至少10%归结于人力资源的竞争和实施,人力资源对企业战略的整体影响力高达43%――几乎是其他任何因素影响力的两倍。目前,关于人力资源如何通过MCS的设计来与企业战略相匹配,还处初步探索时期。特别是,人类行为的不确定性让人们对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之间链接的理解比较模糊。本文拟从权变角度对MCS、战略与企业人力资源的拟合作初步探究。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1.MCS定义的演进

国外对MCS的研究起步较早,关于 MCS的传统定义是“其是在组织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管理者确保富有成效的获取和使用资源的方法”。 传统的MCS研究是基于高级经理人的视角,重视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经营战略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人们开始研讨如何根据变化中的环境重新审视MCS的传统定义,以权变理论为基础进行MCS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的,MCS的概念从最初的关注正式的财务定量信息的提供,到帮助管理层进行决策,直至包含了更宽泛信息的概念。

2.MCS研究内容的侧重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国外大多数实证研究聚焦于战略和MCS的实施,均认为MCS与战略之间遵循了一种权变方法[2-3]。Challis等认为MCS设计的焦点应该放在控制中关注资源的配置上[4]。在实施战略的有效性度量方面,主要从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两方面指标体系来构建。Baines和Smith(2003),Bisbe和Otley(2004)与Auzair和Smith(2005)均对较难度量的非财务指标控制体系的设计做出了探索。而我国对MCS的研究始于基本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方面。张先治[5]、杜胜利[6]、池国华[7]对MCS的构建体系进行了框架性的思索。近年来,随着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关注,基于权变的研究也亦关注到MCS的多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应以战略为导向和知识导向的MCS的设计思路[8],并且提出运用权变理论以二元管理控制来更有效适应环境的不确定性[9]。一些学者对控制环境与MCS、国家文化与MSC的适配性方面也作了积极的探索。

3.研究局限与进一步研究空间

目前西方基于权变理论对MCS的研究文献比较丰富,并且MCS的研究逐渐呈现出跨学科的趋势,但在MCS和战略之间关系的特定定量研究方面仍显不足,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角度的MCS研究尚处刚刚起步阶段。而国内关于MCS的研究还不多,研究范围和方法也比较有限。主要还是以框架构建和规范研究为主,而在MCS和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关系方面的探索尚存空白,人力资源管理为MCS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领域。

三、管理控制系统与战略的拟合

在权变视角下,MCS的设计和运用打破了传统MCS二分模型的局限性。长期以来,在MCS 的设计和运用多采用了非此即彼的二分模型。这表现,首先,在对企业类型的划分多采纳Miller和Friesen的划分方式,即将公司分为保守型和创新型;其次,在对企业战略类型的划分上,主要采用波特所描述的成本领先、差异化和聚焦三种基本战略类型,并且基于一个基本假设,即有效的组织应采取非此即彼的战略,而不能二者兼而有之,Burns 和Stalker提出了二分(binary)模型来进行管理控制模型的选择与实施,即在高度确定的条件下,企业应当建立高度理性化和严格科层制的机械式(mechanistic)管理控制;而在高度不确定的条件下,企业应当建立学习导向的、无边界的、开放的有机式(organic)管理控制。而如今在快速变化、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这种二分观点显得不合时宜。

在现实环境中,企业可能不只追求一种形式的竞争能力,也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同程度地采取多种战略来提升竞争能力。 因此,基于权变视角的MCS与企业战略相拟合的研究应采用多维的分析方法,即研究影响MCS 的多个权变量,包括外部环境、技术、组织规模、战略、人力资源和国家文化等, MCS的特定因素与组织特定战略两者间有着系统的关联。而若按传统的二分模型难以解释清楚两者间的适配关系,战略决策模棱两可,因此,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下文简称SEM)来检测各变量和MCS设计之间的关系。在复杂的企业环境下,用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可能只揭示变量间的直接效应而不能显示可能存在的间接效应,特别是在目前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具不确定特征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可运用SEM来代替多重回归等分析方法。

四、战略视角下管理控制系统与人力资源的拟合

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战略能否紧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对包含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内的MCS设计至关重要,下文将对战略人力资源的特征及企业生命周期中MCS设计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用SEM来构建MCS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模型。

1.战略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源自于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研究,由于核心竞争力具备“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特征,所以,战略人力资源一旦形成,竞争对手难以赶超和模仿,其具体特征如下:

(1)重要性

其是指企业管理层对战略人力资源帮助企业提高其效率和绩效的相信程度。Lepak和Snell(1999)强调“不是所有员工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受到同样的对待”。

(2)行为的不确定性

人力资源管理中所研究的行为属于复杂行为,复杂行为中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具不可预测性,笛卡儿称其为心灵过程的产物,现代科学家称之为认知或意志。企业很难明确员工努力与所导致的结果之间的的具体联系。但这种透明性缺乏又正好阻碍了竞争者的模仿,也强化了企业人力资源的专属性。

(3)企业的专属性

Grant(1991)提出“如果一个企业能够通过模仿成功对手的竞争优势,那么被模仿者的竞争优势是短效的”。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其他企业能够通过学习和模仿来获取本企业的资源,本属于一个企业的资源就很容易向其他企业转移,那么该企业难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而战略性人力资源就具有转移性弱的特征。

(4)组织内部的扩散性

该扩散性是指在企业组织内部战略性人力资源通过员工学习进行传播推广的能力。战略人力资源的这个特征同样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并且,拥有大量员工团队的组织,其通过知识资源、智力资本等的扩散性更强,因此,竞争对手的模仿成本会越高。

2.战略性人力资源与管理控制系统之间的理论模型

(1)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于控制环境之中

控制系统不会存在于真空之中,而由其所存在的组织背景所影响。在权变视角下,控制机制可分为人员控制、传统的结果控制和非传统的结果控制三种类型。人员控制是典型的先行控制机制。Snell对人员控制的定义为“对知识、技能、能力、价值和员工的动机的状况所进行的事先调节”。这些控制经常集中在人力资源政策上,来帮助确保员工能在与企业目标相一致的高水平状态下工作。结果控制作为一项后续控制机制,是对结果的规范。传统的结果控制依赖于后期控制,其提供为外部目的报告所用的财务数据。另一种是近年来企业开始关注的非财务和行为控制,即非传统控制系统。其提供更多关于经营业绩、员工工作相关信息、非财务计量的报酬体系等相关方面的及时计量。

(2)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

本文以权变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以下简称TCE)为分析基础。权变是指一切皆有可能,应权宜应变,权变理论最早由莫尔斯和洛奇提出,其目标是支持和执行组织战略。权变理论最主要的观点是:在管理中要根据内部或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运用权变理论进行MCS设计的前提是在不同的组织背景之下控制系统不相同。战略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特征与权变理论相关。而TCE是建立在合理性和机会性的行为假设之上的。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总是面临着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这就使人们不可能象新古典理论所设想的那样在无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进行决策。TCE识别了这些特性是交易成本的驱动因素,提供了关于行为不确定、企业特有性和资源的扩散性如何影响MCS设计的理论基础。TCE的前提是企业可以组织和建立治理结构来使生产和交易成本最小化,MCS是治理结构中的一个部分,这样,MCS可设计成在行为不确定,企业特有和扩散方面交易成本最小的模式。

MCS与战略之间有多个原因和多个结果,下文将运用SEM来进行分析包括不可直接观测变量(潜变量)在内的交叉变量,试图弥补MCS设计中的“机械式/有机式”二分模型的局限性,揭示战略性人力资源与MCS之间的关系。模型中方框所表示的为观测变量,各变量之间是交叉关系,这些变量是可以通过访谈或其他方式调查得到的,中间栏椭圆形所表示的为结构变量,即潜变量,无法由直接观察得到。该SEM如图1所示:

五、管理控制系统、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相拟合的设计思路

通过SEM的使用,可以明确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和MCS之间关系的变量,并且清楚这些变量之间是交叉影响的,从而为MCS的设计提供一个宏观视角,运作中的具体思路如下:

1.以知识为导向构建管理控制系统

知识导向的MCS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企业知识的生成、共享与有效使用,以实现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需要改进与创新现有MCS的控制理念、内容与方法,以便将组织管理者与员工的行为与注意力牵引到产生、转化、积累与共享企业知识方面来。具体可以关注以下这些方面:

第一,要在组织具体战略目标的分解以及相应绩效指标的确立中强调知识导向。可将企业知识战略总体目标分解为财务与知识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亦可译作智力资本) 两大方面的战略目标,并进一步设置两方面的具体战略目标及相应绩效指标。

第二,在企业财务与知识资本两方面确定相应的绩效指标。财务指标是滞后指标, 非财务指标可以反映公司未来的发展, 是领先指标,Wharton(1995)指出, 非财务指标是体现管理层绩效和公司发展前景的更好指示器。

第三,在预算与资源配置、业绩评价与激励等MCS各环节中重视知识导向。

2.MCS设计与战略人力资源系统特征相契合

(1)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视为企业的战略伙伴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最大的区别是,其不再将对人的管理作为一个静态的、独立的管理环节,而是将人力资源视为企业中第一资源有效配置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之中。企业在构建组织结构时,应将人力资源管理设置为核心位置而不是协调位置,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仅仅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执行者,它还应该参与甚至有时主导企业战略的决策过程,同时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调整来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2)让企业具备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创新首先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由于战略型人力资源在企业内部具有扩散性特征,因此,在进行MCS设计时,应力图排除个人及群体的学习障碍,重新就管理的价值观念、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行革新,从而达到学习型组织的五项职能: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推动又反过来有助于企业的管理变革,特别是对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的管理,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3)注重加强MCS中的人员控制和非传统性控制

在权变视角下,一个企业内部可以有多种类型的MCS,由于战略性人力资源自身的特征和其对控制系统的多样性驱动因素,不同的变量对MCS的影响不一样,从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可看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MCS中的人员控制和非传统性控制设计的影响尤为显著,通过对这两个结构变量施加影响,可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对企业创新的贡献性。

(4)重视事前控制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员控制和非传统型结果控制影响很明显,同时,知识的专属性和行为的不确定性一般只影响人员控制。这样,企业如果在设计MCS时重视事前控制,可以防范由企业专属性和行为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潜在机会行为。特别是生命周期处研发阶段的企业,行为的不确定性、任务的不确定性越高,其通过关注事前控制的MCS设计对人员控制和行为控制的效果就更显著。

3.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权变的进行MCS设计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通过对与人力资源相关的MCS驱动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企业的成长期,企业各项活动的协调和控制采用非传统控制方法比较多一些,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正规,管理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直接影响未来长期的发展,因此,非传统控制显得越来越艰难,成本也越来越高昂。在企业成长的早期阶段,规模被认为是控制系统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一般被用来解释MCS的设计、新企业的生存之间的交叉变量,也是企业生命周期模型的基础。很多研究证明,规模与MCS的出现与发展是正相关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当企业的创始人被职业管理者(如新CEO)所替代时,对MCS的设计会起积极的作用。特别在规模小一点的企业,MCS的出现作用更明显。新的CEO替代创始人会更适合组织日渐规范化和结构化的企业,并易带来转型的成功。很多心理特征方面的研究表明,创建者不适合管理更正式的企业。Greiner(1998)指出,“创建者的气质不适合其成为管理者”。Flamholtz 和Randle(2000) 同样指出,职业管理者替代创建者的必要性。众多研究提出,大多数创建者的个人特征适合于不确定环境下刚起步的年轻企业,但这种不变的个人特征不适合管理结构更规范、规模更大的企业。另外,在企业研发初期,外部若有风险投资者加入,这些投资者会转移其自身的管理实践经验于所投资企业中,并且会影响企业MCS的设计和运用。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融资者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实现知识的扩散性和学习能力的溢出。

参考文献:

[1] Otley,D.T.,Pollanen,R.Budgetary Criteria 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A Critical Appraisal Using New Evidence[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0,25(4/5):483-496.

[2] Ittner,C.D.,Larcker,D.F.Strategic Control System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7,22(3/4):293-314.

[3] Chenhall,R.H.,Euske,K.The Role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in Planned Organizational Change:An Analysis of Two Organizations[R].3rd Conference o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Mangement Control,Nice,France.2005.

[4] Challis,D.,Samson,D.,Lawson,B.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Organizational and Human Resource Investments on Employee and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Evid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5,43(1).

[5] 张先治.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框架的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03,(11).

[6] 杜胜利.没有控制系统就没有执行能力――构建基于执行力的管理控制系统[J].管理世界,2004,(10).

[7] 池国华.基于组织背景的管理控制系统设计:一个理论框架[J].预测,2004,(3).

[8] 冉秋红.知识导向的管理控制系统基本框架与具体运作[J].会计研究,2007,(9).

[9] 文东华,潘飞,陈世敏.环境不确定性、二元管理控制系统与企业业绩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 ,(10).

[10] 文东华,潘飞.全面质量管理与管理控制系统的适配性研究――基于权变理论的视角[J].财经研究,2008,(8).

[11] Tony Davila: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the emergence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formalizing human resources in small growing firms.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5 223-248

[12] Hellmann, T., & Puri, M: Venture capital and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tart-up firms: Empirical 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e, 2002, 57(1), 169-198.

[13] Sally K. Widener: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use of strategic human capital and the design of the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9. 2004 377-399

合同管理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合同管理 创新 合同变更 保全合同权利 分包管理

一、做好合同分析

企业合同条文多如牛毛,不仅合同条文杂乱而缺乏体系,就连合同文件也常常杂乱无章,所以很多管理人员都不愿意认真阅读企业合同。仔细阅读合同条文是合同管理的第一步,如何有系统有效率的阅读企业合同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能够确保合同分析的有效性。本文仅就如何分析合同内容,简单介绍几个步骤如下。

1.区分出程序合同与实体合同。所谓程序合同是指当合同发生争议时,合同中约定有关如何处理争议的相关约定,例如合意管辖、仲裁条款、证据合同、争点合同、仲裁前置程序、合意鉴定机关等,这些约定发生程序法上的效力,故称为程序合同(陈勇强,张永波,2000)。而实体合同是指发生实体法上效力的约定。区分程序合同及实体合同的目的在于所适用的法律与法理皆不相同,故分析合同内容时应区分清楚。

2.从实体合同中区分出主合同与从合同。从实体合同中还可区分出主合同及从合同,所谓从合同是指从属于主合同或是担保主合同债务的合同,如果主合同关系不存在,从合同关系也一同消灭。有关从合同的约定有押标金、差额保证金、预付还款保证、履约保证、保留款保证、保固保证、人保、法定抵押权、权利质权等约定。常有人将从合同约定与违约金约定混为一谈,应予注意(胡季英,关柯,李忠富,2004)。

3.从主合同中区分出合同责任及侵权行为责任。从主合同关系还可以区分出合同责任及侵权行为责任,所谓侵权行为责任是指有关劳安、工安、邻损等责任的约定。而合同责任则指工期、货款、合同变更、品管等有关企业制造与付款的相关约定。

4.从主合同中分析有几种合同要素及彼此间的关系。企业主合同是承揽合同、买卖合同与雇佣合同的混合或并立的合同,故在阅读企业合同时应清楚区分合同要素,并了解合同要素间的关系及合同发生漏洞时法律适用的问题。

二、合同管理的综合化创新

1.确定应办事项。企业合同的内容、厚度、重量可说是十分复杂。企业合同虽然又厚又重,但是其中图说及合同规范就占了绝大部分,谈到合同当事人间权力义务关系的条文并不多,而且很多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再加上企业合同承揽人独立性原则的性质,必须于承揽人依约排定工项间的逻辑关系及进度后,才能确定定作人的应办事项,所以企业合同充满漏洞是可以预见的。当定作人及承揽人签订企业合同,并由承揽人依约排定施工计划后,双方应进一步协商具体的应办事项以补充合同的漏洞,其中包括具体的事项、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具体的条件、由谁履行等内容。确定双方当事人的应办事项后,应制作成合同网图,将双方当事人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以网图的方式展示出来,以便于管理。

2.合同变更。有关于合同变更的合同管理有两点是要特别说明的。首先是合同变更需要符合四种原因之一:单方变更、合意变更、裁判变更及法律变更等。尤其是单方变更及合意变更,企业必须仔细分辨定作人有关合同变更的表示是“合同变更的要约”或是“合同变更的意定形成权”( 徐金梁,陈玉珍,2007)。其次是合同变更成立后,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已经改变,变更后的法律关系应表现在网图上,并再度确定变更后合同双方当事人间的应办事项。

3.保全合同权利。所谓合同权利的保全是指,为满足法律规定权利行使前应完足的要件所采取的行动,例如:违约的催告、指示不当的告知、即时检查义务、抗辩权的行使等。另外,需要落实采证工作。国际上某位知名索赔专家在被问及索赔成功的三大法宝时,曾幽默地回答:第一是记录,第二纪录,第三是记录。采证工作说穿了只有两个重点:第一是抓违约、第二是提损失;所谓抓违约就是紧盯业主是否违约,就像是警察躲在暗处抓交通违规一样,一遇业主违约想办法纪录下来,只要各企业人员捉到业主违约,应计点奖励,记录不是漫无目的的纪录,是有重点的在记录,企业人员必须了解熟悉业主的应办事项有哪些,并且时时注意业主是否依约履行;所谓提损失就是要证明自己因为业主违约而受有多少损失,提损失是个很不容易做而且辛苦的事情,必须将损失的证明有系统并且简而易懂的呈现出来。

4.分包管理。分包管理是总包管理的延续,基本上应符合“Flow Down”、“Pay When Paid”与“Back To Back”三项原则,企业建管理的角度来看“Pay When Paid”与“Back To Back”同为“Flow Down”的派生原则,其意义在于总包管理与分包管理彼此间作业流程具有一惯性(即Flow Down原则);简单的说就是业主要求做什么,企业就通过合同要求分包厂商做什么(即Back To Back原则);业主何时付钱,企业就通过合同何时付分包厂商钱(即Pay When Paid原则);所以分包管理的唯一原则就是总包合同风险完全移转至分包合同,其中包括发包时工料要分开、企业分包之管制、以进度为中心安排精致的履约保证制度等(陈通,任明,宫立新,2007)。

总的来说,企业创收有三大支柱:一是索赔、二是企业变更、三是调价公式。这三大支柱的实质就是合同价格外的收入,做好合同管理是确保这三大支柱得以实现的基础,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讨论企业该如何全面的做好合同管理,希望有助于企业摆脱传统错误观念,唤起企业的求偿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勇强,张永波.国际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组织模式的探讨[J].中国港湾建设,2000年第3期

[2]胡季英,关柯,李忠富.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国际比较分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4年第3期

合同管理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自拟心痛宁合剂;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09)08(a)-018-02

冠心病心绞痛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属中医“胸痹”、“真心痛”范畴。轻者仅觉得心前区闷痛、压榨感,重者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甚者出现如《素问・厥论》所述:“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的危重病侯。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1-2]。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人数也在逐年上升,以男性居多,且有年轻化趋势。而笔者近年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汤心痛宁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7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4月~2009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42~78岁,平均56.5岁,病程0.6~16.0年,平均6.8年;合并高血压25例,高血脂26例,糖尿病11例,心律失常8例。对照组70例,男性36例,女性34例,年龄44~78岁,平均55.5岁,病程0.8~16.0年,平均6.5年,合并高血压22例,高血脂19例,糖尿病15例,心律失常14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1979年WHO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3],有不同程度的心前区憋闷疼痛,甚至放射至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一般持续数秒~10 min而缓解,呈间歇性发作,常因劳累、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受寒等而诱发。多数患者伴有心悸心慌、气短、自汗、夜寐不安等表现,心电图提示有ST段压低或T波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抗冠心病心绞痛治疗,即静滴硝酸甘油,口服消心痛、倍他乐克、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等。有其他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者同时进行降压、降糖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以上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心痛宁方:生黄芪15 g,太子参15 g,川芎10 g,当归12 g,瓜蒌15 g,丹参10 g,水蛭5 g,益母草15 g,牛膝10 g。兼阳虚者加附子6 g,桂枝8 g;兼肾阴者加熟地黄15 g,山茱萸15 g,麦冬15 g。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服用。15 d为1个疗程,一般连服用2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心绞痛疗效标准:显效(劳力型心绞痛,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分级降低2级,原为Ⅰ、Ⅱ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非劳力型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绞痛发作每周≤2次,基本不用硝酸甘油)。改善(劳力型心绞痛,治疗后心绞痛症状降低1级,硝酸甘油减用一半以上,原为Ⅰ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不用硝酸甘油;非劳力型心绞痛,治疗后心绞痛次数和硝酸甘油用量减少一半以上)。基本无效(症状及硝酸甘油用量无改变,或虽有减少但未达到改善程度、加重及持续时间延长,或心绞痛升级,硝酸甘油用量增加)。

心电图疗效标准:显效(休息时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双倍二级运动试验由阳性转为阴性,次级量分级运动试验阴性,或运动耐量上升2级)。改善(休息心电图或双倍二级运动试验ST段下降,在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正常,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平坦T波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无效(心电图与治疗前无改变或心电图压低的ST段降低0.05 mV,倒置T波加深,平坦T波倒置)。

1.5 观察方法

记录两组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心率,血压,伴随症状,舌苔,脉象及不良反应等情况;服药前后均检查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字2检验、t检验和Ridit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4.29%。见表1。

2.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77.14%,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4.29%,P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程度降低,P

2.4不良反应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血、尿常规检查及肝肾功能亦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为中老年人常见病,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而有发病年龄提前的趋势。患者常有其他部位动脉硬化,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管壁增厚,弹性减低,冠状动脉的血管舒缩功能下降,心脏微循环减低,冠脉狭窄,导致冠心病心绞痛[4]。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范围,其病位在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中年之后,人体正气内虚,脏腑功能日渐衰退,心气不足,则运气无力,血液运行不畅,以致血停成淤,正如《医林改错》曰:“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淤”。可见,气虚血瘀乃是冠心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为本虚标实之证[5]。

《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心脉淤阻是胸痹心痛发生的病机及冠心病的基本证型,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致病因素因劳倦内伤,情志不遂,膏梁厚味而致心脾肝肾亏虚,痰淤内阻,心脉不通,不通则通[6]。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存在硬化、狭窄,管壁的粥样斑块形成,且血小板黏附性增高,血中脂质增加,致使心脏血液流变性异常及微循环障碍,符合中医学“血瘀”观点。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胸痛、绞痛、心悸气短、乏力、汗出及心电图心肌供血不足、血液流变异常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符合中医气虚血淤所致的变化。故笔者认为本病以气虚血瘀为病机关键,而自拟心痛宁方治之。方中太子参、生黄芪补益心气,气旺血行以治其本;川芎、当归、丹参、水蛭、益母草活血化淤、通络止痛;瓜蒌开胸散结、助阳复脉。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化淤之功。而药理研究表明川芎、丹参、水蛭、牛膝等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增加动脉血流量、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酶原活性、降低纤维蛋白及改善血液流变性和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因而其方用于治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邝伟文,高艺青.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3例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08,5:10-11.

[2]张丽丽,莽永松.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8,5(19):60-61.

[3]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0-312.

[4]张大创,李根,邢浩,等.中药封包热敷虚里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西医急症,2008,17(7):906-907.

[5]孙丽风,邓美玲.益气通脉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医急症,2008,17(6):751-752.

合同管理创新范文第4篇

 

在当前对核产品质量要求极具严格的情况下,核产品生产迎来了新的契机与发展机会。对核产品生产质量信息管理创新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其质量和效率,加快系统统一升级和提高,从而加快对信息的管理,最终实现产品以质取胜。

 

一、核产品生产企业系统特点

 

核产品生产大都为种类单一,制造工艺过程复杂,生产数据信息庞大,质量信息管理困难的关键产品。从质量方面来看,核产品生产具有以下的特点:

 

产品设计部分由用户的需求决定,因此产品的质量信息仅仅包括最终产品的质量信息,并不包括零件的信息。

 

核产品生产工艺较为固定,每道工序都环环相扣,其质量要严格把握,通过与产品设计相同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生产流程一般被多次得到分解,质量信息得到严格管控。其中流程分解次数越多,对应的质量关系就越发复杂。

 

由于核产品其用途比较特殊,因此质量需要严格得到保证,在产品设计质量中要有特殊的考虑:

 

1、质量要求要绝对高,可追溯时间长,包含信息量大,其质量信息一般要保持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能够被追溯,这其中包括产品设计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等产品系列周期信息。成品检查的概率也要能够准确把握,对每一根成品管材都要做好相关记录。并严格保存好。

 

2、由于核产品生产的周期较长,过程较为复杂,因此在很多关键工序方面要对其进行特殊处理。在对待各批次炉子中,要记录同批不同炉和同炉不同批的情况,将其清楚做出标记,这样有助于信息的准确掌握和追查。

 

二、核产品功能结构设计

 

核产品的质量受到市场条件的把握,其质量由设计决定,通过加工,使得产品得以为人类使用。核产品生产涉及到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方面。在核产品中,加快构建CAQ系统,能够有效促进核产品生产质量得到有效的管理,使得产品质量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提高。

 

三、关键相关技术解决质量问题方案

 

将产品质量信息编码和过程质量信息编码结合实现质量可追溯性;设计质量体系信息管理系统支持企业质量体系的运作和完善;运用计算机辅助控制工具实现质量管理控制;产品质量信息记录与产品生产流程同步进行;加快实现安全机制建立,保证数据安全

 

四、核产品生产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一)核产品业务规划

 

1、产品结构规划。核产品从结构上可以分为管、单元、台等部分,在每个结构中,又存在着一些零部件,用以支持其结构完整性。核产品的原材料种类、零部件种类、焊接顺序、标码等等都可以通过对产品的一系列分析得出来。

 

在产品结构规划中,制造商设计制作了一项便于各部分管理的结构,叫做结构树。它是通过将零部件、操作顺序、材料等一系列相对应起来,方便运用,能够让操作员的工作变得简单化,在查询过程中更加便捷有效。

 

2、制造工序规划。核产品的制作工序复杂多变,对核产品的工序充分把握,能够实现制造有序化。

 

3、业务流程规划。

 

(二)核产品生产质量管理系统信息数据规划

 

1、质量信息收集与整理。在核产品的生产质量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是必须进行的一步准备工作,信息的统计和核对,是为质量跟踪与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对象。对质量信息进行收集,需要按照其工艺和流程,分别对其过程中的总结、情况做出说明和完善。对信息的收集,能够便于人们对动态事物的认识。

 

2、业务流程数据规划。业务流程数据规划,是对业务运行过程中其质量和数据做总的规划和设计,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数据流将其输入到规划系统。在业务中,一般会配有与数据总体框架和纲要性的数据相关关系图。

 

(三)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设计

 

1、系统总体功能设计与规划。系统的实现主要是为人们的使用服务的。通过对一系列的信息进行分析,能够掌握产品结构、业务流程等实际需求。

 

2、系统功能的说明:

 

(1)物品仓库管理:物品管理主要是针对其仓库建设管理,对物品原材料的出入库进行备案管理,了解物品材料的入库情况,检验情况,进而对其他业务,如原材料放行安全、工作卡领取原材料做相应的备案,方便查询与投入使用。

 

(2)生产目标管理:是要求用户能够对核产品的生产目标做出总体的规划和设计,辅助各种生产计划的实施。生产目标主要包括:日生产计划、周生产计划、月生产计划、变更生产计划,总体生产计划等等。在日后的执行中,要充分对每个目标进行监督与目标管理,实现执行效率提高。

 

(3)任务单运行。

 

(4)工作卡运作:工作卡在核产品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每一工序的过程中,通过对每一步骤阶段的记录,能够实现工作的开展信息,让系统和员工为自身的工作环节保留信息,其中的记录主要包括有:清洗、烘干、检验、组装等记录。

 

(5)不合格检测。

 

(6)生产信息咨询:在核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现生产信息便捷化,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查询。在查询中,我们可以直接将产品标号输入,就会生成系列的任务信息,包括:零件合格率、生产时间、任务单查询等。

 

(7)数据统计。

 

(8)文档管理。

 

(9)工具检测管理。

 

(四)生产质量管理系统结构

 

生产质量管理系统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包括软件和硬件。通过将软件功能在服务端实现,响应使用者的操作,实现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功能。

 

核产品生产质量信息系统的创新设计,实现了核产品生产过程的全程监督和控制,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高效能性。对核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一大进步,能够加快生产信息的质量追踪与监测,提高其生产制造过程信息化管理水平。

合同管理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439-01

一、引言

我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一方面受到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的冲击,同时也受到了严重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因此企业管理模式发展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遭遇两种管理模式的冲击,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企业管理和发展离不开信息源的支持,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囿于计划经济模式,自给自足的思想严重,造成企业在上线信息管理系统时并不能够更好的创新融合,没有给企业管理带来效率上的提升,相反还掣肘管理,这实际上是多信息管理系统的巨大浪费。因此提升企业管理和信息系统应用的融合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当务之急,本文的重点也就是探讨这个融合创新模式。

二、当前企业管理和信息系统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系统和知识管理融合存在的问题

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对知识的管理,企业资源和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知识库,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仅仅出于自发性和下意识的形态。很多企业认为只要有了信息系统,就能够对这些知识库进行管理,进行检索,实现知识的重复利用。但是知识库的信息化存贮仅仅是知识管理的最低层次,仅仅实现知识转移,但是却很难确保知识的高效转移,因为信息化的直接优势仅仅体现在知识共享,但是这些知识在共享过程中能否实现真正理解则需要长时期的磨合才能够实现。另外通过便捷性的知识共享又会产生信息依赖症,造成知识创新困难,这对于现代知识型企业而言,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最后还因为信鼠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容易产生知识外溢等负效应,由此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隐患。

(二)信息化系统和企业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出现能够让企业员工统一在一个平台上工作,让企业员工能够依靠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思想来完成对工作方法和模式的改变,从而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这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企业文化的一种提升,但是现阶段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在这方面的功能还没有得到企业的重视,而造成这种原因的关键就在于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并不能够紧密贴合企业实际,因为很多企业在上线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前的企业文化已经深入人心,而这些企业文化和企业信息系统带来的企业文化并不能够很好的融合,因此造成企业文化发展的困境。

(三)信息化系统和执行力融合存在的问题

企业管理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执行力,执行力能够反映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因此现代企业管理非常重视执行力,而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出现从本质上来说就具备提升企业管理执行力的重要作用,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模式优化了传统企业在工作流程和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能够理顺企业工作流程和规范企业规章制度。但是从企业实际执行企业信息化系统时,这两者的融合还是存在着巨大的问题,这主要反映在信息化系统仅仅落于形式,很多工作流程并没有严格按照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程序执行,而是更多的依靠了人性化,很多企业为了让企业信息化系统执行下去往往采用人工方法干完活后再来补齐信息系统工作流程的手续,不仅不能够提升执行力,相反还因为额外的工作造成效率上的浪费。

三、企业管理和信息系统融合的创新

(一)信息管理系统和知识管理的融合创新

面对信息管理系统和知识管理融合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创新,其一就是企业管理高层需要改变对知识管理体系本质的认知,那就是知识在企业的良性循环以及知识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共同发酵才能够驱动创新力,因此需要增设CTO(首席知识官)和知识经理,从而实现整个知识管理体系结构;其二注重良性循环培育,既要促进组织单元的紧密联系和沟通便捷性,又要不断提升组织部门的知识存量以及新知识的创新。重视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过程,因此需要对传统的管理体制进行革新,培养组织单元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将默会知识转化成现行知识,在这个过程里,CTO和知识管理经理要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其三建立创新激励机制,知识管理更多的是对人的管理和激励,人是知识的创造者和创新者,因此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知识创造者和创新者奖励,或者依托知识入股和股权分享等方式提升知识持有者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减少知识流失以及非授权使用的可能性。

(二)信息管理系统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创新

要想实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其一对于企业来说要转变思想观念,不是让企业上线了信息管理系统就算是完成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要深刻认识企业文化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四性要素,分别为共时、并存、互动以及整体四性。因此信息管理系统就要从这四性出发,完成和企业文化的创新融合。其二完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通过信息系统的完善来改变企业文化的严谨性,创造高效和高质的企业文化;其三要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消除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完成对企业各组织单元的分工,消除信息垄断,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的融洽的企业文化氛围,这有利于团结合作的企业文化的构建,并有效打破本位主义思想。其四就是积极推动企业的扁平化管理模式,缩短信息传递层级,畅通信息高速传递,重视基层和个体的能动性。通过企业信息化系统功能和思想的创新来改变企业文化也向网络化和扁平化结构的转变,从而创新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最终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和企业文化的高度融合。

(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执行力的融合创新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不仅仅是一套软件,更是一套管理思想。作为企业选择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时,不仅仅要注重软件的功能,更多的还要注重这套管理软件能否更好的促进企业执行力的提升,因此企业在上线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时,就需要融合到企业的各个运作环节中,将现有的工作流程从分散化,无序化以及难追溯的现状转变成可视化、标准化以及可管控的状态,因此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创新。其―是将制度和企业工作流程进行整合。对于企业的工作流程采用建模方式,制定流程接口,实现流程之间的无缝对接。与此同时要整合制度和流程的各种因素,梳理工序节点的管理信息;其二将信息化融入到执行系统中,业务流程方案优化后或者工作流程方案优化后,在执行过程中就需要严格按照优化后的工作流程来执行,如果违反规定则相关的工作流程就会被切断,虽然会造成企业在管理上的不顺,但是这是短期的过程,只有从上至下严格按照这个流程来工作,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执行力的提升,才能够完成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企业执行力的高度融合。

四、总结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企业管理思想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对企业管理文化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使用不当这个高科技就会产生负面作用。通过本文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在知识管理、企业文化和执行力方面的创新融合的研究,有效的提升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企业管理的有效融合,这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静.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现代企业管理探析[J];科技风;2010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