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体育教育

中学生体育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体育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生体育教育

中学生体育教育范文第1篇

1 明确的目的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与一个人的追求有关,追求是人们用积极行动经过努力争取达到的某种目的,练习有明确的需要、具体的需要指标,使学生懂得经过努力会产生所需达到的效果,因而对练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进取行为。如,为了提高学生短跑成绩,应使学生明白短跑是所有田径运动的基础项目,它对整个田径运动水平提高有重要影响。要想提高其它项目如铅球、跳远、跳高等的成绩,必须先提高短跑的成绩,因为短跑包含了速度、力量、灵敏、弹跳力等素质在内,而短跑又是我们的教材内容,就更应该努力提高它的成绩了。通过上述启发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有所追求的目标,练习兴趣就这样产生了,那么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也就大大加强了。

2 灵活编排教材内容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内认为:“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从心理学上分析,是诱因促使动机的产生。以学习材料作为分部刺激的“诱因”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这种“动机”的产生。它的选择和设计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备课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趣味性、难易性和可行性。

2.1 编排的科学性。在课堂教学上做到难易适度,课堂活动与训练项目要搭配得当。一般来说,课的前半部分学生的精力和体力充沛,注意力较集中,应把新授内容和动动负荷较小的教材以及灵敏、速度、柔韧和协调性的练习内容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体力有所下降,注意力不易集中,为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奋性和积极性,应把趣味性强与竞争性较突出的游戏、比赛、测试、力量性及兴趣性较强的内容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

2.2 内容的趣味性。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且牢固。采用多媒体等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更能引起学生的新鲜好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把握好难易性。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往往以语言描述为主,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采用多媒体课件可利用二维、三维等空间的设计,全方位地剖析难点、化难为易,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加快了学习速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利用前滚教学课件慢放,使学生认识到几种常见的错误动作的原因、过程,从而在练习时尽量避免,在教学中起到积极作用。

3 改进传统的教学方t法,不断更新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要想使学生对新学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就应根据教材特点,运用灵活、新颖、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3.1 巧设教学情景。通过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创巧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转化为学习动力,用真情实感感化学生,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如:讲授排球技术时,先让学生唱国歌,再让学生观看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时升旗仪式的录像,接着介绍孙传芳、郎平、冯坤、赵蕊蕊、陈中和等运动员和教练员勇夺世界多项金牌的动人事迹。结果许多学生被他们的爱国行为所感动,至此教师就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应如何报效祖国呢?”那就是学好知识,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既达到了德育上的情感教育,也达到了引导学生热爱体育活动的目的。另外教师结合自身独特经历的感受来说明教材上的一些相关知识。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若历其事之感。同样可以达到用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2 巧设游戏情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体育学科最新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多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游戏的兴趣,体育游戏来源于生活,创造于实践中,它具有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思维能力的功能。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根据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要求,制作一些既符合教学要求,又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小卡片、小动物头像,设置在体育游戏中。如老膺捉小鸡这一游戏,可将“老鹰”“母鸡”和“小鸡”的头像让学生戴在头上进行练习。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成功的喜乐。使学生情绪倍增,效果良好。

4 准确的讲解及示范

中学生具有情绪不稳定,注意力差,练习的自觉性不持久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进行正确的示范和生动简练的讲解进一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 尽可能利用多种媒介体手段进行演示。我在进年的课堂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是,如果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能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因为清晰的动作表象是形成技能的重要基础,它来源于教师的讲解、示范、演示等教学过程。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技术动作很难用言语来描述清楚,尤其是腾空之后的一些技术细节,讲解的难度大,示范的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多媒体课件就能十分轻松地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动作,形成概念,记住结构,并在脑中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例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鱼跃前滚翻动作有一个腾空过程,而教师的示范只能是完整连贯的技术动作,不可能停留在空中让学生看清楚了空中的动作,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示范在脑中只能留下支离破碎的模糊的印象,不利于他们的学习。而利用多功能媒体课件,就可以随意分解每一个动作,想快就快,想慢就慢,学生比较清晰地感受到动作表象。实践表明,利用此项技术,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中学生体育教育范文第2篇

摘 要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具有情绪稳定愉快、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能正确认识自我等特征。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体育素质教育的实现,也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熟。然而,目前很多中职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这既不利于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现。本文将重点来对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讨论,并为之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 中职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人格 团队能力

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心理健康的学生,内心一定是充满阳光的,并且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行为活动中去,从而来不断地提升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改革的主张保持一致,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意义。

一、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目前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很多学生受到家庭因素和影视教育的影响,他们很容易性格孤僻、不合群,始终将自己放到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去,导致了人际交往的障碍,这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十分不利。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普遍偏差,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发育,成为未来发展的阻碍因素。

(二)学习压力较大,造成心理扭曲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造成了心理的扭曲。同时,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同学都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担忧,认为学习是今后唯一的出路。这种错误的心理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的发展和发育。加上青春期本来具有的内心错乱心理,很多学生的心理容易扭曲、变形,他们无法正视自我,从而造成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降低了自身身心的不平衡性。

(三)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正确认识自己

受到国家政策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很多中职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长期以来,他们是整个家庭的中心,这就很容易造成他们自我、骄傲等心理现象的出现,从而影响到了个人的人际交往。同时,个人主义、盲目攀比、自我认识不足等问题也凸显出来,他们往往不能客观理性地来认识自我,对于自己的有点和缺点都无法进行有效的衡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成长。总而言之,面对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要对此进行足够的重视,以此来帮助他们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实现个人心理健康发展。

二、如何实现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通过体育锻炼来调解学生情绪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及时环节学生的情绪问题。比如太极拳,要求静中生动、静中生智,能平缓情绪,克服急躁、冲动等不良情绪,遇事能冷静对待,有条不紊的处理突况,对自我情绪调节和控制都有很好的提升作用。体育活动为学生心理压力的释放提供了很好的排解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他们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应该减少理论教育,通过具体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二)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团队能力

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很多项目都是与学生团队能力息息相关的,团体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接力赛、双打乒乓球等,都是多人参与的团体项目,均有利于学生交流沟通、感受集体力量,从而融入人群,改善孤僻等性格。将个人放到团队中去,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力量的不足,深刻地认识到团队力量的巨大,在与人的交流和沟通中,他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态度、心理问题都得到了有效地改善,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进步。

(三)注重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是保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意义。在体育教学课堂上,应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比如通过讲故事、做游戏、与学生谈话等方式来进行,从而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重塑自信心,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类心理问题。其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对症“下药”,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来进行准确有效地判断,从而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解决之道,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进步。

三、结语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实现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不断地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素质、实现个人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帮助学生环节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实现个人心理素质朝着更加健康的状态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有效的完善自我,对于自己有更加清晰地认识,从而来不断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中学生体育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 身体健康 锻炼 初中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92-02

1.前言

体育课程在初中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课程,它对中学生的学习有着促进作用。初中体育教育是以提升中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标,通过体育锻炼来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其中体育考试就是衡量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1]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体育教学在提升学生健康素质的基础上,更应该重视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从而使得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初中体育教育如何提升中学生健康

2.1强化学生体能

传统的体育教育因设施及各种因素的制约,都会被取消这一课程或是被其他课程取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机会。初中生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加强体育锻炼,对于他们身体的成长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都是极其重要的。体育活动应该尽可能的安排在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改变体弱多病的身体状况,同时对于塑造良好的身形也是很有帮助的。

2.2激发学生的参与能力与应变能力[2]

体育教育课程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能力与应变能力,使得初中生在体育活动中不但强化体质,而且也使得自我意识得到增强。通过体育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激发相应的兴趣,积极的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中来,改变其一味死读书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学习也是有益无害的。同时,体育活动本身存在着对抗性,学生通过参加集体活动,比如篮球、羽毛球等一些体育项目,激发学生的应变能力,也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感及集体荣誉感,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3刺激学生学习热情

在初中体育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很大影响。[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体育成绩与名次,而是应该从各方面考虑,比如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学生的努力程度以及学生的提高程度,针对那些身体素质差但又很积极努力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多多发现学生的优点,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在激励的基础上,学生的热情也会相应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体育教育不仅能够强化学生体能,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全方位增强学生的智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学生体能这是不言而喻的,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体育活动所指定的规则能够提高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促进其遵纪守法;两一方面,体育活动注重团队之间的配合与协助,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情感与个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体育活动也重视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与空间。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是智力发展的良好阶段,这一阶段,他们有着极强的能动性与好奇心,体育教育更是与这相吻合,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3.增强初中体育教育的措施

3.1 提高宣传力度,增加人们的重视度

学生对体育学习有充分的认可与重视,是提升体育教育质量的基本点,否则初中体育教育改革很难进行。所以,增强初中体育教育的基础措施,就是要在全社会加强对初中体育教育的宣传力度,尽可能全面普及高质量的体育教育。让学生、家长及学校充分认识到学习跟运动的相互关系。教育部门强化对初中学校体育教育的评估,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3.2不断创新和转换教学角色

在体育教学过程,教师要适当的进行角色互换,传统教师发言改为学生多发言,让学生多尝试课堂讲解,鼓励学生多发言,这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里,展现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同时也是相互发展与进步的关系。

3.3 完善学校体育教育设备[4]

对于偏远山区的学校而言,体育教育是很难实行的,很大的原因是在于环境条件相对较差,体育设施薄弱。但对于城市的大部分学校而言,体育教育是基本上都可以实行的,但是也只是局限在操场及篮球场,针对游泳、羽毛球、足球及兵兵球等竞技类体育设施还是不完善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教育的进步。所以,教育部门应该加大整改力度,强化学校设施建设,促进体育设施的建设,使中学生能够真正得到德、智、体的全方位教育。

4.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教育通过课堂及课外活动,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得到体能上的锻炼,同时,全面提高了整体素质,增强中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以及体育意识。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此,要把握好初中生的全面教育。初中体育教育关系着整个体育发展战略的发展,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强化初中教育的认识,重视初中体育教育,使得体育教育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标.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育分析[J].考试周刊,2013,(70):116.

[2]陈铭锋. 对初中体育教育的几点探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24):239-240.

中学生体育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 中学生 心理素质 健康培育

前言

一般来说,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多个方面。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它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影响到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体育活动能使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社会学家预言,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新世纪青年取得成功的必备的首要素质。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中学生应有效地充分利用和发挥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素质的健康培育,走出心理障碍的阴影,以积极的健康心态拥抱生活,开创未来,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一、体育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体育包括体育教育、体育锻炼、竞技体育三个方面,具有健身、教育、娱乐、政治、经济、科技等功能。体育教育是现代体育的基础,它的任务是全面发展人的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技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教育过程。体育教育特点:1.竞争性与挑战性中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为了取得好成绩,不仅要同他人竞争,同时也要向自己挑战,这符合中学生的好动、好强、好胜、积极上进与展现自我的心理特点。2.群体性与互动性体育教学、比赛、游戏等活动,多数是以集体为单位参加,活动中学生相互团结亲近,抵制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加强了集体中的技战术和心理上的协作与互动,符合中学生群体生活特点。3.公开性与活动性体育教育活动多在开放的场所进行,主要是学生与学生,班级,年级之间相互的交流与比赛。在活动中,各班队、学生、裁判、工作人员、观众之间所形成的心理气氛对直接参加活动者的心理影响很大。4.显性与隐性体育教学的显性反映在教学大纲中,隐含的内容富于显性教材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促进个体社会化,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形成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符合中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规律。5.时空的特殊性体育是各学制各年级从小学到大学连续开设的唯一教学课程,而且延续到校外,为广泛丰富且有惊险的娱乐体育和竞技运动做准备。

二、当代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

人的心理素质是由智力、人格、心理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所组成,心理健康程度越高,心理素质就越优秀。心理健康的特征可用心理能力来表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自我认识能力;2.控制自我的能力;3.为自己目标努力奋斗的能力;4.理解他人的能力;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当前,由于心理素质教育还没有得到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的重视,而中学生又正处于个人社会化的特殊时期,既面临自身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与好奇,又要面临高考巨大的压力,所以在校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心理素质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1.依赖心理较强,缺乏自立、自理的观念和能力。2.情感淡漠,性格内向,心理闭锁,不合群等。3.适应环境能力弱,认知存在偏差,行为反映倒错等。4.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遇到挫折易逃避,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等。据资料表明,在全国范围抽查8.6万名中学生,约30.12%的人中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与疾病。

三、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培育

1.确定良好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认识能力。

中学生自我意识特点主要表现:关心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尊心明显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性加强。实践证明:中学生通过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意识整体概念显著增强。有的学生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劣势,就会使自己的潜在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必将影响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相反,有的学生只跟自己差的同学比,又易过于自信,滋长骄傲心理,影响自己的思想行为,防碍其潜能的挖掘。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在体育教育中突出科学性与教育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认识自我,使自我意识中积极的自我方面逐渐战胜消极的自我方面,从而占据主导地位,培育出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控制自我能力。

研究发现:用力运动可减轻或消除情绪障碍。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能发泄抑郁,展现自我,体验到快乐,满足,从而改善情绪状态。学生积极的自控力可形成一些优良的意志品质。例如:在自由民主与组织纪律发生矛盾时,他们虽有意见,但能实行自控、依然能服从组织、按章办事;而消极的控制自我者在体育运动中有时明知某些行为不对,却又情不自禁地去做,例如犯规及不服从裁判等。体育教育者在体育教育中应协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才能与缺陷,认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让学生经常感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认识控制自我的意义,将其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主动请人监督,促进自控能力的提高。

3.增强心理受挫力,提高学生为自己目标努力奋斗的能力。

体育活动是以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特征的。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要不断克服外在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自身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体育教育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预定目标(如跨栏可适当调节栏高和栏间距),让学生从克服日常的、小的困难做起,逐步养成持久的意志活动能力(如晨练、长跑等)。目标设置要适当,目标设置太低会使学生轻而易举的成功,缺乏成就感,失去拼搏和进取心,冒险与挑战性;目标设置太高,让困难无法克服,目标难以实现,那么意志活动会随之消失,起不到锻炼身心和磨练意志的作用。中学生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实现一定的目标,就越能增强心理耐挫力,提高为自己目标努力奋斗的能力。

4.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力。

人际关系是适应社会、环境、生活,形成完善个性的重要途径。每个人在体育活动中都要和他人发生伙伴性关系或对抗性关系。体育活动这种特殊的运动环境能增进中学生相互交流,有助于克服孤独感、开放自我。尤其在中学生受到挫折时,能够通过体育活动来转移或替代,尽情释放心中的不快,保持乐观、愉悦的心境。体育活动中频繁的人际交往,可以提高中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合作精神,让其在实践中体会如何让个体适应其他个体和团体,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诚待人,,和平共处,互助互进,在体育活动中避免一些令人生厌的言行,如说话气傲、刻薄、好卖弄自己等,从而形成人际交往的吸引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盛祖龙.大学健康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中学生体育教育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审美心理培养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即:学生的审美观念、学生的审美理想以及学生的审美趣味,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审美心理培养的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以审美情感为核心、重视主体性因素的作用、关注客观性因素的影响,希望能对高校体育教育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 体育教育 审美心理 高校

传统的体育教育过于重视运动技术的教授,而却忽略了对学生体育审美的引导,致使体育教学活动显得过于单调,无法呈现出体育的美和艺术性,进而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鉴于此,本文就对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审美心理的培养问题做出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希望能对高校体育教育有所借鉴。

一、 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审美心理培养的主要内容

(一) 学生的审美观念

学生的审美观念,指的是学生对审美对象感受、体验、评判以及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也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心理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审美观念是在审美实践和审美活动中不断的积累沉淀而形成的,但是审美观念的形成又会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人的审美实践和审美活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的审美观念通常是建立在对身体美和运动美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的,这种审美观念是正确的,但是却缺乏创新,因此,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心理,就必须要在体育教育中审美观念的培养上有所创新,要善于吸收最新的理念,不断丰富已有的审美实践活动和实践方式。

(二) 学生的审美理想

学生的审美理想,指的是学生在审美实践中,由审美感受和审美观念所共同形成的一种系统化的审美意识。学生的审美理想也是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心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审美理想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一种美好的人文境界,是学生在审美活动中所呈现出的价值观念,它能对学生的审美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引和驱动作用。因此,学生审美理想的升华有助于其审美心理的完善,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必须要充分的了解、认知和激发学生的审美理想。

(三) 学生的审美趣味

学生的审美趣味,指的是学生从自身的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不同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情趣、兴趣、态度以及追求。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观念、审美理想以及审美态度和审美观念的一种综合呈现。学生的审美趣味,是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对审美对象的美的认识和评价,其同时对学生的审美取向和审美行为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学生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去有倾向性的选择相应的审美实践。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和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二、 有关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审美心理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审美心理的培养应以审美情感作为核心

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审美情感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点之一。人的情感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审美心理中也不例外,所有的审美活动都是以人的审美情感为核心的,它贯穿于人的审美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影响着人对审美对象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态度,是审美心理最为主要也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也同样应该把学生的审美情感作为核心的内容。

(二)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应关注主体因素的作用

审美主体作为审美活动的直接实践者,能最直接和直观的对审美情感进行呈现。在呈现审美情感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主要依赖于自身的意识去认识和把握审美对象的审美特质,呈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情感以及需要会直接的影响到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所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体育任课教师同样需要关注主体因素的作用,也就是学生的作用。

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审美心理培养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作用,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和引导学生发展自身的审美情感能力,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创新,使学生的发展不断的完善和全面,这样不但凸显了学校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增加自身的审美意识,提升自身的审美观念,

(三)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时应注意客观因素的影响

审美的社会环境、客观背景等客体性的因素在高校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过程中对学生审美情感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审美情感不是孤立的,周围的客观环境,是学生审美情感发生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审美心理培养的客观因素主要有:时代环境、地域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教室、操场、训练场、比赛场、服装以及运动器械等直接性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培养。例如:在整洁的运动场地、高质量的运动器械、良好的运动氛围下,学生的审美情感被激发的程度肯定与在一般情况下被激发的程度有所不同。由此可知,开展审美活动时的客观因素,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发生、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高校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应尽可能的做到语言生动形象、场地布置整洁科学、运动器械齐备精良、教学氛围和谐愉悦,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审美情感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理也会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卞俊良.论教学风骨及其审美构建[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