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点和疾病,还要具备完善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哈维格斯特认为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任务是接受个人的体型和性别角色,与年龄相近的异性和同性建立新的关系,情绪上不再依赖家长和其他成人,树立经济上独立的自信态度,选择职业并做好就业准备,发展行使公民权利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观念。倘若中学生没有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时,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便会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便离正确的轨道,甚至走向犯罪。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特征
笔者结合五年的初中班主任工作经验,发现现代中学生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心理特征。
(1)自信心不足
自信心是个人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与评价,可以成为是一种十分强大的内部驱动力,激励人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方面存在明显不协调,身体的快速发育与心理的幼稚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进入青春期,中学生会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的变化,而容易在心理上引起骚扰和波动,如果不及时地给予相应的处理,将会使学生缺乏自信心,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长青春痘、矮小、肥胖、四肢不健全、智力低下等等,害怕同龄人的取笑,于是变得不自信、孤立、敏感、沉默,课堂上不发言,走路时总低着头,独来独往,这些都是心理问题的征兆。
(2)受挫能力弱
90后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城里的小孩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农村的留守儿童也由爷爷奶奶全心溺爱着,因此,不管是城里的还是村里的小孩,都成为家里的“小皇帝”或“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需要什么都可以得到满足。小孩进入中学,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性,接触的对象也变是不像家里那样单一,要面对复杂的人和事。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他们无法用坚强的意志来克服,而是容易陷入困扰,开始抱怨生活、埋怨他人,或者是哭、闹,向家长发脾气等等,以上都是心理素质欠佳的表现,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够,对外界刺激的承受力不强。
(3)人际关系差
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学校,每个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都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进行的。可以说,人际关系,即人缘的好坏与人的心理健康呈一定的正比关系,人际关系的改善,更加有利于中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然而,当前由于考试分数压力,中学生扭曲了独立与竞争的意识,变得争强好胜,同学之间不愿意进行互助式学习,如:老师向甲同学讲解了某道数学题的解题方法,当乙同学遇到同样问题问甲同学时,甲同学会说:“我也不会,你去问其他人吧”。于是,同学间的关系恶化,这种不正确的竞争形成了一种消极的班集风气,不利于中学生形成宽容、大度、真诚、理解等心理品质。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鉴于以上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有必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意识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期对学生个体、学校群体和社会群体产生正面作用。
(1)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的基本内涵包括人的“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我国一直存在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这导致目前家庭和学校都只关注学生的体育锻炼而忽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引起学生偏面的、不和谐的、单方面的和不自由的发展,这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通过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懂得如何自我调节青春期遇到的各种问题,树立自信心,增强受挫能力,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勇于面对失败也是成功”的观念。
(2)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学校群体是由每一个学生个体组成的,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学校便会形成一种无形的资源――良好的校风。中学生尚未完全定性,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校和教师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心理上让学生对第二个家――学校产出归属感,当学生对学校有了归属感,他们会对学校的环境、设施、老师、同学产生依赖,相信学校可以让他们获得尊重、获得理解,因此,树立明确的目标,端正态度,通过努力学习来回报学校和教师,这样一方面减少了“问题学生”,一方面使得学校形成一种良好的校园风气,如此又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3)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学阶段是学生的瓶颈,是学生的叛逆期,如果在这关键时期家庭、学校和社会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心理倾向,形成偏执、暴力、自闭、强迫等负向性格特征。当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时,其在中学形成的性格可能会危害到社会的安全,如:一些在校中学生由于心理空虚、扭曲,结识社会青年参与斗殴打架、偷蒙拐骗、打家劫舍等不正当行为,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百姓生命。因此,在学生仍是“孺子可教”的中学时代,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有必要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在中学阶段形成热爱生命、热爱人民、保家卫国的使命感,推动社会的进步。
三、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实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以预防为主,正确处理。
(1)家庭方面,摒弃分数决定一切的观念。有许多家长利用孩子的考试分数进行家长间的攀比,这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产生考试紧张、焦虑的情绪,害怕考不好回家会被训斥,甚至打骂。因此,家长应该要转变传统观念,给孩子一个温馨的自由的学习环境。
(2)学校方面,应该在硬建和软件上两手抓,包括第一,设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学习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健康标准,掌握自我调节、释放情绪的正确方法;第二,培养专职的心理教师,对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在师资方面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在授课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三,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点,有些学生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上,总想向某个地方宣泄,建立心理咨询点便是向学生提供一个倾诉的场所,但建立心理咨询点必须注重咨询点的位置,不要设立在公众容易识别的地方,如:办公室、教学楼、宿舍楼的周边,应设立在较为独立的、少人前往的地方;另外,要注重咨询师的各方面素质,要值得咨询者信任。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现状;提高途径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阶段是青年所处的人生发展关键期,大学生作为我国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他们富于理性、敏感、激情,更富于创造性、挑战性。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学习、专业、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各种不定的心理反应。
近年来,许多学者采取各种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2002年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向五只黑熊泼洒硫酸,致使黑熊严重烧伤。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生物技术系学生马加爵与同学玩牌时发生摩擦,因无法忍受同学的指责,将四名同学杀害后潜逃。2013年4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投毒案。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名同学因琐事发生口角,1人被刺伤,抢救无效死亡。另有还发生了多起在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跳楼的事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我们得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自习路上永远有匆匆的身影,但仔细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却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但学习虽然努力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更多的学生是懒得“精益求精,但求蒙混过关。”面对人才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也感到内心的危机感,但真正要努力学习,却提不起精神来。
2、自卑心理。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
3、报复心理。所谓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法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常发生在心胸狭窄、个性品质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时候。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报复心理的产生不仅同个性特点有关,而且与挫折的归因和环境有关,报复常常以隐蔽的形式进行。因为报复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开的反击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报复!
4、异往困惑。异往本来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一直令大学生棘手的社交障碍。有一些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往时总感到要比与同往困难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往。这些大学生主要因为不能正确区别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部分大学生划不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从而把友情幻成爱情。大学生的年龄本来就是一个情愫迸发的年龄,对异性的渴望本是正常的事。但由于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传统,认为男女之间除了爱情就没有其它什么了,使得他们还没有树立起正确“异性朋友观”。
5、悲观心理。社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会产生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大学阶段面临着目标的选择,社会角色与个性意志,理想与现实,自我成熟感与自控能力之间的矛盾,加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日益激烈的竞争,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如果应对得不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产生悲观心理,甚至成为能力发挥和身心健康的障碍。
可见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压力带来的悲观心理。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人的全面性是人通过创造和控制全面的社会关系才达到的全面性。大学生作为人民的全面性是人通过创造和控制全面的社会关系才达到的全面性。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全面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民族的兴衰和成败。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生理发育成熟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经验阅历将对今后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生从家庭进入社会,随着各种角色的变换,使大学生在扩大自己社交范围的同时,也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整体价值观及对事物认识的新的思维方式。但是,这个时期也是危机潜伏期,大学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问题时往往产生各种心理困扰。而这些困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适应社会都十分不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他们逐步走向成熟与独立。
1、 心理健康能够推动大学生透彻进程坚硬的心理。
品德是大学生透彻进程的基本恳求,也是今后走向社会,在劳作岗位上显示智力造诣、自动从事社会姿态和不断向更高层次进程的庞大条件。丰盛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并合进程,是以坚硬的心理品德作为准绳的,一个人心理坚硬状态径直牵涉和制约着透彻进程的实现。
2、 心理健康能够使大学生克服信赖心理超额独立性。
大学生通行一心的奋斗和浓烈的竞争,告辞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去了一个全新的生存世界。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本人。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仿佛“天堂”如常,浪漫神奇,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封禁的纪律,生存的环境,使他们难于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着重心理坚硬,即刻克服信赖性,超额独立性,自动主动适应大学生存,欢庆添补而蓄意义的大学生存。
3、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赢得事业获胜的坚实心理准绳。
眼前我国大学结业生的分推劳作已诞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遵行供需见面、双向拔取、择优挑刺等窍门,择业的竞争必定会使大学生心理上引起迷惑和不稳固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临新形势大学生要关怀持续心理坚硬,教诲自立、自强、自律的出色心理素质,磨炼本人的社会往来压力、使本人在变幻烦难的社会环境中,作出拔取方便本人角色的无误抉择,敢于面临灾难、挫折与挑战,追逐更加够了的人格,为事业获胜奠定坚实的心理准绳。
4、心理健康有利大学生教诲坚硬的特性心理。
大学生的特性心理特别,是指他们留意理上和行为上经常、安分地发扬出来的各种特别,通常发扬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假设指想法反映的特别,性格除了气质所涵蓄的特别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别。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别整个发扬为概念熟练、擅长独立思忖、干预意识较强、虎虎斗气的有神状态等等,这些受有益大学生的坚硬成长。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普及的力度。学校应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系统性、持续性、科学性、针对性的教育与指导。首先宣传要有针对性。学校应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不同心理健康状况,有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学教育。其次创新宣传渠道,提高宣传效率。要发挥大学生的集体智慧,使用更快捷、更有吸引力、更有效的新型载体,除通过校刊校报,校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络、等载体外,还可使用微信、人人网、微博等新型载体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让大学生更积极参加教育。通过知识普及,增强大学生对心理问题了解、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并在知识的传授中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
(二)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各院系应为在校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由专门小组负责保管与整理。组织专业人员定期通过心理测量、谈话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不断健全心理档案。分阶段、分时期对学生已经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召集相关人员研究对策及时予以解决。
(三)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1、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有关专业知识。2、成立心理健康学生组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动学生,学生之间易沟通,易聚成团,既方便教育,又能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激励。3、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让学生找到倾诉的对象,受到正确的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引导,及时走出心理误区。
(四) 拓宽心理救助渠道,提高心理救援效率。目前,很多高校给学生提供的心理帮助仅限于师对生面对面的心理咨询一种途径。有的学校甚至连心理咨询工作也没有条件开展。其实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与人面对面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难以说清自己的问题与困惑。所以我们必须拓宽心理救助的渠道,通过电话、信件、网络、手机留言等途径,通过团体咨询、专题咨询等形式展开心理救助工作,以提高心理救援效率和效果。
(五) 采取措施有效消除诱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诱发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对于突出、普遍的诱发因素,我们要科学性的制定相应解决方案,从源头上遏制问题发生。我们应致力于使学生明白一味地苦恼与困惑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付出现实的努力远比沉浸在痛苦中来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六)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组织观看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听讲座、出板报等,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活动平台。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使学生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长观念的转变、教育水平的提升、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立、健全等都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当然,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是破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难题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项新求、高桥:《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3]霍发: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M]。2009,(1).
一、造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自社会影响、家庭环境、教师的教育方法和中职生自身等因素:
1.社会影响。社会上种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以及人们对中职生的偏见,使得中职生出现了许多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在看到社会中贫富悬殊等,许多学生很难适应,便在其心灵上产生自卑、冷漠、忧郁等不良情绪。
2.家庭影响。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没有要求孩子做家务的习惯,随着孩子长大,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养成了这部分学生的依赖性。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给学生不断加压,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有的家长则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金钱刺激,就是棍棒教育,或放任自流,任其发展。
3.学校教育不当。近年来,中职学校因高校扩招,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性差的“双差生”,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对这种新的情况和变化,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适应,没有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班级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管理方法单一,处理矛盾不恰当,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负担。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4.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由于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松散,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不断地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5.已进入社会的同龄人的间接影响。看到许多同龄人过早的进入社会就业挣钱,也使在校生产生心理负担,导致无心学习。
二、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做法
1.态度上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学生观”,这种观念支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和方式。教师应该正确、全面、客观的认识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走进学生,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积极地因材施教。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活动课程,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来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每位教师都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减轻其心理压力,淡化其自卑感;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创设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学校在环境布置上要精心的设计与构建。尤其在学校内部环境的建设上,以“美”、“特”、“新“来装点布置。校园内教室、宿舍、走廊、话动室都能做到美观洁净。而各式宣传橱窗、画廊黑板报上丰富多彩的内容能使学生流连忘返,教师、学生的一些文艺作品的展示,增添了学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围,更给全校师生带来了一个探索世界、捕捉信息、展示才艺的广阔空间。
3.育人先要育己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其次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最后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
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多给他们鼓励和关怀,把微笑带给他们
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长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欠缺,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由于不少中职生成绩差,经常受到指责、批评、人格污辱,有时即使做了一些好事,成绩上取得了进步,也无法及时得到肯定和表扬,使他们感到不管怎样,老师和家长总是不会相信的。如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对周围的人总报有猜疑,不信任的态度,使他们的心理常受畏惧、敌对情绪的支配而产生各种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犹如一把利剑,深深地刺痛着他们的内心。所以,我们应该多给他们鼓励和关怀,把微笑带给他们,让他们扬起学习的风帆。
5.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中小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不仅对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在此觉得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在是太重要了。
首先从家庭说起,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拿一件真实的事例来说吧,有一位学生去偷了超市的玩具,第一次得逞后,又去了第二次,后来被当场抓住,超市负责人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他仍然无动于衷,后来将学生送回到家才知道,该学生从小父母就离异,丢下他跑了,他是被以卖菜为生的爷爷带大的,家庭生活很具体。长期缺乏管教和关爱的他很冷漠、自卑。在他看来,别人能有玩具,我也要有,而且要比别人的更好。这种病态心理导致了他行为上的失误。所以说,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这种“问题家庭”的学生,作为老师,我们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做好心理上的疏通,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其次校园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影响也是非常关键的,有关部门进行心理调查表明:小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学习任务过重压力过大以及教师的教育方法等让多达近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自私、嫉妒、自卑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而我在教育教学中,也时常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发现问题就及时沟通,以实现学生心理的转变和改善。班上有一名教师子女,成绩不错,课堂上很喜欢举手回答问题,因班额很大,为了照顾其他的学生,遇到简单的问题我并没有常常叫他,使得他回家后常抱怨老师没有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以后他再也不会举手了。果然,从那以后他真的就不举手了,课堂上做什么也不积极了,我知道他是认为老师忽视了他,认为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于是我将他带到了办公室进行心理疏导,告诉他老师为什么没有常常叫他起来回答问题的原因,帮助他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的认识,培养他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
摘 要 高校体育教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仅是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也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达到自我完善的需要。在高校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可以深化体育教育文化的内涵,也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讨寻找一种新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高校体育 教学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丰富而充实的内心世界与处事的态度和谐安宁以及与周围环境保持的协调的能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降低大学生人群的伤残率、发病率,提高大学生生活水平的质量。因此:学校应有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大学生进行生理、心理及青春期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让大学懂得如何采取有益的健康行为的生活习惯,培养其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
(一)大学开学初心理衔接教育滞后
在大一新生报道时,学校忙于各种迎新事务,几乎没有一所学校在学生报到安定后,首先开展高中与大学的心理衔接教育。当大一学生一旦对于学校的新鲜感过去后,导致会出来两个极端,一是继续努力地学习,一是发泄式的放纵,有的大学生的心理会表现为自闭、偏执、强迫、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等症状。可以说一个大学生心理健康可以反映出他在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对调节以及减轻学生的负担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有着良好的效果。
(二)急于摆脱家庭与学校控制
大一新生几乎从走出高考的考场开始,就开始计划自己走出家庭的生活了。特别是,在高中被牢牢拴在教室的日子,已经成为了他们暂时难以承受的重,回家后的任何约束都会成为他们心理极限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近乎爆发式的环境转换,会让学生一下子忙乱。
二、对策
(一)大学开学初心理教育与辅导高密度开展
针对上述情况,大学在开学初,在学生稳定的第一天开始,就要高密度大力度地开展大学生生活教育,特别是心理的衔接教育。一是尽快地完成心理过度,二是要最快地发现那些心理问题的苗头,三是要为那些心理迷茫的学生指明方向。在形式上,尽可能选择学生喜欢的体验教育、朋辈教育以及个人针对咨询,尽量地避免授课式的教育,再激起学生的逆反。
(二)设计多样化的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新生进校后,新鲜感几乎在一两天内就过去了,相对高中很少的课时,如果校园文化生活跟不上的话,将会逐渐造成学生的空虚与无聊心境,特别是在开学初让学生在身体的疲惫与精神的空虚中感觉难熬。因此可以组织一些体育竞赛,先把学生的生活丰富起来。通过体育竞赛的竞争不仅是培养大学生身体机能以及运动技术水平的抗衡,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通过比赛的环境使大学生能学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摆脱焦躁的情绪。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竞争力的实践经验,不但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还有助于大学生锻炼意志提高自我心理素质,从而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三)加强自我就业规划教育
学生自我意识强,但主要是一种个性的张扬,对于自己的未来规划缺乏理性。因此,学校要站在对学生自我教育与个人规划指导的角度上,多开展这类教育。一方面,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未来;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尽快地走上一个奋斗才能成功的轨道上来。
(四)培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可通过一系列体育活动的培训培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在体育中教学经常组织一些学生个人或团体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和足球游戏中的特定的集体合作和默契的配合,可以促进深化大学生人际交往,为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提供一个机会让学生在互相联络合作以及对抗的方式进行情感交流,为学生以后适应社会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体育促进运动的自我体验
教育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能正确的子解对自我认知,如:自我体验、认识、评价等,使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知识,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自我效能,提高自我的稳定信心。还可以通过体育教学能使学生掌握各种物理方法合理宣泄情绪的方法,如:激励性规制及心理训练方法等,让学生通过运动方式发泄及时控制自我负面情绪减轻学习的压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三、总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所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是客观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去鼓励学生经常从事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利用体育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不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之屏.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05.
[2] 郝伟.试论心理健康与高校体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3.
[3] 孙克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价值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9.
[4] 刘运洲,吴红权,王改芳.体育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5.01.
[5] 宋衡.如何利用体育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