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术创新总结

技术创新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技术创新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技术创新总结

技术创新总结范文第1篇

会议总结了联盟成立以来的主要工作,联盟企业代表畅谈了在使用原液着色纤维、纱线进行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江苏霞客环保色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忠,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分别就联盟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具体意见,为联盟的发展出谋划策。

创新联盟推广见成效

产品开发方面,联盟的15家面料开发及成衣设计企业共开发了针织面料、机织休闲面料、色织衬衣面料、色织大提花面料和仿毛面料5个类别176款,设计制作成衣11款,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从纤维、纱线、面料到成衣的产业链产品开发任务。不仅拓展了原液着色纤维的应用领域,提高了产品档次,也为产品宣传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宣传推广上,联盟一方面通过“2012年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上海)技术论坛,由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产品事业部技术总监陈宝建主讲“2013/14秋冬中国流行面料趋势”,来重点介绍“原液着色”面料的产品开发创新成果,以及江苏霞客的“无染纺织,时尚科技”讲座,来重点推介原液着色纤维的产品性能、优势及应用。

另一方面,联盟通过“联盟产品开发推广手册”的制作和派发进行产品推广。手册包含五大产品开发体系,精选了80款面料图片,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在上海展会期间分发到展商与观众手中,既展示了联盟的创新成果,也传递了“无染纺织”的绿色消费理念。

为创新联盟谋可持续发展之道

“联盟充分发挥行业经济运行统计分析、产品开发和趋势研究的市场导向优势,集合材料、纤维着色、纺织技术和服装品牌创意设计的产业链优势并依托基地企业群体创新优势,迅速形成速度、成本、质量、风格及高市场化率的集成创新强势,极大提高了联盟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对后续的开发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国成在会上发表感想。

对于未来的产品开发创新,联盟企业代表积极献言献策。杭州宏峰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谢定章建议从创新性、延伸性两方面,继续在绿色环保、高性价比、时尚化方面创新纤维产品,开发差别化、功能性纤维和弹力色纺纤维,并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

杭州新天元织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伟认为目前市场竞争畸形,大量低价竞争已经不可能,没有差异化就没有竞争优势,产业链的同步发展才是真正的竞争力。他建议共同研究解决技术难题,准确定位原料常用色系,产品差异化背景下建立营销平台互动。

江苏霞客环保色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琪瑢则在会上表示,根据大家的建议,下一步将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建立动态色彩应用体系,每年根据需求和流行色,不断补充和调整30个基色,以满足市场需求;二是提高市场快速反应能力,交货期由10-15天,调整为一周出货。

以创新谋求无染事业新未来

对创新联盟一年来取得的成果,江苏霞客董事长陈建忠表示在这当中收获颇丰:一是开发了多领域的系列化产品,拓展了产品应用领域,提高了产品档次和市场定位,形成了产业链的集成创新优势。体现了传统纺织产业的科技含量。二是控制能源合理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原液着色提高了染料利用率和订单色彩的准确性。三是提高了联盟核心价值,满足了差异化、人性化的消费需求,推动了社会绿色低碳消费理念的进步。同时,他希望在未来创新联盟能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和自有品牌。

对于创新联盟下一步的工作目标,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提出了具体意见,指出“无染纺织,多彩世界”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图伟业,保证联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此,

技术创新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市场结构 竞争 垄断 技术创新

一、国外研究动态

(一)垄断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垄断市场结构可以分成受威胁的垄断和不受威胁的垄断,垄断者市场地位的不同对创新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市场结构对创新的影响必须考虑到创新的类型,创新可以分为过程创新(ProeesSInnovation)和产品创新(ProduetInnovation)。Yin和ZuscovitCh(1998)用一个双寡头垄断的模型分析市场结构和不同创新类型之间的关系,认为不同的创新机会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大企业倾向于过程创新,小企业则喜欢产品创新。尽管大企业在过去创新的市场上保持老产品的领先地位,但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为了追求短缺利润反应灵活,在新产品市场也有优势。

(二)竞争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竞争强度对创新的影响相当复杂,竞争的强度和创新的价值不是简单的单调关系。Kato(2005)的研究比较细致,认为如果企业数量增加,竞争变得更为激烈时,企业对于R&D的投入,就会从基础研究领域向发展领域倾斜,更加重视短期利润的增加。可见过度的竞争在短期内可能会促进产品的创新,但是会损害长期创新能力的培养,竞争也不是越激烈越好。

二、国内研究动态

(一)竞争程度

竞争程度的高低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论,有些学者认为强化竞争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李国璋和白明(2006)认为提高市场可竞争程度有助于企业效率的增强,而且通过提高市场可竞争程度以促进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空间仍然很大。

除了认为竞争有利于技术创新之外,也有学者认为过度竞争不利于技术创新。吴福象和周绍东(2006)增加了对相对产业集中度的实证分析,并且尝试对企业在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方面的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避免过度竞争,杜绝行政性垄断,建立大中小企业协同合作的寡头主导型市场结构的产业政策建议。陈泽聪和徐钟秀(2006)以企业数量作为衡量市场竞争程度的标准,发现竞争程度与创新效率成负相关,认为国内制造业的过度竞争及需求不足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二)企业规模

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认为企业规模扩大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学者众多。陈泽聪和徐钟秀(2006)的实证结果显示技术创新效率与企业规模显著正相关,即规模大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较高。陈傲(2007)以中国37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同样得出,企业规模与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

当然,也有相当多的学者持不同的观点。池仁勇(2003)根据浙江省23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对企业产品创新效率高到低的规模排序是: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大型企业。彭征波(2007)利用2000一2003中国工业统计数据,发现企业规模、市场结构与创新之间一般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在不同的行业,它可以表现为U型或倒U型曲线。这种产业之间的差异表明,我们不能单纯地根据与企业规模有关的特性来解释企业创新。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从以上国外的研究分析来看,在哪一种市场结构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问题上,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观点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是不利于技术创新的。不过国外研究数据基本采用的是在发达国家的工业数据,其研究结论是基于发达国家的状况。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刚刚进入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不同,国外研究结论对我国的解释力有限。

另外,国内学者尽管结合我国的国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是以定性的描述性分析为主,即使在研究中采用的技术创新度量指标多为研究开发强度或专利数据。而国外学者一直没有停止尝试其它技术创新度量指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所以,从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角度分析市场结构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就显得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Kato,A.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D expenditures.Economics Letters,2005.

[2]Yin,X.and E.Zuscovitch.Is firm size conducive to R&D choice A strategic Analysis of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1998.

[3]陈傲.市场力量、企业规模与自主创新)基于中国37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12).

[4]陈泽聪,徐钟秀.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5]池仁勇.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6).

[6]路江涌.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效率的影响和渠道[J].经济研究,2008,(6).

技术创新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合实训;新实践能力;教学

如今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发展可以说空前繁荣,现代的设计师们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繁忙,艺术设计专业已经与社会许多方面发生关系,如科技、美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等等;这就需要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我们突破原有的纯艺术教育层面,更新知识结构并产生丰富的教学内容。

在以往甚或当下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学院派的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差甚远,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掌握的知识不能满足他们进入社会实际工作的需求,总结起来大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现有的设计公司或者企业还没有把设计作为设计研究的核心;二是学生没有意识到市场环境和材料、工艺技术、成本等诸多条件的制约。究其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在课程设置方面缺少系统化的设计以及成熟的综合实训教学体系,由此学生在学习及社会实践过程中问题百出。就目前学院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设置,单项课程的内容和所取得的成效是没有问题的,但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就会出现能力培养水平不高、知识传授内容重复、知识结构断层等现象,课程缺乏承上启下的连续性,也不能与其他单项课程构成完整的体系。其实通过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中明确指出的:“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已经强调了设计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将综合实训课程纳入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整体教学环境中,并成为课程体系进行更新、完善和良性循环的重要动力是必然之趋”,因此,要深刻理解综合实训的内涵,并结合学院自身特点实现培养对象的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一、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内涵

综合实训是新形势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内容,既要强化艺术设计教育的理论基础,又要突出学生面向社会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务实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基本设计原理的运用和设计表达能力等等,借此将他们原本狭窄的视觉、比较闭塞的思路迅速打开,并通过规范化、合理化的程序,使学生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方案,最终为他们走向社会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综合实训与其它的单项设计实训课程的区别就在于更注重学生素质的综合条件,对以往单项课程知识的整合能力。至今为止综合实训课程都是以虚拟的项目和社会实际设计项目作为两大主要内容,在虚拟项目课程中,通过学生丰富的想象来完成课程目标,感性成分多于理性思考;虚拟项目教学是建立在合理设计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自己对设计内容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与此同时,以社会实际应用项目作为综合实训的内容时,更需要悉心挑选那些可以纳入课程之中的项目,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教学,形成个性鲜明的设计作品,是实现综合实训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就是说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两者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相辅相成的重要内容。

二、综合实训课程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实训的平台。在我国,以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已经办的如火如荼,比如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等,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工作室的发展可以为学生提供在校内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够接触到社会实际项目并与市场接轨,这样学生不论在设计思维还是在专业技能方面都得到全方面的锻炼。同时学生也为自己能够进入工作室学习而增添对专业研究的信心。除为学生提供校内的实训基地也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如与所在城市较为知名的设计公司进行交流与合作,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定期向设计公司推荐优秀的学生进行实习,参与公司实际的项目工程,并在工作中将自己创意与施工工艺、材料等设计因素相结合,从而避免学生作品纸上谈兵。学院也可以请业界优秀的设计师以讲座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如江南大学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教与学的设计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就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其次,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在综合实训环节中和学生建立了一种平等、互动、互助甚至是合作的关系,要求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习的管理者,还要能起到协调各种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面对学生的质疑和见解要平等的接受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尤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中,教师更应提高自身修养,以发展变化的学生观应对学生越来越强烈的对于未来及现实空间的探索欲。环艺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也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锻炼和提高的平台,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也丰富了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通过综合实训对学生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意能力的要求,必然引起其它教学环节的相应调整,促使综合实训前期的单项(实训)课程及整体组群课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的变更以满足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伟 吴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 吕金龙 康 帆,《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技术创新总结范文第4篇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持续丰富发展。目前学术界在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来源、?热菁把由旆矫妫?多采用归纳演绎等规范研究方法。对审计模型的构建和理论验证等多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而案例研究方法多针对企业应用技术创新审计理论和模型的情况。本文拟归纳总结上述方法在技术创新审计方面应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以期为我国在该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1 规范研究方法的应用

1.1 在技术创新审计自身理论研究方面的应用

陈劲等(1997)对技术创新审计的思想概念、理论模型,以及审计工具的内容准则、使用方法和应用结果进行介绍并系统分析,归纳总结在实际应用中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对审计工具作相应修改等结果。得出结论:审计工具能够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现状进行全面评估。

陈劲等(1999)通过比较归纳管理审计、高标准定位、技术创新测度以及技术创新审计理论,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对其理论来源进行推理,作者认为技术创新审计包含与审计对象有关的模型、关联问题和应用过程。

卢宁文等(2009)结合审计理论,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汇总解析创新型企业的工作目的和具备条件。并从系统论观点出发把过程审计和绩效审计纳入创新审计的具体内容之中。研究表明,审计工作可以准确反映创新绩效信息,为企业提出管理措施。

由上可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从思想启发、比较分析、差异性等多个角度对技术创新审计自身理论进行研究时,大多使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由研究假设和目的出发,从中推导出为审计工具实际应用提供依据的合理原则和程序,对创新审计理论进行归纳分析。

1.2 在技术创新审计与其他理论结合方面的应用

张炜(2007)归纳技术创新理论、审计理论,对创新型企业评价基准进行研究。结合全面创新管理理论及模型,定义相关操作性概念,采用演绎推理方法构建全面创新评价标准的“创新输入―创新过程―创新输出”因果关系概念模型。

廖雅等(2010)解读技术创新管理的现状,假设了技术创新审计概念的完整体系。采用系统工程法构建技术创新审计概念模型。以划分各级创新利益关联方为前提,并结合技术创新管理概念相结合演绎推理,提出企业推行技术创新审计时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黄益等(2015)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有关问题进行调研。结合价值链分析理论演绎推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工作,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框架。结论为结合价值链理论可以促进审计管理理论的完善与进步。

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与其他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规范研究方面大多采用演绎推理、逻辑推理的方法。从普遍性原则出发与其他研究相结合将理论进行延伸,演绎推理出个别的研究结论。研究人员以各自既定的价值判断为根基,力图推导出逻辑最优的审计模型,对于技术创新审计相关理论延伸的建立进行讨论。

2 实证研究

齐萨等人(1996)提出假设并构建技术创新过程审计模型。他们采用数据档案研究和实证统计分析方法,利用现有资料作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整理工作,设计审计的方式方法。结论表明该工具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能够真正发挥审计积极作用。

马宁等(2000)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审计内容及准则。并采用技术创新的学者理论测试(α检验)和技术主管人员工业测试(β检验)对以打分卡为形式的审计准则进行验证,对相关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这一框架基准合理且具有可行性。

陈劲等(2002)对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统计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主要障碍因素采用因素分析。并将符合审计条件的企业的三类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进行汇总均衡,求其相对比值。验证了它们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由上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实证研究方面,多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描述统计分析等方法。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变量、指标等角度对建立的技术创新审计模型进行检验,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注重对相关理论的验证,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解释和预测审计现实。

3 案例研究

李飞宇等(1999)以杭州锅炉厂为样本进行个案研究。采用齐萨等人提出的创新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对锅炉厂的技术创新过程开展区域试验。研究表明检测指标体系评价能力突出,锅炉厂技术创新源等方面做的很好而消化吸收等能力不足。

陈劲等(2006)建立适应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审计的SPRE模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浙江某集团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审计评估,积累模型应用经验。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指标还有些不足,需要改进完善此模型以及创新体系结构。

张炜等(2009)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浙江区域范围内的三家创新型企业作为样本进行试验性应用,实证检验了全面创新审计模型和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此项创新审计工具和操作流程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创新能力和动态过程的效果。

由上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案例研究方面,大多采用将审计模型工具与企业实际运行相结合的方式检验其应用效果。体现了案例研究独特性、归纳性以及对客观事实全面而真实反映的特点,可增强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案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创新审计(包括所采用的技术、程序、系统、方式)本质的可能性。

技术创新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 技术创新范式 选择标准 经济学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是在充分调研石化、冶金、酿酒、建材、机械五大行业20户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的基础上,运用交易成本理论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命题进行研究和思考。

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企业界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其中相关或类似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其一,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和技术发展需要出发,重点探讨与揭示后发企业技术能力提升路径,并且作出了相应的理论解释。如,蒋再文、王涛研究后指出,后发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一种不断学习与能力积累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学习和技术能力积累是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两条主要途径。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基本逻辑思路是:技术学习―技术能力积累―技术活动(新产品、新流程、新产业等)―企业绩效。Choi&Lee提出“锯木”模型,该模型并非把技术创新看作是从技术进口―适应―提高―创造的连续过程;相反,该模型认为,创新是包括公司内部累积技术、外部获取技术、外部依赖技术三个层面的动态整合。Bell&Pavitt对技术能力的内涵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技术能力是指在生产应用中创造和管理技术变化的能力,这些能力基于专有资源是技术知识的存量和知识的应用,需要专门的投资才能累积内在能力,是一个管理问题。该理论突出了管理对技术学习和能力累积的重要性。其二,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企业技术合作创新模式的选择。如,付敬、朱桂龙通过研究发现,企业现有的合作创新模式具有多方合作和多种学习方式投入的状态特征。从合作成员与组织结构维度考察,合作创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新一代产业技术层面的研发与应用联盟、项目合作关系、产业链合作关系。与合作创新模式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有“上下游合作中学”、“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学”、“合作研发中学”、“交流中学”四种方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合作创新模式具有动态发展的变化特征,合作创新模式的变化既遵循技术发展轨迹,又随企业自身能力的变化而演化。其三,是对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经验的总结与提炼。这方面研究成果主要收录在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主编的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国家级)第13-14届中的品牌建设与技术创新篇、循环经济建设篇。这些研究成果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管理总结得比较全面、细致,因而具有较高的说服力和借鉴价值。

上述研究成果在揭示企业技术能力提升路径和学习方式,探讨技术创新模式的形成缘由、不同创新模式的适用条件、左右技术创新模式演化的因素或力量,以及在总结与提炼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管理等方面均作出了有益探索。然而,这些研究在研究领域和适用理论的选择上均有着显著的共性特征,即均采用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技术创新模式和技术创新管理。较少有学者将上述问题的研究纳入经济学分析框架。我们没有理由忽视两个基本事实:一是,技术创新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有效规避风险,寻求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所持有的基本价值取向;二是,技术创新作为经济活动必然也属于人类交易活动的范畴。在交易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建立的竞争或合作关系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交易的规模和交易效率。有鉴于此,不妨从经济学视角来研究技术创新范式选择。笔者认为成本-收益分析法同样适用于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这样,在上述研究假设和研究思路的基础上,笔者拟采用交易成本、沉入成本、机会成本、创新预期收益等变量,将命题研究纳入成本-收益框架。借此来尝试探讨技术创新范式选择标准。

基本经济变量的涵义

本文研究中使用的经济变量主要有:交易成本、沉入成本、机会成本、创新预期收益等。这些经济变量原本是制度经济学、管理学、技术贸易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本文在借用这些概念时,在不改变这些概念基本涵义的前提下作了有针对性的调整。

(一)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最初是指协商签订契约以及契约签订后付诸实施所需的成本。后来新制度经济学家将这一概念广泛应用于经济、法律、社会等研究领域。本文所指的交易成本是指在自主创新、合作创新中围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创新管理层沿纵向、横向层次分别与企业内部创新团队、创新个体、合作创新单位等协商、签订技术创新契约、管理、监督契约履行以及奖励或支付创新成果红利,以确保创新活动顺利有效开展而发生的费用。企业交易成本可以细分为企业内交易成本和企业间或市场交易成本。前者是指企业内部创新单位之间、创新团队内部项目组与创新个体之间为达成创新契约、管理和监督契约履行、奖励或支付创新成果红利等而发生的费用。后者指企业与外部创新合作单位之间发生的上述费用。

(二)沉入成本

又称开发成本,是指研究和开发这项技术的成本,包括所投入的全部人力、物力、资金。它包括为研发和生产新技术而发生的机器、试验和检测仪器购置成本,以及厂房改造或重建成本等。本文将沉入成本细分为自主创新沉入成本和合作创新沉入成本。前者指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所投入的全部人力、物力、资金。后者指在合作创新中企业为合作开发新技术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以及向合作方投入与支付的全部人力、物力和资金等。沉入成本专指新技术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属于技术生产环节的费用支出;而交易成本则专指组织、管理技术创新活动支付的费用,以及支付的创新成果红利等。交易成本发生在技术创新活动的交换和分配环节。交易成本与沉入成本不存在交集。

(三)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中是指厂商因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劳务而放弃使用该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可以得到的最高收入。本文中使用的机会成本是指因技术创新失败或创新效率降低而导致的经济损失。从产出核算的角度看来,因技术创新失败或创新效率降低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等于生产损失。具体讲,前者包括技术创新投入要素因用作创新而失去的在其他用途中可以得到的最高收入,后者是因新产品或新工艺延期投产或使用而损失的销售收入和节约的成本等。

(四)创新预期收益

创新预期收益从经济效益单一维度来核算,是指一项新技术的使用预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边际收益或新增价值,通常称之为新增利润。新增利润包括:降低的生产成本;提高质量或性能;提高销售价值;增加销售量。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将使用的经济变量及涵义列表如表1所示。

企业技术创新范式选择标准

技术创新范式从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企业选择的开展技术创新的方式,以及组织与管理技术创新活动的方式和方法。本文在研究上采用狭义的概念。从笔者所作的案例调研情况看,目前企业较多采用的技术创新范式大体有自主创新、合作创新两种基本类型,其中合作创新可进一步细分为:项目合作、产学研合作、产业链合作三种形式;或股权式合作、非股权式合作两种形式。不同的技术创新范式各有其特点和适用条件,企业在技术创新问题上首先要作出的决策是,选择与其条件和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创新范式。技术创新范式选择标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创新范式选择标准是企业论证和优选技术创新范式时应遵循或参照执行的标准,它对企业某项技术创新范式的最终确立发挥实质性作用。从经济学视角看,技术创新是手段,提高企业收益水平是目的。因此,可以将创新范式选择标准的确立纳入成本与收益分析框架,并从中推导出创新范式的遴选标准。

首先,假设创新收益是可知的,且企业内部不存在创新投入资源的短边约束,则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均是可以选择的创新范式,在这种情况下,若满足下列三个条件:a.C内交C合沉,c.(C间交-C内交)≥(C自沉-C合沉),则应选择自主创新范式,交易成本的节约进而总成本的节约是作出这种选择的主要原缘。

若a、b两个条件保留,但C项条件变为C`.(C间交-C内交)

其次,假定创新风险较大,企业存在创新投入资源的短边约束,则合作创新范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但是,具体的合作创新范式选择应视创新成本和创新收益情况再作出决定。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形:

情形一:企业对外部技术依赖性强,技术创新风险大,创新预期收益大。创新收益的实现依赖于合作单位的精诚合作。若满足下列三个条件:a.C机失C交(C交=C内交+C间交),c.C合沉

情形二:企业具备控制创新风险的能力,同时也具备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能力。在这种情形下,若满足下列三个条件:a.C自沉>>C合沉,b.C内交 C间交,c.R长期依赖合作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则企业宜选择契约式合作创新范式,而这类创新范式通常是以产业链合作为首选范式。在这种范式下,企业会向合作方明确技术改进或创新要求,同时提供技术援助并承诺签订长期订货合同,但是要求合作方主动开展服务本企业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

再次,假设创新预期收益大,创新投入大,但是,企业自身在短期内无攻克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在这种情况下,若满足下列三个条件:a.C自沉>>C合沉,b.C机降> C间交,c.C间交

本文得出的研究成果来自对技术创新案例的总结、提炼,也来自在经济学指导下作出的初步理论推演。研究结论对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笔者认为,开展一项技术创新活动,在客观上一定存在适合企业自身条件和发展需要的最优或次优技术创新范式。一种正确的技术创新范式应当是一种在有效规避创新风险前提下,能够以尽可能节约创新投入来实现创新收益最大化的范式。

参考文献:

1.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第13届)[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2.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第14届)[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

3.蒋自强,史晋川.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3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付敬,朱桂龙.企业合作创新模式与能力的协同演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8

5.蒋再文,王涛.后发企业技术能力提升路径及其微观机理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学,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