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干部交流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队伍管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着力推进我区干部队伍建设,为开发区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组织基础。党委决定,委机关中层干部实行轮岗交流和部分中层岗位实行竞争上岗。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做到年青干部的培养与干部队伍结构优化相结合,统筹机关与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开发区工作特色与内在要求相结合,坚持“勤学、善谋、创新、实干”的用人导向,以完善干部队伍管理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淘汰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工作热情,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努力选拔和造就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发展上有潜力的干部队伍,以适应开发区跨越式发展对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需求。
二、基本原则
这次委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和部分中层岗位竞争上岗工作,要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依据,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干部人事工作的正确原则。
1、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按《条例》选人用人,注重群众参与和群众的公认度,同时把用人的民主认同与党委集体的决策结合起来;
2、轮岗交流原则。进一步扩大干部横向交流、机关与基层交流的力度,努力增强干部统筹发展的意识、胸怀全局的意识、团结协作的意识。
3、量才录用,注重实绩的原则。坚持以实绩评价干部,造就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注重实绩和实践来评价干部,努力减少领导干部以个人好恶用人的不良倾向。
4、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原则。原创:要使年龄、文化、性别结构、现任与后备干部结构更趋合理,机关活力更强,效能进一步提高。
5、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注重专业化、知识化。
三、职位范围
(一)轮岗交流的职位范围:不小于职位的30%。
(二)竞争上岗的职位范围:(见附表)
正职4个,副职9个,各占30%和60%。
四、职位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
2、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和文化、科学、业务知识,具有较好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3、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履行职位职责,完成目标与任务;
4、连续三年考核“称职”以上,身体健康;
5、具备竞争职位所需的其他任职资格条件。
(二)职位条件
1、正科级领导职务的职位条件
(1)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顾全大局,团结配合;工作思路清晰,善于把握工作重点,解决疑难问题;
(2)一般应任副科级行政领导职务两年以上;
(3)新任正科级者,年龄须在男45周岁(1959年1月1日后出生);女40周岁(1964年1月1日后出生)以下,学历大专以上;原正科级(含行政非领导职务或中级职称以上)者竞争转任正科级职位的,年龄须在男53周岁(1951年1月1日后出生),女50周岁(1954年1月1日后出生)以下,学历应在大专以上。个别工作表现突出或因工作需要者可适当放宽年龄和文化条件。
2、副科级领导职务的职位条件
(1)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熟悉所竞争职位的业务知识和相关知识,组织完成室处局长(主任)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2)新任副科级职位的,年龄男、女均须在40周岁(1964年1月1日后出生)以下,学历大专以上;原副科级(含行政非领导职务)或中级职称以上者竞争转任副科级职位的,年龄一般须在男50周岁(1954年1月1日后出生),女45周岁(1959年1月1日后出生)以下,学历应在大专以上。个别工作表现突出或因工作需要者可适当放宽年龄和文化条件。
(三)报名资格条件
凡申请科级职位竞争的,开发区委机关、乡、镇、街道国家公务员符合上述职位条件的均可报名参加竞争;在管委会机关工作的企事业编制人员符合上述职位条件的也可报名参加竞争。
五、轮岗交流与竞争程序
第一阶段:准备动员阶段
1、成立轮岗交流与竞争上岗领导小组,建立工作班子;
2、确定轮岗交流的幅度,确定竞争上岗的职位;
3、拟定工作方案,报有关部门审批同意;
4、召开动员大会,进行思想发动。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
1、公布职位。公布轮岗交流、竞争上岗的职位、报名条件。
2、公开报名。根据竞争上岗的职位和条件,采用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报名,填写《湖州开发区竞争科级职位申请(推荐)表》。
3、资格审查。由轮岗交流和竞争上岗工作班子依据职位条件,对自荐和被推荐者进行资格初审,并报党委确定参加竞争上岗人员名单,张榜公布。
4、演讲。凡参加职位竞争的同志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竞争演讲,介绍自己经历、德才情况及工作设想。
5、民主测评。对参加职位竞争的人员进行民主测评。
6、组织考察。根据竞争人员的德才表现、演讲成绩和民主测评等情况,择优确定考察对象并进行考察。
7、决定任命。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干部的任用,并报市委组织部审批。
8、办理聘任手续,公布聘任文件,聘任期限为两年。
六、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这次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和部分中层岗位竞争上岗工作,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并成立领导小组,董立新同志为组长,杨宇澄、邵玲珍同志为副组长,成员由郭益扬、俞章辉、张晓春、周朝喜、王华兴同志组成,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2、统一思想。这次轮岗交流与竞争上岗,要注意把中层年度述职测评与本科室评价相结合,把部分老同志退下来与青年干部的选拔培养结合起来,注重平稳过度,把委中层干部调整与明年基层换届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广大干部职工要积极响应党委号召,支持这次活动,热心参与这次活动。
3、严明纪律。广大干部群众要严格遵守组织人事纪律,每个同志要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公道正派。
一、干部交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干部交流按照其目的来划分,一般分为培养流、回避流、任职期满交流、调整流四种类型。事实证明,不管是哪一种交流都必然会带来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相应地会给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直接的或潜在的影响。综合分析来看,在当前干部交流工作中,主要存在“三难”问题:
(一)逆向交流难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不愿”:
1、上级机关不愿平级交流到下级机关。从我国现行的政权管理体制来看,呈倒树枝状,越在上层的机构,在管理的权威性、职能的相对独立性、业务工作的宏观指导性也就越强;而越在下层的机构,对上负责的部门也就越多,受制约的因素也越多,而且接触的情况也更复杂,特别是基层乡镇一级,更是体现了“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的状况。就我市来看,市级部门工作内容相对比较单一,任务相对轻松,环境条件相对较好。而基层乡镇情况就不同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呈扩大趋势;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经济发展的慢,农民增收难度大,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多,责任重,工作难度大,目标考核压力较大,往往担心一票否决,而使乡镇干部如履薄冰,担心一事不成,全盘受损。因而,从部门交流干部到镇街,除提拔交流外,平级交流到镇街的难度很大。1998年以来,我市除提拔交流41名干部到乡镇任职外,只有2名团市委书记平级交流到乡镇担任党委书记。相反,从乡镇交流到市级部门,即使降职安排,多数同志都表示愿意接受。1998年以来,从乡镇交流到市级部门任职的39名领导干部中,平级安排的仅有21名,而降职安排的达18名,其中由乡镇党政正职安排到部门任副职14名,党政副职安排到部门作一般干部4名。从乡镇交流到部门,无论是平级交流或是降职交流的,被交流者都较乐意,认为是从“糠箩筐”跳到了“米箩筐”,是组织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
2、条件好的地方不愿交流到条件差的地方。这是干部异地交流中遇到最为普遍的情况。比如,镇乡之间的干部交流中,有些干部不愿到条件差的地方去,认为这些地方:一是经济基础差,想干事干不成,想干好干不好,甚至有可能费力不讨好,不容易干出政绩来;二是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商贸不旺,工作和生活都比较艰苦;三是福利待遇差,由于工作难做,按上级规定应得的奖金相对较少,加之本身经济条件差,直接影响到干部的实际收入。因而,不少干部都想到条件好的地方而不愿到条件差的地方去。
3、职权大的部门不愿交流到职权小的部门。主要体现在县市级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工作中。根据执政和发展的需要,在国家事务管理上要求设立不同的管理和服务机构,代表国家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行使不同的服务职能,这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但是,在很多干部思想中,却把部门职能大小、行使职权的实效,作为领导岗位“权力”大小的标准,如管钱管事管物和执法部门等,如果交流到这些部门任职,顿感前途光明,皆大欢喜,认为是组织的重用;若是交流到人少事杂、无职无权的部门如群团等,则往往自感无面,工作无心。如我市去年市级部门机构改革干部调整中,平级交流了2名长期在“重要”部门任职的正职领导干部到“一般”部门任职,结果两人均提出了提前退休申请,造成两个部门的正职人选出现了短期空缺,对该部门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机构改革中,市级部门内设机构负责人跨部门竞争上岗报名情况也可以看出,多数是从“冷门”部门(如办、档案局等),到“热门”部门(如建委、财政、国土房管等),报名参与的竞争,逆向报名参与竞争上岗的几乎没有。
(二)重要部门交流难
按照中央和重庆市关于领导干部交流的有关规定,区县纪检监察、审判、检察机关和组织、人事、公安、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正职,一般不得由本地籍或者本地出生、生长的干部担任,已在其原籍、出生地、生长地所在区县任职满一届的必须易地或者在部门之间交流。但事实上,由于目前各地外地籍干部普遍偏少,这些职位的领导干部基本上都只能从本地人才中选拔,而且在本地干部中,也确实存在有些干部工作能力比较强,专业比较对口,非常适合在这些领导岗位上工作。如果这些部门的主要领导职务都从外地调入,一是不了解他们的情况和特长,他们也不了解本地的情况,不利于工作;二是严重浪费本地人才资源,打击本地人才的积极性;三是没有统一调剂这类人才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因此,目前重要部门领导干部异地交流工作,还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基本上只能通过部门之间交流的方式进行。就合川市而言,目前这“八长”中,只有三位同志不是本地人,其余五位同志都是合川人。
(三)专业性强的部门领导干部交流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深化,民主法制法规建设的不断完善,经济的加速发展对信息、科技运用进一步增强,这些都对领导干部所应具备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公、检、法、司等执法部门领导干部,都要求具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或者执法资格,又如审计、建设、财政等部门领导干部都应当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使组织在选择这些部门的领导干部时难度增大,而这些部门现职的领导干部若向外交流又容易造成人才浪费,这也给干部交流带来新的困难。
二、干部交流难的原因
干部交流中存在的“三难”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一)干部主观上的原因
1、宗旨观念不强,缺乏艰苦奋斗精神。这是干部交流中所出现“三不愿”现象的思想根源。少数领导干部没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位和权力当作一种责任,而是视为个人社会地位的象征,表现在对领导岗位上讲权力大小,在条件上片面追求环境舒适。在干部交流中,特别是乡镇干部中有三种情况比较明显,一是进行顺向交流任职的干部,即使在生活、居住上,短期内会有较大的经济压力,但还是比较乐意;二是有些领导干部,经常找组织、找领导“诉难处倒苦水”,认为长期在条件差的地方工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要求顺向交流到条件好的地方,甚至提出即使不安排任职也愿意;三是有些领导干部,在条件好的地方买了住房,这本无可非议,但是,有的干部便以此为由,要求组织“照顾”交流到家庭所在地工作。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领导干部意志不坚强,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是造成干部交流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看重个人利益,缺乏奉献精神。这是影响交流工作的直接原因。作为领导干部,人民的公仆,应该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利益摆在首位,为人民服好务、谋好利。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分配方式的多元化,有些干部的思想产生了波动,在个人利益上看得过重,不愿意到条件差、职能弱、收入低的地方和部门去,他们不是比为群众办了多少事,谋了多少利,而是比谁的收入多、职权大、条件好,表现在安排其交流任职时,以各种理由与组织上进行讨价还价,明显缺乏“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
3、知识结构单一,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一些干部由于长期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工作,受工作环境因素影响,偏重对本行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培养,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情况了解不多,有的甚至满足于干好本职工作现状,因而在知识结构上显得比较单一,也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表现较明显的又是一些文化知识底子相对较弱、年龄稍微偏大的干部,一旦提出交流,在适应新环境、新工作上存在较大难度。特别是乡镇与县市级部门之间、专业性较强部门与综合性部门之间进行交流,较难适应,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二)客观原因
4、工作条件差异,导致干部心理上的不平衡。一是乡镇之间的地区条件差异。由于自然资源环境、地理区域优势因素,当然也有长期以来的政策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必然造成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基础条件的差异。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发展,除了主观因素外,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力财力优势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经济发展,也影响着干部工作积极性。从我市情况看,条件好的地方,领导干部可以全心放在抓大事求发展上;而条件差的地方,干部主要精力都花在了保持地方稳定,扶贫济困,解决农民负担,保证财政供养人口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上,甚至有些负债大的地方,只能发放基本工资。二是表现为部门之间职能职权的差异。由此导致部门之间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那些不具备行政职权、执法和收费的部门,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相对较差。在“公务员工资水平增长过慢和部门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调查中,共118人填写问卷,有93人认为后者更难接受,占78.8%。这些都导致了一些干部心理上不平衡,给干部交流工作形成一定的障碍。
5、交流给干部本及家庭带来的不便
从现职领导干部年龄上看,普遍都有比较固定的家庭,上有父母需要瞻仰,下有子女需要照顾,有些干部家庭经济负担还比较重,往往一个人要供养多人。但是,从目前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看,特别是西部地区还普遍比较低,一旦被确定为交流对象,就涉及到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问题,其中最突出地又表现在异地交流任职的干部中。
对干部本人来说:一是住房问题。就目前我市乡镇情况看,财力普遍紧张,办公和住宿条件都比较差,特别是乡镇建制调整和撤并后,原来分散在几个镇的干部全部集中到一个地方,导致家在异地干部增多,给办公和住房安排上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我市39个镇街中,除市区范围的3个街道办事处能够较好地解决干部住房外,其余36个镇机关没有一个能够全部解决干部的住房,而且大多数干部只能自己掏钱租房或几人共同合租。二是生活问题。由于随着机关事务向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多数机关食堂对内实行承包,向外开放营业,从而给异地交流的单身干部,带来个人生活不便,费用的开支增加。
对干部家庭来说:社会经济成分多元化和就业方式、住房分配制度的改变,使交流干部的家庭随迁难度加大。家属务农、经商的,由于工作性质决定不能随迁或不愿随迁;家属有固定工作的,由于不能很好地解决工作调动问题而不能随迁,特别是从部门向乡镇交流的干部,家属往往不愿随迁。从而使得干部交流后不能照顾家庭,给家属工作和照顾老小的压力增大。
(三)历史原因
6、原有干部管理制度带来的观念障碍。一是长期以来的封建思想和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干部人事政策,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形成的“做官”意识和“权力”意识一时还难以完全转变;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监督体系的还不够完善,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表现在“官”越大位越高,“权”越大事好办;三是由于干部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不到年龄不退位、不出问题不变岗”的情况还比较普遍。这些都与领导干部交流中的“三不愿”现象密切相关。
7、原有人才分配和安置方式,使外地籍干部严重偏少。从我国干部制度政策上看,领导干部人才培养主要来自于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和干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生分配和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基本上都是按照哪里来哪里去的原则,特别是区县一级的这种情况更为明显,现职领导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外地籍人才严重偏少。
(四)制度原因
8、干部交流制度本身的不完善。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关于领导干部交流的制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从制度上进行完善。一是重要部门干部异地交流,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各地方操作难度很大,以致于无法实施;二是干部交流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从目前情况看,尽管各级党委对干部交流工作比较慎重,但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在确定交流的对象上随意性较大,有些符合交流条件应当交流的却没有交流,不宜交流的也进行了交流,虽然只是少数,却给干部交流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三是交流期限的不确定性。交流制度虽然对需要交流的情况进行了明确界定,但是对“我们交流的期限到底是多久?”,由于干部交流的目的不同和各地情况差异,很难以明确时间来界定。这种不确定性,使处于逆向交流的干部存在着较大的思想顾虑,往往担心“有去无回”,特别是在市级部门向乡镇逆向交流的干部中表现较为明显。
9、干部交流配套制度不健全。一是干部的考核制度有待细化和完善。从实践工作看,由于地区条件差异,有的地方容易出显绩,有的地方干事却不显形,干同样一件事,由于地方基础差异,干部所付出的精力和劳动存在很大的差别;另外,有部分干部,为了盲目追求“政绩”,搞短期效应,主观改变当地原有的长期规划和发展思路,表面上是发展了,但是从长远看,既影响了政策的稳定性,又影响本地经济正常发展,这些都给考核任用交流干部带来难度,也给干部交流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选任制干部交流到位时间的随意性太大。这种情况在县市级部门基本不存在,而在乡镇就比较重要,由于异地交流干部往往需要重新熟悉情况,掌握民情,了解民意,但实际上到新岗位与选举时间间隔一般都比较短,给选举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也给交流干部增加了心理上的压力,甚至对有些情况比较复杂的地方,干部根本不愿交流去。三是交流给干部的家庭生活带来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虽然干部交流制度规定,被交流的干部,其配偶子女是否随调随迁,可尊重干部本人自愿,但是由于现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和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有些问题难以解决,如对家属系务农或个体户的,根本无法随迁;即使家属愿随迁,但住房不能随迁,等等。这些情况,都容易造成交流干部思想上、心理上、生活上的障碍。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强教育引导,提高思想认识。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特别是要在深入学习领会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下功夫,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和地位观,深刻认识到部门职能强弱只是服务分工的不同,而不是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和手段;地方条件差异只是经济发展上的不同,而不是个人职位升迁的跳板,作为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服从组织安排,无论在何部门、何地方,都应当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求发展的放在首位,做“三个代表”的实践者。
2、强化知识培训,提高适应能力。江总书记在为全国干部培训教材作的《序言》,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精辟概括了我们党重视学习的历史经验,向全党发出了“坚持学习、加强学习、改善学习”的号召。当前,必须紧紧抓住建立学习型政党这个重点,以各级党校为主要阵地,强化干部的教育培训。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其他各级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干部的系统性继续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改善领导干部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断增强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新情况的能力。
3、完善交流制度,增强可操作性。干部交流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必须严格按照干部交流制度关于交流的目的、范围、形式、对象和条件、数量、流向、程序及交流的纪律作出规定,从干部交流的目的出发,根据各类领导班子建设、年轻干部选拔培养的需要,制定具体的工作实施计划,可以适当进行集中交流,但交流面不可过大,以免造成班子的不稳定;交流前要摸清各方面的情况,包括每个干部的德才表现、性格特长、家庭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周密细致的方案,慎重考虑,力求避免不利因素产生。对必须进行交流的,应当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对交流确有困难的,应尽量减小交流的空间跨度,既实现交流的目的,又尽量照顾到干部的实际困难。同时,在交流对象上做到正副职、副职间、同级单位间的多层次交流,在交流方式上做到纵向、横向、轮岗等多形式的相结合,使干部交流规范化和制度化,尽量减少干部交流的随意性。
**区通过立足实际、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在全区开展和指导各单位根据管理权限实行中层职位竞争上岗,在具体工作中始终坚持“三三”要求,确保竞争上岗工作有序开展。*年以来,通过竞争上岗共有321位同志走上中层领导岗位。
一、把握三个“重点”。一是注重制定方案的严密性。认真制定中层职位竞争上岗方案,使方案既符合文件精神,又切合本地实际。方案初稿拟定后进行充分酝酿讨论,反复征求意见,确保可行性、操作性。竞争的岗位、报名条件、竞选程序及评分等方面规定做到具体化、详细化。推出竞争岗位的名称与“三定”方案保持一致,职数控制在“三定”方案规定数以内。方案一经研究确定,严格按照方案进行各道程序,一般不能临时更改。二是注重组织实施的严谨性。每一步骤、每一环节都做到认真对待,一丝不苟,确保顺利实施。试题的组织力求科学严谨,把好质量关。业务性强的部门,笔试试题的业务知识占80-85%左右,时政、法律等公共知识占15-20%左右,其它部门的业务知识所占比例适当降低。面试试题尽可能反映竞争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面试答辩的评委坚持公道,正派,掌握一定业务知识、有一定领导经验,做到答辩评分公正、准确。三是注重确定人选的慎重性。既要把握竞争者笔试、面试的综合得分,更要把握竞争人员的基本领导素质、业务素质和以往的工作表现、工作经历。把群众评议结果和德才表现放在首位,即使个别笔试、面试得分较高者,但群众满意度、德才表现较差的,也不能确定为任用人选。
二、严把三道“关口”。一是把好公开关,增强竞争上岗的透明度。全面公开竞争职位、任职条件、竞争程序、竞争办法等规定和程序,让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员都公平地在“阳光”下竞争。二是把好公平关,扩大竞争上岗的参与度。通过江北区党政网络信息系统、区政府宣传窗、《新江北》等载体,让竞争者和广大群众充分了解竞争上岗的程序及内容。做好宣传工作,打消思想顾虑,引导符合竞争条件的同志都参加竞争。所有竞争者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不搞论资排辈。三是把好公正关,增强竞争上岗的公信度。不搞关门点将,坚持比武选将,综合分析笔试、演讲答辩、民主测评和组织考察等方面的情况,合理确定人选,真正做到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在研究决定经充分酝酿,由集体讨论研究决定上岗人选。
三、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党管干部原则与竞争择优的关系。竞争上岗的全过程坚持在党委(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切实体现党管干部的干部工作原则。二是要处理好笔试、面试、群众测评与组织考察的关系。力争通过面试答辩、群众测评、组织考察等形式较为全面地反映干部个人的理论素养、组织能力、创新意识、群众基础和公认程度等综合情况,避免出现高分低能、会说不会做、会考不会干的现象。三是处理好工作连续性与交流轮岗的关系。所有竞争上岗的单位,原则上确保业务工作连续性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中层干部交流轮岗,特别是重点岗位、热点岗位的交流轮岗。中层干部在同一职位连续任职满六年或同一科室担任领导职务累计满九年的,一般应当交流。
20__上半年,__合作小学在区教育局和永中学区的领导和指导下,认真落实__市__区教育局温龙教普【20__】85号文件《__市__区关于开展合作办学的通知》要求,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需求,全面执行“__区__合作小学合作方案”,在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机制建设、师生文化等方面有序地开展合作。
一、开展联合研训,助力教研均衡发展。
为将联合教研活动搞出新意,搞出特色,搞出成绩,__合作小学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活动安排上,打破联教活动以常规的课堂教学展示为主的格局,充实活动内容,突出研讨重点,让教师摸清四项规范达标活动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走进新课改,树立教研意识,营造教、学、研“三结合”的氛围,畅通校与校的交流渠道,搭建人与人的共同研讨提高的教研平台。
1、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专家引领研训。
为了促进两校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提高教师的说课水平,3月7日上午,在龙水一小教科室的组织下,邀请区发展中心语文学科教研员曹俊老师,为两所合作学校的全体教师进行“小学实效性说课的技巧”的主题培训讲座。活动共分两项。首先由两校教师代表许青桃老师和程海平老师进行说课,说课的课题分别为二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三个儿子》和《我为你骄傲》。然后,曹俊老师结合这两节课进行说课的技巧培训讲座。曹老师分别从说课的概念,说课的类型,说课的内容,说课的准备等几方面进行解说,并重点讲解说课内容的四大板块——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设计及教学评价。曹老师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化,引经据典,结合自身实践以及两位老师的表现提出建议,并在最后谈了说课的注意事项,为在场的所有老师“上”了实用、有效的一课,老师们深受启发。
2、围绕“四项常规达标建设”,开展教研组活动。
合作校认真落实市区四项常规达标建设会议要求,各教研联合体围绕“四项常规达标建设”,积极主动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联合教研活动,掀起了四项常规达标建设的热潮。两校的教师积极参与了联合备课活动、教材通研活动、分工参与编写单元测试题、共磨一堂课等活动。
3、组织“民进杯”教职工读书活动,实现共享共赢。
为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打造书香校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职工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__民进支部的资助下,我校开展了“民进杯”教职工读书活动,三小的老师也积极参与了活动。民进__支部统一为教职工赠送一本指定读本,还将组织评选优秀读后感,并以发放购书券形式奖励优秀的教师。
二、注重校级交流机制建设,助力合作深化发展。
合作校作为一个新的组织单位,它的运行需要一个的机制,__合作校注重校际交流机制建设,通过一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机制,为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开阔教师视野、提升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1、开展中层管理干部交流活动,形成了中层互派机制。
龙水一小每学期必须派出至少一名中层管理干部到龙水三小,直接参与三小教育教学管理,指导检查学校工作,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管理方法和教学经验。龙水三小也派相应的科室到一小学习交流。为实行相对一致的教学常规管理、课程管理、质量管理等,相互促进、相互提高。3月18日中午,龙水一小教务处娄月梅主任到龙水三小工作,拉开了__合作小学中层管理干部交流活动序幕。在交流工作期间,娄月梅主任将对龙水三小教务处四项教学常规的执行进行指导,着力抓好各项教学常规的落实,加强常规的检查、督促、反馈、评价和改进,从严要求;参与龙水三小星级学校评估材料的准备;双方将探讨建立统一的质量诊断监控机制,对合作学校实施统一的质量监测和管理。今后,在合作期间,龙水一小每学期将派出至少一名中层管理干部到龙水三小,直接参与三小教育教学管理,指导检查学校工作,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管理方法和教学经验。龙水三小也将派相应的科室工作人员到一小学习交流。
2、通过了教师流动方案,启动了教师的流动申请。
我们在去年本部与分部实现两名教师流动的基础上,起草了教师流动方案,提交教代会通过,并启动了教师的流动申请。为合作校内的长期流动奠定了基础。也实现了__区__合作小学合作方案中制定的“三步走”部署,迈出关键的一步。
3、开展了首届合作校教坛新秀评比,形成了合作校级的评比评审机制。
首届合作校教坛新秀,共有9位来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的教师参加,我们克服学科跨越的困难,通过现场的说课、上课考核和综合评定,评出了郭婷婷等4位老师为合作校级的教坛新秀。首届合作校教坛新秀评比,也促使我们组建了合作校评选专家库的建立。至此,合作校骨干教师评比、教坛新秀评比、职称评比等系列评选工作机制全部形成。
三、共同开展学生活动,探索学生层面的学习交流。
学生层面的学习交流,是我合作校今年重点探索的一个课题,为此我们组织了联合春游、广播操比赛等活动。
1、规划社会实践,共同开展春游活动。
保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是新课改的要求。为此,我们从班级和学校两个层面规划了社会实践活动,春游活动做为重要的学校层面的活动,合作校各单位都非常重视。4月1日,两校共同组织了春游活动。按照主题一-三年级为发现之旅;四年级为文明之旅;五年级为科学之旅;六年级为人文之旅。在春游实践中两校的学生时而互助、时而交流。
2、以赛促规范,联合开展广播操比赛。
为推进广播操的教学,合作校联合开展广播操比赛。以赛促学,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广播操的规范。合作校也评出了每个阶段的优秀班级。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3、统一质量监测,互动开展了口算、写字的考核。
在教学进度的把握、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的检测等方面制定统一的制度,实施统一的管理。建立统一的质量诊断监控机制,对共同体学校实施统一的质量监测和管理。我们开展了一、二年级的口算考核;一-四年级的写字考核;一-六年级的古诗词考核;五、六年级的英语口语考核,互为对比,共同提高。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县就如何加强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由于中层岗位本身的特殊性,监管起来难度较大,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前中层干部队伍中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一)队伍活力有所增强,但人员流动不畅,整体年龄偏大。20**年,我县曾推出县财政局预算科长、县建设局公用事业管理科科长等10多个部门20多个一线热门中层岗位,由县委组织部统一组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中层干部跨部门竞争上岗,有效地推动了各单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的规范开展。各乡镇、街道也纷纷引入竞争机制,探索实行了中层干部聘任制、缺位竞岗、末位待岗等制度,干部队伍活力得到增强。但是,整体而言,中层干部队伍的流动性还是相对较差,尤其是一些业务部门和部分效益较好的单位,“中层板结”现象较为突出,有的中层股级干部如果没有被提拔,就一直待在原地,甚至10多年不挪位。据统计,截至到今年4月底,**县共有中层干部1214名(县级机关部门876名,乡镇街道338名),其中,30岁以下的153名,占12.6%,30-40岁的465名,占38.3%,40岁以上的596名,占49.1%。年轻人偏少,直接局限了中层干部的选拔余地,有的单位想实施内部竞争上岗,也因符合条件的人选太少而形不成有效的竞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员的不能正常流动,不仅造成了中层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的老化,使队伍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激情,而且容易产生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滋生腐败的土壤,从而影响整体工作。
(二)学历结构得到改善,但经历相对单一,基层工作经验较缺乏。据统计,**县目前的中层干部队伍中,研究生学历的1名,占0.1%;大学学历的421名,占34.7%;大专学历的521名,占43%;中专或高中学历的247名,占20.4%;初中及以下学历的24名,占2%,干部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学历结构有了明显改善。近年来我县先后选派了80多名年轻干部到基层、企业、农村、一线和招商引资一线培养锻炼,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但是,由于各单位内部的交流轮岗一般不多,跨部门交流更少,不少中层干部一直都在一两个固定岗位上工作,接触的工作内容、范围、对象,处理工作的方式基本类似,就容易导致部分干部尽管工作多年,工作阅历、基层实际的工作经验还是比较缺乏。同时,部分单位对中层干部的任用仍停留在论资排辈上,老的中层下去了,下面挨着上,形成40岁干部接替50岁干部的现象,不少优秀年轻干部不能及时上台阶经受锻炼,阻碍了他们成长的步伐。
(三)编制管理难度较大,超职数配备和政事混岗使用现象较为普遍。按照“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方案规定,一个单位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都是一一对应的,而实际上,目前各单位事业编制人员从事行政职位工作的不在少数。据初步统计,目前县级机关配备的421个中层职位中,由非行政编制人员混岗使用的有113人,占26.8%,这其中若除去不存在混岗现象的181个公检法司中层职位,混岗的比例则高达47.1%;乡镇、街道中层干部混岗使用的比例为34.1%,而且,从目前情况看,这个比例还呈上升趋势。同时,根据机构改革有关文件规定,科室配备中层干部原则上是,4人以下设1职,5-7人设1正1副,8人以上设1正2副,人员特别多、任务特别重、工作性质特殊的科室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增设职数。据统计,全县机关部门按照“三定”方案可设科室367个,实际设置了412个,平均每个科室实际配备中层干部2名以上;各乡镇、街道规定的内设科室数为120个,实际设置的科室包括下属办事处超过了160个,平均每个科室也配备了近2名中层干部。这其中还不包括由于各种原因“三定”方案没有明确编制、职数和规格的单位。作为干部晋升的第一个台阶,尽可能多地设置中层干部,短期内是有利于调动本单位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但从长远看,由此导致的“官众兵寡”,不仅不利于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而且降低了中层职位本身的含金量,最终影响到整个干部队伍的优化。
(四)制度逐步建立,但个别单位执行不够到位,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为进一步规范中层干部的选任程序,强化监督管理工作,20**年,**县率先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股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中层干部的任用原则、条件和程序,建立健全了中层干部任前审批和任用备案、交流轮岗、选拔任用工作检查等制度。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关于中层干部选拔方面的反映明显减少,新提任中层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中层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在调查中发现,各单位在上报竞争上岗的方案和正副股级干部任前请示、任用审批、备案方面做得还比较规范,除极个别外,都能按规定的程序要求进行规范操作。但在超职数配备股级干部、注明拟任干部曾受党政纪处分情况等方面,个别单位却打起了“球”,一定程度上存在自行任命或隐瞒不报的现象。部分单位对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缺少系统和长远的选拔、培养、教育规划,重提拔、轻培养,重使用、轻管理的倾向较突出,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中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对中层干部的考核和监督管理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有力,容易导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现象的存在,也助长了工作懒散、敷衍了事等不良风气的滋生,挫伤部分干部想事的主动性和干事的积极性。
二、原因分析
从调查的情况看,**县中层干部队伍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公务员进口环节存在瓶颈。按照规定,各单位的行政编制数都是固定的,只有在出现编制空缺的情况下,才能拿到进人指标,并主要通过全省统一招考的渠道录用公务员。但实际上,由于各单位间的横向交流不多,内部人员除去被提拔到其他单位或到龄退休外,很难腾出空余的编制,同时实行领导干部退居二线的制度后,有限的行政编制又往往被退二线的老同志所占用。这样就直接导致各单位年轻人缺乏,人员整体老化严重,在街道和一些“热门”单位尤为明显。
(二)干部交流制度不够完善。我县尚未统一出台关于科级以下干部交流的规范性文件,20**年制订的《关于加强股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若干意见》中虽然提及股级干部的交流轮岗制度,但有关表述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固有属性,干部单向趋利流动的迹象比较明显,大家都希望从落后乡镇流向发达乡镇,从乡镇流向街道、部门,从“冷门”单位、岗位流向“热门”单位、岗位。而且现行的机关、事业、企业三类干部条块分割的状况,也给干部的正常交流增加了难度,没有全县统一的政策和有力的措施,跨部门、跨地域的双向交流轮岗显然很难开展得起来。这也是造成“领导干部临时工,一般干部长期工”、“中(层)梗阻”等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干部出口不畅能上不能下。乐上恐下、上荣下耻的传统“官”念深入人心,而中层股级干部虽然是“将尾”但好歹还是“兵头”,或多或少的实惠和荣誉感,更促使干部“保官进位”,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下”的难度。在一个单位内部,除非有很明显的失误或年龄因素,否则要“下”一个中层干部,谈何容易。同时由于机构改革后的职位限制,中层干部晋升的机会相对较少,“后备”中层干部十来年仍原地踏步的不是少数。原有的中层干部很难“下课”或晋升交流出去,下面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又需要及时调动,自然而然,超职数配备中层干部也就在所难免。
(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乏力。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逐步建立健全了一整套针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约束机制。相对而言,对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的关注度还是不够,干部任用的公开度和民主程度都还偏低。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县中层干部选任方式比较单一,单位党委直接任命的比重偏高,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力度还不够大,中层干部提拔任用的话语权和决定权很大程度上仍掌握在少数领导者的手中。尤其是在超职数设置和混岗使用中层干部方面,赋予所在单位领导太大的自由裁定权,带来的弊端更大。
(五)干部年度考核失之于宽。省市对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出台了具体的政策规定,提出了量化测评打分的详细标准和栏目。我们姑且不去谈论考核方法和指标体系本身的合理性如何,实际上,各单位在执行这些规定时,走过场决不是个别现象,“排排坐、分果果”,“轮流坐庄当优秀,你好我好大家好”一直大行其道,除非有逃不掉的“硬伤”,一个单位干部年度考核出现“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作为干部中的一员中层干部自然也不例外。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营造推进工作的良好氛围
要求各单位把加强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利用周一学习会、专题讨论会等形式,切实加大对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各项规定和程序的宣传力度,形成鲜明的工作导向和强大的舆论氛围,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和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旧观念,增强广大机关干部的民主意识和参政热情。各单位党委(党组)尤其是主要领导要解放思想,敢于放权,敢动真格,引导广大中层干部提高认识,正确对待改革,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全局利益的关系,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为推进本单位的干部人事改革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抓住源头,严格机构和职数管理
进一步明确中层干部管理权限与选拔培养途径,严格按照职位设置和标准,把好中层职位配置和职务升降任免关,从源头上堵住超编超职数配备和不严格按程序选拔任用干部的现象。已超职数配备的单位,要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及时将职数调整到规定的范围内。未经批准擅自增设的内设机构和增配的中层干部,组织部门在后备干部选拔等工作中将不予以承认。乡镇、街道办事处中层岗位原则上由班子成员或科室中层干部兼任,个别出于工作需要另设的,作为培养年轻干部压担锻炼的岗位,不归为中层职数。下属事业单位干部提任机关中层职务,要从严控制,一般要求年龄在35周岁以下,大学以上文化程度;提任中层副职,一般应具有4年以上工作经历,提任中层正职的,一般应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且担任中层职务两年以上。对不按照要求任用的股级干部,组织部门坚决做到“四个不批”:即超职数配备的不批、不符合任职条件的不批、未按程序选任的不批、公示有反映未核实的不批。
(三)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各项配套机制
一是积极推进中层干部的交流轮岗。明确规定任现职满5年或在同一科室任正副职满8年的中层干部,必须在单位内部轮岗。特别是从事人、财、物管理,负责证、照、牌核发以及项目、经费、配额审批的中层干部,要首先考虑轮岗交流。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轮岗交流决定的,给予批评教育,仍不服从的,免去职务。同时本着调优、调顺、调强的原则,加大中层职位公开竞岗的力度,通过经常性的合理的轮岗交流,保持中层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二是严格实行中层干部任职回避制度。与本单位正副职领导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担任中层干部和下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也不得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工作。三是探索开展中层干部任前公示。实行中层正职干部任职前公示制度,在党委讨论决定后、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审核和下发任职通知前,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应包括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得票情况,竞争上岗还应公开竞争者笔试、面试的综合成绩,公示期一般为七至十五天。公示结果不影响任职的,办理相关的任职手续。四是实行中层干部岗位胜任度评价制度。对中层干部的年度考核增加任职评价栏目,并规定在任职评价中基本胜任、不胜任票合计超过30%的,进行谈话诫免或交流;连续两年出现基本胜任、不胜任票合计超过30%的,予以免职;面向基层的窗口单位,还要在服务对象中开展测评,对不满意票数比较集中的中层干部,予以交流、免职。五是着力拓宽中层干部的锻炼培养渠道。不断创新干部实践锻炼的形式和方法,搭建平台,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在大力选派中层干部到急、难、险、重一线锻炼,挑担子、学本领的同时,积极联系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项目挂职锻炼,通过上挂下派,多岗位交流,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他们处理复杂问题和服务企业、服务群众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