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弱电设计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气设计,弱电,负荷验算,管线的敷设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宁波市象山县中心区,占地面积8588m2,总建筑面积39265m2,地上21层(26781 m2),地下2层(12484 m2),主楼为综合性商务楼,裙房为银行营业用房。该工程电气系统包括强电和智能弱电系统。强电设计按供配电一级负荷设计,采用两路10KV电源供电,供电线路采用电缆直埋方式,10KV高压系统平时两路电源同时供电,为“单母线分段运行”,母联常断;在一路电源故障时,通过母联连接,另一路电源均能负载100%的负荷。0.4KV低压也为“单母线分段运行”,母联常断,各变压器分列运行。供电制式为三相五线制TN-S系统,为满足高层建筑防火要求和提高变压器的过负荷能力,该工程选用四台800KVA干式变压器,变压器的负荷率平时保持在80%左右。普通照明、动力采用树干与放射相结合的方式供电;应急照明、消防电源采用放射式双回路末端切换方式供电。智能弱电系统主要由 (1)通信网络子系统 (2)办公自动化子系统 (3)建筑设备监控子系统 (4)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子系统;(5)公共安全防范子系统 (6)综合布线子系统;(7)智能化系统集成;(8)弱电电源及防雷接地子系统组成。
二、建筑电气系统分析:
本工程电气系统设计包括照明、动力、空调配电等强电部分以及通讯子系统、安防子系统等智能弱电部分,设计的范围较广,因此必须预先进行电气系统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负荷验算,从设计上满足各系统用电负荷安全性要求,另外还须从施工工艺上提出建筑物强弱电系统管线敷设的合理要求,以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以下先简要分析照明、动力及接地系统。
1、照明系统
本工程的照明系统分为正常照明和应急照明。 正常照明主要包括主楼办公照明,门厅照明,公共区域照明,裙楼照明等。为减小动力负荷频繁启动对照明质量的影响,设定了一台专用变压器为照明系统专用。自地下一层配电室出线后进入配电竖井,经低压母线引至各楼层的总照明配电箱,然后由此分布到各区域分配电箱。
因本工程为高档的智能化办公楼,对供电稳定性要求较高,所以除配有自备发电机组外,楼层设有专用的应急照明系统。,应急照明系统主要覆盖区域包括:门厅,餐厅、走廊、电梯间、楼梯间等。在设计时该系统的供电采用双电源,其中门厅,餐厅区域选择其中几个支路兼做正常照明,供电从本层配电竖井应急照明切换箱中出线(应急照明切换箱分设在1、7、14层)。在此基础上,在各公共区域及通道设置具有蓄电池的事故照明灯具,在没有任何外供电源的情况下,该灯具能不间断供电1h。
2、动力系统
该工程动力系统设备包括正常动力与消防电源两部分。正常动力包括空调用(多联机),空调制冷机组,空调水泵,污水泵,货梯,开水器等动力用电。因空调多联机分设在各楼层,所以有一台变压器通过母线提供,裙楼空调等及动力设备由其他变压器分供。 消防电源提供包括消防水泵,喷淋水泵,排烟风机,正压送风机,消防电梯,客用电梯,应急照明等动力用电。消防动力设备为双电源供电,分设在两台变压器上,并且一台变压器通过联络柜与自备发电机组相连,两路消防电源分别由双回线路引到各个消防用电设备点上实行末端自动切换,以确保消防设备的供电可靠性及安全性。
3、防雷接地系统
本工程联合接地电阻阻值要求小于1 ,利用钢筋混凝土箱型基础及桩基做自然接地体。钢筋混凝土柱内钢筋做防雷引下线,在建筑物四角距室外地坪0.5m处做测试点。为防止侧击雷进入办公楼,办公楼地上部分每层设置均压环,办公楼立面上幕墙铝合金框架均与均压环可靠连接。另外在办公楼中所有金属管道均与均压环可靠连接,加上屋顶水平避雷网、针的设置连通,使整个大楼处于一种均压状态。考虑到弱电系统对接地的特殊要求,而本工程中弱电如设置单独接地装置与强电接地装置的间距无法满足规范要求,所以不能设置单独弱电接地系统,只能选用联合接地形式。
三、设计与验算
系统负荷验算,是设计最关键的工作,从照度确定到负荷计算均须结合系统分析设定来进行具体的计算。在本工程中,设计主要依据为现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50314-2000及相关标准。
1、照度确定
高档智能化办公楼装修档次一般较高,为配合装修效果,充分体现综合办公气氛,适应各功能区使用特点,本工程对办公楼中各重点区域的照度均采用利用系数法进行计算。根据办公楼各功能区的特点,各功能区的照度标准值见表1。
表1:照度标准值设定表
2、负荷计算
电力负荷一般由各专业提供技术要求及负荷大小。
(1)三相负荷计算:
有功功率:Pc=KxPe(KW)
式中:Pe——设备功率
Kx——为需用系数。
无功功率:Qc=PetgA(KW)
视在功率:Sc=(KVA)
(2)单向负荷计算:
① 尽量将各单相负荷逐相均匀分配,以减少不平衡,计算时,将线负荷换算成相负荷,将各相负荷相加,取其最大单相负荷的3倍作为三相负荷。
② 当回路中的单相负荷的总容量小于该回路三相对称负荷的总容量的15%时,按三相平衡负荷计算。
③ 只有线负荷时,将各线间负荷相加,选取较大的两项进行计算,现以Pab≧Pbc≧Pca为例:
Pd=Pab+(3-)Pbc=1.73 Pab+1.27 Pbc
(3)配电干线或变电所的计算负荷:
Pc=K∑P∑(KxPe)(KW)
Kx——需要系数
Qc= K∑P∑(KxPetgA)(kvar)
K∑P K∑P————有效功率、无效功率同时系数。
Sc=(KVA)
Pe1=2854.79 (KW),Qc1=2299.85 (kvar),取同时
使用系数K∑q=0.65,K∑P=0.65则
Pe1= K∑P∑(KxPe)= 2854.79*0.65=1855.61(KW)
Qc1= K∑Q∑(KxPetgA)=2299.85*0.65=1494.90
(kvar)
Sc==
=2382.86(KVA)
按80%的负荷率,变压器的容量计算为:
2382.86/0.8=2978.57 KVA,选用800 KVA变压器四台(合计3200KVA)。
各负荷计算见表2。
智能化建筑弱电应根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50314-2000进行设计,此处不在论说。
表2:照明、动力负荷计算表
四、综合线路设计要求的明确内容分析
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是当今建筑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衡量一个城市建筑的现代化标准,设计形态和智能化是其中的两个方面。如此之多智能化功能设施,布线设计方案也成为电气设计的关键,因涉及专业多,施工时相互配合尤为重要。为保证大厦内部的美观,也为了更科学满足设施智能化的要求,本工程选用地板内敷设地面线槽来达到实现各功能目的。
1、地面敷设线槽的简介
地面线槽是一种封闭的、直接隐蔽于地面下的金属线槽,可以灵活方便地提供电源、电话、电视、计算机、话筒等线缆传输电能和信号接口。其设计是根据建筑物近期和发展需要布置线槽的纵横间距,根据穿线的根数、横截面积和工艺要求确定线槽的规格及槽数。按槽数可分为单槽、双槽、三槽,规格有50系列、70系列、100系列、230系列、300系列。
线槽适用于380/220以下强电和弱电的线路敷设。性能特点:地面线槽可供单一或多用途线缆、多回路敷设,终端元件布置平整美观。地面线槽是由线槽、分线盒、各种连接件、密封件、附件及电源头等组成。
2、地面线槽规格型号设置与布线参数要求
内外均热镀锌,出线口处采用无螺纹接口,线槽标准长度为3m(可特殊加工),线槽出线口开孔尺寸:﹤48mm,线槽开孔间距分:3000mm、2400mm、1800mm、1200mm、600mm等。
主要配件有:线槽分线盒:线槽分线盒起到导线的相接、转弯交叉、屏蔽等作用。其中二槽、三槽的分线盒内设有屏蔽分离板,以保证强电、弱电的隔离与屏蔽。
线槽支架:分为单槽、双槽、三槽支架,它是用于线槽的支撑及高度调整,高度调节范围一般为20mm~150mm的热镀锌件。其它还包刮弯头、封头、出线圈等配件。具体穿线根数见表3。
表3:地面线槽内允许穿线根数
3、电气设计对地面线槽布置、敷设的安装工艺要求
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建筑智能化必备的基础设施,因此布线设计也成为电气设计的关键。为满足设施智能化要求,设计选用地板内敷设地面线槽来达到智能建筑各功能要求目的,同时对地面线槽布置、敷设的安装工艺提出如下要求 :
(1)弹线定位
根据设计图纸确定线槽走向,从始端至终端找好水平线或垂直线,用粉线袋在线路的中心外进行弹线,按照设计图要求及施工验收规范规定,分别找出分线盒、分线口及支架的具置,用铅笔分别标注。一般支架间距为1.0- 1.5m。
(2)线槽敷设
根据标准位置放置分线盒和支架,然后放置线槽和出线口,同时根据需要加各种配件,朝上的线槽不必立得太长,否则易被砸断。连接完毕后,调整支架和塑料盖,使出线口到适当高度。达到位置正确,固定牢固,走向合理。线槽水平或垂直敷设部分平直度和垂直度允许偏差不超过5mm。为防止灰浆进入,各连接处周边抹专用胶,各分线盒、出线口盒盖拧紧,并用铁丝绑扎,未端加塑料封堵。浇筑混凝土时设专人看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跨接地线焊接
依据施工规范,确定跨接线规格。地线两端焊接面不小于该跨接线截面的6倍,焊缝均匀牢固。
(4)槽内配线
首先清扫线槽,可先将带线穿插至出线口,然后将布条绑在带线一端,从中一端将布线条拉出,反复多次可将线槽内的杂物和积水清理干净,也可用空气压缩机将线槽内的杂物和积水吹出。放线前应先检查管及线槽连接处的护口是否齐全,其放线和导线连接部分与其它管路敷设形式大致相同。敷设线缆应注意以下基本原则:①同一路径不同回路绝缘导线设计于同一线槽内,但同一槽内强电回路必须能同时切断电源;②线槽内导线总截面不应超过线槽内截面的30%;③强弱电回路应分槽敷设;④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在分线盒处采用金属隔板隔开等。
(5)线路检测
线路检查及绝缘遥测按相关规范操作。
(6)面板安装
配合装修,依据各出线口用途,安装相应的终端面板。
(7)地面线槽安装时其他注意事项
地面线槽表面混凝土厚度应大于20mm; 线槽内外应光滑平整,无棱刺,扭曲、翘边等变形现象; 支架与调整螺栓调整线槽高度一般以30-50mm为宜; 线槽整体连结完毕后,应按设计检查确认,无误后对线槽及附件连结处用蜜封胶密封,对线槽首、末、分线盒、出线栓和未用出线孔用专用塑料防护盖封堵。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由于智能化的需要而变得复杂,更兼有用电设备越来越多的原因,产生对供配电系统设计和线路安装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因此,在电气设计和线路安装时,将供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摆在突出位置,认真按照设计和施工操作相关规范进行设计优化和施工,从而将建筑智能化从设计和安装上推至臻美程度,解决有关设计施工的新问题,此文笔者仅抛砖引玉,文中若有误述或错漏,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摘要:电气技术智能建筑
1、前言
智能建筑产业是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诞生,且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建筑物的电气发展是经过电气化阶段、自动化阶段和当今的智能化阶段。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它是由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最先进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晶。非凡是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它作为弱电系统工程的延伸和发展,综合性强,涉及的专业领域更广,新的弱电系统不断加盟到智能建筑技术领域内。建筑物使用功能现代化的需求和相关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共同促进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中的电子和微电设备较多,这些弱电系统的设备耐受电压较低,如电子设备耐受电压为5V,微电子设备耐受电压只有1.5V,这些设备过电压、过电流的能力差。信息系统设备(包括缆线)在遭受雷害和电磁干扰(如地电位升高、磁耦合、电耦合和电磁耦合等)时,必然会使信息系统中的设备、网络和布线将遭受感应过电压和电磁干扰的危害;各种高频、超高频的通信设施不断涌现,相互间的电磁辐射和电磁干扰日益严重,大量的运行和实践证实,电磁干扰和谐波对智能化设备和布线系统危害的案例和教训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不可掉以轻心。智能建筑需要不同行业的专家共同参和,除了业主之外,设计师、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人造智能技术及电气技术众多专家一起密切合作才能得以实现。“弱电较弱”正是指在智能建筑中,整体弱电系统工程是建筑电气工程中较薄弱环节,无论是技术力量、人员素质、设计和施工、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监理等相对较弱。这对我国的智能建筑的迅速发展是很不利的。
2、网络和布线
智能建筑的实质是诸多智能设备的网络化新问题,它包括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集成(BMS或IBMS)。但由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FAS)是采用集散型控制方式,所以FAS系统目前我国还是独立的控制系统,只是留有通信接口待今后和BAS系统集成,而美国的FAS系统是分散型控制方式可和BAS系统集成。综合布线系统作为全新概念的布线系统,其优越性是传统的布线系统无法比拟的。主要体现在综合布线系统的开放性——向所有的通信协议开放,灵活性——设备的开通更改只需增加设备和跳线管理,可靠性——器件通过ISO等组织认证,星形拓朴结构等一条线路故障不影响其它线路正常运行;先进性——采用最新通信标准的5类、超5类、6类双绞线或光纤,实时传输多路多媒体信号;经济适用性——将分散线缆综合到统一标准布线系统中。从网络架构上来分,网络可划分为局域网(LAN),控制网(Infrenet),广域网(WAN)和城市网(MAN)。世界公认的网络协议标准——TCP/IP协议,使得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了无缝连接。城市网是在局域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数据网,介于广域网和局域之间把多个局域网互相连起来,构成覆盖范围更大,支持高速传输和综合业务,成为适合城市范围使用的计算机网络。为了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和信息网络的互联互融,尽管目前控制网络中多种总线标准同时存在,但由于以太网速度控制性价比高,我区一直在控制网络中推广应用TCP/IP协议的以太网。在众多的现场总线技术中推广Profibus、Interbus、LonTalk、Modbus及CAN等总线。由于这样的规定从而使我区的智能建筑还没出现瘫痪现象。
3、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新问题
《智能建筑》刊物2004年第5期“谈工业以太网及其在智能建筑领域的应用”一文中写到“事实上目前有60%的智能建筑是瘫痪的”,其原因一是在众多的总线标准中LonWork协议是非常完善的控制面层的总线协议,它有完善的七层协议,BACnet协议则是系统集成层面的协议标准,但没有在我国得到很好运用;二是多种现场总线并存,系统集成当然很困难;三是中国的物业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较差,厂家在还能运行,一旦厂家支持不在时,系统很可能瘫痪”。针对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新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摘要:
(1)我国智能建筑缺少一整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标准。现有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验收标准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T/T16-92。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评估标准》、新疆行业工程建设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XJJ002-1999、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新疆《综合布线施工验收标准》、《建筑和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建筑和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等。这些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起到一定的积极功能。但还缺少智能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平安防范、计算机房等施工验收标准和规范。现行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智能建筑的可操作性还有些欠缺。这给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设计带来了较多的难点。
(2)智能建筑的设计应由具有智能化设计资质总承包单位的设计院来承担。再由集成商进行多次的深化设计并交设计总承包单位审查方可招标施工。这是因为设计院熟悉和把握国家、行业、地方的设计标准,设计中始终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技术先进成熟、经济合理、实用可靠;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符合标准,且要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扩性,不是以追求高额利润和推销产品为目的。设计院把握设计程序和全过程,和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和业主沟通较轻易,和各专业配合也密切。设计院能给集成商创造一个良好的建筑平台和环境,反之集成商并不了解智能建筑设计程序和全过程并和相关专业配合十分困难。集成商也不熟悉土建施工图绘制规定和表达方法。集成商由于自行设计、自行施工,施工图设计纸质量就较差,达不到施工图设计深度的要求。由于建设单位并不完全了解智能建筑的内涵,如系统众多、复杂、施工周期长、设备和线缆的性能等等。也不了解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重要性、综合性和技术难度大等特征。故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大多数是单独招标、独立签约,中标后集成商自行采购、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管理、自行约束,这种没有智能化资质的监理公司监理的智能建筑,将给今后的弱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带来无穷的后患。当前由土建监理公司代替有智能化资质的监理公司监理的现象还很普遍,它将会给智能化系统工程带来设计方案失控、采购产品失控、施工进度失控、工程质量失控等等弊端。
4、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功能
智能建筑是在建筑平台上实现的,脱离了建筑这个平台,那么智能建筑也就无法实施。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的设备、缆线平安必须依靠电气技术如摘要:电源技术、防雷和接地技术、防谐波技术、抗干扰技术、屏蔽技术、防静电技术、布线技术、等电位技术等众多的电气技术来支持方可奏效。下面从列举的几个案例中就能验证了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功能。
(1)案例1摘要:
阿拉山口海关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保安系统对整个海关建筑物内外现场实况进行监视。详见监视电视系统图。该系统图是由现场的摄像部分(摄像机、云台、防护罩)、传输系统(光纤、光发射机)、监控中心(光端接收机、视频分配、监控服务器、矩阵主机)等部分组成。其监控中心的操作采用了计算机系统,以用户软件编程的全键盘方式来完成驱动云台的巡视、视频切换、报警处理、设备状态的检查等工作。数字视频监控报警系统采用计算多媒体技术,CCD摄像机作为报警探头。探头将获取的视频信号经光电转换传输到主机,主机里的高速图像处理器对视频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将视频信号形成的图像和背景图像进行分析比较,若发现有差异就报警,这种全屏幕报警系统最大特征是不易漏报。主机自动采集报警图像并存入计算,事后用户可根据时间、地点随时查阅报警现场的图像,以了解报警原因。该系统将电视控制系统和报警系统合二为一,实现了监视、报警和图像记录的同步进行,而且这种系统中没有录像机,没有视频分析器,一切报警记录都在计算机的硬盘内,所有操作都根据屏幕上的软件提示操作,对用户和使用者来说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平安防范系统。该系统设备的选型摘要:摄像机为日本松下产品;云台、防护罩为美国派而高产品;光端传输设备数据接口选用美国NTK产品,这些也都是国外品牌产品,应该不会出现什么新问题的。
但该系统开通以来,光发射机(A、B、C、D)的光端数据接口Rs422,室外摄像机的防护罩配置的温度继电器、冷却风扇、电加热器、雨刷器经常被烧毁,更换和维护量很大,工作极不正常,用户意见很大,集成商也很头疼。经分析是光发射机的220VAC电源质量存在新问题,尽管选用了高精度稳压电源也是承受不了瞬流(包括电涌)的冲击,瞬流可以损坏任何一种电器,何况耐受电压很低的电子和微电子设备呢?摄像机因距海关大楼较远无法保证AC220V专用线供电。前端机电源就近接在30kW直流电磁铁的配电线路上,该线路上的瞬流和电涌从发生到消失的过程极快,属于微秒到皮秒级,其电压幅值可高出工作电压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千倍。根据当地供电部门反映,80%的瞬流是从电力系统内部产生的,主要是由于电力负载的频繁开关和负荷频繁变化引起的。另外电磁铁的直流电源是由三相可控整流取得的,故电源线路内含有大量的3、5、7、9等奇次谐波,远超过谐波电压限制和谐波电流答应值,谐波严重危害配电线路及设备的平安。因此,智能化系统应选用净化电源,有效地抑制瞬流、谐波的产生。低压配电线路还上应具有雷电过电压、电磁兼容(EMC)、电磁脉冲(LEMP)的保护功能,最大程度地改善和提高电源质量,以确保整个智能化系统的平安。然而上述案例中全然没考虑,所以系统不能正常开通,并经常损坏系统中的设备。
(2)案例2
新疆人民银行业务楼是座现代智能型超高层建筑,具有建筑物楼层多、建筑物高、人员流动大的特征,垂直运输和通信系统(国内联网)同样倍受重视。电梯系统是超高层智能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设施。为高层、超高层的智能建筑服务时,不仅要求自身有良好的性能和自动化程度,作为建筑设备的自动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以计算为核心,构成对电梯设备的监控系统,该系统属于BAS的一个子系统和整个BAS协调运行,并受BAS中心计算机的监视、管理及控制。电梯是用于垂直升降的机电一体化运输设备,该大楼选用三菱VVVF方式——交流调压调频的拖动方式,VVVF电梯具有抗干扰、高效、节能、舒适的控制系统,体积小、动态品质性能优越。控制部分采用双微机结构,主微机完成集选功能规定的操纵控制,付微机是实现拖动系统的速度控制。主、付微机采用并行通讯,整个系统由主控制器、控制屏(DDC)、显示装置(CRT)、打印机、远程操作台及串行通讯网络组成。但该电梯起初无法正常工作,电梯忽而上至顶层,忽而下降到底层,不按指令停层,后来发现未做功能性接地所致。该建筑是座旧楼无法利用钢筋混凝土钢筋作为联合接地,也无法做局部等电位联结。那么只有在机房内设置一根独立的接地线(绝缘线缆和动力线等截面),采用非金属接地模块独立式接地,接地电阻R≤0.4欧。接地极和原接地极距离为20~25m呈零电位。做了电梯功能性接地后,电梯正常工作已达5年之久,未出现过任何故障。
(3)案例3
新疆建筑设计探究院选用迅达电梯,对于功能性接地甲、乙双方持不同意见。VVVF型电梯同样是双微机结构。安装人员果断按厂里规定要求做独立式的功能性接地。我们考虑该业务楼是座智能建筑设有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强、弱电系统已经采用联合接地(共用接地)系统,《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2000,第10.2.6条,联合接地电阻R≤1欧(而该楼的联合接地电阻实测为0.29欧),该建筑物内已经设置了总等电位联结和局部等电位联结。最后建筑单位采纳了等电位联结和联合接地方式,而没采用厂商提出的独立的功能性接地。因为独立的功能性接地做法经实践证实了并不利于计算机逻辑接地(单点接地),这是因为建筑物做了等电位联结,逻辑接地(单点接地)已不复存在了。在钢筋混凝土的高层民用建筑中功能性接地、保护性接地和防雷接地的三组接地装置要达到相互独立的要求是很难做到。而联合接地(共用接地)还可避免雷电的反击危害。经实测联合接地电阻R≤0.293欧。利用联合接地后,电梯运行至今一直正常。联合接地做功能性接地时接地线需从基础接出,不得和其它接地混接、短接,接地线宜选用25mm2~35mm2绝缘线缆。为保证人身平安和弱电系统的抗电磁干扰,局部等电位联结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4)案例4
电子计算机中心的接地装置不但要满足人身的平安,还应满足电子计算机正常运行和网络系统设备的平安。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摘要:计算机、数字化设备等,除产品系列的不同外,高层、超高层建筑由于场地、位置、施工和投资等条件的限制,因此电子计算机在“接地”新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见解,国外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有不同的观点。电子计算机“接地”系统是比较复杂的,如处理不好将造成电子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工作在弱信号条件下数字设备接地线的脉冲干扰不容忽视。目前计算机工作频率多在100MHZ、200MHZ今后甚至1000MHZ及1GHZ、10GHZ。这时分布电感,分布电容会引起电流通路的阻抗发生很大的变化,当这些参数对谐波产生共振时又会产生超出常态阻抗和能量,将会直接危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平安。有关电子计算机的接地有以下几种方式摘要:交流工作接地、平安保护接地、工作接地、防雷接地等四种接地方式,在智能建筑中宜采用联合接地(共用接地)。经过大量高层、超高层建筑接地方式的调研,联合接地完全可利用其结构钢筋和基础钢筋做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一般值不会超过0.4欧,很适宜作为电子计算机的接地装置。但是中银广场的计算机中心和计算机机房装修设计人员,坚持计算机系统的接地采取单点接地(逻辑接地)。因此,花费了很大力气和资金从四楼计算中心机房,引出VV35m2单芯电缆,穿管经地下室引至室外距基础25m做了一组闭环式逻辑接地极,接地电阻为4欧。采用这种单点接地方式,计算机一直无法正常工作,后经建设单位探究决定,按照设计院设置的计算机房内局部等电位联结及联合接地做为电子计算机的接地,计算机经安装调试后至今一直运行良好。这是因为在同一建筑物内,采用同一个联合接地系统(共用接地系统),以避免不同接地系统间的电位差引发电气事故和干扰。做了建筑物总等电位联结包括局部等电位联结、局部信息系统的网形和星形等电位联结结构、利用钢筋混凝土钢筋做接地装置(含钢筋混凝土基础接地体),其联合接地(共用接地)接地电阻R≤0.4欧,远低于《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2000的接地电阻R≤1欧的阻值要求。更远远小于电子计算机直流接地阻4欧的要求,即不花费投资又不费工,还保证电子计算机的正常工作,何乐而不为呢?目前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应用已遍及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家庭。目前防雷技术已提出“建筑物综合防雷系统”的概念,新国标《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规范》已批准实施。建筑防雷工程必须综合考虑,将外部防雷办法和内部防雷办法(接闪功能、分流影响、均衡电位、屏蔽功能、合理布线加装过电压保护等多项重要因素),作为整体来统一考虑防雷办法。从而使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网络系统、布线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真正成为标准、灵活、平安、无误的网络和布线系统。
地铁车站控制室房间的面积、尺寸是根据工艺与建筑设计综合考虑而定的,建筑设计时主要考虑人员因素,而工艺设计则需要满足各系统设备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1监控工作台与IBP尺寸
工艺设计在与土建初步设计配合房间的时候,不能只提供房间面积,首先需要确定监控工作台的大小。目前地铁都将监控工作台与IBP结合布置,设置成L形的方案,所以工艺设计需要确定各系统都有什么设备放在操作台和IBP上,并由各系统提供设备的大小,对监控工作台和IBP的设备摆放进行设计,从而确定监控工作台与IBP的尺寸。监控工作台贴墙安装,需要1400mm的操作空间,IBP的盘后检修需要800mm的检修空间。根据监控工作台的长度和宽度,加上检修、操作要求,确定房间的最小宽度和长度,这样才能保证监控工作台和IBP的检修和操作空间。
2机柜布局
车站控制室内还设有FAS主机机柜、智能疏散照明系统监控主机机柜、气体灭火主机机柜,这些都需要满足靠墙安装、前操作、侧面检修的要求,所以各机柜之间要保证800mm的检修空间。在决定房间尺寸时,满足各系统机柜检修空间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3管理工具布局
考虑车站控制室房间大小和布局的还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打印机台,一个是文件柜和饮水机等设备。若弱电工艺设计时未考虑到此因素,房间布置太满,文件柜和饮水机等设备则无处可放,运营人员的日常需求就无法满足。
4墙面装修
弱电工艺设计在与土建配合时,还需要注意车站控制室的墙面装修做法,如采用吸声开孔铝板装修做法时有100mm厚度,这就导致了房间净宽减少了200mm,影响到设备检修与操作空间。
5控制室面积
根据前文讨论,车站控制室的尺寸需要满足很多因素,但不能盲目增加车站控制室面积。建议弱电工艺在配合土建设计时,房间面积尽量不要超过50m2,否则土建需设置两道进出门,通风系统也需要增加相应的排烟设备,这样不利于以后的运营管理。
6结构柱的影响
根据各系统要求,车站控制室应不超过50m2,但在实际工程中,却有车站超过了这个面积,其主要原因是车站控制室内设有结构柱,极大地影响了房间的利用率,减少了IBP盘后的检修距离,影响了监控工作台的布置。根据实际经验,在北京地铁7号线的初步设计中,曾发现在有些车站的控制室内设有结构柱,经过与土建设计协商后,均将结构柱设置在车站控制室外。
7车站控制室尺寸
综上所述,如果车站控制室内无结构柱,建议车站控制室的宽度不小于6300mm,长度不小于7200mm(见图1)。如果由于土建原因,车站控制室内必须设置结构柱,则建议车站控制室宽度不能小于6800mm,长度不能小于7200mm(见图2)。
二、管线综合布置方法
1传统的线槽路由设计方法
按照以往的设计方法,因车站控制、综合监控机房内各专业管线较多,线槽需要局部交叉,所以至少需要考虑架空地板的高度能满足两层线槽的敷设。以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工程为例,主要专业线槽高度均为150mm。首先要考虑50mm高度的线槽安装固定件,然后增加线槽150mm,增加100mm为两层线槽之间开线槽盖检修与穿线空间,增加线槽150mm,增加50mm开盖检修空间与架空地板厚度,总共500mm。但还需要考虑房间内建筑地面找平层的厚度,根据现场调查,至少需要考虑100mm的找平层厚度,故此9、10号线架空地板均达到了600mm高。因此,能否尽可能地减少架空地板的高度,是车站控制室、综合监控机房综合设计需要达到的目标。
2推荐的线槽路由设计方法
在传统的工艺设计方法中,弱电工艺专业只是按照各系统专业所提的资料进行布置,如前所述,各系统线槽均采用150mm的高度,是否能减少线槽高度呢?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是,通信信号、自动售检票线槽宽度为400mm,而架空地板以600mm×600mm为格局布置,若线槽再加宽,就会与架空地板支架间隔冲突,所以如若想减少架空地板高度,增加架空地板内的空间利用率,建议更改工艺设计理念,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由弱电工艺专业在土建开展设计时,统一规划地铁车站控制室和综合监控机房的管线路由。此方法可实现各系统专业线槽不交叉,工艺设计时仅需考虑一层线槽的高度。即要求工艺设计在与土建的初步设计配合时,必须根据各专业提供的资料,完成管线路由的规划,严格规定各专业管线进入车站控制室与综合监控机房架空地板下或吊顶上的位置,要求各专业管线从综合监控机房引入以后,就得平行布置,不能出现交叉的情况。对于管线路由规划来说,通信信号、AFC是最需要注意的,因为两者都有从走廊埋地过来的管线,所以管线引入位置不仅需要考虑从吊顶上引下的路由,还要考虑地面管线的定位。在车站控制室和综合监控机房内各系统机柜定位时,也需考虑管线的因素。在考虑各专业管线引入点时,弱电工艺专业还需要与管线综合专业严密配合,充分考虑到风管、灯具管线对管线定位造成的各种影响。2)由弱电工艺专业整合各车站控制室和综合监控机房内各系统的线槽路由,将各专业通过设置隔板进行分隔。此方法由弱电工艺专业设计强电、弱电综合线槽,各专业管线均敷设到综合线槽内,通过隔板进行分割。此方案能有效减少架空地板高度,并使架空地板内的线槽排列整齐。目前,北京地铁15号线是采用此方案。采用此方案的前提是各专业线槽由一家单位统一采购,若各标段均由不同设计院做,则很难决定此线槽的归属,无法进行综合线槽的招标与施工。所以,此方案的推行还需要业主方的认可与配合。
3推荐线槽路由设计方法的优点
减少架空地板高度。如采用推荐方法,架空地板高度只要达到300mm即可满足管线敷设要求。架空地板高度的减小,既能增加房间的净高,使运营人员在房间内的环境更加舒适,也能增加吊顶内的净空。架空地板内管线敷设整齐。架空地板下管线路由的布置是如今地铁验收中质检站重点检查的项目。如采用推荐方法设计,则各专业管线路由统一规划,既避免了施工过程中各专业管线位置冲突的问题,也避免了各专业各自施工造成管线杂乱的问题。
4架空地板的布置设计
架空地板的布置设计指架空地板600mm×600mm方格图的布置,此项为土建设计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架空地板的布置对工艺设计却是必需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机柜的定位:对于工艺设计来说,最理想的机柜长和宽都是600的整数倍,因为目前地铁架空地板方格的大小均为600mm×600mm,机柜前后左右均是一整块版时,视觉效果良好,而且较为结实,不会出现地板不稳的情况。2)架空地板内线槽的布置:在工艺设计施工图中,应包含架空地板下各系统线槽的布置图,但在最初的设计中,并未考虑架空地板的布置。经过图纸审查与讨论发现,架空地板设有支架,而目前各系统线槽宽度为300mm或400mm宽,如若在布置线槽时不考虑架空地板支架,在实际施工时则会与支架位置冲突。因此工艺设计必须结合土建架空地板布置设计,才能完成架空地板内线槽的布置。
关于实践教学,目前有两种认识,从广义上讲,凡教授实际工作中所涉及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知识的教学活动,都应划归为实践教学范畴。狭义地讲,实践教学是在一定实际工作现场的设备或仪器上,并在教师或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按照教学要求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1]。本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弱电工程制图》实践课程为例,论高职院校实践课程改革的应用与研究。
2《弱电工程制图》课程的内涵(Theconnotationofweakcurrentengineeringdrawingcourse)
弱电工程是指以综合布线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桥梁,综合配置建筑内的各功能子系统。它包括: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信息网络系统(INS)、通信网络系统(CNS)、智能化集成系统(IIS)、安全防范系统(SAS)、火灾报警系统(FAS)、住宅小区智能化(CI)、家庭控制器(HC)以及控制网络系统(CNS)。弱电工程制图是工程实施的主要依据,它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具有规范、统一的图框、图例、符号、字体、线条和标注方式方法。弱电工程制图有三类:弱电系统图:弱电系统中设备和元件的组成,元件之间相互的连接关系及它们的规格、型号、参数等。弱电平面图:决定弱电装置、设备、元件和线路平面布置的图纸,主要包括防盗报警装置平面图、电视监控装置平面图、综合布线平面图等。弱电系统装置原理图:说明弱电设备的功能、作用、原理的图纸,通常用于系统调试,一般由设备厂家负责。《弱电工程制图》是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安防方向)专业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它以AutoCAD2013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以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与施工08X101-3、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施工图集97X700)为行业标准与规范,对公共建筑、住宅及小区进行智能化弱电工程设计,如视频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
3实践教学(Practicalteaching)
3.1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国外,实践教学思想及其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美国的MIT,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参与工业界的实际项目实践,学校被称为是“动手”的地方,学校鼓励学生成为敢于创新、勇于承担风险的“探索者”。德国FH与企业密切合作实践教学办学制度;加拿大的“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DUCUM分析课程开发为途径设计的实践教学计划;英国的“三明治”的实践教学模式[3]。
3.2国内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
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理论研究和观念层面:实践教学作为职业教育主体教学的地位已经确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可;对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已经推向构建中国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发挥和挖掘其功能和作用的阶段。实践探索层面:在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我国职业教育正积极探索建立有自己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3.3《弱电工程制图》实践教学
《弱电工程制图》实践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下进行的教学设计。教学中,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学生在能够熟练识读建筑平面图、立面图以及剖面图的基础上,运用弱电工程原理知识,根据国家建筑标准与行业规范,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AutoCAD进行音乐/广播系统、监控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等弱电系统设计,完成弱电平面图和弱电系统图的绘制。
4《弱电工程制图》实践教学方案设计(Thedesignofpracticalteachingschemeforweakcurrentengineeringdrawing)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对弱电工程制图实践教学进行设计。
4.1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整合
弱电工程是电力应用的一个分类,普通高校及其他职业学校将弱电工程作为电气或建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而弱电工程设计,需要通过CAD图纸来进行表达,因此,我们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开设弱电工程方向的相关课程,使学生能够正确识图建筑平面图,并掌握弱电系统原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利用AutoCAD软件进行弱电工程设计,绘制弱电工程平面图与系统图,如视频监控系统等;因此本课程将电气或建筑中的弱电工程知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整合。
4.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的重构
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认为,“工作过程是在公司中为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并取得了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它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的但内部结构又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根据真实的典型的工作过程为基础,对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进行解构,在学科体系中去提取适度够用的知识,并与工作过程进行整合,通过系统化和结构化整合设计后的工作过程教学,指导学生逐步经历获取信息、比较决策、拟定计划、实施行动、检查校验、评价反思这样完整思维过程训练的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强调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学习任务,每一个学习任务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研究,完成《弱电工程制图》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发;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完成《弱电工程制图》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弱电工程制图课堂教学,搭造有效的学习平台,形成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尝试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际效果;成立弱电工程制图工作室,承接企业子项目,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4.3对实践教学的探索
弱电工程设计以弱电工程原理为理论基础课,借助于土木工程建筑识图与制图知识,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弱电工程设计平面图与系统图。其中,建筑、安防、综合布线等行业规范也是弱电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设计《弱电工程制图》实践教学方案。
5结论(Conclusion)
关键词:分析;机房弱电系统;接地设计
前言
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逐渐被广泛应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机房弱电系统在建筑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其安全保障的接地设计自然也备受关注。
1.弱电系统接地设计的重要意义
机房弱电系统接地设计在整个建筑弱电系统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弱电系统接地设计有利于保持建筑弱电系统工作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建筑弱电系统工作的安全性,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建筑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2.弱电系统接地设计的基本原则
目前,我国弱电系统接地相关规范与标准日益完善,为机房弱电系统接地设计提供了有效依据和保障。具体而言,主要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等。根据《电子计算机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所有机房弱电系统均需要接地保护。新建建筑和改建建筑弱电系统铺设都必须能够与接地方法联合,使地网能够分散于建筑物周围。这样各种设备才能够通过接地装置与地网有效接通,并用同一组装置。这是目前我国多元化弱电系统接地的最优方案。
3.机房弱电系统接地工程相关实践
3.1工程简介
四川省某重要国企机房,面积约为25平米,位于建筑的3楼。防雷和屏蔽是该机房的主要点位措施,并且具有智能系统、门禁监控等相关设置。该机房的以上特点对于弱电系统建设至关重要,能够充分保障电源的可靠性和用电负荷的安全性,从而促使供电稳定可靠,同时设备的安全性也显著提高。
3.2选择硬件
要想成功实现国企机房弱电系统接地,硬件选择至关重要。电源系统需要双电源手动切换,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利用供电局接入进行供电,断电时则采用TN―C―S方式切换到油机供电模式。
弱电系统大多采用监控系统,通过6路数字硬盘进行录像。程控交换机为FURSEESPK10T1浪涌抑制器。门禁系统则为非接触门禁系统和为RS485信号浪涌抑制器。专线设备为ESPLA5/25和ESPLB15/15。接地系统是由非金属接地模块组成的低电阻地网。避雷针选用的是著名的富兰克林避雷针。架子高度约为26米,并采用累计计数器。
3.3基础基地网
在参照上面所阐述的机房弱电系统设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了机房弱电系统接地网主要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机房弱电系统基础接地网主要构架)
图1中机房弱电系统基础接地网的主要功是沟通联络分散于建筑四周的地网。具体而言,则是使用镀锌扁钢就近焊接地下各网线。焊接过程中每根扁钢都必须有两个点是相同的。这就要求在施工阶段必须高度重视网线预埋这一重要环节。铺设一些垂直的接地体在连接扁钢中间,材质为镀锌角钢,规格为5cm x 5cm x 0.5cm,长度为200cm。扁钢的预埋深度应当大于60cm。如果地基条件有限,可在预防机械受损的基础上,一定程度放宽预埋的深度。
接地总汇集排与地网之间采用的连接线为接地引入线。具体施工中,接地引入线从地网上的不同地方需要焊接两个以上的镀锌扁钢,且要求镀锌扁钢规格是4cm x4cm。与此同时,还可以使用数量一致且截面面积大于120平方毫米的绝缘护套多股铜线,促进接地网焊接与接地总汇的成功连通。
3.4设备接地
我国《低压配电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建筑内部可使用PEN和PN干线,并且建筑内部所有水管、供暖管道、空调管道、煤气管道、电气装置相关接地干线、建筑物金属构件等相关导电体一起共同作为总电位联结。
电子设备与电气的外层均需要使用金属材质外壳,同时还必须配备安全接地系统和防静电接地系统,通过等电位连接网络在最小的距离上成功连接。连接过程中,一切相关连接导体都必须使用铜材质的材料,不要将铝材质材料和铜材质材料混合在一起使用。为了防止发生氧化,还需在铜线接线端子与接地汇集排的表层镀银或者锡。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电气的互通性,其他一些需要接地的弱电设备中若含有瓷釉或涂料等一些非导电涂层,需要及时将这些非导电表面涂层去除干净。
3.5防静电接地
防静电接地是机房弱电系统接地相关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目前,在设备机房内容安装防静电地板是防静电接地的主要措施。防静电地板多采用防静电瓷砖。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相关工作者应当努力预防和减少故障,同时还需要分析判断是负极接地导致的直流系统故障,还是正极接地导致的直流系统故障,根据判断结果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排查出接地故障,认真分析、检查,争取高效、及时地将故障排除。
3.6弱电竖井
弱电竖井作是机房和弱电线路系统之间最为重要的通道,必须与强电竖井相分离,不能一起够混合使用。同时,弱电竖井中具有交换机、数据采集设备等相关网络设备。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必须预留好接地线并且与设备相互连接,从而为弱电桥架连接提供有利条件。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弱电系统接地设计有利于保持建筑弱电系统工作的稳定性,提高建筑弱电系统工作的安全性,促进建筑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相关工作者必须正确掌握机房弱电系统接地设计的基本依据与原则,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规和具体工程施工标准,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中的各种问题,促进机房弱电系统接地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郁惠平,杨中华.山区弱电系统的接地设计与降阻措施探讨[J].电子世界,2012,07:84-86.
[2]左新明.浅谈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设计和施工应注意的事项[J].科技资讯,2012,35:123.
[3]孔凡武.浅析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的接地设计与施工技术[J].科技风,2011,12: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