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长效沟通机制

长效沟通机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长效沟通机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长效沟通机制

长效沟通机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长效机制

我国教育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社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人才尤其是高素质、高精尖人才。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反映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证。

一、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特点

谈到普通高校的学生,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普通高校的本科大学生,在19到23岁这个人生最有活力的年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更多的是青春活力,所以普通高校的学生,性格相对都比较外向,与人沟通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强,但也存在部分学生个人修养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现状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队伍基本已经脱离了大龄化,并逐渐呈现出年轻化发展的态势。在全球化、科技化、信息化以及新媒体时代到来的影响下,这一部分人群总体上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多元化发展

随着大学生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生人群彼此间的生长环境、道德准则、行为方式、人生经历也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群体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相对独立性

我国高校本科生的学习往往都是集中式的学习,学习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学习方式由高中的识记性转为理解性,更重视实际能力和学术理论的培养。特别是普通高校大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专业和不用的研究方向,导致学生学习、科研等都比较分散,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此同时,大学生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都比较独立,一般是围绕自身的专业而进行,这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

(三)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大

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而言,上大学本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找到一份满意的、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然而,随着我国各大高校大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低于大学生就业人数,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压力会逐渐加大,这也在无形当中加大了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压力。

三、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可否认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着对教育主体的漠视、缺乏时效性、长效机制不完善等不适应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发展的问题。因此,虽然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至造成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长效实施的现状。

(一)普通高校大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的学习

当前我国大学生培养方案通常比较注重对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致使大学生管理部门都把大学生教育的重点放在专项理论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上,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多数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修学分、练技能、拿毕业证”。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参差不齐,再加上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因此往往轻视了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与提高,把精力过多的放在了专业能力的提高上。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缺乏主体责任意识

当前很多普通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孰重孰轻的比较上,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自身发展的必然的内在需要,更谈不上自觉地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专业学习中去。

四、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建构的途径分析

(一)普通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注重以科学有效的工作方式激发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和先锋模范带头意识。

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已趋于成熟,辅导员如果单纯的对大学生进行外部监督和被动教育模式并不能充分达到教育目的,因此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要以体验式和启发式的教育方式为主,激发和调动党员的主体意识和先锋模范的带头意识。要将支部民主生活与党员的自我教育紧密结合,定期召开大学生党员的民主生活会,发扬民主精神,使学生间相互沟通交流,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和同伴群体教育的作用,强化支部活动的时代感、使命感、亲切感,激发党员兴趣的同时,提高党员同学的自我约束和服务意识。

(二)充分发挥普通高校班导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班导师是影响大学生群体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力量。强化班导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职责。班导师处在教学、科研的前线,对大学生的成长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完善班导师负责制,让班导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大学生交流,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班导师对学生的培养主要靠言传身教,他们以渊博的文化知识、严谨的教学态度、高尚的人格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大学生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班导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时常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创新能力,鞭策他们努力学习,塑造高尚的思想品质。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导师师德建设,只有真正强化了大学生导师的责任意识,才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也才能为今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长效沟通机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 培养模式 园校合作 长效机制 构建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新层次。既要有别于一般高等教育,又要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就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重点研究和长期研究的基本课题。近十多年来,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围绕解决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这么样的人才”问题,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特别是实施“示范校”、“骨干校”、“示范专业”、“骨干专业”等项目建设以来,各高职院校紧扣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问题,基于产业发展需求与学校办学优势,积极开展探索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应区域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的、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订单式培养、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证对接等方面,不少院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强的政策规范与激励,行业(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足,普遍存在高校“单头热”现象。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普遍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1]

培养教师职业从业人员的教师教育专业,既是传统的职业教育,又面临着新的职教理念与模式的冲击。其“校校合作”、“学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面临着特殊的困难:一是政府推行的高师院校(专业)“师范生毕业顶岗实习置换中小学教师脱产培训”机制,在实际执行中经费分担制度的落实遭遇诸多实际问题,一时难以成为普遍意义的长效机制;二是公立中小幼学校因人事管理体制及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难以提供足够数量与足够时间的顶岗实习职位,也无法提供带薪顶岗实习职位,更无法做到实习与就业挂钩。[2]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而迅速壮大起来的学前教育专业,园校协同合作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工作,发展趋势亦不容乐观。打破“瓶颈”,构建园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长效机制,是必须的,也是迫切的。

二、问题解决策略的探讨

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必须建立由政府主导,行业组织、学前教育机构和举办学前教育专业高校共同参与,“四方联动”,才能切实构建实施园校协同创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

1.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引导、规范与推动作用

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行政管理者。培养优质学前教育师资,作为用人单位,学前教育机构是受益者之一,也应该成为责任者之一。应通过进一步制订、落实相关政策,引导、规范与推动学前教育机构参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

1.1国家和地方出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专门文件,要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机构与高校一样都是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主体,规定学前教育机构必须参与和承担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当参与和承担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成为学前教育机构的义务与责任,也就把“份外事”转变成“份内事”,有利于以政策规范推动学前教育机构主动、自觉参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

1.2教育主管部门将学前教育机构参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和办学资质年度检查指标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前教育机构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切身利益出发,认识和参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将有力促成“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担当;另一方面,通过细化考核指标,一可让学前教育机构明确任务要求,二可利于学前教育机构与高校的合作更具操作性、实效性。

1.3完善配套政策,切实推广“师范生顶岗实习置换教师培训”的师范生实习支教模式。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的试点经验和李海、李泽民等人的相关研究证明,该模式能够实现四方受益:高师院校、地方教育部门、实习学校和师范生。但也发现最大的问题是经费支持不足。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提出的“切实保障师范生实习支教经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安排用于师范生实习支教的专项经费。高师院校要加大师范生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保证师范生实习支教经费。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师范生实习支教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要求落实有困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高校独立支撑,长期开展与面上推广难以为继。所以,教育部应会同财政部出台实施指导意见,明确经费安排要求和标准,列入地方政府考评体系。同时,对经济欠发达市县予以转移支付,确保经费支持政策落到实处。由此保障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顺利开展,进而扎实促进园校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2.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协调与促进者功能

目前,我省已经成立了有高师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幼学校参与的“广东省高职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了有高师院校、行业协会、学前教育教学与研究机构和幼教产业相关企业参与的“广东省学前教育职教集团”,东莞等地市还成立了“学前教育行业协会”。要切实依照《章程》开展工作,成为高师院校与学前教育机构及其与教育部门之间紧密联系的桥梁,整合区域学前教育资源,着实促进园校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2.1争取更多政策与经费支持,推动师范生实习支教进一步落到实处。借助广东省建设南方教育高地的教育创强计划,争取省教育厅会同财政厅设立“园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项资金,扩大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试点工作,开展园校协同创新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开展会员单位之间的园校合作试点工作,加强园校协同创新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工作,以丰富的、多样化的试点经验和工作取向的科研成果,以及由此促成的省级指导性文件,切实带动、推动更广泛意义上的园校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2.2完善学前教育机构等级评定与评优评先考评指标体系,引导学前教育机构主动、积极参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授权开展学前教育机构等级评定和独立开展学前教育先进单位与优秀个人评选工作中,将参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情况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激发、引导学前教育机构及其个人更加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园校合作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工作,促进园校合作培养学前教育师资长效机制建设接足“地气”、落到实处。

3.学前教育机构要确立师资培养主体意识

教师职业工作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快速发展中的人(尤其是学前儿童);“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职业工作的当前、显性目标,而其隐性的、终极的价值诉求,则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由此决定了教师职业工作,“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是技术活,更是艺术活、情意活。也由此决定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建基于实践性经验的积累。而师范生实习,就是通过“做中学”, 领悟、掌握与积累教师职业实践性知识,形成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认同,培育爱生情感,养成职业道德,着眼于提高师范生整体职业素质的师资培养活动,是师范生从学生向教师“蜕变”的关键性环节。这个“蜕变”的质量,是最终决定师资培养工作成败的关键。而这个“蜕变”,只能在高师院校与中小幼学校合作、以中小幼学校为主、在中小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实现。所以说,学前教育机构要确立师资培养主体意识,以保障充分发挥师资培养主体的功能。

3.1要充分认识承担学前师范生培养工作是利益所在、责任所在。“办学以教师为本”,优质师资是办优质学校的根本。而办优质幼儿园,是所有幼儿园的梦想,也是每一个幼儿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在培养学前师范生方面,幼儿园与高师院校是利益共同体。同时,又是分工合作的“双主体”:在通用知识与学科理论知识学习和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方面,以高师院校为主;在实践性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和教师职业关键素质养成方面,以幼儿园为主。所以,在学前师范生培养上,我们幼儿园不该是被动的“配角”,而应是主动的“主角”。

3.2要充分发掘与高师院校合作培养人才的“附加值”。高师院校在理论师资、实训条件、科研资源、政策研究、对外交流等方面有相对优势。幼儿园在开展园本教研、园本培训、提升在职教师理论修养与基本技能、办学诊断与咨询、特色创建等方面,可以争取高师院校的更多支持,为幼儿园的又好又快发展,争取更多的提升“软实力”方面的外部资源支持,把合作高师院校发展成为幼儿园办规范园、高水平园、特色园的“战略合作伙伴”,做到一项合作、多样收获。

4.高师院校要树立“服务换合作、互惠享共赢”的合作理念

在学前师范生培养工作中,高师院校与学前教育机构是互补共建的利益共同体,各有职责、优势互补、不可或缺。从合作现状看,高校单头热现象较为突出,师范生教育见习与顶岗实习工作步履艰难。高师院校要主动争取财政专项经费投入,要进一步加大校级财政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切实推进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指导与过程质量监管。同时,要转变简单寻求学前教育机构单向支持的合作概念,树立以“服务换合作、互惠享共赢”的合作理念,着实推进园校协同创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着实提升学前师范生实践能力与职业关键素质,着实提高学前师范生就业竞争力。

4.1转变观念:实现从要求幼儿园单向支持到通过提供专业服务争取幼儿园主动参与的双向合作的转变。既然需要幼儿园的合作,就要让幼儿园有主动合作的理由,就要通过专业服务激发幼儿园的合作意愿;既然是双方合作,就应该建基于互惠共赢的共同诉求,不能只期望对方无私奉献、主动配合。所以,高师院校要树立“服务换合作、互惠享共赢”的园校合作理念,才能建设实质合作的长效机制。

4.2练好内功:加强内涵建设,深入一线调研,整体提升专业服务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能力。主要是加强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实训条件、课程与教材、质量管理制度机制建设;组织专业教师开展幼儿园保教一线教学调研与体验,引导专业教师开展幼儿园保教研究。着实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服务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能力。

4.3主动服务:要利用专业教学资源,主动为幼儿园提供专业服务。一是政策与发展资讯咨询与辅导服务。二是提供幼儿园在职教师职务培训服务:结合见习实习,选派教师送教上门,开展理论培训;利用校内实训条件帮助幼儿园教师提升保教基本技能水平和学习特色教学法。三是通过园校双方教师合作开展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改革课题申报,提供教科研指导与带动服务。四是师资支持服务:幼儿园家长接待日、教学开放周、六一节或园庆等活动,往往感到人手不足,高校可以选派教师带领优秀学生前往支持。

4.4深度融合:建立多层面、常态化、实质性的园校合作关系。一是师资共享,通过构建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一周的校外见习或校内实训、毕业前一学期末两周的专业技能集中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构成校内外实践课程(环节)两条主线,每年上半年举办“六一儿童节”(本校教职工子女参加)下半年举办艺术技能展示活动、课外微格教学与专题研讨活动、寒暑假与双休日义务支教活动三条辅线,邀请幼儿园教师参与指导;幼儿园家长接待日、教学开放周、六一节或园庆等活动,选派教师和优秀学生前往协助,以此加强日常合作。二是园校双方教师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改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校(园)本研究合作。三是结合入学教育、经验介绍或事迹报告、毕业教育,邀请幼儿园教师进校讲座,开展学前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选派教师结合见习实习到幼儿园讲座、调研、体验教学,促进教师交流。[3]

三、结束语

园校协同建设人才培养合作长效机制,是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师资的必然需要和迫切需要。只有在培养优质师资、促进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共同目标下,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学前教育机构、高师院校四方各自发挥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做到互动共建,才能切实建构起实质性的人才培养合作长效机制,切实推进园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切实提高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的整体效益。任何一方的缺位,都将导致无法建立完整意义上的长效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邹伟:在示范建设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8-9-10

长效沟通机制范文第3篇

1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构建

应注意的问题普通高校在建立长效的阳光体育运动机制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体育运动形式的选择。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机制是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其感兴趣的新项目,选择合适的有吸引力的体育活动。第二,纠正体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次要地位,提高体育锻炼的觉悟性,调动全体学生老师热爱体育活动的激情。第三,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学习。因此,我国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不能替代高校的体育教育,应该两者谋求利益的共同点,共同促进我国高校学生增强体质,健康学习。

2管理制度的完善与补充在原有规章制度

完善与实施目标责任、安全、协调、督检和奖励制度,健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管体制,确保阳光体育工作高效进行,阳光体育工作更加规范性和人性化,顺利完成阳光体育运动制定的教学目标,提高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保障阳光体育运动长期的运作。

3创建高校阳光体育工作的新机制

为了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健康锻炼的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全方位人才,构建校园体育精神和文化,普通高校应该创建相应的健全的阳光体育活动机制。开拓创新机制—校园阳光体育活动在思想上创新,最大的获得学生、教师、校领导以及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最大限度的争取人力、物力与财力支持,把全校师生凝聚到阳光体育活动中来。沟通合作机制—为了避免阳光体育活动而造成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的浪费,及时的沟通和合作就显得十分的必要,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把握工作的进程,提高体育活动的运作效率,从而保证阳光体育活动的有效进行,最优化活动的进程。相互促进机制—利用高校体育老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其下派到活动的具体部门,实地指导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与推进,同时学生骨干协助体育老师完成相应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建立考核评价小组,联合体育部、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承担对阳光体育运动中的各事项进行客观公正、民主公开的考核与评价,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全方位的检验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成果,达到监督和奖励制度的规范化。专项扶持机制—鉴于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专项经费短缺的问题,高校应建立有效的相关经费配套制度,以满足阳光体育工作需要。

二结论

长效沟通机制范文第4篇

中央提出的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在新时期,新的形势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这是民之所盼,民之所愿。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建立服务人民群众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要发挥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从根本上说,必须靠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使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途径。党的作风绝对不是小事,关乎人心向背,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如果不坚决纠正不正之风,任其发展下去,就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隔开。当前,中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各地区各部门也相应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的有关规定。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党风政风得到极大好转,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是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必然要求。在全党集中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大决策。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对于纠正党内脱离群众的作风问题必然会取得明显成果。但集中教育毕竟受时间限制,党内长期存在的脱离群众问题不可能根治,仍然需要经常性工作来解决。这就要靠建立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把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转化为制度成果,通过在经常性工作中长期抓、反复抓,这样才能推动改进工作作风、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

二、党员干部在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思想和工作作风不清正。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中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精神懈怠;贪图名利,不务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腐化堕落。个别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简单,不能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一些基层部门办事不透明、不公开,监督管理不到位,监督流于形式。

二是群众工作能力不适应。面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问题、新特点,一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群众工作方式还存在不适应。一些同志只会利用权力或行政资源做群众工作,离开了这些资源,就不会同群众打交道;一些同志缺乏对群众真实需求的洞察,缺乏与群众的感情交流;一些同志面对群众利益诉求多元、民主平等意识增强的新情况,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说教和命令,不会用民主协商、对话的方式消解社会紧张;一些同志深入群众不多,缺乏直接面对群众工作的实际锻炼,对群众没有感情,不懂群众语言,把不准群众的思想脉搏,抓不住群众诉求的核心,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效解决矛盾。

三是群众工作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和部门民主决策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由决策失误给群众造成的损害时有发生;政治参与机制不完善、渠道不通畅,导致一些非理性和非制度化政治表达和参与的事件;干部考核制度中“GDP”导向仍未根本改变,造成一部分干部不愿意费力吃苦地做与民生和群众有关的工作;依法执政意识不够强,一些单位和部门对党群干群关系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带有很大随意性;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弱势群体难以平等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社会矛盾调解机制、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不完善,群众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持续性不强,群众工作的组织网络需要进一步健全等。

三、建立健全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以开展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着眼长远、抓好制度建设,推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第一,建立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密切联系群众,工夫在平时,“干部平时不进群众的家门,群众有事就会堵党委、政府的大门”。要完善调查研究制度,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注意调研成果运用,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层层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蹲点工作制度等,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促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心声,帮助解决困难。

第二,建立健全民意表达制度。制定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的各项制度,让群众有说话、反映问题的地方,有敢说话的制度保证,有愿意反映问题的措施,保证群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实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逐步推行党务公开,推广居民(村民)议事等做法。公开设置意见箱、热线电话和举报电话,利用电子政务等信息网络手段,方便群众反映情况、发表意见,帮助党员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对涉及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群众反映的情况,要及时反馈意见。

第三,建立健全服务群众机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获得群众拥护和支持的重要保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健全服务群众机制,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要健全党员干部定点联系制度,根据党员干部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确定联系点和困难户,实行包村包户,直接面对面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为群众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在定点联系服务群众中,增进同群众感情,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第四,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密切联系群众,必须知道群众的想法,尊重群众的诉求。在当今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情况下,特别需要进一步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让群众有说话、反映问题的地方,有敢说话的制度保障,有愿意反映问题的政策措施。

第五,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制度。维护群众权益是我们党的重要职责,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是讲实际的,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不断得到满足,才能支持和拥护党的领导。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一方面,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利益关系,让发展带来的利益为大多数群众共享,使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众得到合理补偿;另一方面,要健全矛盾调处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难以避免地会经常地大量地表现出来。要健全矛盾排查与冲突预警机制、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危机处理应急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依靠基层组织,采取多种方法手段,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依法妥善处置各种矛盾事件,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坚持解决实际问题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六,建立健全沟通协调制度。加强党员干部与群众直接的接触交流。党员干部应把基层当成重要的学习和工作场所。听听他们的真实想法、看法,从而深入了解民情,及时发现并解决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各种问题。党员干部走到群众中间去,与群众进行直接接触,和老百姓心贴心交流,这样才能真正体察民情、了解实情,才能更广泛地听取群众意见,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

长效沟通机制范文第5篇

“开得像坦克,尘土飞扬,跑得像火车,一啸而过”,这是社会对工程运输车的评价。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超速超载、闯红灯、逆行、肆意鸣笛等交通违法行为日益突出,究其原因:

一是经济利益驱使,安全意识淡薄。通常情况下,施工单位要的是工程进度,承接单位将工程建设再转给车队和车主,对工程运输车的安全状况,运行状况,是否有运营资质等考虑不多。车队及车主考虑更多的是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多拉快跑,完成任务后交差。二是车辆流动性大,监督管理困难。参与城市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工程运输车主要是大型货车、低速货车,这些车辆流动性都比较大,管理难以落实。三是整治缺少合力,长效机制缺位。整治工程运输车各种交通违法行为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协调、合作和沟通,长效机制未建立健全,导致整治成效不明显。

建议:一是形成路面管理长效机制,杜绝“严管见效果,过后违法行为故态萌生”的现象,明确分工,形成常态化监管,开展集中整治。二是加强运输车辆的源头监管,由交警部门牵头,执法、城建、交通、环保等部门协助,落实车辆户籍化管理制度,实行属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