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人格的培养

健康人格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健康人格的培养

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健康概念的定义有了更新的感悟与认识。特别是在针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也更加明白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新课程改革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成长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情绪;人格

以往体育教育只注重儿童身体健康而忽视儿童心理健康。教师在课堂编排及设计上也很少考虑到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学生的内心感受如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他们学习的动机是什么,很少有人去关注,而是主观地认为只要是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达到了学生健康的目的。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各门文化课教学中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甚至在体育课上同样有“厌学”的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小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但是现实并非如此。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一、融课堂活动与积极的情绪体验为一体

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经常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快乐、幸福、满足等可使儿童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心理障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成为学生新的活动动机,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小学的教学中,教材和教学方法都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比如课堂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把教学内容融入这个游戏之中,并调动全员参加,这样就能把那些不合群的学生或者生性孤僻的学生融入到集体当中,让他们在集体中体会到温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开心,这样有助于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使其经常产生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对优等生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使其不断产生新的成就感;对差生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

二、培养小学生各种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教师要帮助小学生确定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切忌期望过高;要引导他们实事求是,不作非分之想,不苛求自己,尤其是优等生或争强好胜的小学生,不要为小事而过于自责,凡事要放宽心,想得开。教师要让小学生保持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对各种活动都倾注热情,积极参与,享受生活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品质,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绪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教会小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悦纳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怜、不自责。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可爱和可造就的一面,要经常肯定他们,鼓励他们。在教育中要培养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发展其道德感。通过唱歌、跳舞、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小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发展他们的美感。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小学生的重要特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体育活动,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通过课堂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三、建立学校、家庭一体的培养体系

成L中的小学生随着知识积累的日益丰富,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情感体验逐渐丰富。但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矛盾交织,他们的情绪情感还不平衡,不稳定,往往滋生不良的情绪、情感。作为体育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经常和学生沟通,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关注。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情绪、情感是好的,易被人接受,哪些情绪、情感是不好的,要控制消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现象,学习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努力培养高尚的情感。教师应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清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自尊与虚荣、自豪与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质的界限,让他们通过合理释放,调节升华自己的情感,减少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胸襟宽广,能容人容事,情感丰富。

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技校学生 健康人格 体育教学

大部分技校生年龄在17―20岁,正是一个生理及心理都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且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动机及人生目标模糊,心理特点存在缺陷,与技工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素质要求有一定差距。故对技校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刻不容缓,而体育课教学在这方面无疑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现代技校生健康人格标准

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可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爱好、品德、操行、态度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健康人格是指人格主体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符合社会成员所公认的标准。通过分析了解,我们可以归纳出切合现代技校生实际的六条健康人格标准: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社交能力;健康的主体意识;具有崇高的审美情趣;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人格培养就是指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包括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爱好、品德、操行、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方面教育。

二、现代技校生人格现状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技术工人培养的重视,技工学校更加注重对技校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现在的技校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很多学生心理脆弱,依赖性强,忍耐性差。一旦现实与理想产生差距,就容易产生挫折和失望感,以及极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以往传统学校教育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而忽视个性差异,使得不少技校生的个体心理发展存在矛盾。

技校生还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独立生活能力差,对自己缺乏正确和全面的认识。而且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想的冲击,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如自立与依赖,自信与自卑,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需要与满足,封闭与开放,向善的愿望与从恶的意念之间的矛盾,等等。

三、在体育教学中对技校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1.体育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规定了人格教育应成为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新颁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坚持“健康第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标准》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构建课程结构,明确提出了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应承担的责任。

2.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格培养,是教育现实的迫切要求。审视当今的技工学校体育教学,我们会发现在人格教育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如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仍占绝大多数,没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多数课的教学目标仍以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为主,忽视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的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多以实现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为目的,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方法研究不够深入,等等。

四、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技校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

体育教学对技工学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不仅可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还有助于重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战胜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真正体会到团结合作和体育的拼搏精神,同时也为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高素质技术工人创造条件。

1.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培养

一是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在体育比赛及活动中要受到各种规则的制约,一旦违反都将受到判罚。一些体育游戏就要求每个同学都必须严格执行游戏规则,若有任何一人不遵守将满盘皆输;在课堂教学中安排的队列队形教学等都对学生规则意识和纪律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是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踏实的态度。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一批尊师敬长、责任心强、做事公平公正、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的体育骨干,协助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借此教育其他学生做事公正,为人正直,言行一致,不投机取巧,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三是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很多运动都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取得好的比赛成绩。如在篮球、接力跑等项目中,个人英雄主义永远都不能取得成功。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他人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取得优异成绩,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价值。

2.对学生身体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

一是增强体质,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及身体素质的训练,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对学生文化科学素质方面的培养

一是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拥有众多的学科作为基础,形成一个较为庞大的学科群,包含多种文化内涵。为此,采用体育教学手段对一些体育现象进行解释,如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不但能教会学生体育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其努力学习专业技能及其他基础知识,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

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制作体育器材,设计场地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需要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学方法非常重要,老师可以在动作的象形比喻、动作要领的科学性、动作衔接的必然性等方面进行合理引导。

三是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健美操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手脑协调配合能力,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4.对学生审美艺术素质方面的培养

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业余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审美意识,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二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选修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5.对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

一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敬业教育。

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炼。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不要好高骛远。

二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观念教育。

体育教学主要以操场为课堂,每节课都有大量的场地器材准备工作,这是上好课的基本物质准备,也是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培养劳动观念、爱护公物教育的有利时机。通过让学生轻拿轻放、不拖不摔、不踢器材,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通过号召学生自觉参加搬运器材,规划场地,洒水扫地,自己动手,亲身参与,使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和主动为大家服务的精神。同时在享受干净运动场所的时候,要抓住时机进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教育。

总之,提高全民素质,使技校学生全面发展、造就健康的人格,除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积极性,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之外,还需要学校及社会加强对学生个人形成的重视,达到既掌握文化知识,又形成良好健康人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白雪峰.提高厌学体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考试周刊,2008,(20).

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第3篇

孩子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想着做另一件事,显得做事杂乱无章,缺乏条理。孩子应养成做事有条有理的好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1、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

有规律的生活是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的重要前提。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家庭条件,把每天起床、睡觉、做游戏、看动画片、学习及家务劳动的时间都固定下来。教孩子做事时,一定要交代清楚什么时间去做什么事情,怎样才能做好这件事,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做到要求明确,检查及时。

2、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

父母应该随时留心观察孩子,看看他做事是否有秩序,是否知道先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通过观察,如果发现孩子这方面能力差,应立即给他指出来,并告诉他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按步骤完成,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如果有许多事情要做,必须先安排好顺序。如星期天,父母给孩子提出哪几件事是必须要做的,然后让孩子自己安排可以让他用画将要做的事及先后顺序表示出来。一次次地强化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

3、父母要以身作则

俗话说:喊破噪子,不如做出样子。父母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任何事情都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以认真负责对待工作的态度影响孩子,如在家做事时主动勤快,有条理,脏衣服不乱塞乱放,换下来就洗,上班前总是将房间收拾整齐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父母坚持要求,反复强化,不断激励并加以督促引导,就能使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从小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  

孩子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想着做另一件事,显得做事杂乱无章,缺乏条理。孩子应养成做事有条有理的好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1、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

有规律的生活是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的重要前提。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家庭条件,把每天起床、睡觉、做游戏、看动画片、学习及家务劳动的时间都固定下来。教孩子做事时,一定要交代清楚什么时间去做什么事情,怎样才能做好这件事,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做到要求明确,检查及时。

2、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

父母应该随时留心观察孩子,看看他做事是否有秩序,是否知道先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通过观察,如果发现孩子这方面能力差,应立即给他指出来,并告诉他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按步骤完成,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如果有许多事情要做,必须先安排好顺序。如星期天,父母给孩子提出哪几件事是必须要做的,然后让孩子自己安排可以让他用画将要做的事及先后顺序表示出来。一次次地强化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

3、父母要以身作则

俗话说:喊破噪子,不如做出样子。父母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任何事情都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以认真负责对待工作的态度影响孩子,如在家做事时主动勤快,有条理,脏衣服不乱塞乱放,换下来就洗,上班前总是将房间收拾整齐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父母坚持要求,反复强化,不断激励并加以督促引导,就能使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从小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  

孩子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想着做另一件事,显得做事杂乱无章,缺乏条理。孩子应养成做事有条有理的好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1、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

有规律的生活是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的重要前提。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家庭条件,把每天起床、睡觉、做游戏、看动画片、学习及家务劳动的时间都固定下来。教孩子做事时,一定要交代清楚什么时间去做什么事情,怎样才能做好这件事,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做到要求明确,检查及时。

2、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

父母应该随时留心观察孩子,看看他做事是否有秩序,是否知道先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通过观察,如果发现孩子这方面能力差,应立即给他指出来,并告诉他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按步骤完成,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如果有许多事情要做,必须先安排好顺序。如星期天,父母给孩子提出哪几件事是必须要做的,然后让孩子自己安排可以让他用画将要做的事及先后顺序表示出来。一次次地强化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

3、父母要以身作则

俗话说:喊破噪子,不如做出样子。父母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任何事情都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以认真负责对待工作的态度影响孩子,如在家做事时主动勤快,有条理,脏衣服不乱塞乱放,换下来就洗,上班前总是将房间收拾整齐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父母坚持要求,反复强化,不断激励并加以督促引导,就能使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五招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 

    

    培养孩子不能只注重智力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指不受智力影响的行为、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等。据有关幼儿工作者的观察,孩子在3岁以前是否接受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开发和今后健全人格的形成。在3岁前形成的“不良模式”以后是很难改变的。

    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健康人格的工厂”。孩子的人格健康,不仅关系到儿童身体的发育,而且决定着儿童今后的人生走向。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保证其人格健康发展呢?李广智老师认为父母应从五方面着手培养:

1、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发展心理学认为,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往往在孩提时代。所以从小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初步的时间和纪律观念。让婴幼儿按时起床、吃饭,如果孩子不配合,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要上班,不能迟到,而不要迁就孩子。适当的约束可以避免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意识。

    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培养孩子健康人格作用巨大。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生活态度积极、主动,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父母之间的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父母对长辈的体贴、尊重、照顾;父母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能够使孩子形成自尊、自信、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然而,如果生活在充满不和睦、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经常吵架,在这种环境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有的甚至会有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

    父母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去影响孩子。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不仅要努力地为生活而忙碌、工作,回家之后还要面对活泼、好问、好动的孩子,这时请千万打起精神随时随地做幼儿的表率,以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不要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尽情表现自己。

   3、保护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孩子虽小,却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家长要学会洞察儿童内心世界,要用商量、引导、激励的语气和孩子交流,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能因为孩子小,而随意斥责或辱骂,特别不要去嘲弄、讽刺孩子。这些都不利于儿童个性健康成长。对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父母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加其自信心,保护自尊心。

4、要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

    现阶段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阳,吃、喝、玩的条件都是家中最好的。但是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认为孩子只要专心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根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久而久之,孩子过分依赖,长大了容易形成依赖性人格障碍。

    5、注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爱心

    交往能力对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容易养成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缺点,也不擅长于与同伴交往,父母要多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学会与人交往。

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健词:青少年;人格缺失;健康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47-02

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近年来,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以及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青少年人格障碍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时常发生,性质越来越严重,影响越来越恶劣,引起整个社会的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因此着力养成青少年学生的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健康成长,显得越来越迫切。

一、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现象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与拼搏。孩子的心灵本是纯真无邪的,但随着接触社会,童心却受到玷污,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匮乏,尽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青少年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如无视课堂秩序、旷课、迟到、早退、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沉迷网络、迷失自我等,这些行为都严重地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导致他们学业荒废,精神萎靡,人际关系紧张,心理脆弱,适应力差。青少年是由小学、初中、高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青少年人格缺失的原因

1.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的影响。家长的教育引导以及为孩子设计合理的人生目标是必要的,只是在目标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上是否遵循科学、合情合理,是否从孩子的智能、心理等承受力的实际出发的。但是,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甚至为了自己的面子或寄希望于孩子来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而给孩子以重压,不顾及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导致孩子不堪重负,或逆来顺受,人格奴化;或逆反而致暴力倾向;或对生活厌倦失去信心……由此造成青少年学生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偏向。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也曾使许多孩子迷途知返,使许多有志青年成为国家有用之才,使一个个家庭和乐安康。但当父母家庭的期望转化为孩子必须达到的,却超出孩子的体力、智力等能力所能承受的现实目标时,必然使青少年的身心受到巨大压力和伤害,这不仅无益于青少年学生获得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正常的知识、技能,更扭曲了其人格,阻碍人格的健全发展。

2.学校环境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的影响。重视学生智能培养,这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是为未来社会培养“英才”、“通才”、高智能人才的必要措施。但单方面地强调智能培养,忽视人格塑造和全面素质训练,这就必然导致青少年畸形发展,最终使培养的人才“高智能、低素养”,与社会所需人才完全“错位”。现实教育实践中,有一种普遍的错误倾向,就是把学校教育“窄化”为智育,又把智育“残缩”为分数,许多工作方式明显地表现出以下缺陷:重智能、轻人格;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轻特长、志趣发展;重接受和记诵学习,轻人际交往与信息交流方面的学习;重埋头苦读,轻愉快巧学等。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常把高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良的唯一标准,忽视对其人格作出评价。往往一些高智能、高分数的学生在人格上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由于智能的光环作用而不易被发现,以致未能得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

3.青少年学生人格障碍问题的社会原因和现实原因。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决定了人是环境的产物。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一方面它们促进了人类理想人格的总体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使青少年道德意识在困惑迷茫之中步入了误区,失去了自我。

三、对青少年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的对策

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

1.重视学校教育,为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们要发挥好教材中许多健全人格养成的实例的教育作用,撷取现实中的典型事例,以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要尊重学生,在影响孩子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要给学生以能支撑人生自信风帆的信任和赞美。强化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加强班级道德训练,增强凝聚力,激发主人翁意识,培养团结、友善、勤勉、认真负责的品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开展文化活动,以优秀文化感染人;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进行心理咨询,举办心理讲座等,使他们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和理解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学会以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

2.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构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的长效机制。社会是个大课堂,不仅应当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更应当在探索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上下工夫。一直以来,人们总把学生的人格养成看成是学校教育的任务,而忽视家庭、社会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校单兵作战,协调不一,而且学校在人格教育观上与家庭、社会的价值观不相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青少年产生许多人格问题和心理冲突。家庭、学校、社会是诸多因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要重视家庭教育,搞好人生启蒙;重视社会关爱,把关爱作为一种责任,家校携手,全力共建,形成合力,统一标准和价值观,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德是人才的灵魂,具备了德性,人才能真正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才能发挥潜能,磨炼砥砺,真正成才。

参考文献:

[1]马勇琼.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社会纵横,2004,(4).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孙英.青年学生的人格障碍与健全人格的塑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3).

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健康人格 吃苦耐劳

当前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健康人格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来说,体育学科在学生人格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有身体上的一种活动,他们的心理也会产生相应的波动,教师应该在教学的时候帮助学生培养各种精神。

一、团队精神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体育教学的实践性较强,而且学生参与的方式多样化,很多运动项目需要学生之间合作和对抗来进行,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接触的人比较多,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相互进行有效的合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帮学生认识到团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让他们的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使他们在一些对抗练习中能关心队友,相信队友。另外在团队精神培养中教师最主要的是要组织各种团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团队的力量。

二、减压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生来说,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压抑自己的情绪,但是很多其他课程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注意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学生运动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释放自己的过程,往往在这种时候学生的不良情绪就会表露无遗。所以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合理释放自己的情绪,可以利用一些体育缓解法和发泄法,让学生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从而坚强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的控制,保持一种愉快的生活和学习心情。体育教师在帮助学生减压的时候,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这样才能从细小的地方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三、正义感的培养

学生的是非观念和正义感不仅仅对当前学生发展产生影响,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长远发展,正确的是非观念能保证学生行为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对于体育运动来说,所有的项目都有一定的规则,在活动的时候要按照这些规则进行。教师要教育学生遵守规则,明辨是非,按照规则允许的精神看待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评价。同时也要控制自己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在对待各种问题的时候对正确的东西就应该支持,对于错误的就应该批评,培养爱憎分明的精神。

四、成败观的培养

无论对于任何人来说,在漫长的一生中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没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所以正确的成败观非常重要。在体育教学中由于不同的项目有不同评价标准,在参与的时候成败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在跳远比赛中,一些学生跳得远,另外一些学生跳得近,这种状况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由此引发的心理特征却是非常明显的,一般成功的学生往往得意洋洋,而失败的学生灰心丧气,产生自卑的心理。体育教师在这种时候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帮助学生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鼓励学生扬长避短,提高失败者的自信心,让他们保持乐观的心态,增强自己抗打击的能力。同时也对成功者有一定的告诫,让他们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再接再厉。

五、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

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是学生对世界和社会的基本认识。体育运动中有对抗、有合作,在运动中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而且也讲究心理素质和智慧。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的运动形式让学生了解这些,并且对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让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讲求实事求是,能够通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让学生知道一切都是需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完成的,在运动中能真正明白体育的含义和价值。

六、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当前很多学生对吃苦耐劳没有重视,认为吃苦耐劳已经过时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身体活动特点,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让学生养成坚毅的品质。例如,现阶段很多学生对长跑活动有严重的畏惧心理,很多学生认为自己跑不下来,所以还没有开始就退缩了。教师在这种时候应该向学生讲授一些长跑的技巧,一些正确的呼吸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坚持,在学生跑的时候用语言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士气。

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体育教学是一项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当前很多学生在体育课上不愿意活动,导致体育教学不能顺利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体育方面的长处,推荐他们积极参与,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意识,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结语

总之,对于体育教学来说,由于其实践性和多样性,能为人格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是学校其他教学科目不能替代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在教给学生一定的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姜晓波.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

[2]李明学.体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J].才智,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