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经济管理学

企业经济管理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经济管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经济管理学

企业经济管理学范文第1篇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优化配置及其社会经济关系的一门科学,经济数学是一种严密、精确、实用的思维工具,是一门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以解决稀缺资源如何优化配置的科学。基于资源存量与流量的可度量性,为了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公平,效率更高,经济必须借助于数学。经济活动的实践证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数量,并且在经济发展中运用数学的程度与数学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尽管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极为抽象,但是它们都是从生产实践来的,并且能在其他学科中、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正如恩格斯所说,应用数学来发展现实世界的这种可能性根源在于:数学从这个世界本身提取出来,并且仅仅表现这个世界所固有的关系的形成部分,因此能够一般地加以应用。

由于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需要,经济学中定量分析有了长足的进步,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微分方程等已引入经济学,出现了数理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经济控制论等分支,这些新分支统称为数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的目的在于探索客观经济过程的数量规律,以便用来指导客观经济实践;在经济应用数学中,“成本函数”、“收益函数”、“需求函数”和“供应函数”等,得到广泛的应用,把“二次函数”和“分式函数”扩展为“多项式函数”和“有理函数”,并用它们构造了总成本函数、收益函数、利润函数、库存总量函数、边际函数等。所有这些函数思想在大学的应用数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利用,并且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相结合,集中体现了经济数学思想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以下论述中我们针对企业管理的特点,重点阐述企业管理中的若干经济数学思想,以求对企业管理实务工作者有所裨益。

二、企业管理中的若干经济数学思想

在企业管理中,成本利润、收入需求、价格等经济量是决策中必需考虑的因素。为了达到利润最大、成本最小、价格最合理,就要把握最佳产量、最佳销售量,最佳销售价格,这常用到求函数的最大、最小值问题,即经济学中的最优化问题,其实质就是求得能够使目标函数达到极值时的选择变量的代数值。

1、成本与利润函数

企业成本分为两类,第一类成本的特点是短期内不发生变化,即不随商品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称为固定成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者的固定工资等);第二类成本的特点是随商品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称为变动成本(通常有能源费用、原材料费用、劳动者的工资等等)。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和为总成本,即TC(q)=FC(q)+VC(q),其中q为企业的产品产量,这就是企业的成本函数。利润就是生产者收入扣除成本后的剩余部分,即收益与成本之差,L(q)=R(q)-C(q),这就是企业的利润函数。

生产者提供商品的首要目的就是获取利润,决定生产规模也是获得最大的利润。对于生产者来说,成本总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因而生产决策者不能只盲目地追求产量,还需要根据利润的变化情况确定适当的产量指标。利润函数L(q)=R(q)-C(q)=0时,此时生产者既不赢利也不亏损,即收支相抵,我们将满足收支相抵的点称为盈亏平衡点(又称为保本点)。盈亏分析常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定价或生产决策。

2、边际分析

在经济研究中,若以原函数代表成本、收入、利润等,通常称之为总函数,如总成本函数,总收入函数,总利润函数等,而对应的导数就称之为总函数的边际函数。边际是对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数量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边际成本在经济学中,把产量增加一个单位时所增加的总成本或增加这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定义为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就是总成本函数在所给定点的导数。边际成本在一定产量水平以下,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产量以上,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此时,成本会随产量的增加越来越高,这是由于在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后,要再增加生产需投资新的设备或增加工人工作时间等造成成本的增高。因而在生产管理中,边际成本的分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需求弹性分析

在经济学中,把某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称为弹性。需求函数弹性就是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Ep为需求变化百分比与价格变化百分比的比值。需求弹性有其实际的经济含义是表示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其需求量将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经济学中,当Ep<-1时,称需求量富有弹性,也就是价格的变化将会引起需求的较大变化,这时需求量对价格的依赖是很大的,换句话说,适当涨价会使需求较大幅度上升从而增加收入;当-1<Ep<0时,称需求量是缺乏弹性,即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小于价格的相对变化,此时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在适当涨价后,不会使需求量有太大的下降,从而可以增加收入;当Ep=-1时,称需求为单位弹性,这是需求量的相对变化与价格的相对变化基本相等,即商品的涨价或降价对商品的销售基本无大的影响。

在企业管理运用弹性进行经济分析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1)考虑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有:商品的性质,如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弹性小,奢侈品、可有可无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商品的替代性强弱,可替代的物品越多,性质越接近,弹性就越大;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一种商品其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越小,则其需求价格弹性越小;商品用途的广泛性,用途越广泛,需求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时间因素,同样的商品,从长期看,其弹性越大,从短期看,其弹性小。(2)考察价格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在产品富有弹性的情况下,提高价格反而使销售收入减少,降价却能增加销售收入。但随着价格的下调,需求价格弹性也随之降低,因此降价促销是有限度的。近几年的彩电大战、VCD大战实际上是降价大战,其结果是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弹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实战依据。(3)考察需求交叉弹性。交叉弹性Exy是指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相关产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当企业的产品有互补关系时,就其中一种产品,定价较低可能会减少这部分产品的收益,若其互补品的销量迅速增加,导致企业总的利润增加,则此降价方案可行。Exy越大,说明竞争越激烈。因此,企业决策人员应了解掌握本企业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除了采用灵活的价格策略外,更应把功夫放在开发产品、改进市场、降低成本等方面上,以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4、最优化问题

在经济管理中,常常要寻求经济函数在一定范围内的最大、最小值,这就是最优化问题。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决策的最终目的,选择利润最大的产出水平是经济数学在经济管理中最显著的应用。设利润函数为L(q)=R(q)-C(q)(q≧0),为求出使利润最大的产出水平,首先必须满足必要条件,即利润函数的—阶导数等于0,此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其次,还必须满足充分条件,即当利润函数的—阶导数等于0时,二阶导数小于0。满足这样的充分必要条件的产出水平将使利润最大。最优化问题在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中也经常碰到。

三、运用数学分析方法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决策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

经济学和数学在研究对象和科学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门科学,二者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是迥然不同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和互相利用。数学作为一种语言和方法,实现了经济理论的模型化,使之对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经济系统能够得以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进行有效的研究,并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直接为经济实践过程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数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拓展了经济理论的研究领域,提高了经济理论的实用价值,从而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

然而,经济学不能变成为一系列抽象假定复杂公式的堆积,因为经济活动的规律纯粹用数学公式是推导不出来的,而且,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实践过程相当复杂和多变,同时还可能会遇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如果能够科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和方法,把经济学和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实践工作的发展。相反,如果不顾主客观条件的允许,盲目地生搬硬套各种公式和模型,把错综复杂、或明或暗的经济现象设计成一堆庞大且难以处理的数学符号,可能导致经济学成为一种完全虚构的假说。这样,无论对经济理论研究,还是经济实践过程,都将产生严重的误导作用。

2、正确处理好经济分析中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经济学是一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融合的严密科学。经济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辩证关系。质是事物在性质上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任何量总是具有一定质的量,量以质为基础,而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的变化。经济理论研究如果仅仅局限在定性分析上,势必导致经济理论的抽象化、空洞化和理想化,使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解释力;如果只片面强调数学语言和方法的运用,而没有把经济理论作为依存的基础和条件,这种分析则缺乏科学性和可信度,也会导致经济理论的简单化、模型化和僵硬化。因此,数量关系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联系,必须以经济理论所论证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作为基础。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我们也应该处理好决策中质与量的关系。

企业经济管理学范文第2篇

一、微观经济学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企业的管理思想也进人到一个新的阶段,“企业决策理论”开始成为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微观经济学和企业管理,两者是有共性的,并且呈现出一种相互融合和促进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微观经济学和企业管理有着相似的发展背景和共同进步的社会条件,两者都运用到了数量分析的工具和方法。因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将微观经济学作为支撑,运用“线性规划”“博弈论”等方式可以帮助企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在经济学当中,微观经济的意义之一就是选择,而企业管理的核心之一是决策,两者的统一性使得微观经济学能更好地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

二、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不足的问题

企业的经济资源从管理角度上来划分,可以分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与企业微观经济相关的,判断企业资源是否缺乏一般也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很多企业受到贷款困难、资金运用不到位等经济条件的限制,致使规模和物质条件得不到提升,企业设备更新困难,甚至影响到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难以满足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前提条件,并且在技术上缺乏资金支持又导致企业人才力量薄弱,发展速度与社会脱轨,产品设计局限及科技含量低下而落后于市场,这也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致使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市场拓展与合作共赢是“开源”,合理分配有限资源降低成本是“节流”,都能够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动力。

2.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问题

有些企业管理会出现环节断层的现象,各个部门、生产环节之间缺乏沟通联系,企业由于各种不必要的环节而增加了成本。管理不善可造成以下问题,如生产效率下降、内部组织运行成本增加、人际关系复杂化引起内耗增加、质量管理难度加大导致产品质量下降、营销机构设置繁复而使交易费用增加等现象,由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因素在企业规模变化时会同时产生作用,因此其规律性在企业最优产出决定时要着重考虑。

还有些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过于简单,虽然经营初期管理的幅度小效率高,更容易出现资源集中、利于统筹分配资金以及对市场反应速度快等优势,但是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因为信息大量集中、数据繁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太过细碎而降低决策的效率,错过最佳投资时机,此时企业需要对管理结构进行调整划分,对内部资源进行更合理的分配,重新寻找一个管理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平衡点。

另外,我国的很多企业是从家族式企业发展而来,其管理模式的直接表现就是决策层之间互为亲属关系,这种管理模式易导致决策的不民主、不科学性,难免出现运营不规范和内部资源分配能力降低等现象,不利于企业的良性运作。

三、利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强企业管理

1.运用微观经济学思路解决人才流失问题

微观经济学作为研究市场中个体行为的一门经济学,是从“资源是稀缺的”基本概念出发的,在个体行为准则上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因而,在微观经济学的概念中,人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尊重人才、加强人才的归属感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个词为“激励”,即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是奖励的预期。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在微观经济学研究中激励起着中心作用,一位经济学家甚至提出,整个经济学的内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其余内容都是对此的解释。”可见,激励同样适用于企业管理中对于人的管理部分,依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合理地运用激励手段促进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是提高工作效率最直接而有效的手段。基于以上原理有些企业把净资产增值率、实现利润增长率、销售收人增长率、上交税利增长率和员工平均工资作为主体考核指标,并参考行业平均效益水平来综合考核评价员工的业绩,还有些企业将股权、股票期权等形式纳人激励机制,以动态的思考方式来确定员工的薪酬,由此建立一个能适应市场变化、突出效益的现代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同时也将竞争机制引人到企业管理过程当中,更充分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得当的激励方式会使企业管理更趋于制度化和理性化。

2.运用微观经济学原加强企业资源的管理

企业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力争在有限的经济条件内最大限度地利用配置到的资源。企业管理目标应该是生存和发展而不只是追求短期的最大利润,现代企业行为目标由直接追求利润最大化转为企业在长期稳定发展中实现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有近似意义,而且在实际管理中成本控制比较清晰易管且便于操作和度量,因此企业也可以将利润最大化转为成本最小化进行成本管理与决策。日常管理中企业需要关注到生产要素的周转情况,如合理采购物料、降低成本、管理库存、最优化生产、销售渠道扩展、结算方式创新、简化配送流程等环节。公司除了注意内部的资金运行,还需要把握市场发展的方向,根据经济的先行指标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尽量避免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商业影响。

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等问题,企业除了从内部成本处“节流”还可以从“开源”处着手。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和企业国际化经营迅猛发展的时期,企业管理者需要重新调整经营模式以适应发展的需要,缺少独特资源、要素会阻碍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长久的竞争优势。由于企业间存在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因此建立战略联盟既可以巩固原有资源又可以弥补各自资源的不足进而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这种企业间联盟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通过沟通处理好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保持持久稳固、平等独立的共赢局面,使企业由合作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型,通过增加竞争优势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达到“开源”的目标。

另外,企业创新也是增加企业竞争力、获得更多长期可靠资源的有效方式。一些企业在壮大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扩大生产规模,引起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如名噪一时的掉渣饼经营思路。企业要想做强做大长期发展就要时刻关注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增加品牌价值,努力使产品在技术和质量层面保有一定的稀缺性,开发一些市场缺乏但是需求量相对较大的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要放弃原有的产品,而是可以将其作为发展的副线产品以适应市场需要。

很多企业销售不佳的原因并非是产品的质量问题,而是本应与之相配的服务得不到提高,使产品的附加价值大大降低。由于良好的声誉或一个历史悠久的品牌通常是市场经济中最有效的信号之一,可以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因此,产品服务虽然在短时间内会占用企业较大资源,但是从长远来看,通过舒适的消费、使用体验会引导消费者偏好,开拓潜在市场,扩大产品的需求量。

3.运用微观经济学改进企业管理模式

建立起一个合理、完善、适应自身和市场发展的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健康发展,打通内循环,轻松启动快速反应机制。比如,在一些企业中新兴的“网状扁平化管理”概念渐渐成为一种组织结构新趋势,它没有统一强制的中心,每个基本单元拥有高度自主权,单元之间彼此紧密相连,影响不断扩散成网状。这种组织结构便于对市场做出反应、消除冗杂层级、赋予员工一定自主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比传统的“金字塔式垂直结构”更适应当今互联网时代。但同时企业也需要应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前沿中的主题之一,在“网状扁平化管理”中同样存在,如一位员工被赋予一定的决策自主性,在不了解全局战略时对局部事件进行处理有时会偏离主体意愿。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一套成熟细化的流程和制度以及监督体系,以避免由于这种信息不完全而产生的判断差异。

四、结语

企业经济管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预期;职业能力

针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状况,不同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对未来有不同的预期,并在自己职业预期的指引下,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参加相关活动,进行职业规划,从而达到构建自己职业能力的目的。

一、职业预期与职业能力的内涵

大学生的职业预期是指大学生为自己将来职业做出的设定和选择,职业预期的实质就是在专业内的二次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偏向做一次选择。这种设计是根据本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设定的,每个专业的专业课程都可能成为未来学生就业的方向。经济管理类学生毕业后,既可能是从事具体业务的工作,也可能是从事企业的管理工作,或者创业。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也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能力也是使职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素质和心理特征的总和,职业能力一般包含: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管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判断与决策能力;应急与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心理调适能力等。如果说职业兴趣或许能决定一个人的择业方向,以及在该方面所乐于付出努力的程度,那么职业能力则能说明一个人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胜任,也能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职业预期

为了调查当下大学生的职业预期,以其职业预期事实指出当今大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的问题,以针对性地提出克服方法,我们以江苏省苏南区域高校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为对象,开展了“低年级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研究”专题研究,有针对性地编制了“低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调查”调查问卷,并侧重针对职业预期设计若干问题。问卷显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刚毕业后的工作状态问题,87%的学生认为应从基层做起,13%的学生认为会直接从事技术管理岗位。在就业地点问题上,以生源地为江苏省的学生来看,82%的学生选择留在苏南地区,15%选择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只有3%的学生选择在苏中或苏北就业。在工作态度上,70%的学生迫切想要就业,即使不符合自身兴趣,但同时有60%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前景和就业选择缺乏了解。此份问卷调查得出的结果反应出,目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职业定位都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如苏南地区城市、北京、上海等,普遍的认为经济发达城市能提供足够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从问卷调查的实际反应,超过半数的学生对自身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仍有一部分学生对自身的专业一无所知。联系到社会就业现实,大学生就业后专业的对口率很低,职业预期不切实际是重要原因之一。出现这种现象其实是对职业预期的认知存在误区。

三、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的误区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多地考虑“我想怎么样”,很少去考虑“我能怎么样”。作为大学毕业生,首先应该是要衡量自己可以做什么,再去决定自己要做什么。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在构建自己职业能力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容易进入误区。

1.不能处理好专与精的关系。现在高校中各种辅导、培训的广告随处可见。大学生的培训已成为一个很大的市场。很多学生大学期间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培训班,考导游证、报关员、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认为这样过的很充实,考试取得的各种证件可以作为毕业后找个好工作的敲门砖。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学的东西杂而不精,没有什么一技之长。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就业口径较宽,学生不知道如何具体地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学生就不在专业内进行细分,而是把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盲目地进行选修,等到毕业进入社会时,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动知识支撑其岗位需求。但是,由于本科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有限,要用大量时间来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学生无法精通于每一门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原本的“全才”预期发生偏差。大学生就业时“眼高手低”的状态会直接导致一些高校的就业率不及中职或中技,甚至会出现大学毕业生到中职或中技类学校中“回炉”,重新掌握一门具体技术的现象。这就说明大学生在学校中没有设置合理的职业预期、储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2.理论知识积累与实践能力发展不平衡。当前大学中不乏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些同学近年来被冠以“学霸”名号。从大学生就业情况看来,“学霸”不等于“学以致用”,更不等于“高薪”与“高职”。由于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实践性检验与运用,知识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然而,另外一部分学生虽然可以动手操作一些具体项目,但对项目背后的原理却知之甚少。

3.过分拘泥于形式。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虽然也很重视自己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真正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培养的途径。往往在随众心里的驱使下,去参加一些并不适合自身特点的活动和学习。有时候学生在学生组织中只是做些繁琐的事情,听从别人的安排,在其中并没有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达到锻炼自己能力的目的。辅导员应该加强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创造条件,抓住机会去优化自己。

4.频繁更换职业预期。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考虑的是“我想怎么样”,由于人的成长具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想法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当学生受到外界影响时会不断地调整自己对未来的预期。因为不同的职业预期所要具备的知识是不同的,所以学生会不停地根据某一阶段对自己未来的设定选修相应的课程、参与相应的活动,部分学生的职业预期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动。

四、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的路径选择

职业能力构建关键的一步就是使自己从通才、全才向专才转换,落实到在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就是打牢基础、突出专长、重在运用。

1.以增强适应能力为核心。职业能力是个体的一种适应能力。职业能力可依据个体成功的适应新环境,并完成某些给定的任务而加以界定。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心里上就要做好这个思想准备。如果在大学四年内用来享受的时光等于零,那种优哉游哉的生活,是不可取的。必须要在大学时光就投身紧张的生活环境。因为,大学生在进入社会的时候,面对的是无数残酷的竞争对手和惨烈的竞争环境。那时候是绝对不允许社会去适应大学生的,只有大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去适应环境,才能比别人更优秀。

企业经济管理学范文第4篇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既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农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方面的支持,也提供指导思想方面的理论支持。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学科研究重点过分强调前者对于农业发展的贡献,对于后者的研究还停留在空洞性论述上,对于现实作用有限。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面临的是技术管理形式粗放和发展理论粗放的双重问题。农业的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技术可以解决的课题,换言之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管理、指导理论缺一不可。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来自国际上的竞争,加之笔者在第一点中提到的城市化契机中弯道超车,这些也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具体建议。第一,改变原有粗放式的发展思路,认识到农业对于我国经济的重要性;第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农业生产工具的补贴力度,加大农业技术的研究投入;第三,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促进相关的理论研究;第四,把握时代机遇,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弯道超车;第五,加快农业与工业和金融业的融合,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和互助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1、实施农业人才培养计划。首先,国家和有关方面要认识到科研人才的培养重要性,为了推动原有纯靠体力和资源投放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向依靠科技和管理的集约型农业转变,人才尤其是科研人才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换言之人才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国家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其次,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具体而言,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现实要求设置科研项目和教学内容,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的状况,要时刻把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设置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

2、学科发展差异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同经济管理学科、农业技术学科是有区别的,如果理论研究没有认清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本质,很容易变成一个四不像学科。那么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换言之,它是以农业技术为基础,以经济管理为背景,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健康发展,它是一个以管理为主技术为辅的综合学科。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

3、强调学科间的互补性。一方面,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尤其本身特点,但是也要注重通过经济管理学科、农业技术学科寻找发展思路;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农业、工业、服务业三者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理论研究中也自然要反映这一现实情况,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加强同数学、金融学、环境学、工业工程学等学科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综合属性,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结语

企业经济管理学范文第5篇

一、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缺乏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然而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与基本经济体制之间尚没有协调发展。第二,农业经济管理不受重视。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于是在工作中对农业经济管理比较轻视,日常工作中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深入学习党和国家颁布的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有关的文件、政策。同时,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割裂了农业管理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脱离实际。第三,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较低。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而在现实情况中,很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于是在管理方面的执行力较弱。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不高无疑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的难题。第四,经济管理信息化不足。在当今新时期,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并且已经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降低了工作量。如果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则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等均能够获益,大量的即时信息能够达到用户手中,发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二、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1、实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应当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业经济活动之中融入经济管理。

2、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应用现代化的管理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之中,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济科学管理的实现,促使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提高对经济管理的认识,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素质,紧跟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工作岗位中,不断地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将现代化技术应用在农业经济生产与管理中,开拓一条现代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之路。

3、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农民占据重要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现代化技术,推动与促进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实现。全球化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引入先进的技术与理念,结合中国的国情,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塑造自己的品牌,提升农业的综合素质,帮助农民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避免农业发展走向错误的轨道,降低对资源的损耗,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我国农业开拓出一条高效、高产、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

三、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