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由于患者精神活动脱离现实,知觉障碍,对自身疾病认知残缺。平常生活饮食,服药,没有规律性,并且精神分裂症伴发糖尿病的几率较高,对已并发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应加强对他们的治疗及护理,提高其生活质量,尽早回归社会。
1 心理治疗及护理
根据精神疾病症状的轻重,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
1.1 在精神疾病发作期 医护人员应加强其工作责任心,尊重,关爱患者,从日常生活开始,照顾饮食、起居、注重安全方面的防护,并且按时监测血糖变化,对酮症患者应小剂量胰岛素静滴,按时监测尿酮,血糖变化,保证血糖控制在11 mmol/L,对情绪激动,狂躁的患者可酌情使用镇静药物。
1.2 精神疾病稳定期 加强护患关系,多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对方倾诉,无论对方所讲何事,都要给予肯定,不能指责,批评,讥讽,注重医护自身形象,让患者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倾诉朋友,在交谈的过程中适当将治疗护理活动融入其中。
2 药物治疗与护理
2.1 口服降糖药 考虑精神病患者伴糖尿病后的治疗依从性差,如果精神疾病控制好,无糖尿病严重并发症,胰岛功能存在的患者,可以首选口服降糖药,对于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可以选用二甲双胍,此药在餐前30 min服用,也可以餐后服用。二甲双胍可与新型的短效降糖药诺和龙合用,诺和龙主要刺激胰腺释放胰岛素使血糖水平快速地降低,二者合用时对控制血糖比各自单独使用时效果更好。诺和龙应在餐前服用。还有格列美脲也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空腹或进食时服用。这些降糖药没有严格时间限制就能进食,对精神病患者比较适宜。
2.2 胰岛素 对于胰岛功能不好,口服降糖药效果不明显,有肾脏并发症的精神病患者应使用胰岛素治疗。如果血糖控制较好,首先推荐使用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减少注射次数,如果血糖控制欠佳,可选用速效胰岛素,如诺和锐,它不受时间限制,餐前餐后都能注射。
2.3 预防低血糖 无论使用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医护人员及家属都要在服药前后或注射胰岛素前后督促患者进食,预防低血糖。
3 饮食治疗及护理
3.1 控制总热量 精神病患者由于疾病的特性,大多数身体较肥胖。每日热卡控制在25~30 kcal/kg,如果能从事一些日常工作,每日热卡控制在30~35 kcal/kg,营养不良的患者热量酌情增加,肥胖者酌情减少,使患者体重保持在标准体重±5%左右。
3.2 控制脂肪的总摄入量 每日0.6~1.0 g,占总热量的20%~25%,注意少食含饱和脂肪酸高,易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动物油,目前较理想的使用方法,即将动物油、花生油、菜籽油按1∶1∶1之比例混合后食用。
3.3 给予适量碳水化合物 多食含维生素丰富以及含粗纤维高的蔬菜,注意补充水分、电解质、微量元素。
4 低血糖昏迷与抗精神病药物中毒的鉴别及处理
4.1 低血糖的发生 常见于口服降糖药过量,进食推迟或进食不够,胰岛素剂量过大,运动量较平常大。临床表现开始有出汗,眩晕,乏力,面色苍白,视物模糊,心跳加速,严重时表现为失去定向力,意识丧失,昏迷。
4.2 低血糖处理 如果可以测血糖就能立即判断是否发生了低血糖,低血糖时应立即给予含糖食物,经过处理20 min未缓解应及时送入附近医院。
4.3 镇静类药物导致昏迷 因为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这类药物都有镇静作用,如果患者服用剂量过大,误服,都能引起药物中毒,导致昏迷。在排除低血糖以后,应查对抗精神病药品数量,确认后立即送医院洗胃,催醒,观察神志及生命体征。抢救清醒后给予适当心理护理。
5 总结
近年来,精神病合并躯体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由于精神病症状的影响,患者自知力受损,求医,在并发症出现时才被重视,这就要求家属,平常注意精神病患者的细微变化。医护人员在给予体格检查时,一定要细心谨慎。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由于病程长,对自身疾病认知不足,对以后的康复带来不良效果。一旦发现并发糖尿病时,要及时、正规、合理使用降糖药或者胰岛素治疗,定期监测血糖。院外治疗的患者,医护人员定期做好随访,对家属也要做好健康指导,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协助患者,促进康复,动员全社会的人员来关心他们,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精神病用药依从性用药护理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77-01
选取本院210名精神病患者,男105名,女105名,各年龄段均匀分布,分为住院治疗和出院治疗两种,并作出全程的用药记录情况。结果显示,在210名患者中,住院治疗的患者全部在医护人员的护理下按时用药,而出院治疗的患者按时用药仅仅有85例,为40.5%,不按时用药的患者高达59.5%。不难发现,精神病患者按照医师的要求按时服药的情况差强人意。理论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用药依从性差”。
医学上的依从性,是指患者按照医师要求实施某些行为时的反应程度或客观倾向。患者依从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医疗方案的实施和疾病康复的周期。上述调查显示的用药依从性差,是指患者不能按照医师的要求用药。[1]结合前期医院的治疗效果,患者用药依从性变差,导致再次服用药物时发生较大的副作用,可能使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影响医生的正常治疗,最终精神疾病复发的概率增加,治疗效果不佳。
1精神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1.1治疗精神疾病的药品价格贵。目前,我国市场上流通药物中,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价格相对较贵,尤其是一些进口药品和最新研发的药品,使得一般经济水平的家庭很难承受这些价格。而精神病作为一种特殊的疾病类型,用药治疗的周期较长,一般可到2-3年,导致很多病人最后因无法承受的经济压力而放弃用药治疗。
1.2患者及家属缺少用药教育。大部分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其自身的副作用较大,如肥胖,导致患者家属心理恐惧,在没有咨询医护人员的情况下,自行停止服用药物。还有,患者出院时精神状态良好,患者或家属无视医生或护士的嘱咐,认为其已经完全痊愈,不需要再次坚持服药。甚至有人认为长期服这些药物,因副作用的积累而引发其他疾病的发生。由于精神病自身作为一种易复发的疾病,根据调查显示,精神疾病的再次复发概率与没有坚持长期服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实践中,患者及其家属没有认识到再次坚持服用药物的重要性,缺少精神疾病用药的教育,轻视医护人员的用药嘱咐,擅自决定是否停止用药。
1.3患者缺乏认知能力,家属监督意识薄弱。经过医院的集中治疗,有些患者在出院时表现的平稳安静,家属可能认为患者基本可以恢复到原来状况,把后期的药物交给患者,自己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服用。事实上,刚刚恢复的患者,其认知能力和水平根本达不到原来智力的60%,反应仍有些迟钝,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肢体。[2]家属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忽视患者是否用药,不能起到良好的监督效果。
2精神病患者用药护理策略和方法
2.1加强出院时的用药嘱咐。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在办理出院时,医护人员要尽职尽责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精神病的特点,后期继续坚持服用药物的种类、数量、服用方式方法及其重要性,结合自己的经验提醒家属一些注意事项,解释说明患者所使用的药物是否有副作用的发生,以及为何种症状,并告诉家属何时到医院进行复查。同时,提醒患者及患者家属认准药物的名称,防止混同。
2.2强化家属的用药意识。精神病患者由于自身的认知能力较差,对用药可能存在抵触心理,因此,要强化患者亲属的用药意识。结合实践中发生的案例,指出后期用药物治疗的重要性,说明药物之间的坚持与再次复发的关系。同时,还要向家属说明,日常生活中要帮助患者稳定情绪,防止复发,如何辨别患者是否发生药物的副作用。切记不可自行决定药物用量的增加或减少,私自调换药品,甚至停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3]另外,家属需要注意患者在服药期间,不可以饮酒,防止发生其他反应。注意休息,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有利于早日康复。患者如果发生其他异常现象,可以咨询医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用药,使患者早日康复。日常生活中,让患者多喝水,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药物的副作用。
2.3跟踪回访,为患者及家属答疑。患者就诊的医护人员,可以定期对已经出院正在实施家庭治疗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回访,通过电话、传真、邮件等方式,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倾听患者家属的反应,结合患者的实际状况,分析判断是否应继续用药以及是否需要调整药物的种类和数量。如果发现患者有复发的征兆或迹象,应提醒家属注意或提醒家属需要住院接受治疗。对于患者家属的疑难问题,应细心解释,帮助家属更深入的了解患者的病情,使患者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后期家庭护理工作而言,患者及其家属要积极听取医护人员的意见,按时用药,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更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李燕.浅谈精神病患者的用药护理.中国民康医学(J).2007(1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均为康复期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男、女各25例;年龄52-73岁,平均60±2.5岁;文化程度:小学10例,中学5例,文盲35例;职业:工人8例,农民36例,干部6例;婚姻:已婚37例,丧偶10例,离婚3例。临床诊断:(按CCMD-3-R标准)精神分裂症18例,抑郁症11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9例,双相情感障碍7例,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5例。
1.2 方法 按照自拟心理状况调查提纲,先向患者讲名调查的目的与意义,以求得患者的合作,然后分别进行调查登记,最后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表明,处于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患者主要的心理障碍为忧虑,忧虑的因素各不相同,有的为疾病的康复担心,有的为经济问题发愁,这些因素可归纳为5类,如下表。
2.2 分析
2.2.1 调查结果表明,疾病预后问题为首要因素,其中65岁以上39例,占86.7%,自理能力强者较多,担心疾病复发影响今后生活质量。
2.2.2 男、女性别比较,女性对家庭问题更为关注占55.8%。这与我国传统女性在家操持家务有关,担心因病不能自理,给儿女增加负担。
2.2.3 对经济问题的担心,农村病人占85.7%,这可能与其收入较低,未参加医保,住院费用相对较高有关。
2.2.4 对于遵医服药及社会问题忧虑因素相对比例较低,与文化程度有关,其中文盲占70%,知识性老年人占30%。
3.讨论
老年精神病患者经治疗进入康复期后,正常的符合理性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活跃起来,开始考虑出院后的有关问题。通过临床观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很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或老年人因忧虑过多或情绪不稳引起躯体疾病的诱发等,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对处于康复期的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心理状况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康复期老年精神病患者忧虑的因素,开展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护理,以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加强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2]。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常识缺乏了解,常过分担心疾病的预后、是否复发及抗精神病药物的毒副作用对身体的影响。针对此问题,采取集体授课(每周1次)形式和个别心理指导进行健康教育。一般内容:疾病的名称、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的种类、作用、注意事项、坚持服药的意义、抗精神病药物常见副反应及应对方法、出院指导等。另外针对老年人常见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以知识讲座形式或播放光盘形式向病人讲授保健常识。
3.2 注重心理护理、增强患者的信心。
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精神活动恢复正常,担心社会对其歧视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焦虑,影响睡眠甚至病情波动。所以,护理人员要以诚恳的态度、极大的关心、分析病人的内心活动、对老年人要用通俗易懂语言,生活上帮助,取得他们的信任,使其认识到精神疾病虽然不能根除,但只要掌握疾病的规律,坚持服药,日常生活上加以注意,定期复诊,疾病就能得到控制,并能恢复正常社会功能,使患者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3调动家属社会支持力量。
精神病是一种慢性病,由于社会功能丧失,应当动员家属节假日来探望,有利于情绪稳定;对于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疾病多次反复、多次住院的患者,我们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在选用药物和治疗项目方面给以照顾,同时争取社会的支持,包括单位、居委、家属诸方面。要求他们能同情精神病患者,关心精神病人的境遇,在心理上给予安抚,从物质上和经济上给予支持。
3.4开展丰富多彩康复活动。
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生理机能衰退,生活能力下降,加上精神疾病的捆扰,多数表现为生活懒散、被动,卧床较多,不愿活动。我们针对此特点组织各种适合老年人的文体活动,如:下棋、打麻将、看电视(戏曲节目)、外出散步等。另外,定期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有利于疾病康复的一些措施。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关键字】精神分裂;肠梗阻;护理
精神科住院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长梗阻,在临床案例中并不少见。由于患者患病后自身的精神情况无法控制,进而无法主动表达自己的不适感,而且精神科的住院环境往往比较封闭,同时我院大多数是以流浪救助为主的患者,没有家属的陪护,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更加容易发生肠梗阻。针对本院2009年~2013年期间,34例精神科住院患者患肠梗阻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患病的原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救治的34例精神病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1],经过我院放射科的影像学诊断后,确诊为肠梗阻。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在22~81岁之间,平均年龄(49.5±6.4)岁;其中精神分裂13例、精神发育迟滞3例、老年痴呆2例、麻痹性痴呆1例、精神障碍1例、其他14例。
1.2方法
1.2.1分析方法
对34例患者进行检查和观察患者的日常行为,并详细的记录检查结果,同时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的检查结果及发病原因。
1.2.2护理方法
①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工作:对患者采取禁食,并进行胃肠减压,在治疗期间不可以使用止痛剂和镇静剂、防止无法准确的诊断病情进展,与患者进行沟通,讲述治疗的重要性,防止患者拔出胃管。定期检查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有无气体引出,定时的对肠胃减压装置进行关闭和开放;②加强对患者的饮食管理:患者的饮食一定要保证患者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情况下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性,补充患者的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如患者有异常状态,及时通知医生;③定期检测: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身体状态的检测,定期检测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加以记录。尤其要观察患者的腹痛性质、范围、持续时间、排便等情况,如有呕吐、腹胀等情况出现,一定要及时通知医生;④对口腔的护理:由于患者患有肠梗阻的后,会出现呕吐现象,此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及时的给予温开水漱口,保证口腔的清洁。如同观察和几率患者的呕吐时间及呕吐的频率等,在禁食结束后,可给予患者流食,观察恢复状态转而食用蔬菜、水果等;⑤对皮肤的护理:患者由于长期的卧床,而且普遍年龄较大,而且患者常常需要约束性保护,致使患者易出现压疮,一定要加强对患者皮肤的护理,定期为患者擦拭皮肤,保持皮肤干净、清爽,保持病床平整、清洁;⑥用药的护理:对于患者的用药,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合理的药物,而且要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身体反应情况,尤其是对于身体比较虚弱的患者更应该加强观察。如患者有代谢功能障碍,尽量不适用氯氮平类药物。⑦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性格、兴趣爱好等,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及恐惧感,并且尽量指导患者正确的生活习惯,对于达到要求的患者可以适当给予奖励,使患者自身乐于改变不良习惯,增强患者配合治疗的心理状态。
2 结果
34例精神科住院患者患肠梗阻的原因有:①运动减少:有些患者由于精神状态不稳定,严重的躁动,所以需要长期的采取保护性约束,大多数患者不愿意做锻炼,喜坐少动,致使患者长期的保持同一姿势,久之使患者的肠胃蠕动减慢,引发肠梗阻;②药物因素:大多数患者均长期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例如氯氮平、舒必利、喹硫平等[2]),此类药物的作用之一是会使胆碱作用增强,进而造成肠胃蠕动减慢,造成便秘,久之极易引发肠梗阻;③饮食因素:脑器质性精神病的患者,因为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障碍,使患者对饮食不敏感,经常暴饮暴食,或者长时间不食,而且饮水较少,易患低钾、低钠等,长此以往对患者的消化系统损伤严重;④衰退期影响:大部分患者的年龄偏高,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大幅度衰退,而且胃肠蠕动减慢,结肠的张力也有所下降,致使患肠梗阻的几率增高。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的用药常采用抗精神病的药物,该类药物具有治疗中枢神经及外周抗碱能的作用,而外周抗碱的作用使患者的肠胃蠕动减慢,进而引发肠梗阻。所以对于精神病患者用药一定要根据患者自身的病情,尽量减少合并用药[3]。如果患者已经检测出患有肠梗阻疾病,一定要做好护理工作,因为患者的精神状态不受支配,无法很好的配合治疗,只有做好护理工作,引导患者自愿接受治疗,才能更好的治愈肠梗阻。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精神状态观察,由于大多数患者无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身体状况,如发生身体不适,很难及早的发现。在患者服药一段时间后,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便秘的现象,如果发现症状,一定要及时的停药或者减药,同时观察患者的精神症状的变化,防止出现自残、伤人等安全事件发生[4]。对患者要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和指导,发放一些健康教育的资料,内容一定要简单易懂。由于本次研究的大多数为我院救助的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人,身边没有家属和亲人的关怀,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加强护患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综上所述,对于精神科住院患者采取定期的检测和相应的护理,对于预防肠梗阻的发生十分有效,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也需要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做好预防工作,降低肠梗阻的发生率。
参考资料:
[1] 周秀娟,赖根祥.精神科住院女患者肠梗阻的调查与对策[J].海峡药学,2009,22(6):191~192.
[2] 梁学军,刘立志,谢国军,等.精神药物副反应及其处理[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2,12(5):316~317.
【关键词】 优质;护理;转变理念;管理模式;人文气氛
1 前 言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医疗护理需求的不断增加,护理服务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面对精神病或者这类特殊的人群,该如何进行优质护理呢?
2 优质护理服务在精神病院实施的难点
难点之一: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患者。
什么是精神病人?精神病一种常见病因复杂的疾病。生活压力大、外界刺激等等都是发病的诱因。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来自工作和社会的压力大增,精神病的发病率也与日俱增,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我国精神病的平均发病率为1%,某些地区为2%。而且由于这类病人思维和精神有障碍,常常表现出行为异常,部分患者还具有攻击行为,轻者毁坏物体、自残,重者危害家人及周边人的身心健康。精神病不但威胁着人身安全,对社会治安也造成很大影响,这也上升为一个社会问题。正常的人我们可以理性地和他沟通,可以用法律来约束他们的行为。而面对精神病患者,这些方法都是徒劳的,无效的,有时真是束手无策。所以,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患者,对我们广大医护工作者来说,确实是一项挑战,也使得优质服务困难重重。
难点之二:部分医护人员专业知识缺乏,责任心不强,观念落后。
精神病疾病发病原因复杂,至今还是世界医学领域的疑难杂症。目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基本相似,那就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医生、患者、家属三方面紧密配合。但就我国目前精神病院的现状来看,部分医护人员专业知识缺乏,责任心不强,缺乏工作积极性,他们认为只要每天完成治疗任务,没有医疗事故,不与病人发生摩擦就足够了。这些消极思想,极大阻碍了这一领域的良性发展,为优质服务埋下了阴影。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提高广大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3 对策分析
如何在精神病院实施优质服务,笔者认为要针对精神科专科医院特点,对全体护理人员开展集中学习,转变观念,实行专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还要实行责任包干制护理,营造温馨的人文气氛,创设有益的康复环境,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定期调查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下面我们就逐一展开叙述。
3.1 专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医院要制定一整套严格的培训制度,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调动医护人员的潜在动力,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每次培训都要有计划,有总结,有体会,要留有记录,纳入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奖优罚劣,让每个人都以先进为荣,以后进为耻。尤其要加强年轻医护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多学习老前辈的实践经验,不要固步自封,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走出自己的新路子!
3.2 实行责任包干制护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明确各自的责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实行责任包干制护理,有利于医护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行责任包干制护理方法是:改变传统的护理模式,实行“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三级责任包干制。实践证明,这种三级责任包干制,把护士长从日常琐事中解脱出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研究管理艺术。让责任组长更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大好舞台。而带给责任护士的,则是难得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业务水平会不断攀升,这种责任包干制护理,真正实现医院、护士、患者三满意。
3.3 营造温馨的人文气氛,创设有益的康复环境 爱,是一个亘古不变永恒的主题。我们大家都知道,精神病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易情绪失控,易躁易怒。营造温馨的人文气氛,有利于稳定病人的情绪。另外,安静、温馨、自由的有益身心健康的人文气氛,还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我们还要克服重重困难,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满足特殊患者的不同要求。精神病护理是一个特殊的岗位,更是一个无上光荣的岗位,只有把精湛的医术和爱心有机结合,我们才能真正树立起优质护理的新理念。
3.4 建立绩效考核机制,起到激励作用 长期以来,很多单位存在考核不明确,奖金一刀切,这种状况不利于单位的良性运转。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就是打破以往的“大锅饭”,实现“多劳多得”这种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优质护理更好地开展下去。
3.5 定期调查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 因为精神病人的特殊性,病人家属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医院和医护人员身上。医院的服务质量好不好,他们是最有切身体会的,也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医院应该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根据本院情况制定《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医院则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反馈,查漏补缺,表扬先进,鞭挞后进,以重新调整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
2011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也正式启动了。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优质护理的大形势下,我们精神病院的全体医护人员更感到身上责任的重大。面对了病人家属企盼的眼神,我们又怎能无动于衷呢?转变护理服务理念,改变护理管理模式,已成为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努力营造独特的人文气氛,创设有益的康复环境,用我们的爱心,温暖患者的心田。“医院给我一份爱,我给患者十分情”,我相信,只要有这份执着的信念,优质护理的春天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