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社区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条件的不断完善,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又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使得老龄化问题严峻程度较其他国家更甚。传统的养老模式已跟不上如此快速的老龄化趋势,这使得老年公寓类建筑建设加快,大片老年公寓类建筑拔地而起,老年社区也逐年增多,家庭养老结合社区照顾的模式也逐步发展起来。
1 现状反思
由于相关理论和研究的不全面与不成熟,使得老年社区以及老年公寓仅从某一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群的居住要求,却并没从更深、更长远的角度,考虑到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人的心理上的,行为上的,情感上的一系列变化,这使得人们对此类建筑的使用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入住率不高,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范围过于小,集中与单一,远离社会中心,交通不便利,情感上的疏失与缺乏沟通等等。以下选取几个国内规模较大,相对成熟的项目加以调研。
北京太阳城国际老年公寓
地理位置:昌平区小汤山镇,西临立汤路、北畔温榆河、东距首都机场17公里、南距亚运村15公里。建筑类型: 板楼 、多层、 小高层。社区配套: 北京太阳城,温泉花园,北亚花园等。整个社区的整体为南北布置,别墅区自由点缀在其中,整体次序井然不失活泼。同时这种不同的设置具有方便老年人识别自己住所的特点,防止因老人记忆力和辨别力下降带来的混淆。
总体上规格较高,配有较齐全的无障碍设施,采用多种楼型,其中包括新近比较流行实用的小高层,社区内有购物中心,大片休闲区,基本保证年长人群足不出户即可安居的生活状态。
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
地理位置:上海市南汇区康桥镇。占地面积:8.4公顷。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居室分为小套、中套、大套三种类型,实用面积由四十五到九十平方米不等,每幢楼层统一设计,统一布局。室内橱柜床椅、家用冰箱和洗衣机,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电话机,冷暖水二十四小时供应。社区建有智能化总控中心,分别为电视监控系统、无线求助定位系统、室内红外线监控系统、紧急呼叫按钮系统、智能“一卡通”系统、周界报警系统、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社区内800多个摄像头和紧急呼叫按钮联网(机), 全方位保障了会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它是以实现健康、快乐的老年新生活为目标,融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优化为一体的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中、高档的养老社区。
西安市雁塔区老年人活动中心
地理位置:西安区将旅游度假区三兆路中段。基本情况:活动中心占地109亩,分南北二区,地处曲江旅游度假区,交通方便。北区:占地70亩,可入住380名老人,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住户形式分为普通型、家庭型、护理性,以满足社会各阶层人们的需求。南区:已建设完成具有欧式风格的公寓楼、会议体育活动厅和餐厅。
大致形成了及养老托老、保健医疗、水疗理疗、康复养生、临终关怀、温泉游泳、健身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老年人活动中心。
陕西秦宫老年公寓
地理位置:依托阿房宫旅游景区, 陕西省西安市红光路西段44号。基本情况:投资1600万元,占地320余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床位:300张。代养对象:社会孤老、企业孤老、离退休干部、大专院校退休教授、教工及科研人员等。 老人居宅均为三星级酒店设施配置,24小时地热温泉,室内配备有电子呼叫系统、各种康复器械、多功能娱乐中心。
此为陕西省第一家庭院式建筑,酒店式管理的老年公寓,是一所集养、医、护、康复、娱乐为一体的综合福利机构。
以上大部分老年社区的组织类型与老年公寓的结构模式都过于单一。项目的共同特征就是集中式的养老模式,选址都是远离都市与社会的地理位置,加以细节的无障碍设计,从而成为养老社区。但是,过于集中的居住模式,虽然有利于无障碍的设计使用,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可以对老年人进行更全方位的照顾,可它没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过于集中,使他们缺乏与其他人群的接触,如充满活力的中青年人和儿童,再加之老年人行动力有限,活动范围有限,老年人会感觉与社会脱节,无法跟上社会的步伐,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的感觉。集中而分类不明确的居住形式,也没有特别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例如,老年人的学历参差,家庭成员组成不同,收入以及自身喜好各有不同,如果只是简单地以集中的形式居住在一起,不加区别,则很难维持老年人原来的生活习惯。过于偏远的地区位置,虽然环境优雅,但是出行不便,老年人习惯于步行,如果需要出行,则需坐长时间的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多次换乘,多有不便,造成老年人的困扰。
2 以老年人心理为导向的设计研究策略
对于老年人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他认为驱使人类各种行为的是若干不变的需求,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高一级的需求就会变得迫切起来。他在《人的动机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按照先后是生理、安全、交往、自尊、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社区中的混合型居住社区更符合老年人正常的交往模式,正常的接触社会才能维持老年人的自尊。
根据老年人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发挥老年人自身特长,如集中退休教师发回余热——在社区内设置老年学习中心,让常年在外耕种的老年人继续维持一定量的体力劳动——在社区内布置一定的种植园,园艺室等,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社区的组织类型布置成为混合型居住模式,在正常社区的基础上提高老年人的居住比例,独栋老年公寓与正常公寓形成组团,按一定比例布局,做到局部分散,整体集中的布局组织模式。在无障碍设计的基础上,提高其规格,力求达到通用性设计的水平。通用性设计将更好的应对加剧的社会老龄化问题,使人们更加自然的过渡到老年生活中去,而不是生硬的转变生活模式与环境。在老年公寓内部设计方面,不单单要考虑到户型的大小与拼接,还要将老年人心理考虑其中,在老年人邻里交往过程中,参杂着很多因素,如家庭类型:孤寡老人的独居形式,老年夫妇的双居形式,与子女同住的合居形式,文化程度等,其分类越精细,结构模式越完整,这样老年公寓发展才会越成熟。
3 展望前景
随着社会对老年人关注度的提高,经济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会越来越人性化,老年公寓及老年社区会从老年人基本的生理变化所需求的建筑基本功能的要求发展到非常注重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家庭”的氛围,尤其考虑到老年人在社会中的感受。在老年公寓的规划和设计方面会更注重老年人之间的交往,在空间上尽量消减老年人的交往隔阂,让老年人得到关怀,排除老年人孤独和寂寞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叶耀先.适应老龄社会的住宅[J].建筑学报,1997,(11):23-25.
[2]于富昌.老年住宅户型设计分析[J].山西建筑,2005,31(14):7.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人养老问题日趋显现,老年社区建设成为热点。针对我国国情,结合河南省鹤壁市康复养老中心城市设计项目,对城市老年社区特别是一贯式老年社区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在“交织”这一概念的指引下,从整体结构布局、居住场所划分、道路交通组织、绿地空间营造等方面分别提出具体的设计策略与途径。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社区;一贯式;交织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the problem of the aged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and more attention had been pai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lderly community. According to rehabilitation center in Hebi,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lderly community especially continuing-care retirement Communities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 Under the guideline of “interweave”, the concrete desig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had been put forward,Such as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layout, living space division, road traffic organization, urban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Aged, Elderly community, Continuing-care, Interweave
中图分类号:TB4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城市老年社区或称为老龄化社区,主要是指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分别已经超出社区内居民人口规模10%或7%以上的社区②,它是以老年人为主要居住对象, 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社区。根据相关研究,老年社区依据功能形态、年龄结构等特征可划分为两种类型——混合老年社区、独立老年社区。
混合老年社区就是社区居民年龄结构多层次但老龄化程度较高的普通社区, 但其居民中的老人比例一般不宜超过社区所在城市区域的老龄化水平太多,其主要的老年住宅形式是普通居家式老年住宅。独立老年社区就是纯老年人社区, 在空间环境与居民行为上与其他社区明确分界[1],它通常由普通居家式老年住宅、公寓式老年住宅或合居式老年住宅三者中的某一(几)种构成。
一贯式老年社区( Continuing-Care Retirement Communities),也称一贯养老社区,属于独立老年社区的范畴。它集多种老年住宅之大成,把从独立性最强的普通居家式老年住宅到公寓式老年住宅,再到依赖性最强的合居式老年住宅都集中在一个多种年龄段老人共同生活的大社区中,体现出规模化、综合化的特征。一贯式老年社区中的老年人一般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入住适宜的住宅,随着身体条件的变化,老年人可在不同性质的老年邻里单位之间搬迁而不必脱离生活已经习惯的社区。一贯式老年社区在欧美国家建设较多,如美国ASBURY卫理公会老年人社区(Asbury Methodist Village)、美国拉尼尔村持续关爱老年人社区(Lanier village Estates)等。而在国内一贯式老年社区也发展很快,近年来尤其是在一些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开始先后出现,并得到社会的积极关注,如北京东方太阳城老年社区,大连旅顺夕阳红工程老年社区等等。
2 规划背景及概况
2.1 规划背景
(1)人口老龄化态势日趋明显
根据1982年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规定,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及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2011年是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第12个年头,老龄化开始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已经全面进入“老年型”国家,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应对当前社会老龄化的态势,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科学配置社会公共资源,在城市建设中积极构建完善的老年居住生活场所势在必行。
(2)城市养老模式逐步转变
传统家庭养老、社会机构养老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2种养老模式。“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顺应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养老观念,深入人心,比较适合年龄相对较小、与子女有密切生活交往的基本自理老人。社会机构养老模式主要指老人在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社会机构安享晚年,老人在这里可以享受基本的生活料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比较适合收入较高、丧偶、与子女交往较少或内心寂寞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差的老人。
但是,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已实行30余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大都已进入退休年龄,我国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四、二、一” 家庭结构模式越来越普遍,家庭内老、中、青三代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型。由于子女工作和生活双重压力的增大,无法有更多精力照顾多位老人,整个家庭的赡养功能要么超负荷运转,要么不断减弱,独居老人、空巢老人迅速增多,老年人心理问题和安全问题也愈发显现。因此,仅仅靠传统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一种结合传统家庭养老与社会机构养老的新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正悄然兴起。社区养老模式把老年住宅、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相关设施整体考虑,依托社区服务机构,利用社区服务网络资源与现代化的沟通手段,将多样化的社区服务深入到老年人家庭,使老年人既能感受美满家庭的天伦之乐,又能享有专业贴心的养老服务。
2.2 现状概况
(1)项目区位优势突出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市康复养老中心项目地处鹤壁市新城区南部,南临淇河,东依京广高速铁路和京港澳高速公路,距京广高速铁路鹤壁站3.5公里,距鹤壁新城区城市中心(鹤壁市政府区域)7公里,距鹤壁老城区25公里,总用地面积46.4公顷。基地地处鹤壁新城区南部的门户和咽喉地带,同时位于鹤壁市未来发展的主方向上,区位优势突出,生态环境景观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2)现状养老设施匮乏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显示,鹤壁全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占6.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1个百分点,鹤壁市马上将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是,鹤壁主城区范围内现状养老设施相对匮乏,仅有4处公办养老设施和10处民办养老设施,且绝大部分位于老城区和新城区北部,新城区南部仅有1处,成规模上档次的社区式养老设施还是空白,难以满足市民日益增强的养老需求。
(3)基地现状条件良好
基地形状规整,地势平坦,现状土地利用较为单一,东北侧以唐庄村村民住宅用地为主,约占基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西侧、南侧为农田及少量空地,有部分农作物生长。基地内现状建筑物均为3层及以下低层民用建筑,整体建筑质量状况一般,从开发角度考虑拆迁量相对较少且成本较低。
3 发展定位
服务鹤壁全市及豫北地区,功能齐备合理、配套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形象鲜明独特、运作有序高效的集康复保健、养老居住、文娱休闲于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综合性的一贯式老年人康复养老社区。
4 设计概念
选取“交织(Interweave)”作为该项目的核心设计概念,此概念贯穿于“人——功能——空间”3个环节。
4.1 概念衍生1:人的交织
满足多样性的人的要求,适应不同使用人群的具体需要,将各种人群对公共服务、居住场所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在基地内交织安排加以应对,形成联系紧密,互相渗透的交织体系。
4.2 概念衍生2:功能的交织
注重多种功能的混合分布与组织。诸如康体养生功能、居住生活功能、配套服务功能、景观游憩功能、交通组织功能等等一系列多种必要功能有序合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使用方便、协调共生的交织系统。
4.3 概念衍生3:空间的交织
如同织布机织出的美丽锦缎,设计尝试通过横向与纵向不断交织的形体要素与空间脉络,经过偏移、旋转、变形等形态处理手法,形成纵横捭阖、交错生长的空间交织网络,捆绑与串联不同的精神需求、功能场所和使用空间。
5 城市设计
5.1中心辐射、组团共生、绿网交织的整体结构布局
(1)中心辐射:在基地内部中心位置安排管理服务中心、超市、宾馆、老年大学、医院及康复中心、休闲健身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完善的配套公共设施,形成“T字形”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其服务半径控制在400米以内,辐射周边老年居住生活空间。
(2)组团共生:在由规划城市道路划分的4个街坊里安排不同功能、形式的老年居住空间,形成4个各具特色的老年生活组团,共生共荣。每个特色组团内部居中位置安排组团生态绿核和组团服务中心以方便使用。
(3)绿网交织:设计纵横交织、相互渗透的步行绿色生态网络,串联各中心、组团,形成各区域之间的内部“神经脉络”体系。
5.2 适合不同需求的多元化老年居住场所
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及经济能力的老年人的需求,安排租售结合的居家型老年住宅、自理型老年公寓、辅助型老年公寓、护理型老年公寓(护理院)等4种多元化的居住形态。居家型老年住宅针对那些富有活力的即将退休或退休不久的健康老人,他们有很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独立生活在自己家中;自理型老年公寓针对那些年龄稍大但富有活力,生活基本自理,仅需非全天监护和最低限度基本生活服务的老人;辅助型老年公寓针对那些体力或智力相对衰退,可能需要较多生活辅助和其他照料的全天候监护服务的老人;护理型老年公寓也可理解为医疗保健护理院,其专门针对那些智力与体力均明显衰退,患有各种老年疾病,生活不能自理且需要注册医疗机构全天候多方位监护的老人。
5.3 人车分行、步行优先的道路交通体系
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基地道路交通系统组织遵循步行优先、人车分行的理念,积极打造便捷、安全、宜人的出行环境。首先,机动车交通通过在每个街坊内部设置的环形机动车辅道解决,保证人车彻底分离,机动车出入口均安排在城市支路上。其次,步行交通依托基地内纵横交织的绿色生态空间网络进行组织并联系各个功能组团。在步行系统与城市道路交汇处设置13处缓坡式人行过街天桥,局部设老年人专用电梯,保证老年人出行安全。同时在每组围合式建筑庭院内部设置环状步行院落道路,平时限制机动车出入,紧急情况时允许消防车或救护车通行。此外,为了减少人工设施对生活环境的影响,机动车停车位均结合街坊内部环形机动车辅道设置,且通过绿化造景、植被种植等手段形成带状绿地式机动车停车设施。
5.4 丰富多样的绿地公共开放空间
绿地公共开放空间应体现整体性和使用的高效率,发挥绿地开放空间体系的总体效益。绿地开放空间的塑造应整合多样的空间资源,强调混合性和多样性,并强化其所依托的空间环境的混合,同时依据人的使用要求、绿化景观要素特点,强化绿色空间体系的活力,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多样化城市绿地空间系统。方案在基地中部安排了3处块状城市街头绿地,沿城市道路设置带状绿化隔离空间,在每个街坊居中位置安排组团集中绿地,结合建筑布局形成若干处点状院落绿地,同时打造3纵4横7条绿色生态主廊道和5条绿色生态次廊道,并结合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公共建筑布置广场空间,形成丰富多彩的绿地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6 结语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社区建设问题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领域之一。成市老年社区特别是一贯式老年社区的积极规划和建设,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老年人的居住与养老问题,但老年社区的规划及建设还需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深入探索。针对鹤壁市康复养老中心项目这个特定的对象,本文旨在通过对其设计方案的介绍和分析,探讨合理有效的一贯式老年社区规划设计理念、方法及途径,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注释:
①本方案为2011年7月进行的“河南省鹤壁市康复养老中心城市设计”国内方案征集的中标方案。
②参考1982年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对老年型国家(或地区)的定义。
参考文献:
[1]马晖,赵光宇.独立老年住区的建设与思考.城市规划,2002,26(3):56-59.
[2]杨静, 赵家辉.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养老. 城市规划, 2000,(2):42.
[3]王庆.老年社区设计探讨—东方太阳城老年社区设计.建筑学报,2005,(4):68-72.
[4] 蔡红. 中国城市老年社区的空间与环境. 建筑师,2003,(4):21-27.
作者简介:
[1]史晓华(1978-):硕士,注册规划师,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城市设计方向的研究。
[2]罗丁(1977-):硕士,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助教,主要从事现代建筑设计方向的研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年人居住问题成为社会和建筑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老年住区作为解决老年人居住、生活、养老的重要载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老年住区的开发与设计在我国还处于起始阶段,开发模式与设计原则仍需逐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产业为老年住区的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老龄化 老年住区 居住建筑 地产开发
U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这使得在老年人居住与养老问题面临严峻挑战。传统观念的消解、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等问题愈发突出。2011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从战略高度部署了“十二五”区间的老龄工作,报告中结合我国当下国情和老龄化状况提出了“居家养老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基本政策方针。”从总体上看,解决老年人居住问题需要多层次、系统化的方式,多方协作、共同努力。老年住区作为一种重要的老年人居住形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住区建设
根据我国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2011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3.26%预计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达2.8亿。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
与此同时,一些社会力量如房地产开发企业,保险、投资公司,酒店管理及相关服务管理企业等都看到养老地产的商机,谨慎而积极地投身于老年住区的开发与建设,并逐步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一方面,老年住区作为三种主要养老形式的粘合剂发挥系统效应;同时,老年住区不是单一的地产开发,而是涉及了医疗保健、照护服务等相关产业。
2.老年住区的开发模式
老年住区的开发模式涉及了开发方式、规划与产品设计要点、运营管理等方面,是老年住区开发前期定位研究的主要问题。譬如美国的“太阳城模式”与“CCRC”模式,是被认为较为成功的模式,并被争相效仿。合理选择开发模式是各种类型老年住区设计与建设的前提。
1)专门建设综合性老年住区。
“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老年人的居住问题,更是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全方位设计的系统工程。它根据上海地区老年人和城市发展的综合特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以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和先进的设计理念,使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科学化、精神生活时代化、人生价值扩大化,从而实现积极老龄化的目标,缓解老龄化的社会压力。
一、“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设计目标和理念
实现积极老龄化是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主要途径,它的三个前提条件是:健康、参与和保障,是老年人能够按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的保护、照料和保障。“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设计目标就是通过科学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合理的饮食起居、专业的医疗护理、便捷的交通、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科学的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享受终身教育和继续工作所带来的生活乐趣,保障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使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发展,推迟由生产人口转变为受赡养的消费人口,使老年人的生活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
“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人文主义关怀,具体的说就是通过为老年人规划设计完善健康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积极老龄化,使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空间得以延续和保留,最大限度地让老年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使他们的晚年过得丰富、充实和积极,杜绝产生被边缘化的感觉,维护人生的尊严和对生命的尊重,构建晚年美好和理想的精神乐土。
二、“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是产业化的公益性事业
由于老年公寓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虽然从主观上来说能为投资方带来投资回报,在客观上却是为老年人和整个社会服务,为缓解社会老龄化的压力做出了贡献,这表明了它的公益性特征。而经营模式的产业化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国家倡导的多种经济模式并存的发展方针同样适用于老年公寓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资本有了相当的积累,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多渠道资本投资老年公寓具有现实可能性;再则,国际通行的老年公寓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属于国家或集体创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它的开发是属于商业范畴的,它是老年人社会化养老、社会化投资和企业化经营的混合体,开发模式完全是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进行的(如立项、审批、资金筹措等问题)。因此,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走的是“福利性事业,市场化经营”的道路,属于产业化的公益性事业。
既然它具有公益性的特征,就要求有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其中,一则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政策的倾斜,二则能够保证其经营过程中赢利性和公益性并重,收益的分配和使用更加公平公正,三则对老年公寓的发展方向也能起到调控作用。而产业化经营模式保证了其操作更规范,软硬件设施更到位,运营更灵活方便;同时,有利于运用现代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对老龄产业实行商业化管理,有利于老年公寓运营效率的提高。
三、“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规划设计
做好“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规划设计,要立足于上海,根据上海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市民的经济基础和受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结合上海的城市发展规划,努力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1.处理好老年人的大众群体利益与重点群体利益的关系,做到重点与普及、高档化与大众化相结合。在“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规划中,这种利益关系的平衡表现在能给老年人提供不同的养老环境(如市区的和郊区的)、不同形式的住宅形式(有别墅和公寓、有独居和合居)、不同档次的配套服务设施(有高、中、低档三类,以满足不同的需求群体)等方面。2.处理好老年公寓的国际传统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协调的关系。如:“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设计的住宅形式多样化,其中之一,是在原有的居民社区,利用普通社区住宅改建老年公寓,维护传统邻里和人际关系,使居家养老与机构集中养老相结合。3.处理好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与继续学习、工作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实现积极老龄化,保证老年人的人生尊严,演绎完美人生。4.处理好老年公寓建设的科学化、专业化、标准化与健康稳定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老龄化问题将长期伴随在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作为缓解社会老龄化压力措施之一的老年公寓的建设也将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可持续的发展观是老年公寓的设计规划中必须考虑的重点问题。
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的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图示:⑴市区老年公寓(包括新建和旧建筑改造两部分); ⑵郊区田园式老年
公寓;⑶老年活动站;⑷老年公寓交通专线。
图示 “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系统规划设计图示
“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是通过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全面的规划设计来实现积极老龄化这一目标的,四大部分的系统构成是人性化、科学化和时代化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企业运营模式下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有机组合。例如老年公寓的选址更加科学,传统的观念总是认为老年公寓应该建在环境安静的地方,但我们通过对老年朋友的调查发现,这只是老年人对睡眠环境的要求,在日常活动时间,老年人最怕孤独和寂寞,在选址时如果能与幼儿园、文艺体育团体相邻而建,利用其白天热闹,晚上安静的工作特点,营造的生活环境氛围则更受老年人的欢迎;对旧建筑的改造利用,尤其是在旧居住区的老年公寓改建,使老年人与其家人“分而不离”,这种“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符合大部分老年人的传统养老观,同时降低了成本,满足大众消费水平,更符合生态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环境和住宅形式的多样化,为老年人的居住形式提供了多种选择和更改的可能,老年人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生理需要和自身意愿来调换居住环境,管理方式更灵活、更人性化;老年活动站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比较大胆的创意――我们计划在市区的黄金地段(如在外滩、陆家嘴中心绿地、徐家汇、人民广场等地区),结合周边环境,建造一批新颖时尚的老年活动站,这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象征意义,它既是老年人交往、学习和娱乐的场所,更是“新概念老年公寓”的宣传站,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和政府对老龄化问题重视的体现;而老年公寓交通专线(包括交通线路和交通工具)的设计,不仅为老年人的出行提供了方便,更是连接整个老年公寓系统的纽带。
四、结语
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各地的老年公寓建设必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而逐渐增多。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的城市老龄化进程尤为迅猛,加强对老年公寓的研究,是确保城市的繁荣和稳定重要举措。“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是建立在现有的养老模式和养老住宅形式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地区人文地理、文化民俗、经济基础、教育水平,以及上海城市发展规划而进行的一次老年公寓建设的新探索,其内容有待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文中的不足和缺陷难以避免,如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实是笔者成文之初衷。
[本文系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系列成果之一,编号:ssy05010。]
参考文献:
[1]上海市老年学会:《2007年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书》,省略.cn,2008.6。
[2]刘 颂:《积极老龄化框架下老年社会参与的难点及对策》,《人口研究》,2006.10。
[3]唐光斌:《老年公寓产业化初探》,《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9。
关键词:居住小区;老年人群;座椅设计;人文关怀
如今,居住小区的座椅是大多数老年人每日活动与交流的主要设施,小区的座椅是服务广大的老年人,它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虽然居住小区内设置了很多的座椅,但是并没有针对老年人使用人群,那些为老年人设计的座椅是很少的。
我们所谓的“人性化设计”,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人的思维方式等等,在原有设计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使用户用起来非常方便、舒适[1]。
1居住小区的老年人座椅的现状
1.1 造型设计的不合理
小区的老年人座椅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组合式座椅,它的平面造型有直线型的、曲线型的、自由型的。出现比较多的是围边的形式,如桌、花坛、草坪、水池等组合放置[2]。其立体造型有靠背和无靠背两种。另一类是单组座椅,它的尺寸足够1-3人的使用,一般是设置在有老年人停留并且较为偏僻的空间,以形成一个独立的小空间来突显其私密性。
1.2选材的不合理性
在一些小区里,我们经常见到的有,用钢管、金属网组合的座椅,虽然在造型上很有现代感,但是其使用情况是很不乐观的。其他的以石材、混凝土为材料的座椅,这种材质的座椅。老年人使用起来,春天和夏天还是挺舒适的,但是在秋冬的寒冷季节里就常年闲置着,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现在小区内使用最频繁的还是以木质为主既避免了石质座椅冬天太冷,又不用面对金属座椅夏天太热的情况,但是在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后,木质的座椅就出现腐朽,木质表面显旧。
1.3座椅的功能太单一
现在小区内的老年人座椅只具有坐的功能,老年人在使用座椅的时候还有其他身体姿势的变化,当老年人在使用无靠背的这一类座椅时,使用起来是非常的不舒适的。从造型方面来说,可以说是简洁大方了,但是老年人有着身体不同方面的需求,因此座椅的设置仅仅只是起到缓解疲劳,提供休息的作用,这并不能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老年人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容易疲劳,体力不支,他们不能经常站着,还时常地变换各种姿势,让全身都可以得到放松。
2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与人性化设计原则
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身心、体力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在进行座椅的人性化设计时,必须把老年人身心特点的变化放在首位,分析其变化的原因,这样老年人在使用起来才会有舒适的感觉。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运动机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下降,特别是小腿容易产生酥软的感觉。肢体动作变得缓慢,而且对危险动作的反射神经及平衡能力也会降低,并容易出现碰撞的危险动作[5]。在老年人的坐具设计里,老年人由于下肢有障碍时,正确地坐立就会显得很吃力,这时老年人的座椅的形状是座椅设计里的关键。
2.2感觉机能
老年人的感觉机能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其衰弱的顺序也是有规律的,按照这依次下降。我们在座椅设计的时应该重点考虑,对于老年人视觉的降低,就应该注意避免座椅表面色彩强烈的对比。
2.3心理机能
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长,他们的记忆力、判断力会下降,在辨别方向时就会显得吃力。对于座椅的使用就需要设置一些易懂的标识来提示老年人,给老年人以一定的指引。
3老年人座椅的具体人性化分析。
在居住小区中,老年人的座椅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休闲、放松的场所,一般按使用功能主要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供老年人长期使用的,比如阅读、聊天、乘凉等;一种是提供老年人短暂使用的,比如散步停留、观景、等待的功能[3]。不同的座椅满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给老年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3.1尺寸
在座椅的设计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座椅的尺寸。结合老年人身体的特点,参照老年人的身体尺寸为标准。在居住小区中,座椅是老年人每日在室外空间体闲放松的主要设施。座椅的设计应满足人体的舒适度,一般普通座面高38-40 cm,座面宽40-45 cm;标准长度单人椅为60 cm左右,双人椅120 cm左右,3人椅180 cm左右;靠背座椅的靠背倾角为100――110为宜[4]。老年人座椅的设计还应该同时考虑群的广泛,重视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特殊使用。
3.2 材质和色彩
在对老年人座椅设计时,对座椅的材料的合理选择,可以让老年人在坐起来的时候特别的舒心。在居住区中,我们常见的座椅的材料有木材、石材、混凝土、金属材料和塑料等。由于很多现实条件的制约,金属材料和石材的导热性较强,老年人在夏天时坐容易被烫伤,而这一材料的座椅冬天过于冰冷,不宜作为座椅的材料[5]。塑料受环境的影响不大,但混凝土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容易风化,所以在现代居住区中最常用的座椅材料是木材,石材其实是被使用最多的一种材料,它有导热慢的特点,被气温的影响不至于那么大。
3.3 功能
居住小区的老年人座椅不仅仅要具备基本的供人坐的需要,也要满足靠、扶、倚、躺、踩、踏等其它功能的需要。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会有体力下降、动作迟缓的情况,在小区行走一小段时间就会休息,休息的时间和次数都要比年轻人多很多次,但是他们也并不是都要坐下或躺下,而是一个依靠扶手就可以了,这时的座椅必须具备扶的功能。老年人在一起聊天,有些老人喜欢站着有些喜欢坐着,并不是说座椅设置少了,这可能是聊天时老人姿势的舒适,也有可能是老年人自己觉得站一站有利于锻炼身体等。
4结语
居住小区的老年人座椅必须以人体工程学为设计的基准,真正做到座椅设计的各方面都把老年人的需求放在首位,真正实现“以人文本”。因此,必须在老年人座椅设计时以人体工程学为参照,这样才能设计出舒适而又功能齐全的老年人座椅,从而为更多的老年人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氛围,提高年人的生活质量,真正感受到人文关怀。(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敏.座椅的人性化设计[M].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1-7.
[2]张蓓,程俊飞.无障碍设计原理在老年人家具中的应用[M].天津:包装工程,2009:24-56.
[3]马光,胡仁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D].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4.